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知识经济发展策略及其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台湾论文,启示论文,经济发展论文,策略论文,知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106(2002)02-0028-07
一、台湾知识经济发展策略沿革
处于对外依赖度很高,又在国际市场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台湾经济,根本出路在于激活科技动力。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知识经济时代的逼近,台湾更加重视知识经济发展策略的制定和实施。其要领如下:
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台湾高新技术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979年世界石油危机的爆发加深了台湾经济中的矛盾。为缓解矛盾,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台湾选择了以科技为导向的经济发展策略,提出了使科技发展“立足台湾,走向亚洲,放眼世界”的目标。1979年至1982年,台湾两次召开科技大会,确定了“八大”重点工业,同时出台了《策略性工业之试用范围》,选定电子、资讯、机械、电机和运输工具等产业作为“策略性工业”。之后,相继制定了“机械工业发展方案”和“电子工业发展方案”。1982年3月,台湾的“经济部”工业局和“财政部”、交通银行、工业技术研究院组成“策略性工业发展执行委员会”,根据1981年“经济建设委员会”提出的六项原则,即产业关联效果大、市场潜力大、技术密集度高、附加值高、能源密集度低、污染程度低的原则,选定了151项产品作为第一阶段的优先发展对象。1986年和1987年又增加了生物、材料工业为策略性工业,形成了包括214个项目的科技工业体系。
为落实策略性工业发展目标,台湾出台了三项扶植措施:一是低利融资,由“行政院开发基金”拨款25%,交通银行和中小企业银行出资75%,办理“发展策略工业及重要工业中长期低利贷款”和“中小企业开发计划低利贷款”,利率低于普通贷款的1.25至2.75个百分点。到1989年贷款金额已超过200亿新台币。二是对企业进行生产技术、经营管理辅导,“经济部”委托工业技术研究院、材料工业研究所和金属工业发展中心对厂商进行技术辅导。由生产力中心协助厂商改善经营经验。政府对研究费用资助50%至60%。三是减免租税,对策略性工业的保留盈余提高为资本额的2倍。对技术密集工业及主要出口工业的投资给予当年应纳盈利事业所得税的10%~15%的投资抵减。
1990年以后,台湾在国际竞争的重压下,加快了科技发展步伐。1991年台湾颁布了有关总体建设的“六年计划”,该计划提出“提高国民所得、厚植产业潜力、均衡区域发展、提升生活品质”四大目标。并将公共工程作为重点投资项目,投资范围涵盖了14大部分,共755项工程,总预算投资8.2382万亿新台币。目的是期望通过扩大公共投资,激活民间投资,增加岛内有效需求,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以后台湾又制定了《科技发展12年计划》和《中期计划》,提出未来十年重点发展的十大新兴产业,包括资讯、消费性电子、电讯、精密仪器与自动化、高级器材、半导体、污染防治、特用化学品与制药、医疗保健、航太工业。规定到2002年台湾科技发展的具体目标是:技术密集产品占制造业产品的比重由1989年的29%提高到40%;科技研究开发经费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89年的1.38%,提高到2.8%;每万名人员中的科技人员,由1989年的20人,提高到35人以上;企业研究发展经费占营业额的比例,由1989年的0.8%,提高到3%;科技发明专利在美国CHI研究公司的排名,由1989年的第11位,上升到第8位以内。1995年台湾出台的《亚太营运中心计划》,更将十大新兴工业列为重点推进项目,成立了6个推动小组,执行24项计划;所推动的重大投资达1422亿美元。这一系列计划和措施的目的是建立新技术自主开发机制,厚植产业竞争潜力,促进产业结构全面调整。这期间台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为世人瞩目。1998年高科技产值占制造业生产总值的比例达43.7%,科技实力在全球的排序由1993年的第20位,上升到第7位。
