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岛战争中英国战争动员的维度与启示*
徐东波
[摘 要] 马岛争端是20世纪岛屿争端的典型,跨洲际的武力解决方式为解决岛屿争端提供了基本范式。作为英国而言,范式的成功,与英国完善的战争动员制度关系甚深,更离不开战争过程中出色的动员实践。从政治外交动员、交通战备动员和武装力量动员等动员维度,并且结合争端态势发展与平时动员准备状况,英国均进行了行之有效的动员实践。在具体的战争动员活动中,政治外交动员密切协同其他动员领域,交通战备动员与武装力量动员同步进行,在战争之前、战争进行的不同阶段和战争结束之后,动员各领域也存在主次之分,表现出一系列特征,对解决其他岛屿争端具有相应借鉴。
[关键词] 马岛战争 战争动员 岛屿争端
岛屿争端是世界历史发展长河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观察岛屿争端方和相关涉及方国际关系变化与发展的晴雨表。但更为重要的是,对于海洋型国家和陆海兼备型国家而言,岛屿争端是国家权益实现、国际地位维护和国家整体发展的关键变量。因此,在岛屿争端中,采取诸种有效措施综合应对,不仅是军事学关注的话题,也是历史学和政治学等领域关心的议题。对于21世纪的中国而言,更有必要深入研究分析世界范围内的岛屿争端及其演变过程,以此观照南中国海、东海等海域的岛屿争端现实。英法海峡群岛归属争端、加拿大与丹麦之间的汉斯岛归属争端、日本与俄罗斯北方四岛归属争端、土耳其和希腊之间的伊米亚岛归属争端、罗马尼亚和乌克兰之间的蛇岛归属争端、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之间的白礁岛归属争端、伊朗和阿联酋之间的阿布穆萨岛归属争端等,都是曾经或当今世界突出的岛屿争端问题。但是,这些岛屿争端的直接方往往处在一定的共同地理范围内,不存在跨洲际的问题。以海峡群岛为例,其距离大不列颠岛约70海里(130公里),也不存在大的战事发生的事实。马岛争端却与此不同,跨越了约7000海里(13000公里),从二战后延续至1982年,以一场持续了74天之久的马岛战争终结了阿根廷人的幻想。近水楼台却没有先得月,究其原因,除了阿方因素之外,英国政府和军方出色的战争动员是关键性原因。因此,研究远洋岛屿争端及其武力解决方式,就必然要研究马岛战争及其中的英国战争动员实践。
一、英国战争动员制度
(一)英国战争动员制度的指导思想 一国地理特征对该国的国策会产生全方位影响。英伦三岛四面环海,是典型的地少人多的国家。除鱼类、土豆等基本产品外,大部分食品和成产类原料等均仰仗于国外进口。因此,海上通道的多少、安全程度的大小和海上力量的强弱就自然而然地成了国家生命线。近代以来,英国一直将强大的军事力量特别是远洋军事投送力量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建设领域。但与此矛盾的是,近代以来的英国常常遭受“财政困扰”,常常需要削减正规部队。于是,后备力量的建设和动员制度的完善就成为英国政府和军方必须要考虑的关键环节。英国战争动员制度设计的首要出发点就是要解决这种矛盾,增强平战转换力和平战结合力。整个动员制度设计就是要达到“战时出好兵,损失最小化”。
(二)英国战争动员制度发展 近代以来的英国战争动员制度建设,始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2年,代表英国新兴资产阶级革命者的议会阵营,依托支持自身的城市贫民阶级和农民阶级,成功组织了民兵队。而后在漫长的对外殖民战争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武装力量动员、商船动员、工农业动员和被殖民国动员制度。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英国战争动员实践往往是应付某一或某几个区域的战争活动,各地域的动员实践不具备时间上的同一性。