近十年高职毕业生社会需求研究综述_毕业生论文

近十年来高职毕业生社会需求研究的综合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职论文,综合分析论文,近十论文,毕业生论文,年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00(2015)12-054-12

       作为一种办学类型,高职教育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高职院校是实施高职教育的主要载体,高职毕业生是实现高职教育目标的主要承担者。因此,从理论上来说,无论是高职教育还是高职院校、抑或是高职毕业生,都是为满足社会需求而产生的,不存在难以适应社会需求的问题。但是,在实践中,各种原因导致高职教育、高职院校与高职毕业生在社会适应性方面出现了偏差。有学者将当前高职教育的核心问题归纳为“五少”,即社会少认同,法律少明细,政府少作为,办学少特色,就业少出路。[1](19-23)如此一来,高职教育在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关系上出现了背离现象,这也是研究高职毕业生社会需求的根本缘由,众多研究者通过各种形式与方法调研了该现象的发展现状,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与措施,由此产生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方法,以近十年来关于高职毕业生社会需求的公开发表论文为分析基础,厘清研究主题的脉络,分析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对未来研究的趋势予以初步展望。

       一、概念界定

       (一)高职学生

       本文涉及的高职学生主要是指高职院校培养的以高中为起点的、专科层次的全日制学生,也包括普通高等学校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的类似高职学生,但不包括普通高等学校或类似机构培养的其他专科层次学生。

       (二)社会需求

       经济学意义上的社会需求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1年)由社会可用于投资和消费的支出所实际形成的对产品和劳务的购买力总量,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国内需求,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二是国外需求,即产品和劳务的输出。[2]本文中的社会需求主要是指国家或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在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领域对高职人才的实际需求。

       二、文献来源及其分析

       (一)文献来源

       通过中国知网,限定检索时间为2002-2013年,以“高职院校”、“毕业生”、“社会需求”为主题关键词检索,获得文献243篇(其中重点期刊文献47篇);以“高职教育”、“毕业生”、“社会需求”为主题关键词检索,获得文献160篇(其中重点期刊文献83篇);以“高职”、“毕业生”、“社会需求”为主题检索,获得文献390篇(其中重点期刊文献83篇)。从上述三组数据可以判断,符合研究主题范围的文献大约有300篇左右,根据相关性原则与代表性原则,剔除与研究主题相关性低或不相关的论文以及重复发表的论文,最后遴选出150篇论文作为分析来源,包含了关于高职院校毕业生社会需求的主要研究文献。

       (二)检索结果分析

       经过初步归类分析,上述150篇论文主要分为四个类别:以具体专业或行业为例研究高职毕业生的社会需求现状、问题与途径等(68篇);从毕业生社会需求(市场需求或企业需求)的视角研究高职专业教育的培养模式、教学模式与课程设置等问题(39篇);从高职教育理论视角研究高职专业教育或毕业生面临的社会需求问题及发展趋势与方向(29篇);从高职院校视角研究高职专业教育或毕业生面临的社会需求问题及其解决途径、方法与措施等(14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问卷调查、深度访谈)、文献分析、案例研究、统计分析、定性研究等。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分类只是出于综述研究的需要,实际上,部分来源文献可能跨越两个或者更多类别,在具体分类时遵循主要内容倾斜的原则。笔者从研究视角、发表年度、作者职称与学历、期刊等级等方面对上述150篇论文做了初步分析:

       1.研究视角。在全部150篇论文中,以具体专业或行业为例研究高职毕业生社会需求的论文最多,占总数的45.3%;其次是从毕业生社会需求(市场需求或企业需求)视角研究高职专业教育的培养模式、教学模式与课程设置等问题的论文,占总数的26.0%;而从高职教育理论视角研究高职专业教育或毕业生面临的社会需求问题,以及从高职院校视角研究高职专业教育或毕业生面临的社会需求问题的论文相对较少,具体论文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由此可见,具体专业视角与社会需求视角的论文共占总数的71.3%,是相关主题研究的主要方向。

       2.发表年度。在2002年及之前,相关主题研究的论文几乎没有;自2003年以来,相关主题研究的论文逐年增多,呈显著上升趋势,具体分布情况如表2所示。

      