21世纪伊始,台湾又进一步规划了提升产业技术,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的经济发展战略,由“经济部”推出了2020年台湾产业结构调整方案。规划科技产业占制造业的比重由2002年的40%,提高到54%,在制造业中占第一位。基础产业和传统产业分别占26%和20%,传统产业由第一位下降到第三位。并把资讯、半导体、精密机械、通讯、环保设备、生物制药和航太工业作为领航的明星产业,特别把多媒体和生物技术产业选定为两大主流产业。抓住重点产业,实行全球经营,已经成为台湾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特征。
台湾知识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是设置科学工业园区,使之成为高科技发展的先导。为集中扶植高技术产业,发挥高技术产业的互动作用,台湾采用了相对集中的高科技产业群策略。1979年7月,台湾制定了“科学工业园区设置”管理条例,1980年9月正式成立了新竹科学园管理局,1980年12月新竹工业园区正式揭幕。新竹工业园区兼有科学研究、培养科技人才、生产技术密集型产品三项功能。为推动科技工业园区的发展,台湾制定了极为优惠的投资、税收、土地使用、贷款和培训职工等政策,以优化投资环境。经过“科技引进、人才培训”、“科技生根,市场开拓”、“科技突破,产品创新”等阶段的发展,新竹工业园区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台湾工业升级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成效主要是:高科技企业发展迅速。到目前为止,入园的266家企业都是高科技企业,多集中在电脑及外部设备、集成电路、电讯、光电、精密器械、生物技术六类上。其中集成电路是最大的产业,1990年其产值为116亿新台币,1994年达840亿新台币,发展极为迅速。整个园区在较长时期保持了40%的发展速度,1983年园区总产值为30亿新台币,1994年已达1800亿新台币,11年中增长了60倍。[1](P255~258)园区生产的高科技产品已跻身于国际市场,许多产品不仅是岛内首创,有的还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相当地位。如宏基电脑已成为东南亚第一、中美洲第二名牌。
目前台湾又设立台南工业园区,开发638亩土地,引进半导体、微电子精密机械和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台湾的“经济部工业局”还在筹办南港软体园区、云林科技工业园区等。面对21世纪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台湾“交通部”计划模仿美国的“电讯走廊”,建立“电讯园区”,作为无线通讯产业和微波通讯半导体产业的生产基地和电信研发中心。在行政主导的工业园区之外,台湾还积极鼓励大企业建立各具特色的专业科学工业园区,如台塑华亚园区、宏基的渴望园区等,形成了公营工业园区和民营工业园区互补共存,共同发展的格局。
二、台湾知识经济发展策略的特征
台湾知识经济发展策略的有益之处是,瞄准世界知识经济潮头,从岛内经济发展的现状出发,制定的发展策略既具现实性,又具超前性;注重发展策略与配套措施的统一。其特点是:
发展策略起步早,起点高。台湾经济背靠发达国家,直接与发达国家市场接轨。第三次科技革命后,台湾受发达国家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浪潮的裹胁,并利用发达国家知识经济经验和成果,使自身的科技发展较早的跃上潮头。早在20世纪60年代,台湾“出口导向”战略的实施已为以后80年代的产业升级和科技发展提供了资金、技术和市场条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技术密集型策略工业。台湾规定的策略性工业囊括了10大部门、200多项产品,占其工业产业近30%。[2](P250~262)20世纪末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产值的比重已接近一半,21世纪前20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将占制造业产值的54%,无论是已实现的目标,还是计划目标都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为发展高新技术,台湾特组建了工业技术研究院与自动化服务团,形成“产学研”一体化体系,形成了推动科技发展的合力。台湾建立了以“清华”、“交大”为依托,联合各科研机构建立工业技术研究院,主要从事工业技术应用研究、技术和产品开发、实验生产三方面的工作,并将研究开发成果转移到工业生产领域,以协助产业技术提升。其长程目标是开发前瞻性、包容性的产业技术,再将开发成果通过技术转移、辅导方式协助产业界技术升级;短程目标是运用成熟技术,帮助中小企业从事产品改良或制程改善,以提高产品品质及附加值。工业技术研究院每年都取得众多的研究成果。迄1998年5月,累计专利已有3246件,举办技术研究、讲习、训练690次,对2.8万家厂商进行5.1万次技术服务。自动化服务团的主要任务是推动工业生产的自动化,一方面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另一方面帮助企业进行生产、工艺流程、总体布局设计和合理化改造,对厂商起技术顾问作用。