真正推动英国战争动员制度不断完善发展,并被各国学习效仿,应该说得益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英国民防动员实践,这也被广泛认为是现代民防的发轫。随着英国战争动员制度在战争实践中的完善发展,以及英国近代政党和国家制度的确立巩固,政府内阁处于国家权力的核心地位,内阁成为领导国家战争动员的主导。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以丘吉尔为首的战时内阁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战时动员。及至1982年马岛战争期间,英国基于完善的动员体制,以民船动员为亮点,引起了各国关注,成功地完成了应急动员任务。此后,在历场英国主导或参加的对外战争中,政府和军方不断完善本国战争动员制度。
许多企业很重视国际前沿技术,重视新产品的开发和新技术的引进,并在引进先进加工设备的同时,不断加强新产品的研发力量,一些大型企业拥有先进水平的研究开发中心,有着强大的技术实力,不断重视技术细节。
(三)战后英国战争动员制度 战后英国战争动员制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分别是战争动员法规体系和战争动员组织体制。英国政府和军方用来规制战争动员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紧急全权国防法案》《紧急状态权力法》《防务法》《后备军组织法》《预备役动员法》《民防条例》《民航法》《空袭警卫法》《民防法》《民航公司法》和《运输法》等。除此之外,各社会作业领域的法律法规也不同程度涉及动员规定,英国政府与各船运公司船员大多签订有契约合同,在战时无条件服从调配,政府和军方也对船员的福利有具体的法律保障安排。
很快他轻声地惊叫起来。我的大王不见了。他认定杜一朵在他接听电话的时候偷走了他的大王。他要搜查怀疑者。游戏渐失规矩,但不乏弥漫着的微醺的情趣。他搂住嬉笑躲避的一朵施展隔衣取物的官方手法。一朵麻痒着哈哈大笑。效果出奇的好。
(一)政治外交动员维度 当加尔铁里军政府夺占马岛后,英国于4月2日当晚成立了战时内阁,这既反映了英国政府效率,也反映了国家战争动员制度的健全。更重要的是,战时内阁迅速在国内外进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治外交动员活动。
此外,各动员维度均有相应的组织机制。现役部队通过军事院校和地方高校储备军官,并采用军外预编方式,预备役人员实行单个补充的正规预备役动员和成建制编入的志愿预备役动员。国有企业包括皇家军工企业的动员,由国防部负责,贸易与工业部配合,私企动员直接由后者负责,前者配合。公私企业动员分工明确,战时军工生产企业任务明确,机制顺畅。政府根据紧急状态下民用运输系统动员法令,与所有船舶制造和运输企业签订战时征用合同,无论公私企业的船员,符合条件者均需与政府签订服役合同,并在合同期限内参加军事训练,军方对各类企业动员状况实行全面管控,制定战时商船应急动员计划,对目标商船保持常态化联系。在英国国内,内政大臣根据《平时民间保护法案》主管全国10个民防区的工作,各区有数量不等的民防应急作战中心,在城乡,均分别按行政区、选举区和教区建立基层民防组织,成员由具备专业技能的志愿者构成。
此外,本研究结果提示,经济水平影响到农村居民对自身抗风险能力的评估。在社交网络萎缩的现实情境下,任何(未知的)疾病、意外等突发事件都可能成为农村居民的心理威胁及负担,而富足的经济基础将极大地增加农村居民的生命风险抵抗能力,同时他们能更容易获得物质层面的满足,农村居民会更有“底气”的面对未来生活。相反,较低的经济水平无法赋予农村居民物质满足感与心理安全感。在隔离情境下,低经济水平的农村居民极有可能产生“无依无靠”的消极认知,这将影响他们对生存质量的评价。
