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问题理论研究的多维视角_社会问题论文

社会问题理论研究的多维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多维论文,社会问题论文,理论研究论文,视角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多维视角看社会问题

社会学是一门多重范式的科学。每一种范式都基于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基本假定出发来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因而每一种范式提供着对现实社会相对理想的观察位置和分析视角。通过转换观察位置和分析视角,我们就会对社会的多维现实产生超越于常识经验的理论解释。社会学自创立以来,已提供了许多不同的理论范式[1](P621-650)。本文尝试利用几种主要的理论范式,分析“社会问题”这一主题的不同层面,深化对社会问题基本性质的认识。

(一)问题在哪儿?结构功能主义的诊断

结构功能主义作为社会学研究的经典范式,来自于生物学研究方法的启示。生物有机体结构分化、功能协调配合,保证了有机体对环境的适应,并使机体生命得以维持。但有机体可能会发生器质性疾病或功能性病变。生物有机体发生病变,首先需要对病变部位进行诊断,确诊其病因,对症下药,进行治疗。结构功能主义认为健康的社会也应是一个结构整合、功能协调的社会。社会出现问题,往往就出现在结构整合失效、功能失调以及由此导致社会行为失范上面。迪尔凯姆社会学研究的主题是社会整合。但现代化带来快速的社会变迁,往往会导致社会整合纽带松弛和社会秩序的紊乱,人们贪欲丛生,相互争斗,行为缺乏规范的有效约束和指引而处于失范状态。他对自杀的研究无疑是社会学研究社会问题的典范之作[2]。默顿继承并发展了迪尔凯姆的失范理论,认为失范就是一个社会制度化手段和文化目标失调和紧张而造成的一种行为反应[3](P676)。默顿还对社会问题进行了独特的功能分析。他的正负功能概念告诉我们:社会病态与社会常态,往往是同一社会制度不同功能的表现而已,他们相倚而生。默顿的“潜功能”概念,把社会问题与社会行为的非预期后果联系起来,使人们认识到,社会在追求进步方面所作的努力,往往就会带来相应的社会问题。芝加哥学派的社会解组理论,其研究的主题就是社会在追求现代化过程中带来的各种城市社会问题。

总之,结构功能主义假设社会是一个整合与协调的社会。社会问题就出在对整合协调的妨碍或破坏上。传统结构功能主义这种保守主义的观点,会使他们把社会变迁、社会冲突本身都看成是有问题的,或者是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但他们对社会问题的研究,基本克服了从“问题人口”的个人特征寻找问题根源的早期社会病理学观点,开创了对社会问题进行宏观结构分析的社会学视角。

(二)谁的问题?冲突理论的反驳

作为一种与结构功能主义对立的社会学范式,冲突论认为社会结构并非是靠社会共意协调整合在一起,而是靠社会差异和相互冲突耦合在一起。这种对社会结构运行机制不同的理论假设,必然会导致对社会问题之“社会”性质的不同看法。结构功能主义习惯上认为社会问题就是整个“社会的”问题。一个社会对哪些是问题,哪些不是问题,有一致的价值判断。冲突理论对此提出了针锋相对的反驳。

冲突论者看到社会上不同的利益群体,为争夺稀缺的社会资源而相互竞争冲突。不同的利益群体持有不同的价值立场,因而对同一社会现象往往会作出不同或是截然相反的判断。对社会问题也是如此。社会问题往往是与不同群体利益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围绕着某项社会问题,社会成员中既有问题的受害者,往往也有一些问题的获益者。受害者赞成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希望尽快得到解决;获益者则往往否定问题的存在、掩盖问题的真相或不希望甚至阻挠问题的解决。他们会成为社会问题提出或解决的反对者。因而,有没有问题,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事实判断,而是一个价值冲突和利益资源相互争夺的过程。在一个利益导向的社会里,许多社会群体普遍存在着欲求不满,都希望改变现状,希望通过改变现状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一个功能主义者往往安于现状,把对现状的偏离看作是有问题的。而一个冲突论者则倾向于把现状本身看作是有问题的。因而,对于功能主义“哪儿有问题”的提问,在冲突论看来,“哪儿都有问题”。只要存在着利益冲突和价值多元的地方,就有问题存在。关键是要追问是“谁”的问题。围绕着一个社会问题,谁获益,谁受损?对社会问题的冲突性质进行群体利益分析,这是冲突理论的独特视角。这一视角,引导我们要关注那些被隐藏、被掩盖的社会问题,注意考察社会问题的利益冲突过程。

