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高校德育的特点、发展趋势及启示_学校文化论文

国外高校德育的特点、发展趋势及启示_学校文化论文

国外高校德育的特点、发展趋势及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趋势论文,德育论文,启示论文,国外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今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高校德育,都把德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来对待。下面通过对一些国家高校德育有关方面的介绍、分析,会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并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一、不同国家高校德育的共性与个性

通过“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两方面,就可以对不同国家高校德育的共性与个性有所了解。

德育目标 一般说来,一个国家学校的德育目标,最能反映这个国家教育的阶级性和国家意志性,也即最能反映这个国家学校德育的政治倾向性。因为,不论什么性质的国家,通过学校德育使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成为适合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这一点是共同的。当然,由于文化传统和国家政体的不同而使各国学校德育目标存在着差异。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来看,发达国家的学校德育目标比较开放,呈现出多元化、多样性的特点。例如美国,至今没有一个统一表述的大学德育目标,我们只可以对其基本内涵概括地表述为:力图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国精神、守法精神,具有健全的人格的、有用的、让人满意的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成为积极进取的美国公民。与美国的情况相类似,英国则强调让学生了解个人、社区、国家及世界中的相互关系及全部生活领域中道德的意义;德国则注重培养具有向世界开放的人格的人;法国则宣称德育是致力于使人成为有自律的自由人。如果说发达国家大学德育目标中似乎没有或很少有政治性的成份,其原因主要是:发达国家没有受文化侵略和经济压迫的威胁,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历史较悠久,民众民主思想基础较深厚。在政治方面,对内阶级统治处于相对稳定的历史阶段,对外有输出扩张的条件和优势,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它们可以培养“不问政治”的合格公民,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发达国家大学德育目标中也不是真的没有政治性的要求,只不过将其以隐蔽的形式寓于其中罢了。例如美国大学德育的政治性要求即表现在爱国精神和守法精神之中,在美国,爱国精神和守法精神被看成是社会政治制度在高等教育中的体现。培养遵守法律和忠于美国制度的公民是大学对社会和青年应负的责任。与发达国家形成鲜明对照,发展中国家大都有受侵略被占领的历史,有与殖民主义长期斗争所需要突出民族性的传统;发展中国家从整体上处于发达国家经济政治和军事威胁下,常常把民族性作为抵御发达国家文化同化,争取民族生存的武器,因此特别注重国家安全、政治稳固;发展中国家往往民主水平较低、法制不健全,在社会生活中保存着较多的封建色彩,强化统治、稳定政治常常成为“当务之急”。因此,相对说来,发展中国家德育目标具有较大的闭锁性、民族保守的倾向性,如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印度、斯里兰卡等国都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民族主义、国家主义的培养;发展中国家德育政治化倾向也比较明显,印尼明确把建国五项原则作为一门政治性教育课程,强迫学生修习。韩国把宪法中浓厚的政治性内容作为德育内容。另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高校德育目标上还有一点值得提出的不同之处,即由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得到较大程度的普及,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大学成了一个为公众服务的机构,接受高等教育被看作是一种职业需要,高等教育越来越倾向于培养一般劳动者,似乎没有必要通过德育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中思想道德水平较高的一部分人,而是强调高校德育目标与公民教育目标的等同性。而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落后,高等教育发展程度低,接受高等教育还只能是公民中的少数人,所以高等教育就不只是培养一般的劳动者,还要为各行各业培养领导者和接班人。因此发展中国家的高校德育目标一般比较高,尤其是有较高的政治思想要求。

从资本主义国家高校和社会主义国家高校来看,高校德育目标主要表现在意识形态的领域分野。资本主义国家高校德育目标中渗透着抽象的人性、人道主义原则,其实质是以个人为本位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人权思想和价值观念,其目的是培养服务和忠诚于资产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和国家的“合格公民”。而包括前苏联、原东欧各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高校德育目标中都有明确的政治性要求,都曾不同程度地表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养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而思想觉悟、政治立场、是非观念则更是德育目标中的重要成份,并有时上升为主导地位。