二、马岛战争中英国战争动员的主要维度
由于马岛战争是英国远离本土的作战行动,而阿根廷空军力量无法企及英国本土,甚至连本可以够得着的阿森松岛英国基地,阿空军也没有相应的作战动作,而马岛彼时被阿军占领,这就使得英国政府和军方不需要考虑本土和海外的民防动员工作。至于国民经济动员方面,由于马岛战争只是一场海外岛屿争夺战,尽管当时英国国力下降,也并没有进行规模性的经济动员活动。因此,马岛战争中,英国战争动员的维度主要围绕三个方面进行。
英国战争动员的组织体制相对比较复杂,这与长期的战争动员实践以及英国政体关系甚切。总体来说,在平时的英国战争动员体制中,首相和国防与海外政策委员会为最高决策机构,政府各职能部门分工协作,做好全面战争动员准备。而在战时,实行战时内阁制度,目的在于协调统一并实施应急性动员。任何时候,首相都拥有全部权利,有权通过内阁提请英王宣布紧急状态或战争状态,首相也同时兼任国防与海外政策委员会主席,国防大臣、财政大臣、外交大臣、内政大臣等内阁成员为委员组成,国防参谋长和各军种参谋长列席委员会议,委员会架构同时也是战时内阁的基本架构。其主要职能是:决定国防建设及动员的方针政策,制定经济、社会及武装力量各领域的动员规划,处理与盟国有关的国防动员事务等。组建战时内阁的决定,通常在内阁紧急会议上做出,并由首相宣布。总动员令由内阁向议会提出,经议会讨论批准,以英王的名义签署发布。局部动员令,由内阁向议会提出法案,直接授权国防部发布命令。国防部为内阁的主要军事行政机关,负责贯彻执行首相和国防与海外政策委员会的指令及决议,制定战争动员的政策和计划,负责三军的动员准备与实施,协调内阁其他各部的动员准备与实施工作等。各军种参谋部设有动员常务委员会,负责制定本军种的后备队动员政策和计划,组织实施本军种的动员。战时,国防部将在全国各地设置临时动员中心和增援部队招募所,以尽快完成武装力量的动员和部署。内阁其他各部均按分管的业务范围开展相关的动员工作。例如,外交和联邦事务部负责外交和联盟动员,财政部负责战费筹措,贸易和工业部负责战时市场管理和制造业动员,邮电部负责邮电通信动员,交通部负责交通运输动员等。为配合各主管部在本部门的动员,重要部门设立了由相关部代表和军方代表参加的部际工作委员会,协调组织跨部门的动员工作。
1.民船动员状况 马岛距离英国本土13000多公里,漫长的海上交通线,缺少足够的前进基地和补给基地。于是,4月4日,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签署了一项内阁命令,下令征用民船参与马岛战争,拉开了英国自二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民船动员。这次民船动员的征用范围从6万吨级的客轮到700吨级的拖船,征用的民船种类包括客轮、拖船、集装箱船、石油勘探船、救捞船、渔船等。一接到征用命令,4月5日即有10艘民船随英军特混舰队驶向战区,而大部分被征民船则需紧急加改装才能胜任军事任务。“伊丽莎白二世”号游轮是这次被征用的最大的民船之一,该船的改装工作刚刚展开,就载着英军第5步兵旅的3000名官兵和大量武器装备出发,航行途中不断进行改装。“大西洋运送者”号集装箱滚装船是4月14日被征用为飞机运输船的,工人在船上安装了起飞甲板,修建了可容纳20架“鹞”式飞机和20架直升机的机库,还加装了“海狼”式防空导弹系统。有的商船中途停止正常航运业务,就近靠岸卸载后驶向报到地点。“乌干达”号原为客轮,接到动员令时,正搭载着940名小学生在地中海旅游。他们立即就近在意大利靠港,租用民航机将学生送回国,然后直驶直布罗陀海军修造厂,在那里改装成拥有1000个床位、100名医务人员和90吨医药用品的医院船。所有被征民船的改装工作几乎都是在一周内完成的,各类民船摇身一变成了军用运输船、修理船、通信船、医院船、扫雷船、补给船,浩浩荡荡开往南大西洋。
