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汉对川剧改革的贡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川剧论文,贡献论文,田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田汉同志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伟大的戏剧家,是“杰出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中国现代革命文艺的先驱者之一”,是“戏曲改革的开拓者”(见丁关根《在田汉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田汉先生既从事戏剧创作实践,也重视戏剧理论总结,他以自己的博学与才华,为民众奉献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尤其重要的是,他的戏剧活动始终是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文艺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田汉先生对中国戏曲改革的论述与实践,是党的文艺方针政策和文艺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党的领导下改革发展传统戏曲的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对于今天的戏曲改革、发展仍然有着积极的意义。
刘乃崇先生发表在1999年2期《中国戏剧》杂志的《田汉与戏曲改革》一文,系统地介绍了田汉先生在抗战时期,广泛发动戏剧界人士投入到抗日救亡斗争中,在上海、长沙等地亲自编写剧本、培训地方戏艺人,对当时的平(京)剧、汉剧、楚剧、湘剧革新身体力行作出的巨大的贡献。作者认为:“田老致力于戏曲改革是从抗战开始的。”他的所作所为“为新中国的戏曲改革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影响巨大,意义深远”。刘乃崇先生的这些见解,使我深受启发。近来在查阅川剧史料时,接触到了田汉先生于1939-1942年在重庆与川剧界人士交往,鼓励川剧艺人投身抗日宣传并亲自参与川剧改革的一些史料,不仅可以看到田汉先生关于戏曲改革的思想发展,还能从一个方面了解到我们党在抗战时期关于民族艺术的方针政策,以及40年代川剧艺术在党的领导下健康发展的一段历史,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民族传统艺术,明确新世纪戏曲改革的目的和方向,也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1939年1月,由周恩来任书记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成立,充分利用郭沫若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的合法身份和隶属于第三厅的文化工作委员会的合法地位,广泛宣传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在文化艺术战线积极开展了抗日救亡和推进戏曲改革的工作。其时田汉先生任第三厅第六处处长。据1941年2月5日重庆《新蜀报》报道:1941年2月4日,川剧演员协会在重庆又新大戏院召开成立大会,张德成当选为主席,到会的川剧演员约300多人,郭沫若、田汉到会,于警报声中发表演讲。郭沫若在演讲中说:“四川为中华民族复兴之根据地,希望川剧同人以此出发,使川剧成为中华戏剧复兴根据地。”田汉演说道:“根据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四川人口甲于各省,宜乎其戏剧应为中国革命复兴根据地,更兼四川邻壤省份极多,而其戏剧亦因吸收至广,谓为戏剧复兴根据地,实当之而无愧……因此个人对于川剧同人,将提出四点意见,希望大家采纳:(一)、改善艺术水准;(二)、提高精神生活;(三)、集中演唱意念;(四)、贯彻合作精神。”田汉先生提出的这四点意见,体现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国统区戏曲工作的政策,是非常切合那一特殊时期的工作实际的。第一点“改善艺术水准”,是针对川剧艺术本体而言。抗战之前,四川是川剧的一统天下,优劣得失主要在各川剧班社、演员之间比较,川剧艺人普遍文化水准较低,艺术水平的高下差异悬殊。抗战爆发,国民政府机构以及工厂、学校、电影、话剧及各戏曲剧种剧团大量迁往重庆、四川,文化艺术界名流云集陪都,形成了特殊的大后方抗战戏剧高潮。在此形势下,以往在相对封闭环境中生存的川剧,也面临着艺术的挑战,“改善艺术水准”,提高演出质量,跟上时代的步伐,不仅是服从、服务于抗战的需要,也是川剧艺术自身发展的需要。