跟进市场需求,路径具体可行。知识经济是国际经济、开放经济,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知识经济发展,都离不开世界市场要素的互补和资源的配置,而且知识经济的网络系统已使世界经济联合成一个不可分割的体系,这决定了发展知识经济的出路在于与世界市场接轨。台湾与世界市场接轨采取双向模式,即通过设立科学技术园区,把所需资金、技术、产品、工艺、管理经验等要素引进岛内,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重镇,并使科技园区、软件工业园区、出口加工区互相交错,12个园区遍布岛内,构成科技工业网络,以推动科技工业全面发展。以应用技术研发为特征的台湾高新技术产业视市场为契机,科技投资紧跟市场而变化。投资从发展岛内出口加工业、为跨国公司提供配套生产转为利用资金优势,独立研发,再实行全球化经营,为提高岛内科技水平,提升产业结构层次,增强市场竞争力开辟了道路。对外投资从相对集中在东南亚地区,转化为“西进”与“全球化”,不仅可以规避风险,而且可以掌握市场进出的主动权。
重视中小企业的作用,提高经济整体素质。1982年台湾“经济部”制定了辅导中小企业发展方案,针对中小企业比重占97%,又不适应产业升级的特点,把重点放在推行现代管理制度、加强资金融通和改进生产技术上,以促进中小企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为使中小企业跟进产业升级,又制定了《促进建立中心卫星工厂体系辅导要点》,规定大企业要与中小企业建成中心、卫星工厂同步发展体系,中心工厂负有在技术和财务上协助卫星工厂的任务。同时还推动中小企业间的互助合作,1987年制定的《中小企业发展条例》公布,通过市场的调查及开发、经营合理化之促进、相互合作之推动、生产因素及技术因素之取得与确保、人才之培养及其他有关中小企业之创办或健全发展之事项等方面,对中小企业予以辅导。这样使各相关企业密切配合,发挥整体优势,推动技术进步。1988年台湾完成了加强中小企业辅导体系五年计划,再从公营事业年度研发经费中拨出一部分,设立服务窗口,协助及审理中小企业提出的研发需求,辅导中小企业提高研发能力。同时,台湾还通过设立创投资金,帮助中小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1996年台湾设立了“育成中心”,为新生企业和拥有技术的中小企业提供服务、咨询和发展空间。目前,以大学为主的育成中心已有40多家。
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增强知识经济发展后劲。台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牢固树立了经济发展,科技与教育是关键的价值观,十分强调把人力资源开发作为知识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在人才开发方面,抓住教育的投入与发展,使教育经费的增长率始终高于经济增长率,从而为教育发展提供了较充足的资金来源。从1980年到1998年,台湾的学校由4890所增加到7496所,其中高等学校从101所增加到139所。1998年小学进入中学的学生比率达到99.18%,初中进入高中的比率达到92.02%,高中进入高等学校的比率达到61.95%。[3]近年来,台湾还设立专项基金资助高新技术专业留学学生,允许学生到大陆接受高等以上教育。通过岛内教育发展与岛内外交流,为加快人才培养,提高人才素质创造了条件。在人才培养方面,台湾“教育部”作出规划,选定公立大学为教学示范中心,积极推动教材选择、师资培训与教学观摩等基础性教育改进工作。对“策略性工业”和“明星产业”,台湾“教育部”亦作出教育规划,如针对21世纪的主流产业生物技术,台湾“教育部”依照该产业的发展蓝图,提出符合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计划书,对生物技术人才培养作出了具体规定。在人才延揽方面,台“国科会”、“经济部”、“青辅会”,提出了“辅助延揽科技人才处理要点”、“辅助延聘博士后研究人才处理要点”、“延揽海外产业专家返国服务暂行作业要点”、“设置博士后短期研究人员实施要点”等,引导岛外菁英移至岛内发展,以聚集人才。为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鼓励科技人才多做贡献,在科技人才聚集的企业、工业园区,采取入股分红,使科技人员树立所有者意识。同时,为科技人才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人才培育与聚集不仅奠定了现在知识经济的基础,而且也积聚了今后发展的后劲。