1.武装力量动员架构 相比于阿根廷军政府由于裙带利益和既得利益导致的指挥结构错综复杂而影响了战争表现,英战时内阁对动员的武装力量架构进行了很好的设计。根据国防与海外政策委员会的规定,首相撒切尔夫人作为战时内阁的核心成员,负责作战地域之外的一切事务,参谋部下设特混舰队司令部,约翰·菲尔德霍斯(John Fieldhouse)海军上将任司令,其主要职责是动员和协调各军兵种相关单位,特混舰队下设南大西洋司令部,指挥一线作战部队行动,由航母战斗群司令约翰·伍德沃德(John Woodward)海军少将全权负责,但也对其权限做了限定:当事件超出战区指挥官权限后必须交由战时内阁决定而后执行。
小麦生长期对茎基腐病的发生情况共进行3次调查,第1次在苗期(11月28日),第2次在拔节期(翌年4月8日),第3次在小麦乳熟期(5月16日)。采用5点取样调查,每个样点调查20株,将植株连根拔起,保持根系完整。第1、2次调查植株胚芽鞘、地中茎变褐、第3叶鞘变褐或整株茎秆侵染情况;第3次调查植株根部和1、2茎节的病斑变色及白穗情况。
2.充分争取国际社会舆论支持 英国政府抓住阿根廷首先使用武力,展开了激烈的“影射”② 首相撒切尔夫人说,马岛问题不仅是英国与阿根廷之间的争端,因为使用武力夺取有争议的领土创下了危险的先例。就这个层面来说,福克兰群岛问题涉及许多国家—对德国来说是西柏林问题,对法国来说是他的殖民地领土,而对圭亚那来说是他与委内瑞拉有争议的领土。 。战时内阁的这种外交辞令,取得了惊人效果,那些与其他国家有争议领土的国家,甚至包括与阿根廷有一贯外交往来的美洲国家组织成员国,纷纷谴责阿根廷军政府的侵略行径,转而同情英国遭遇。在第502号决议通过之前,撒切尔夫人说:“我们要使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谴责阿根廷的侵略行为并要求撤军。有了这么一个决议案做基础,我们就更容易赢得其他国家支持,以实际措施对阿根廷施压”。③ [英]玛格丽特·撒切尔:《撒切尔夫人回忆录—唐宁街岁月》,远方出版社,1997年,第110~115页。 战时内阁多次强调是阿根廷单方面行动导致两国多年的谈判破裂,尽管如此,英国还是愿意以谈判方式解决争端。“即使外交奋斗失败,其努力的过程也足以向世界证明英国是被迫使用武力的”。④ 郭志刚:《冰海“红魔”伍德沃德》,东方出版社,1995年,第85页。 战争开始后,英国倡议阿根廷接受国际社会调停,并做出了非原则性让步,以此将“战争灾难”的制造者抛给阿方。值得注意的是,当4月8日,美国国务卿黑格从中斡旋,并由于双方立场甚远而失败后,撒切尔夫人依然在20日宣布派外交大臣皮姆去华盛顿继续商谈。事实上,英国政府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局限于国际社会的舆论和道义支持,这只是英国获取海外支持的一个方面,英国更想获得美国、欧共体和英联邦成员国的实际支持,而美国的态度是左右结局的关键。但美国一开始的态度引起了英美关系紧张。然而,英国在军事与外交方面双管齐下,最终产生混合效果。⑤ 胡王云:《鳕鱼、马岛战争中的英国外交》,外交学院,2013年硕士论文。
(三)交通战备动员维度 舰艇编队作战能力的大小取决于舰队后勤保障补给能力的高低,特别是远洋作战补给和应急作战补给,而在作战中对这两种补给的叠加需求,更是考验国家动员实力。马岛战争后勤补给需求则是典型的叠加补给需求。彼时的战时内阁,如果仅仅立足于舰队常规补给,则无法前出南大西洋,必须充分结合民间物资补给。而在远洋应急作战中,民间物资补给的核心是民船。因此,马岛战争中交通战备动员的核心是民船动员,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民用技术和民用人才的动员。