       由此可见,2010-2013年度发表的论文占总数的69.2%,而2009年及之前的论文仅占总数的30.8%。

       3.作者职称与学历(或学位)。作者职称与学历(或学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相关主题研究人员的研究能力与水平。在全部150篇论文中,由于各种原因,作者职称不明确的占总数的33.3%;在已明确作者职称的论文中,中级职称最多,占论文总数的35.3%,其次是副高级职称,占论文总数的23.3%,具体分布情况如表3所示。

      

       由此可见,中级职称与副高级职称的研究人员共占总数的58.6%,是相关主题研究的主力军。

       在全部150篇论文中,未明确标示作者学历(或学位)的论文占总数的71.3%;在已明确作者学历(或学位)的论文中,硕士研究生(包括在读研究生)最多,占论文总数的26.7%,具体分布情况如表4所示。

      

       由此可见,拥有硕士学历(或学位)的研究人员在相关主题研究的论文中占有相当比例,但无法确定是否占有绝对多数。

       4.期刊等级。发表论文的期刊等级代表着相关主题研究成果的质量与水平。在全部150篇论文中,普通期刊占总数的85.3%,而核心期刊仅占总数的14.7%,具体分布情况如表5所示。

      

       由此可见,相关主题研究成果的发表期刊以普通期刊为主。

       三、近十年来高职毕业生社会需求研究概述

       本文从上述四个研究视角及若干方面着手梳理近十年来高职毕业生社会需求的综合研究情况。

       (一)以具体专业或行业为例研究高职毕业生的社会需求现状、问题与途径等

       在该类研究中,共有相关论文68篇,分别从不同地区或院校的不同专业或行业的视角探讨了高职学生的社会需求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改革途径、方法和措施。研究涉及的专业或行业有:畜牧兽医、IT行业或软件行业、计算机应用、商贸类或经贸类、国际贸易、国际商务、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商务英语、公共英语、应用英语、其他专业(行业)英语、会计及其电算化、审计、医学营养、中药、涉外护理、口腔工艺、机械制造、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数控技术、文秘类专业、园林专业、旅游类专业、室内设计、物流管理、风能与动力技术、金融保险、粮食工程、少数民族汉语等。

       有研究者以畜牧兽医专业为例调查了高职毕业生的社会需求状况。如,赵爱华等以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专业为例对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人才岗位需求结构及人才素质要求等方面进行了调查。[3](138-140,180)有研究者分别以IT行业、软件行业、计算机应用专业为例调查研究了高职毕业生的社会需求状况。如,吴天慧访谈了软件系毕业生、计算机英语教师、计算机专业课教师、软件企业负责人等共计15人,并从软件行业对高职生英语证书的需求、软件行业对高职生英语能力的需求、软件行业对高职生英语能力的评价、软件行业对高职生综合素质的需求等方面分析了访谈结果。[4](78-79)

       有研究者分别以所在学院的商贸类、经贸类高职毕业生为例比较分析了专业供给与社会需求。如,朱文杰对商贸类高职毕业生的基本情况、就业意向与心态、用人需求情况等做了大范围的详细调查。[5](77-80)有研究者以国际贸易、国际商务、电子商务等专业为例研究高职毕业生的社会需求状况。如,朱春兰采用问卷方式调查浙江省23家外贸企业的国际贸易人才需求情况。[6](49-50)郑荷芬采用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调查50多家外贸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7](22-24)胡秋华对珠三角近200家外贸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进行问卷调查。[8](43-45,91)有研究者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研究了高职毕业生的社会需求状况。如,郑承志采用问卷调查、走访调查、文案调查的方式调查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的人才需求现状。[9](60-63)黄龙妍、陆芳对福建省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展开调研,分析与探讨产业背景情况、人才总体需求状况、企业对高职市场营销人才能力和素质要求、目前市场营销毕业生就业流向及岗位去向。[10](268-269)