加大科技投入,疏通资金渠道。台湾知识经济发展策略具有一系列配套措施,这些措施有力地保证了发展策略的实施。其中通畅的融资渠道是必要条件,科技资金来自科技投入和银行融资两部分。科技投入的相当部分用于教育,加强教育是科技永续发展的基础。科技经费使用中重视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投入,85%以上经费投入于此,这是高新技术见效快的原因之一。科技经费来源一半以上来自民间投资,这既有利于科技经费的筹措,又有利于促进民间开发,缩短技术开发与生产结合的距离,同时也增强了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针对性。银行融资由于推行“金融自由化”、设立工业银行等措施,为企业技术研发准备了专有融资渠道。从投资构成看,台湾实行了政府与民间投资相结合的政策,1986年至1996年政府投资从173亿新台币增加到589亿新台币,民间投资从114亿新台币增加到797亿新台币。经费投向56.6%投入技术开发,29.6%投入应用研究,13.8%投入基础研究。从投资部门看,工业占绝大多数,居77.9%。农业占第二位,居7.2%。1995年台湾“经济部”拟定了“高技术产业水准政策纲要”,计划至2002年总体研发经费大幅增加到3600亿新台币。台湾“工业局”新产品开发和技术辅导经费年增长率不低于15%。同时大幅增加对科技专案预算。信息产业是台湾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柱,在科技专案计划中得到重点扶植,“国科会”投资20亿新台币兴建电脑中心,并耗资280亿新台币,历经十年建成世界级国际同步辐射研究中心。
突出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知识经济发展的硬件是资讯基础建设,资讯网络的开通和使用是知识经济的重要特征和内容。台湾网络建设规模大,按照东南亚信息中心的目标发展,不但可以利用信息产业的外部市场,还可以利用世界信息资源,促进内部资讯产业发展。为发展资讯基础设施,1994年台湾公布了《信息基础建设计划》,决定投资100万美元全面更新现有通信网。其中50亿用于铺设环道光纤网络,35~40亿用于建立资料库和软件开发。1994年底,台湾已将各自独立的传输信息的电信网络、数字网群、邮政网络与国际网络直接连网的信息网络,以及电讯网络、碟型天线和有限电视系统结合起来,在新竹工业园区和南港软件工业区建设了第一个高速宽频传输网络,与美国电话电报公司联盟,建立亚太地区多媒体产业中心。台湾“国建六年计划”和《资讯工业部门发展计划》也规划了电信发展目标,到20世纪末电信增长速度为12%,产值达到283亿美元,占世界市场的3.2%。为此,台湾选择的前瞻性信息技术为:宽频通信网络技术、智慧型网络技术、同步光纤标准技术、光线用户线路技术、个人移动通信网技术、多媒体用户终端技术、通信软件技术、音频视频与图像信号处理技术等。目前,台湾拟通过“国家资讯基础建设”为知识经济架构桥梁。建立“国家资讯基础建设”推动小组,由“行政院政务委员会”召集,下设资源规划、网络建设、应用技术及推广、人才培养与基础应用、行政暨便民服务自动化和综合业务六个小组。目标是:推广普及网际网络应用;建设“全球华文中心”;加速多媒体产业发展,使台湾成为亚太地区网际网络枢纽。相关措施是:着手建立宽频实验网络,开放电信市场,鼓励研发前瞻性科技产品,应用资讯技术,开展便民服务,整合网际网络,对有线网络,电信网络技术进行规划,建立资讯、通讯标准等。台湾已建立了“教育部”、“中华电信”、“经济部”三条主干网络,成为知识经济运行的载体,其中“中华电信”重点建设的ISDN(整体服务数字网络),正加速与世界各国的ISDN连网,商业应用网络用户已超过200万人。“教育部”网上网的学术机构和团体达200多个,用户约60万人,占岛内居民的2.8%。“中华电信”网上网用户达55万人。台湾“经济部”的商业应用网际网络服务业有近百家拨接业者和服务厂商,用户占岛内居民的10%。