2.武装力量动员组成 马岛战争中英军武装力量主要由海空军组成,这主要是由于跨洲际远洋作战的特点所致,也由于在现代条件下,岛屿争夺战主要完成力量不依赖于陆军。因此,英国皇家空海军成了这场战争的主角。英国空军部队编成完整、合理,具备相当程度上的夺制空权能力,想定在海军的密切配合下,能够一举解决马岛阿军。参战空军部队具备完善的C3ISR能力,情报预警机、远程加油机、远程轰炸机、“鹞式(包括海鹞式)”战斗机和特种搜救机均配备齐全。问题正如下文所说,英军缺少的是足够的前进基地,从英属阿森松岛到马岛,长达5300多公里,航母编队无法携带所有的机种。因此,“火神”轰炸机鞭长莫及,空军力量更多的是执行战略支援任务① “火神”轰炸机从阿森松岛起飞,飞奔了15小时,轰炸斯坦利港机场。该机原本是中程,作战半径4000KM,但实际作战单程距离就是6260KM,由于携带装备,至少要四次加油才可以,改装过的“胜利”加油机携带的油料也是有限的。因此,同样需要别的轰炸(加油)机对其多次空中加油,两架“火神”每次任务,就需要11架加油机保障。 ,短距起降和战区作战主要是依靠“鹞式”战斗机及其海鹞舰载型。英国皇家海军特混舰队主要由两艘轻型航母(无敌号和竞技神号)及其编队组成。
(二)武装力量动员维度 英国政府为应对突发的马岛战争,迅速组建了战时内阁,战时内阁根据国家动员法案体系,在最短时间内组建了指挥架构,并确立参战部队。
1.充分利用国际法和国际规则 4月3日,战时内阁通过新闻媒体向全世界宣布,英国坚决反对阿根廷用武力方式解决争议领土,英国愿意以谈判方式解决争端。联合国在最紧张时刻也呼吁双方保持克制,相比于阿根廷的缄默,英国则正面回应。与此同时,积极营造“受害者”的角色。战时内阁反应迅速,在联合国严词指出阿根廷军政府的战争行为背离了《联合国宪章》中关于“不得用武力解决国与国之间争端”的原则,明确提出宣布“阿根廷是侵略者”的要求,特别申明本国立场,即“如果允许行使武力者得逞,国际秩序将被破坏”。4月3日当天,联合国安理会经过激烈辩论,通过了第502号决议① 联合国第502号决议表明,“在福克兰群岛(马尔维纳斯群岛)地区存在着破坏和平的现象”,要求“立即停止敌对行动”和从群岛“撤走所有的阿根廷军队”。该决议共有10票赞成,1票反对(巴拿马),4票弃权(西班牙、中国、苏联、波兰)。 。这一决议使得英国此后行动具有国际法理性,是英国对外动员的重大胜利。此外,英国按照通行的“最先发现、最先占有”和“公民自决”国际法规则,据理力争。认为既然马岛东西两岛之间的海峡被命名为福克兰海峡,且有1690年的文字记载,因而对主权具有合理诉求。与此同时,尽管阿根廷竭力强调国际法中的反殖宣言,根据领土完整原则收回马岛,但联合国大会第1514号决议也规定:“所有的人民都拥有自决的权利。根据这一权利,他们可以自由决定他们的政治地位,自由推行他们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2.民船动员准备 之所以能够在一周内迅速完成民船动员,离不开平时动员准备和机制的不断完善。综合来说,主要是因为:英国早就制订了详细的民船执行军事任务的应急计划,掌握了详尽的民船船型、船位、装备、船员情况,并多次修改动员计划使其趋于完善。注重平时动员指挥机制的建设。英国议会制定了在战时使用民间资源的法令,政府与民营运输企业订有战时征用合同,与船员签有战时“前往任何地区服役”的契约。战争一爆发,国防部与贸易部当即选定要征用的商船,各个环节基本不会出现推脱的现象。英国虽然是个岛国,但在远离本土的作战中,其国防战争动员走出了一条精干的海军和强大的后备商船相结合的路子。因此,马岛战争中,英国皇家海军特混舰队的保障舰船占舰队船只总数的60%,其中约2/3来自民船。在战争中,民船实行伴随保障,共运输96架飞机、42万吨油料和10余万吨其它物资。正因为民船的突出贡献,英国商船系统自称为英国皇家“第二海军”。
三、马岛战争中英国战争动员的启示
这场战争中,英国战争动员的诸多维度,充分体现了“以虞待不虞者胜”的战争策略和战争准备策略。英国在马岛战争中的胜利,也促使了英国怀旧思想的回流,导致英国80年代外交政策指导思想发生了变化。① 丁虹、李林:《战后英国外交政策指导思想的演变》,《现代国际关系》,1985年第1期。 因此,英阿岛屿争端具备一系列深刻启示。