       有研究者以商务英语专业为例研究了不同地区、不同学院高职毕业生的社会需求状况。如,陈志旗选取较有代表性的外贸行业,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及对口的珠三角企业做了较为深入的调查。[11](144-145)皇甫姝瑜等分析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国内外背景,并从需求背景、商务贸易人才职业能力和知识结构、考证要求及就业岗位定向三个方面探讨商务贸易类人才、商务秘书类人才、商务翻译类人才的需求状况与培养构想。[12](239-240)徐琼对6所浙江高职院校的高职商务英语生源、毕业生、能力培养现状、企业能力需求进行问卷调查。[13](54-56,61)李培学等采用问卷调查方法,从企业招聘员工的条件、企业招聘员工的目的和企业对高职院校的期望三个方面,对河北省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市场需求进行调查分析。[14](193-194)闫娟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2所广东省内高职院校近200名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个体需求现状的调查,并对15个相关企业进行社会需求的调研。[15](139-140)徐玉兰采取问卷调查、企业走访、毕业生访谈、资料信息收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等多种途径相结合的方式调查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商务英语专业2010届和2011届毕业生。[16](100-101)

       有研究者以专业(行业)英语、公共英语、普通英语专业为例调查研究了高职毕业生的社会需求状况。如,陈婷等以高职法学相关专业为例,运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分析法学行业用人单位对法学高职毕业生英语能力的要求,尤其是行业英语方面的需求。[17](122-125)刘燕等采用分年级抽样与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调查四所高职院校的英语专业2008届、2009届和2010届的毕业生。[18](83-87)张晓冬采用问卷调查、现场交流、座谈会、毕业生跟踪调查等多种调查形式,对高职法律英语从教学模式、课程安排、教材选用、法律英语术语翻译等方面展开全方位、立体化调查。[19](83-87)祁景蓉采用问卷方式与SPSS13.0软件调查分析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会计英语技能要求及对会计英语课程设置的建议。[20](89-90)吕政通过水利行业用人单位实地访谈、毕业生电话访谈、在校生座谈、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调查浙江水利行业对毕业生英语能力需求的实际情况以及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水利系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的英语使用情况。[21](88-91)孙萍采用访谈法和问卷法调查500名已就业的非英语专业毕业生与14家企业。[22](203,231)路庆云从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和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需求两方面展开问卷调查。[23](42-46,53)盛湘君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调查分析高职学院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及其工作单位的领导。[24](117-120)

       有研究者分别以会计专业、会计电算化专业、审计专业为例研究了不同地区、不同学院高职毕业生的社会需求状况。如,刘颖等采用走访、问卷调查、电话访问、人才招聘网站信息统计等方式对山东省(以鲁西南地区为主)会计人才的市场需求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25](56-60)梅爱冰从主要就业岗位、主要行业走向、就业单位类型等三个方面分析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走向,并分析用人单位对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素质结构的要求。[26](211-212)凌世寿等通过实地访谈、问卷调查、电话访谈及网络搜查分析等方式对高职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趋势及职业素质要求进行广泛的调研。[27](111-114)孙金文等采用访谈、问卷及互联网搜集信息等多种调研方法对50家中小企业会计人才需求进行调研。[28](22-24)刘哨东对所在学院2008~2010届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开展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29](128-129)张小军等以某国家示范性高职学院会计与审计专业为基础,随机选择西北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京津地区和其他地区的70多家用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30](118-121)邹奎、王小凤从会计类人才的特征、会计专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对未来几年内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对比分析,认为未来几年内我国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需求大于供给,为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31](156-157)

       有研究者分别以医学营养专业、中药专业、涉外护理专业、口腔工艺专业为例研究了不同地区、不同学院高职毕业生的社会需求状况。如,刘岩等采用问卷调研、个人访谈、专题讨论、文献复习等方法对医学营养相关行业发展、人才需求、岗位要求、职业资格和三年制高职医学营养专业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技能要求、综合素养等进行全面调研。[32](116-117)冯艺萍对广西区内102家医药类用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医院等级、招聘专业、招聘岗位、招聘时主要考虑因素、招聘量及量变幅度、薪酬待遇等。[33](114-117)蔡扬帆等就中药专业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就业市场需求、在校需要重点学习的课程、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应取得的职业证书、需要解决的知识缺陷以及中药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向医药行业企业及行业专家、本校往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34](949-951)岳晓艳等采用文献法和调查法了解我国及欧美等发达国家(英语语种)对涉外护理人才的需求现状,对高职院校涉外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抽样调查。[35](70-72)