(三)谁有问题?批判理论和后现代理论的诘难

不仅对社会普遍存在的利益冲突进行客观分析,而且进一步作出合理与不合理的价值判断时;当这种判断不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而且希望通过指导社会行动去改变这种不合理社会现状时,冲突理论就带有批判理论的性质了。批判理论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多元冲突的社会,而且是一个统治压迫的社会。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奴役制度下一部分人剥削另一部分人的不合理社会现实,指出在这种制度下普遍出现的人性异化和社会关系物化[4](P91-97)。曼海姆对现代社会意识形态的批判,卢卡奇对虚假意识的揭示,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使这种理论批判视角由经济领域深入到整个社会文化领域。而哈贝马斯则为这种批判理论的存在进行了知识合法性的论证工作。

在批判理论看来,社会问题绝不等同也不类似于生物有机体的疾病,按照某种科学的程序和方法,就可找出原因并求得解决。对现有社会问题采取所谓客观中立的态度认识和解决,实质上是对现有社会秩序的一种维护。社会问题是和社会的权力支配结构、制度安排和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包装联系在一起的。批判理论的首要任务,就是祛除虚假的意识形态对社会大众的遮蔽,让他们看清到底是“谁有问题”,是“谁”在制造社会问题,是被压迫者还是压迫他们的社会制度。批判理论认为:社会出现的“病态”只是问题的表象,“病态的社会”才是问题的根源。只有不断改进社会制度,才可从根本上消除不合理社会制度和体制本身所带来和所表现出来的社会问题。

就对现代社会的批判而言,后现代主义比之于传统的批判理论有过之而无不及。后现代主义不仅对资本主义制度,而且是对西方几百年来孜孜追求的现代化事业产生了怀疑,认为当今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危机就是现代化过程所造成的恶果;科学技术不是在解决社会问题,而是带来更多的社会问题。女性主义的批判理论则指向了由男性主宰的单性世界所造成的各种性别社会问题。

批判理论和后现代理论在对社会问题的分析和研究上,表现出鲜明的政治道德立场和行动介入倾向。不论是传统的批判理论还是后现代主义理论,都为我们提供了社会问题分析的政治学研究视角。权力的支配压迫、个性自由解放的获取成为他们分析当代社会问题的基本主题。后现代理论为社会问题的研究还提供了一种边缘视角,他们关注被现代社会忽视的事物,关注被遗忘之物、非理性的东西、无意义的东西、被压抑之物及外围之物等。[5](P13)如果说传统的社会学理论是站在现代社会的核心区域从里向外看待社会现象,表现出一种中心主义的优越与偏狭;后现代理论则是站在了社会的边缘地带从外向里看,看到了现代社会另外一副景象。福柯的《疯癫与文明》、《规训与惩罚》,以及当代女性主义理论充分展示了社会问题研究的这一独特视角。

(四)是一个问题吗?社会行动论的视角转换

行动理论对社会问题由宏观分析转入微观探究,使我们看到在社会结构层面下针对“问题”的各种社会行动以及这种行动的反应本身是社会问题构成的必要组成部分。社会行动理论注重研究社会行动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该理论强调社会行动的主观定义和意义阐释(韦伯及解释学),强调社会行动的互动反应过程(布鲁默),强调社会行动对社会现实的构成作用(吉登斯及布迪厄等)。从社会行动论角度来看,任何社会现实,都是在社会行动中生成并不断改变着。社会问题,实质上就是不同主体社会行动者行动反应的产物。