中国“一带一路”旅游:投资、安全与旅游贸易调控 主持人:邹统钎 “一带一路”旅游投资:从资源市场转向旅游枢纽 邹统钎 晨 星 刘柳杉 /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旅游安全风险与合作治理 谢朝武 黄 锐 / 中国“一带一路”旅游外交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吴丽云 张一帆 赖梦丽 /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出入境旅游与国际贸易互动关系研究 江金波 郭 祎 /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旅游贸易逆差调控战略研究 王 欣 彭诗茗 陈 微 05(73)
(一)正确判断国际形势 阿根廷之所以战败,除了不稳定的内政之外,更与加尔铁里军政府对国际形势判断失误有关。阿根廷政府认为,尽管英国对领土诉求一贯性的不予放弃,但毕竟远隔重洋,英国军队早已加入北约协同防卫,远洋海军力量大角度削弱,连“竞技神号”航母也被迫称为“全通甲板巡洋舰”,出兵只会影响北约在欧洲的防务部署。作为美洲国家,美国应该不会一边倒向英国。② 潘攀桂:《马岛战争的经验和启示》,《军事历史》,2001年第1期。 事实情况是,当黑格无法说服阿根廷政府接受英国在4月28日的最后方案的情况下,迅速站在了英国一边,宣布对阿制裁,并向英国提供作战物资。欧共体也做出了为期一个月的不从阿根廷进口商品的决议,欧共体是阿根廷第一大出口市场,此举给予阿根廷无情打击。法国将阿根廷法制武器资料直接送予英国。当英国宣布连12海里外也要封锁时,阿方错误地认为英国要进攻阿根廷本土,实行本土防御,而降低了马岛作战力量,即使英国承诺不进攻本土。而英国在4月2日之前,也错误地估计了局势发展。1982年2月份纽约谈判破裂后,阿根廷已经宣布保留其他处理措施,英国没有考虑到阿根廷可能采取的武力行为,以及阿根廷国内的矛盾和刺激性因素。因此,在未来岛屿争端中,应该充分把握国际形势变化的宏观因素和相关声索国的国内变化,最大可能准确预测形势改变。充分把握相关方的地缘政治观。③ 乔正高:《英阿马岛战争的地缘政治观》,《史学集刊》,2000年第2期。
(二)注重军民融合式发展 由于英国内阁政府对战争态势估计不足,尽管在次日凌晨宣布出兵,但仍处惊恐。只不过战时内阁能够根据既定的动员准备情况,迅速与阿断交,并启动民船征召法令。而由于海军平时战备程度高,60~70%的舰船可以直接投入战斗。因此,在直布罗陀海峡参与北约演习的舰队直接向战区机动,并在途中完成战斗编队和训练任务。一些需要加装和改装的民用船只,包括维修捕捞船,其加改装技术人员根据战时动员法案被提前空运到了阿森松岛。相比之下,阿军战备水平低,尽管马岛离阿本土仅500公里,阿军也有四艘潜艇,但真正出战的只有“圣菲”号,战斗中发射的鱼雷难以命中目标。马岛守军缺衣少粮,是由于运输舰船缺乏,只能让大量物资在港口堆积,少量的运输舰船抵达马岛,又由于起重设备的缺乏,导致运输效率低下。需要指出的是,英战时内阁除了注重平时民船动员建设并实行战时民船动员外,商用空运力量也参与了紧急空运行动,军民运输机由本土向阿森松岛中转基地输送人员5600多人次,物资7500余吨。尽管英军海军建设方针也存在问题,使得远洋作战能力不足① 朱振光、李成刚:《浅析马岛战争中英军联合海上封锁作战的经验教训》,《军事历史》,2013年第1期。 ,但出色的融合效果,弥补了这种不足。因此,我国航空和航运力量的壮大发展,是今后解决岛屿争端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但离不开平时的动员建设准备。根据《国防动员法》和《新造民船贯彻国防技术要求标准》等执行,实行全面动员,重点征用,与此同时,加强民用和军用码头建设,进行立体的交通保障准备。