       有研究者分别以机械制造专业、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数控技术专业为例研究高职毕业生的社会需求状况。如,白雪宁采用企业深度走访、信函往复调研、网络互动调研等方式调研机床工具、交通运输、工程机械、电工设备、化工机械、通用机械等行业的企业。[36](52-55,72)徐海枝等针对广西汽车、机械、有色金属、冶金等支柱产业的各种类型的企业采用电话和现场访谈、问卷调查、招聘信息调查等三种形式调研。[37](165-166)张桂花采用问卷调查、走访和召开座谈会等多种方式相结合,调查长三角、珠三角、武汉及周边地区等大型制造企业的现有技术人员岗位及用人需求信息和某省级示范高职院校近三年数控技术及相关专业毕业生职业成长过程。[38](66-69,74)

       有研究者分别以园林专业、旅游类专业为例研究了不同地区或高职学院毕业生的社会需求状况。如,徐迎碧随机选取30家秦皇岛以及周边区域的园林企事业单位,采用现场交流、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了解秦皇岛地区以及周边区域园林行业的发展趋势、人才需求情况和用人单位的主要就业岗位、典型岗位工作任务对学生核心技能的具体要求、所需的知识结构等。[39](90-92)魏洁文采用问卷调查法针对旅游院校毕业生的职业能力,从旅游企业对旅游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能力需求预期与旅游企业对毕业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上的现实能力评价两个维度进行测量。[40](88-90)

       有研究者以文秘类专业为例研究了不同地区或高职学院毕业生的社会需求状况。如,郭荣梅通过实地走访与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南京、苏州、常州、无锡等江苏发达地区的100多家中小企业,收集当地的晚报、人才市场、人才招聘会上的有关秘书的招聘信息进行汇总分析。[41](14-15)还有一些研究者以室内设计、物流管理、风能与动力技术、金融保险、粮食工程、少数民族汉语等各种专业为例调查了高职毕业生的社会需求状况,限于篇幅,不再详述。

       (二)从毕业生的社会需求(市场需求或企业需求)等视角研究高职专业教育的培养模式、教学模式与课程设置等问题

       在该类研究中,共有相关论文39篇,分别从社会需求(市场需求或企业需求)视角探讨了高职学生的培养模式、教学模式与课程设置等问题。研究涉及的高职专业或课程有:文秘、商务英语、商务日语、英语课程或英语能力、会计、旅游、建筑类、金融、管理、汽车检测与维修、计算机网络、服装类、牧医、医学等。

       有研究者分别从社会需求、市场需求、企业需求等不同视角探讨了文秘专业的发展趋势、就业现状、存在问题、专业设置、企业需求等问题。如,刘文从企业需求出发探讨高职文秘教育改革。[42](69-71)来保卫从社会需求的视角探讨高职文秘专业设置调整。[43](69-71)傅清宇从企业需求的视角调查、分析高职文秘人才的需求现状与趋势。[44](158)

       有研究者分别从社会需求、市场需求、行业需求等视角探讨了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或商务日语专业的发展现状、发展定位、专业设置、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策略等问题。如,吴思乐从社会需求视角审视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现状和改革方向。[45](95-99)李野基于区域市场需求研究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定位。[46](138-139)

       有研究者分别从企业需求、就业需求、社会需求、职业需求、需求多元化等视角研究高职英语课程的现状与问题、企业需求的数量与趋势、企业需求的重点与特点、改革途径与措施等。如,曾艳基于就业需求调查高职行业英语现状。[47](33-34)何丽玲等基于社会需求分析探讨高职英语教学改革。[48](32-35)彭新竹基于问卷调查研究企业对高职毕业生英语能力的需求。[49](79-82)吾雅平调查与分析企业对高职毕业生英语能力的需求。[50](46-49)杨威从企业需求的视角探讨高职订单班英语教学改革。[51](128,131)满蓉等从需求多元化的视角研究高职院校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的改革。[52](93-96)甘丽华以职业需求为导向探析高职英语教学改革。[53](7-9)

       有研究者分别从区域人才需求、社会需求、市场需求、企业需求等不同视角调查研究了高职会计教育的现状、问题、课程改革、人才需求状况、人才培养目标、改革途径等。如,刘国庆等基于广东地区的人才需求提出高职会计教育的应对策略。[54](98-100)张首楠在社会需求视角下研究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55](44-46)刘青华调查中小企业会计人才需求,提出高职会计专业教育改革的建议。[56](195-196)