德育内容 世界各国可谓表现各异,很不相同,即使是国家政体相近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是各式各样,应有尽有,从一般行为习惯的养成到道德伦理原则的阐述,从宗教训诫到英雄事迹的熏陶,从一般消费行为的劝导到吸毒、爱滋病的防治,很难一一归纳表述。但是,如果说西方发达国家高校德育目标中的政治性要求比较隐蔽的话,那么,高校德育内容中的政治性要求则比较显露。我们就以教育似乎是不问政治和超党派的美国为例来说明这一点。美国高校德育内容从总体上看是围绕公民教育进行的,美国大学联合会要求每个大学或学院的教师或服务于学生的工作人员帮助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美国公民。因此,大学德育也基本上是围绕公民教育的基本含义而展开,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健康人格教育成为德育的基本内容。关于爱国主义教育:在美国社会,人们一般认为合格的美国公民最基本的素质就是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具备“我是美国公民,我热爱这个国家”的思想意识。教育则力图使生活在这个国家中的人特别是青年具有优越感和自豪感,从而为这个国家而奋斗。而这种优越感和自豪感的激发则主要是通过美国的成就教育和西方文明史教育实现的,实际上它主要表现为历史教育。如果我们联系到当今世界的国际关系和政治经济秩序及美国的所作所为,就不难想见美国的这种爱国主义教育就不只是道德意义的公民教育,而更重要的是一种具有战略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关于法制教育:应该说这是美国高校德育中最直接的政治性教育,这不仅因为在美国,法也是提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的意志,是统治阶级用来维护自己统治地位的工具,而且更重要的是因为美国的法律和制度是其对外推行强权政治、干涉他国内政的工具和武器。美国高校中的法制教育是建立在合理、科学的法制教育体系基础之上的。从小学到大学各阶段都规定了具体的教育内容,并且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如中小学主要讲法律的具体内容和条文,大学则侧重于法律的形成、演变即从社会背景中去分析美国的法律和制度,把法制教育同介绍美国社会特点,分析美国社会制度,介绍议会、内阁、法院的构成结合起来。法制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要说明美国法律的合理性、权威性、神圣不可侵犯性。关于健康人格教育:在美国,个人的独立、平等、自由意识,乐观进取精神,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品质被认为是健康人格的重要表现。学校教育的重要责任就是促使青年个性自由、个性发展、自我完善,其核心在于培养与其社会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相适应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从根本上讲是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教育几乎涉及到学校课程的所有领域。所以,价值观教育也是美国高校德育的另一项重要内容。

通过上述对一些国家高校德育的介绍、分析,不难看出,通过德育或道德教育培养爱祖国,维护国家政治体制、宪法的品质,培养人格尊严,尊重人权、自由与责任、民主、平等的品质,这种明确的目的和为这一目的的实现而采取的方式、手段等的事实却强有力地证明: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大学生的德育,都把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放在关系到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战略高度来对待,都在千方百计地提高大学生德育的效果。

二、国外高校德育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国外高校德育的特点可概括为以下四点:

1.坚持教育的连续化和统一性。国外学校德育的特点首先表现在致力于德育的系统化、连续化和国家干预。许多国家的实践表明,一个人越早接受正规的德育,就越容易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有效的大学德育有赖于良好的中、小学德育基础。正因为如此,许多国家开始实施幼儿园到大学的德育规划,强调德育的系统化、连续化,即在内容上保持循序渐进不断深入,注意各阶段的相互衔接,体制上统一布置整体规划,使整个德育都围绕目标有计划按步骤实施,保持一致性和目的性。同时,各国特别是日本、法国、美国等西方国家,其学校德育突破传统单纯课堂教学的同时,努力与家庭和社会联系起来,使学校德育在空间上进一步扩大,实现了同社会各部分的衔接。与德育的系统化、连续化相适应,许多国家对学校德育实行国家干预。在这方面,日本可堪称典范。国家对学校德育的管理可以从整体上抵制消极因素的负作用,通过由上至下的管理体制,推行统一的民族价值观,促进学校德育现代化;国家统一管理德育,能较好地运用行政和法制的力量来加强学校德育,安定社会,培养忠诚于民族的人才,符合社会发展的利益;国家统一管理德育,能调节所有社会机构的德育作用,合理利用德育资源。

目前,国外各国对学校德育的管理可分为几种情况:一是实行全面干预,制定统一方案、政策和课程,规定课时,编制统一教科书、参考书以及具体教学目标,如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法国等;二是部分干预,如制定统一德育方案,拟定主要德育目标或核心价值观,规定一定课时,但不编制统一教科书,更不规定固定的实施方法,如新西兰、澳大利亚、英国、比利时等;三是仅实施政策干预,在政策上规定学校德育目标,理论上强调学校德育,但实践上让学校自由实施,不做强行规定,如美国、加拿大、丹麦、瑞典等国。