及时组织信息源,建立科技信息服务体系。科技信息服务是知识经济成长的基础,又是信息产业的组成部分。迅速发展信息服务系统,是知识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措施。台湾以高等院校、科技资料中心和图书馆为阵地,建立科技信息服务体系,拓宽信息资源,加大信息流量。1994年实现自动化的图书馆达46家,推动了全岛信息网络化发展,形成了由科技信息网、学术网和书目网组成的联机信息网。为社会提供现代化信息服务,支持学校教学和学术研究,互通图书资料。此外,台“经济部”、“教育部”、“卫生署”、“农委会”等也结合自身的业务特点,设立各自的信息服务系统,提供资料和咨询服务。
创造发展科技产业的宏观环境。在经济体制上,台湾以“政府”导向与市场导向相结合,重视宏观调节在知识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一是制定产业政策。根据岛内高新技术现状和发展潜力,提出三大产业的发展重点和总体目标,引导产业升级。二是确立“自由化、制度化和国际化”发展方针,相应实施了解除外汇管制、降低关税、开放大宗物资进口、鼓励企业对外投资、试行官营企业开放民营、减少人员进出障碍等措施。如1987年7月,台湾当局放宽了实行40年的外汇管制,后又宣布取消外汇管制,以利于外汇有限自由流动。与此相配合高估台币币值,使台币升值40%左右,并实行浮动汇率制度,促进金融国际化和自由化。1985年台湾实行利率自由化政策,允许各银行对各种存款以最高利率为限自行确定利率,发挥自由化利率机制的作用。利率自由化与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等其他金融控制方式相结合,带动了金融国际化发展,扩展了高新技术产业的资金来源。三是充分利用法规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台湾先后制定了《促进产业升级条例》、《主导性新产品开发辅导办法》、《台湾技术基本法》等一系列法规,通过法规,提供租税优惠、研发经费补助及相关服务,吸引外国跨国公司投资,以促进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四是确定“政府”干预的范围。外部性、公共性、风险性部门和财务、人力资源部门需“政府”介入。介入方式有选择性介入和普遍性介入两种:选择性介入是“政府”选择某些明星产业,通过制定税收、利率、科技专案、奖励研发、“政府”采购、关税保护和非贸易障碍等政策,协助明星企业发展;普遍性介入是从基础环境改善着手,健全市场机制,解除不必要的管制,使企业有自由发展的空间。五是加强管理。产业管理部门构成,改变过去主要依靠技术专家的状况,形成技术专家、市场人员相互配合的结构,以市场人员为主导,发挥市场人员的管理经验,使管理部门的职能更适应市场发展的规律。如“政府”、科研机构与企业共同参与科研开发,分工合作,各司其职。整个科研开发分为推动机关和执行机关两大系列。推动机关由“政府”机构组成,其中台湾“中研院”、“教育部”负责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台湾“经济部”、“国防部”、“农委会”、“交通部”、“卫生署”、“环保署”、“政府机构研究所”负责技术发展、商业化及应用。执行机构由学校、研究机构、财团法人、企业界组成。其中“中研院”及大专院校负责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财团法人中的工研院、资策会、生计中心等与企业负责技术开发、商业化及应用。六是设立工业银行,“中华开发”、“台湾银行”已获“财政部”批准,改制为工业银行,“中国”、“富邦”正积极筹划改制。工业银行的作用是,为企业提供经济发展所需的中长期资金,帮助企业顺利转型,持续发展。七是创造市场环境,市场是科技发展的决定性条件,台湾十分重视选择成本低、进入快、效益好的市场。台湾内部市场狭小,外部市场是台湾的主要市场。东南亚市场是台湾的近邻,市场需求与台湾的市场供给关联性强,曾是台湾的较大市场,也是台湾产业外移的重要基地。东南亚金融风波后,其市场风险加大,台湾出于成本和市场并重的考虑,选择成本导向、产品西进和全球化策略,将投资重点移至大陆及欧美市场。投资形态也从过去的独资、劳动密集型、出口导向型转为策略性伙伴、半成品加工和就近供应市场,这样既可利用最有利的投资市场,又可以在广阔的市场中随时转移风险。
三、启示与建议
我国很多地区地处沿海,是大陆知识经济发展的重镇,在知识经济发展中担负着重要而艰巨的使命。考察台湾知识经济发展策略及其特征,对各地区制定和修正科技发展方案,回应知识经济挑战具有有益的启示。主要是:
增加科技投入。首先力争使科技投入量达到世界一般水平,使政府的投入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2%。拓展银行融资渠道,设立用于科技研发的专业银行,使银行对科技开发的贷款占贷款总额的2%以上。尤其要注意对企业科技投入的监督,使企业科技开发资金必须达到其销售额的3%以上。处理好科技投入中教育与科技的关系,下大力量增加教育的投入。科技投入中除投资基础研究项目外,更应注重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投入,以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尽快提高技术水平。资金来源要努力调动民间投资的积极性,采用宽松的金融、税收、财政补贴等政策,鼓励民间投资。