       有研究者分别从企业需求、行业需求、区域人才需求等不同视角研究旅游专业人才的职业素养、旅行社的人才需求信息、旅游人才需求总量与规格、旅游专业的问题及改革措施。如,李广成基于苏南企业需求探讨高职旅游专业人才职业素养问题。[57](246-247)何志贵等在企业需求视角下研究高职旅游院校人文教育的问题、原因及改革途径。[58](125-128)王俊红发布旅行社接收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毕业生调查报告。[59](36-38)张慧敏分析青岛市旅游业技能型人才需求并提出旅游管理专业高职教育策略。[60](30-33)

       有研究者从企业需求、社会需求、市场需求等视角研究高职建筑类毕业生的能力要求,培养目标,培养特色,知识、能力与素质评价,改革途径等。如,田娟荣等调查分析企业对高职建筑类毕业生的能力要求。[61](95-98)李瑞锋分析社会需求对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培养目标的影响。[62](90-91)孟庆伟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创建建筑类专业高职教育特色。[63](40)

       有研究者从企业需求的角度研究金融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需求特征,并对高职学生与高职学院提出改革建议。如,吴红宇分析商业银行对高职毕业生人才的需求特征。[64](115-117)还有一些研究者从社会需求的角度探讨了高职人才培养与课程教学等方面的建议,限于篇幅,不再详述。

       (三)从高职教育理论视角研究高职专业教育或毕业生面临的社会需求问题及发展趋势与方向

       在该类研究中,共有相关论文29篇,分别从高职教育理论或相对宏观的角度探讨了高职专业教育或高职学生培养的各种问题。涉及的高职专业教育领域或问题有:职业素质、职业能力、人才培养、教学模式、课程设置、需求趋势与方向、中外合作办学等。

       有研究者分别从企业需求、社会需求、市场需求、就业需求等不同视角研究高职学生(毕业生)职业素质或职业能力的社会需求及其改革方向与途径。如,邹洪波等调查分析企业对高职学生素质的需求。[65](86-87)李英等基于企业需求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素质结构开展实证研究。[66](35-38)刘祥松等基于社会需求探讨高职高专毕业生的特质问题。[67](57-59)沈建华基于苏南企业需求研究高职生的职业素养培养。[68](57-59)唐杰军等探索适应企业需求的高职人文素质教育。[69](101-103)陈千诰等基于需求导向设计高职学生的职前培训内容。[70](29-31)魏洪秀基于就业需要探讨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71](73-74)陶书中等基于市场需求调查、分析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72](41-43)楼永俊基于企业需求探析高职学生通用能力的创新培养。[73](143-144)鲜国颖探讨就业需求导向下的高职学生关键能力培养。[74](89-90)郝志刚等调查分析社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能力需求及用人趋向。[75](83-85)

       有研究者分别以企业需求、社会需求、市场需求等不同需求为基础研究高职人才培养的策略、途径与方法。如,黄盈等在企业需求的视角下探讨高职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76](58-60)陈红探讨民营企业的人才需求及高职人才培养的对策。[77](152-153)张芬分析苏州地区的民营企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78](117-119)王窈惠等从高职文科“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特征看市场需求发展。[79](170-172)陈光洪探讨高职人才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路径和方法。[80](69-71)谢碧蓉等探讨电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电力企业需求的对接。[81](38-40)郭凡探讨如何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职毕业生。[82](18)张醒主张适应社会需求推进高职教育实施“双证书”制度。[83](19-20)

       有研究者分别以社会需求、企业需求、职业能力需求等不同需求为基础研究高职教学模式与课程设置的改革途径。如,王粉萍探索以企业需求为中心的高职教学改革。[84](172-173)高红武等基于职业能力需求探讨高职专业课程设置。[85](56-59)

       有研究者分别从宏观层面、区域层面、行业发展、人才市场等不同视角研究高职毕业生的社会需求趋势与改革方向。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发布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对2009届大学生的工作能力、对学校的满意度以及高校专业与国家振兴产业的对应情况作了细致分析,其中部分内容有关高职生的数据与分析,从侧面展示当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情况。[86](46-57)赵光辉研究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社会需求趋势。[87](64-66)陆旸等调查分析高职学生的职业期望与社会需求。[98](89-91)白景永等在东盟背景下调查广西各行业人才需求。[89](26-30)张紫军调查重庆市人才市场对高职毕业生的需求。[90](8-11)还有研究者探讨了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毕业生的海外就业问题,如,乔峰以境外客户的实际需求为导向探讨如何促进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毕业生的海外就业。[91](16-19)