2.注重教育的实用性和实效性。受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国外特别注重德育的实用性和实效性,这方面美国最为典型。在美国,德育一般称为道德教育,各高校遵循杜威的教育思想和主张,将道德教育的内容寓于学校生活和各科教学中。为了加强德育,强调培训教师,帮助他们在教材中挖掘道德因素、掌握道德教育方法。美国高校德育一方面把一些具体的、实用的、相对稳定的道德规则通过课堂教学灌输给学生,另一方面强调课外活动,如学术活动、文体活动、咨询活动等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美国高校德育的一个突出环节,即学生个人申请,组建学术、文化、宗教、政治等社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以培养适应美国社会需要的人才。总之,美国的高校非常注重帮助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重视学生的人格、国民责任和人际关系教育。从教学生如何做一个“好公民”开始,强调做人必须有健全的人格,强调大学生要了解国情,做“好公民”必须遵守美国的法律、道德、价值观念的行为规则及美国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责任和义务等常识。在此,可以将美国高校德育的突出特点概括为“轻理论,重行为;轻说理,重管理”。

西方大多数国家的高校德育方案都力求使之具有可操作性,有的把道德教材编制成易于操作的程序,如英国、法国、比利时、美国、日本等。美国的教育方案除提供完整的理论说明、具体的教育安排、教育建议和实施方法外,还提出处理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的策略和手段。

3.强调内容的多样性与层次性。这一特点在美国、英国和日本的德育教学中不仅包含道德观点的灌输,同时也包括良好习惯、态度、情感、志趣和爱好的养成,人格塑造和创造能力以及爱国主义、法制观念和批判主义精神的培养,而且根据教育对象的年龄、专业、兴趣及个性特点的不同,来决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内容。例如,美国哈佛商学院要求新生入学的前三周必修“决策及伦理价值”,在他们看来,伦理价值和企业责任是管理学院最重要的使命,所以,管理学院的德育内容必须与伦理问题结合,共同纳入教学范围。而法学院的毕业生则必须通过职业道德课程考试,才能进入律师行业工作。英国,依据学生的需要、社会反馈和对道德的阐述来确定德育内容,包括有关社会意识和公民意识及个人义务责任;有关个人与他人关系;有关就业中的工作制度、雇主关系;有关商品社会中消费问题;有关婚姻爱情及家庭问题;有关学习名人英雄的情操;有关各行各业及职业道德;学习文化传统和各国优秀文化;参与社会事务及福利事业;有关暴力、吸毒、酗酒、凶杀、性解放、核战争等等,方方面面,应有尽有。日本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是文部省制定的道德条目为主,内容十分丰富,且每一德目都有详尽说明,教学时教师在依据这些德目要求,尽可能采取最实际、最生动、最符合学生需要的材料加以讲授,并且特别强调与各科及课外活动配合。

国外许多国家的德育内容还具有显著的层次性特点。如日本地方教育委员会规定小学、初中各年级设道德课;高中设公民课;大学则更着眼于对大学生将来的生活和为人处事方面的引导,注重个人权利、个人的自由、个人的尊严的民主主义教育,以促进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价值观、人生观的确立。美国也比较好地解决了德育内容的层次性问题。比如,美国以《独立宣言》、《解放宣言》和《宪法》为内容的政治教育是贯穿人的社会化全过程的内容,并且用法律的形式加以强化,用渗透式的方法使之普遍化。道德教育则主要在中小学阶段进行,大学阶段则主要以知识性教育为载体,通过大量开设各种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帮助学生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去理解和把握他们所提倡的价值观。另外,即使是同一教育主题,根据人的认识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内容和形式亦是既相互衔接又相互区别的,如爱国主义教育,小学阶段讲故事,中学阶段讲历史,大学阶段讲理论。

4.教育方式的灵活性。西方国家非常注重德育方式的多样灵活性,为学生创造多种受教育的情境和场所。日本从尊重自然的大自然教育入手,通过对学生精神、情感的陶冶,对学生进行尊重个性的教育、自我约束力的教育、劳作教育、尽量满足他人愿望和做人生开拓者及国际教育,以教师的完美人格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以教育学生如何做人为目的,组织各种有益活动,例如校内种植树木、花卉;设立“校花”,在校庆时进行象征性的祝贺,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校、热爱国家的满意、愉快、自豪的心理情绪体验。使学生通过道德情感、意志的培养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近年来,日本还特别注重发挥诸如电视台、大企业公司等社会的德育力量,拓宽德育渠道。美国也建立了一套适合现代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政治民主制度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原则,并形成了有较深理论基础、而且实用价值较高的道德教育方法体系。例如,通过升国旗、唱国歌等形式将爱国主义教育具体化,给人以星条旗无所不在的感受,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美国独立纪念日、阵亡将士纪念日、退伍军人节、美国国旗纪念日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活动中还要背诵“忠于这个国家,保卫这个国家”,“愿上帝保佑这个国家”等誓词和祝词。此外,所有博物馆、纪念馆均免费供大、中、小学生参观。在美国,学校德育过程几乎深入到学生所有活动,可谓无所不至,例如,学生毕业离校时,要参加隆重的毕业日活动,使学生感受到他们的今天和未来是学校和教师给的,感受到离开母校的最后一刻是非常神圣和值得纪念的。再如,斯坦福大学,考试实行“荣誉制度”,即所有大小考试均不设监考,教师发完试卷就走开,交卷前考生在卷子上签名保证无作弊行为。如果遇尔发现谁违反这一制度,一经核实立即开除。以此培养学生的诚实品德,增强自我意识和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