加强技术园区的建设和合理布局。在我国技术总体水平较落后的情况下,利用外部资源推动科技发展是必然选择,而科技园区是这一选择的有利方式。科技园区建设应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按专业特色形成若干技术园区,以集中园区内资源优势。技术园区应合理布局,除经济技术开发区外,其他各地,都应有所分布,形成布局合理、错落有致的局面。对现有的工业企业应进行区划整合,以各具特色的技术园区为龙头,园区周围其他企业与之配套,在地区内建设专业特色突出的工业区,促进地区工业的产业升级。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根据知识经济的特征,下大力量扶植、鼓励网络建设,按国际先进水平规划网际网络,积极推广普及网络知识,降低网络使用成本,大量发展网上用户,为科技进步提供必要条件。
发挥政府职能部门对技术进步的组织管理。要把技术进步作为政府经济工作的中心,制定技术发展的中长期计划,并针对产业升级、科技发展和市场实际,具体制定阶段性目标,确定发展的重点产业和项目,由少到多,培育知识经济产业体系。科技发展目标应坚持现实性和前瞻性的统一,既实事求是,又有雄心壮志,力争高起点。科技发展规划不仅要有技术发展目标,更要确定市场发展目标,以技术占领市场,以市场推动技术进步。组织由政府各部门参与的管理机构,根据科技发展规划统筹安排,各司其职,具体贯彻落实。管理机构可按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宣传推广等不同层面进行分工,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管理机构中应以科技人员和有实践专长的管理人员为主,特别要发挥营销管理人员的作用。
组织稳固的科技服务系统。知识经济的微观基础是企业,企业科技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社会力量的扶助,尤其是中小企业和农业。科技服务应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作用,以其为中心,动员其他社会力量,组成固定的科技辅导、管理服务和培训人才相结合的综合服务网络,全面、准确、及时地为生产经营者提供信息。同时还应制定中小企业和农业承包户技术发展扶植政策,给予信贷、税收、市场进入等方面的优惠,使企业获得宽松的技术发展空间。
合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知识经济是开放经济,加快知识经济发展必须善于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为此,应继续加快对外开放步伐,积极落实吸引外资政策,完善投资环境,鼓励高新技术领域投资进入各工业园区,大力发展中外混合经济,使外资合理分布,扩大国外资源对地区科技发展的影响效应,增强科技的自力更生能力。同时要积极发展对外投资,规划外部市场,通过合资合作形式积极利用外资和港澳台的国际营销渠道和运营经验,拓宽国际市场,以规避市场风险,使经济稳定持续发展。对内部资源和市场的利用重点是加大区域合作力度,综合利用不同地区的资源优势和广大市场,为科技发展开创宽广的途径。
大力培养和吸引科技人才。人才是知识经济的主导因素,决定其发展的速度和深度,培养和吸引科技人才是知识经济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人才培养,应按知识经济发展需要和国际科技前沿的动向制定人才规划。首先要重视现有人才潜力的开发,努力创造较优的工作生活条件,尤其是交任务、立项目,以满足科技发展规划和科技人才价值实现的需要,使人才用得上、留得住。同时要加大人才吸引力,招揽短缺学科和科技发展重点领域的中外专家,切实发挥他们的专长,为人才培养和产业升级服务。
收稿日期:2001-04-30
标签:知识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经济论文; 中小企业贷款论文; 中小企业融资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台企论文; 研发管理论文; 市场策略论文; 建设投资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