       (四)从高职院校视角研究高职专业教育或毕业生面临的社会需求问题及其解决途径、方法与措施等

       在该类研究中,共有相关论文14篇,分别从高职院校的角度探讨了高职专业教育或高职学生培养的各种问题。涉及的高职专业教育领域或问题有:培养质量,教学改革,就业课程,毕业生的素质、能力与社会适应度等。如,龚冬梅等调查分析高职毕业生素质与企业需求的匹配度,建议加强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开展职业心态教育和职业操守教育,创新校企合作模式。[92](58-60,65)王晓华从服务区域经济的视角探讨提高高职教育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建议明确专业发展定位,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推行“双证书”制度,构建特色鲜明的专兼职师资队伍,实现教育培训资源社会共享。[93](25-26)杨理连探索高职办学与企业需求紧密对接的途径,认为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增强教育教学的职业性、应用性和针对性;根据市场需求设专业,根据企业要求定课程,根据岗位标准练技能,根据社会评价验质量。[94](24-25)张中兴等调查分析医学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五年自然生长期的就业现状,通过实地走访、电话访谈、电子信箱、寄发调查函等方式对五个医学专业的毕业生毕业五年后的就业状况进行了全面跟踪调查,从工资收入、发展稳定性、工作态度、用人单位满意度等方面分析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状况。[95](80-83)吕振涛基于一所高职院校校园招聘会调查用人单位人才需求与毕业生就业现状。[96](32-35)

       四、研究结论与讨论

       (一)高职毕业生的社会需求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教育理论研究者和教育管理实践人员的重视

       从对文献的初步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近十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数量呈显著的上升趋势,尤其最近四年的论文发表数量累计达到近70%。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速,而且经济发展势头较好,因此,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增加幅度较大,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不突出,关注高职毕业生社会需求问题的理论研究成果不多;但在金融危机之后,经济发展形势发生了明显变化,高职人才的社会需求下降,用人单位对人才的使用也变得日趋理性化和实用化,高职学生的规模却已经变得非常庞大,就业问题必然会提到高职院校及整个高职教育的日程上来,由此,高职毕业生的社会需求问题日益受到众多理论研究者与教育管理实践者的密切关注和重视。

       (二)对高职毕业生社会需求问题的研究包括的主要内容

       以具体专业或行业为例研究高职毕业生的社会需求现状、问题与途径等(68篇);从毕业生社会需求的视角研究高职专业教育的培养模式、教学模式与课程设置等问题(39篇);从高职教育理论的视角研究高职专业教育或学生培养面临的社会需求问题及发展趋势与方向(29篇);从高职院校视角研究高职专业教育或学生培养面临的社会需求问题及其解决途径、方法与措施等(14篇)。从发表论文主题类别的数量分布来看,至少可以发现以下几点:高职教育研究人员已经充分认识到社会需求对于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改革、课程设置、专业建设等方面的重要性,并在实践层面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改革途径与措施;相对于实践层面的研究成果,高职毕业生社会需求的理论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但近几年逐渐增加,可以为实践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在高职院校的层面,相关研究成果太少,说明高职院校的管理层还没有对高职毕业生社会需求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对高职毕业生社会需求问题的研究涉及的高职教育领域或高职具体专业较为广泛,研究方法趋于多样化

       通过对来源文献的整理归类发现,涉及的高职专业有50个左右,涉及的教育领域有:职业素质、职业能力、人才培养、培养质量、教学模式改革、课程设置、就业课程、社会需求趋势与方向、中外合作办学、毕业生的社会适应度等。研究者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问卷调查、深度访谈)、文献分析、案例研究、统计分析、定性研究等,其中调查研究与案例研究是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实证研究在所有研究成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四)高职毕业生社会需求问题的研究者以中高级职称的教师或教育管理人员为主,论文发表期刊以普通期刊为主