国外高校德育的发展趋向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第一,世界各国日益重视学校德育。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纷纷采取具体措施,大力加强学校德育建设,就是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努力实施国家对德育的领导,逐步建立强有力的国家和地方德育领导管理体制,把德育视为重要的战略任务。美国在1960年到1980年间对教育的投资增加了60%,但教育的水平却下降了,里根总统对此在国情咨文中说,我们之所以存在教育问题,并不因为我们花的钱不够多,而是因为没有把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花在道德教育上。美国人已经深刻地认识到知识与道德是密切相关的,学校有责任像教学生识字、算术那样认真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1989年课程发展与管理委员会在广泛调查基础上提出报告,强烈要求加强学校德育,德育与学校整体课程是不可分割的,德育必须是学校课程的必要组成部分,应把德育贯彻到整个课程体系中,包括师范教育中,培养优良的德育师资,还应当建立有关联邦、州和地方的统一德育管理机构。日本是当代西方各国中最重视学校德育的,五六十年代学校教育曾一度倾向于为经济服务,注重技术教育,但70年代后特别突出德育。近年国家有关部门甚至把德育当作日本兴亡的关键。一位日本教育家无不忧虑地道出天机:经济富裕、道德贫困,这是最严重的危机。一旦青年的人格遭到摧毁和伤害,就很难恢复和弥补。这是我们一条深刻的教训。可以说,80年代后,日本的教育改革基本上集中于德育改革。1989年召开了“加强道德教育全国大会”,提出德育工作是关系日本21世纪命运的关键,德育应成为学校教育的首位。在日本,德育已成为全国朝野上下的自觉行动,家有规、校有章、社团公司有德行,各行各业重视德育。日本人认为,轻视德育的思想值得反思,只有重视德育投资,才能使日本经济得到高速发展。法国学校德育随着国家现代化的进程,日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家庭和宗教的影响日渐削微,80年代后法国多次实施教育改革,都把公民教育作为改革的重要课题。英国,这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重视德育却是其学校教育的特点和传统。近年有人提出,只有不吝啬在品德教育上花钱,才能使智力更有效地发挥作用。在国外,发达国家重视德育,发展中国家也是如此。例如,菲律宾近年积极推行学校德育,把德育作为唤醒民主意识,培养民主参与精神和技能,革命独裁统治的重要措施。马来西亚自80年代以来日益重视学校德育,进行经常性的德育评估实验,统一全国德育内容、标准,出版统一教科书,把德育作为促进民主团结,抵制西方消极文化影响,培养忠于国家的好公民的重要手段。印度战后几次教育大改革中,始终把德育作为重要内容,近年来又开展德育大讨论,1987年政府提出重视公民和文化价值观教育,以适应科技进步的挑战,并着手调整课程设置和课程结构,以致力于教育的德育性,培养有良好道德观念的一代公民。新加坡可谓一贯重视德育,70年代后国家迅速西化,政府进一步突出德育,作为学校和社会的首要工作。前教育部长郭根喜尖锐地道出个中缘由:新加坡只有具备各大文明国家所尊崇的完整德性,才能保持繁荣兴旺,并把自己的后代培养成健全的人。否则,社会迟早会蜕化变质。总理吴作栋也说:如果我们想继续繁荣昌盛,我们绝不能抛弃勤劳、节俭和献身的本色。

总之,当今世界各国尽管动机有异,但都日益重视学校德育,把德育作为治国安邦、振兴民族精神,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当然,各国对德育重视的程度是有差异的,但注重德育的趋向是共同的、强劲的。