任何社会行动,都包括行动指向的对象及针对该对象的行动反应这两个要素。行动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其指向性。正是行动的指向,才把行动的对象与行动的主体联系在一起。“大海捞针”,只有捞取这根针的时候,针才获得行动的对象性特征,否则,针就是与行动主体无关的一个纯粹外在的“物”。同样,社会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现象,只有当对某些现象进行“问题指向”时,这些现象才可能作为“问题”浮现出来。从行动论这一视角而言,社会问题可在理论上区分为“问题事实”与“问题反应”这两个要素。按照这样的维度,社会问题可进行如下分类[6](P9):

这里,“问题事实”指作为问题反应的对象事实(如贫困)。对象事实可能是实际存在的,也可能是设想的。“问题反应”指一定的社会主体对对象事实的判断、评价和行为反应(针对贫困的社会认知与社会行动)。问题事实客观存在,人们在主观上作为一个问题去作出反应,社会问题以一种确然的方式存在着(第1类型问题)。与此完全相反的情况,才可视作没有社会问题的存在(第4类型问题)。不论问题事实客观上存在不存在,只要社会主体在认知和行动上作为一个问题去反应,该事实就作为一个社会问题而存在,尽管事实本身可能不一定存在(第3类型问题)。美国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孔飞力在《叫魂》[7]一书中描述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就是这样的例子。中国1957年反右派及之后一系列“阶级斗争”扩大化行为也存在这样的情形。而对于一项社会事实,如果不作为一个问题去反应,该事实就不会作为现实的社会问题而存在,尽管事实可能确实存在着(第2类型问题)。男女不平等,在封建社会作为一种社会事实存在着,但不是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存在着。事实上,如果出现男女平等现象,在封建社会则被认为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由此可见,任何客观事实本身是无所谓有问题或没有问题的。客观事实本身也无法说明自身是不是一个问题。社会问题的“问题”属性,在本质上不是取决于问题事实,而是取决于社会对该事实的“问题反应”过程。

一个社会“问题”的多少,和这种问题反应密切相关。现代社会大众传媒的发达,对社会问题的反应能力提高,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可视化”了。在这样一个时空压缩的社会里,越来越多的人会感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现代社会民主化程度提高,对社会问题的反应也会增多,因为民主的观念和制度引导人们努力去发掘而不是掩盖现实中的社会问题,曾经不作为问题的社会事实也会不断地以问题的形式浮现出来。现代社会,人们摆脱宿命论的束缚,理性和行动能力得到提高,也倾向于将社会现实本身越来越多地作为问题去反应。一个社会一切都听天由命、安于现状或粉饰太平,就看不到有任何问题的存在。

传统的社会学理论注重问题事实的研究。行动理论将研究的视角转移到问题的社会反应上。这是社会问题研究视角的基本转换。通过这种理论视角的转换,我们不再把社会问题简单地看作是某种既成的、客观的、外在的社会事实,或在人的行动与认知之前就存在的“物”,仿佛社会问题就是“摆在那儿的”,等待人们去识别、反映和处理。恰恰相反,行动理论认为对问题的这种识别、反映、处理本身,才是使问题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的过程。行动理论为社会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发生学的视角。要对社会问题的发生机制进行深入了解,我们则需要借用社会建构论的研究视角。

(五)如何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社会建构论的启示

社会建构论作为一种理论范式,最早是在知识社会学领域系统阐发出来的。[8]但由于它代表着一种社会认识论和方法论视角的转换,其理论的影响力正在向各个研究领域渗透。社会建构论最基本的观点是:社会现实是社会建构的产物,同时也是一个不断被社会建构的过程。现象学社会学、常人方法论社会学其实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建构主义的方法论思想。后现代主义社会学都力图破除传统的主客二元对立思维方式,从二重性(吉登斯)、关系(布迪厄)、生成(埃里亚斯)视角审视社会现实,在很大程度上采取的也是社会建构论的理论立场。

从建构主义视角来看,社会问题是社会建构的结果,同时也表现为一种社会建构的过程。社会问题建构,就是使问题成为社会问题的各种社会策略与社会努力。这是一个有不同的社会行动者参与其中,针对问题情境的定义、问题事实的关注、问题原因的争论、问题利害因素的权衡、问题处理的社会动员过程。对社会问题的解决,首先依赖于对相应问题的成功建构。对社会问题的建构,需要具备一定程度的问题认知能力、问题意识,同时也是一种社会责任行为。对关乎重大利害关系的社会问题认知,需要智慧、胆略。2003上半年中国非典型肺炎事件爆发后,中国专家学者对问题的及时诊断,中国政府对事件本身行为反应的前后变化,都显示了问题建构对问题解决的重要性。