       从对来源文献的初步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研究者的职称以中级与副高级职称为主,两者相加占近60%;由于期刊的作者简介著录规范不统一,无法明确判断研究者的学历比重,但从已知的统计结果来看,硕士研究生学历(或学位)占比较重要的比例;在文献分析中还发现,研究者以专业课教师和就业指导人员为主;研究成果发表的期刊以普通期刊为主,其中高职院校学报占较大比例。

       五、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与未来研究趋势

       (一)大部分高职院校对毕业生社会需求的研究重视程度不足

       在资料检索及分析过程中发现,参与研究高职毕业生社会需求问题的高职院校较少,仅占全国高职院校总数的1%多,原因可能有:一、高职院校重视毕业生就业的实践工作,理论层面的重视度不够;二、出于某些方面的考虑,高职院校并没有将与自身发展重要的就业或社会需求数据公开发表。无论如何,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高职院校对毕业生的社会需求问题的研究程度还难以满足高职教育的发展要求。随着毕业生就业需求的不断下降和社会需求对毕业生的要求日益提高,更多的高职院校必然会加强对毕业生社会需求的关注度和重视度,在提高学校办学效益的同时,增加高职教育对社会的吸引力。

       (二)对高职毕业生社会需求的研究主题和内容不平衡

       根据研究视角和侧重点的不同,本研究将所有关于高职毕业生社会需求问题的研究成果粗略分为四类:具体专业视角(68篇,45.3%)、社会需求视角(39篇,26.0%)、高职理论视角(29篇,19.3%)、高职院校视角(14篇,9.3%),四类论文形成5∶3∶2∶1的局面,研究侧重点明显不平衡,大多数研究者以具体专业或行业为例研究高职毕业生的社会需求现状、问题与途径等,以及从毕业生社会需求的视角研究高职专业教育的培养模式、教学模式与课程设置等问题,而从高职教育理论视角研究高职专业教育或毕业生面临的社会需求问题及发展趋势与方向,以及从高职院校视角研究高职专业教育或毕业生面临的社会需求问题及其解决途径、方法与措施等的研究者相对较少。说明目前研究者更多地关注微观领域的高职教学问题和就业问题,而对更高一层的高职院校整体层面和宏观层面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忽视。由于高职教育在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技术革新等方面的重要性不断增加,以及高职院校内涵式的发展道路越来越明确和紧迫,未来对高职毕业生社会需求的研究将会更多地集中于宏观层面和院校层面。

       (三)高职毕业生社会需求的研究涉及的专业占高职总专业数的比例较小

       从现有研究成果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涉及高职毕业生社会需求问题研究的专业仅有50多个,而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专业目录》,2013年全国高职高专教育专业共有19个专业大类78个专业类,目录内专业531个,目录外专业508个。很显然,研究涉及的专业仅占总数的1%左右,这些专业的毕业生要不已经面临社会需求问题,要不就是已经意识到将会面临社会需求问题,因此开始积极应对,一方面调查了解毕业生的社会需求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各种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但是,对绝大多数的高职专业还没有意识到该问题的重要性和严峻性,随着高职招生危机的日趋恶化和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益滑坡,大部分高职专业的毕业生都将面临社会需求问题,相关的研究成果自然会迅速增加。

       (四)高职毕业生社会需求研究者的研究水平与论文发表期刊等级有待提高

       在分析现有研究成果的作者身份和发表期刊时发现,研究者的职称以中级职称和副高职称为主,两者相加接近60%,正高级职称所占比例很小;研究者的学历(或学位)以硕士研究生为主,占26.7%,博士研究生所占比例很小;论文发表期刊中核心期刊(北大版和南大版)仅占14.7%。上述状况说明,高职毕业生社会需求问题的研究还没有受到研究能力最强的正高级职称研究者的足够关注,代表未来研究主体的博士研究生群体同样没有重视该问题,论文发表的期刊等级大部分较低,以普通的高职院校学报为主,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研究成果发表在所谓的“垃圾期刊”上,同时相互抄袭现象也时有发生。希望在将来有更多研究能力较强的研究者参与到该问题的研究中来,发表一些质量较高的研究成果。

标签:;  ;  ;  ;  ;  ;  ;  ;  

近十年高职毕业生社会需求研究综述_毕业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