“提高精神生活”、“集中演唱意志”,这是对广大川剧演员提出的要求,也是“改善艺术水准”之先决条件。“贯彻合作精神”,则是要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精神,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投入到抗战中去,在演艺界、川剧界当然也不例外。当时的川剧界面临着两个方面的团结任务,一是消除川剧界内部的门户隔阂,团结抗敌,川剧演员协会的成立就是一个团结进步的标志。另一方面,川剧界与当时进入四川的各戏曲剧种剧团及艺术界的团结工作,也取得了很大成效。1938年10月,作为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重庆分会理事的张德成等川剧名家,就曾与京剧、评剧名家联袂演出,为抗日战士征募寒衣.加强了川剧与各剧种的联合,壮大了抗日宣传的声势。巩固发展这种合作精神,也就是要团结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之下。60年过去了,今天我们重新认识田汉先生对川剧界演员提出的这四点意见,仍然可以从中看到其对戏曲改革发展的积极意义。
在郭沫若、田汉的直接倡导下,广大川剧艺人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抗战宣传演出热情高涨,积极参加“劳军公演”、“征寒衣联合大公演”等活动,以颂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主旨的时装戏的创作和演出也在全川成为时尚。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在重庆、成都新编演出的宣传抗战、歌颂历史上民族英雄的川剧剧目计有四五十出之多,如歌颂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扬州恨》,赞扬抗日英雄王铭章的《滕县殉国记》,反映热血青年爱国热忱、揭露汉奸走狗卖国嘴脸的《热血青年》、《芦沟桥头姊妹花》、《背父从征》、《枪毙殷汝耕》等,反映现实的《枪毙韩复渠》、《台儿庄大捷记》、《八百孤军》等,以及《改良劝夫》、《新裁缝》、《乞儿爱国》、《车夫爱国》等一大批改良传统剧目或新编剧目,为传统川剧注入了新的生命,出现了川剧复兴的大好局面。
田汉先生还多次观看川剧,并赋诗、发表评论文章。他先后观看过张德成(注:张德成为川剧界德高望重之须生演员,1950年被推选为中华全国戏曲曲艺改进协会重庆分会筹备委员会主任,曾任西南川剧院副院长、四川省川剧院院长、重庆市川剧院院长等职务,为全国政协委员。)主演《孝儒草诏》中的方孝儒、《扬州恨》中的史可法、《柴市节》中的文天祥,阳友鹤主演的《断桥》等川剧剧目,给予很高的评价。《新蜀报》1941年2月24日《七天文艺》发表了田汉观川剧诗二首:
其一
文山慷慨辞《柴市》,白氏缠绵泣《断桥》。
各有深情锁不得,歌场留待艺人描。
其二
纠缠至死似春蚕,犹恋从前一叶甘。
双鬓年来秋意满,何堪此夜看《情探》。
前四句说的是川剧《柴市节》和《断桥》两折,后四句是写川剧名剧《情探》,表达了诗人的感叹赞誉之情。意犹未尽的田汉先生同期还发表了评论文章,题目为《柴市节·情探·断桥——川剧观感之一》,文中评论张德成的演出:“我一连看过张德成先生演过方孝儒、史可法,于今又看他演文天祥,他似乎很宜于演这一类的戏,也可以说剧坛正气所钟了。希望他始终走这条路,也希望后辈演员都跟着他走这一条路。……扮白氏的筱桐凤君……《断桥》中对坐与许仙细诉前事时,情味宛然,是其长处。”《柴市节》是川剧作家黄吉安先生的作品,表现民族英雄文天祥抗敌、被俘及英勇就义的经过,刻画了变节投敌者留梦炎的无耻嘴脸,是为四川人所熟悉的优秀剧目。《情探》也是川剧特有剧目,演敫桂英与王魁事,为清末翰林大学士赵熙改编,文辞雅俗共赏,描述角色心理层次准确入微,是川剧经典剧目。田汉先生大约也是第一次看到这些剧目,故感叹之,写诗一首记下了自己看戏的心情,给予了演员很高的评价。
如今,田汉先生百年诞辰纪念刚过,正是我们迎接新世纪到来之时,在振兴戏曲的呼喊声中,认真回顾一下戏曲艺术革新发展的百年历程,尤其是在党的领导下戏曲艺术繁荣发展的历史,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深入总结。田汉先生在40年代对川剧改革的倡导和实践工作,对川剧改革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不仅是川剧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华戏曲改革进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应记诸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