在社会问题建构中,受害者的呼吁,新闻传媒的介入与报道,典型事件的曝光,专家学者的问题诊断,领导人物的关注,来自政府机构对问题的合法化认可和制度化的安排,都对社会问题的建构起重要作用。[10]围绕某项问题事实,来自社会各方力量的互动作用,使社会问题建构表现出高低起伏、前后相继的发展过程。西方一些社会学家把这一过程描述为社会问题演变的自然史或生命循环[11]。建构理论需要研究的是:不同社会群体在社会问题建构不同阶段所具有的资源、能力和所发挥的作用及对特定社会问题的命运所产生的影响。社会问题建构的结果将直接决定政府部门把关切到哪些群体利益的问题事实优先列入政府考虑的“问题清单”,并动用公共资源加以解决。这是一个不同社会群体政治影响力量的相互博奕过程。如果缺乏公平的政治体系,那么在这场“问题争夺”的政治博奕中,社会弱势群体往往不利,他们所遭受的社会不幸和痛苦往往最多,但他们往往缺乏足够的能力和机会,将这种不幸和痛苦表达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相反,那些在社会资源分配结构中占优势地位的社会群体,往往最容易建构与他们利害关系密切的社会问题。建构理论对社会问题的研究,为我们考察社会公平问题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二、社会问题理论研究多维视角简评

(一)一般认为,社会科学中的理论范式提供的是对同一社会现象不同的观察和解释视角,无所谓严格对错之分。不同理论范式之优劣也是相互补充的。通过上面分析我们看到,一种理论范式所看到的正是其他理论范式所忽略的。如结构功能论分析社会问题发生的结构与功能原因,但往往忽略社会问题所包含的内在冲突和利益多元因素,而这正是冲突理论所擅长的分析视角。

(二)不同理论范式在不同社会历史时期曾获得其理论解释的主导地位。20世纪50年代前往往是结构功能论占主导地位,强调社会秩序问题的重要性;六七十年代世界范围内社会动荡,社会冲突论和批判论成为主流的理论范式;80年代开始,社会秩序重组,社会行动论和建构论显示了很强的理论解释力。上世纪末本世纪初,西方进入后工业社会,后现代主义理论在解释当今社会问题方面独领风骚。

(三)社会问题理论范式的演变反映了对社会问题认识的深化过程。对社会问题研究,由过去偏重于对社会问题现象宏观、结构、状态、事实的描述,深入到对社会问题微观、行动、过程、发生机制等因素方面的探究。社会行动论、社会建构论和当今后现代主义理论,一改传统理论研究路向,为社会问题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四)上述理论范式,将社会问题的实质,与社会功能的失调、社会利益的冲突、社会权力的分配等因素联系在一起。社会问题的表现形态,或者被认为是一种问题事实的客观存在,或者被认为是一个问题指向和问题建构的社会过程。综合这些理论范式,我们认为,社会问题,实质上是社会矛盾和矛盾的表现与展开过程。社会问题的矛盾包括:(1)结构与功能的矛盾。这种矛盾导致社会运行机制的失调。(2)利益所得与所失的矛盾。这种矛盾导致群体的冲突。(3)权力的支配与压迫的矛盾。这种矛盾导致社会不同阶级和阶层的对立。(4)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这种矛盾导致社会情绪的不满和问题反应。(5)主观和客观的矛盾。这种矛盾导致认知的差距和行动的努力过程。一项社会问题,往往会同时包含上述诸矛盾因素。上述理论范式,只是从不同的视角揭示了社会问题矛盾的一个方面。因而社会问题,是多重社会矛盾的统一体。用中国哲学思维中矛盾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去整合西方的理论范式,也许能为未来社会问题研究提供出一个综合的视角。

标签:;  ;  ;  ;  ;  ;  

社会问题理论研究的多维视角_社会问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