(三)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马岛战争中,英阿双方在国际社会的政治外交表现,充分说明了掌握或影响国际社会话语权的重要性。必须擅长利用有利条件,摒弃不利条件,积极争取主动权和高地。为此,必须加强国际法研究,理解国际规则,尽管国际法不具备强制性,也缺乏强制性前提条件。阿根廷强调继承西班牙殖民领地的国际法理性,但英国同样拿出“最先发现”原则。近些年,我国陆续通过了一系列涉海法律② 1992年2月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1998年6月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与大陆架法》。 ,但整体上体系性不够,在周边声索国歪曲、利用国际法原则时,针对性不强,当声索国进行国内海洋立法时,我们跟进不及时。因此,必须及时对现有海洋法和军事海洋法规等加强研究,形成合乎实际的海洋立法和司法体系。在加强法律体系建设的同时,也应当最大程度的寻求利益共同体,准确判断国家间关系。阿根廷在马岛争端中,正是过于相信外援和美阿关系,与邻国智利关系处理不当,缺乏前瞻性,造成“众矢之的”局面。且在战中,英国也不断改变交战规则,使得行动符合国际社会认可。③ 吴迪:《马岛战争期间英国交战规则的演变》,《国际政治研究》,2016年第5期。 这也告诉我们,应合理化解外交危机和争端,分化矛盾,特别是在南海争端问题上,应思考如何构建区域一体化防御策略。与此同时,应对域外势力介入,避免争端复杂化。马岛争端中,英国立足于英美长期战略关系,始终把握住美国的参与基调,美国也考虑到北约防卫和对苏威慑,没有主动掺和。但不代表其他岛屿争端中,不会有域外大国的影子,特别是在南海问题上。
我国法上所谓“虚假婚姻”,除了虚假生活婚姻之外,更突出的是虚假身份婚姻,即结婚的一方或双方冒用他人身份或虚构身份结婚。虚假身份结婚的结果,是同居生活的两个人并未都以本人名义履行结婚登记程序,因而欠缺结婚形式要件,显然应规定为婚姻不成立。虚假身份结婚既包括主体身份的虚假,也包括共同生活的虚假,应统一规定为婚姻不成立。同时,对于虚假婚姻,婚姻登记机关往往并无登记程序瑕疵,因而认定不成立可以救济虚假婚姻关系中的受害人。因此,撤销结婚登记的事由应严格限制在登记程序瑕疵范围。这样,我国就可以构建起以无效婚姻、可撤销婚姻、婚姻不成立为原则,以撤销结婚登记为例外的相对完善的瑕疵婚姻制度。
1982年6月14日,马岛战争结束,阿根廷不得不面对战败的影响。此战也对英国产生了方方面面的影响,如撒切尔在1983年连任等。但马岛争端依然未决,阿根廷政府从没放弃过主权诉求,马岛战争中英国战争动员的成功得益于英国政府一以贯之的动员建设实践,以及战时内阁卓有成效的动员实施。马岛争端的背后,其实质是在战后重组过程中,国家间领土等利益在现有国际秩序体系下的博弈过程,正如撒切尔夫人“影射”的那样:其他国家也存在领土争议。认真研究马岛争端,在理论和实际上都是一个重要议题。
[中图分类号] E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3575(2019)02-0106-07
*本文系南京农业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海权视域下南海海洋农业文化研究”(项目号:SKYC201800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徐东波,南京农业大学军事理论教研210095室主任,讲师;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2016级博士研究生。江苏南京
【责任编辑 关万维】
标签:马岛战争论文; 战争动员论文; 岛屿争端论文; 南京农业大学军事理论教研室论文;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论文; 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