第二,学校德育的内容日益扩大。同传统德育单纯讲注教义和古训相比,近年来,更多国家德育的内容在面向生活中不断扩大,以满足和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需要。许多国家不仅注重共同的价值观教育,而且根据学生的实际讲授某种特定的文化价值;既允许不同宗教教义讲授,也可学习世俗道德内容;既进行有关伦理道德原则、规范的教育,又把德育推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即进行宗教教育,伦理教育,纪律教育,国家法纪教育,国家方针政策教育,民主教育,和平教育,国际理解、协调及亲善教育,自由、平等、人权、人的尊严等人道主义教育,现代人生活方式教育,消费教育,保护环境教育,以及反色情、反吸毒、反暴力、反爱滋病等方面的教育,内容无所不包,同生活紧密联系。国外学校德育内容选择主要根据两个原则:一是社会需求,其中包括个体社会化必需的道德规范、维护社会秩序运作的社会规范、确保国家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国家利益以及有助于占统治地位的政治集团发展的政治目标;二是人的发展的要求。其具体内容将朝四个方向发展,一是共同核心价值观;二是社会规范和民族精神;三是有关应付现实生活问题的技能训练;四是有关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在内容的类别方面,思维型的内容发展将优于知识型的内容发展,活动型的内容发展也将重于讲解型的内容。

第三,学校德育形式的综合化、网络化和实践化。所谓综合化,是指国外尤其西方学校德育形式已逐渐从德目主义与全面主义的对立趋向两者的综合,即既开设专门道德教育课程,讲授基本美德和道德准则,又注重从各门学科和日常生活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许多国家的实践表明,德目主义与全面主义的融合是当今学校德育发展的潮流,是学校德育发展的必然。所谓网络化,是指政府、学校、家庭、社会机构在学校德育中日益结成一个互相作用不断协调的网络体。如美国已从单纯依靠学校及历史课进行德育的模式演变为由学校的各科教学、活动与学生组织、家长以及社会为节假日、庆祝活动、文艺表演、宗教仪式来完成。菲律宾、丹麦、新加坡等国都采用各种手段来发展德育的一体化网络,使学校同宗教组织、社会团体、慈善机构、家庭、社区中心及政府官方机构建立制度化的联系。在国外近年来的德育改革中,德育网络化的趋向日益增强。所谓实践化,是指学校德育已逐步从追求虚无飘渺的天国转向人类社会生产实践,从书本转向活动,从课堂转向现实生活,从知识传授转向社会活动。自80年代后,西方各国普遍开设劳动课,规定学生要参加社区服务活动,参与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宗教仪式和政治活动。菲律宾、印度等国还对劳动教育作了详细的规定,努力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来促进观念的培养。

第四,学校德育方法的多样化。这一点在西方表现尤为突出,具体表现为各种理论流派纷呈各异,具体方法种类繁多。在西方各国中,即使是德育实行国家管理的体制中,也能在相对统一的德育目标下,允许教师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具体教育的需要,灵活使用不同的教育方法。马来西亚德育体系管理很严格,但教师在具体教育中对方法使用很灵活。西方学校德育理论流派在学校中流行很广,一所学校中同时存在多种不同的德育理论,甚至在一堂课教学中会根据不同的内容使用不同理论的教学方法。一般地,科尔伯格阶段理论获得最普遍的认可,成为德育工作和德育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而在德育教学中,价值澄清法是应用最多的方法之一,但在日常德育工作中,示范榜样观察学习的社会学习法也被广泛应用,同时,注重培养行动技能的社会行动方法是引导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方法论依据。德育方法多样化,使当代学校德育丰富多彩且富有成效。

第五,学校德育的科学化。当代学校德育的一个发展与改革的趋向是致力于德育科学化。首先表现在德育决策过程上,传统德育从本本出发,沿袭万古不变的圣经和古贤教条,而当代德育从目标设计到实施都经过科学的评估和实验过程,经过反复论证筛选的结果。其次,科学化表现在德育手段上,目前西方学校普遍使用各种较先进的科技来辅助德育,用电化教学演示各种不可能在课堂上展示的历史和生活情景,用计算机来处理分析有关资料。再次,科学化还表现在道德的观念更新和实践领域的世俗化,当代德育注重科学研究,对德育实践和实验理性概括,启迪人类对自身问题的思考,促进人类道德观念的更新,使学校德育不断摆脱神坛的灵光而走进人类的生活,帮助人类协调相互间的关系,树立人生理想,克服自身缺陷,开拓新的生活领域,反过来又促进德育的发展。

从上述国外学校德育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可见,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尽管做法不尽相同,但是,重视大学生德育,将其放在高等教育的重要地位,这一点是相同的。

三、启示

德育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文化性,一种成功的德育总是存在于特定民族文化背景中,是这一特定文化实践的产物,孤立地看待而全盘照搬,是不对的。但也应看到,人及人类生活有共性的地方,因而德育也必然有共性。吸收借鉴他国德育中共性的东西,对其失败的教训引以为戒,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学校德育必须与本国社会文化发展变化相适应、相协调。国外学校德育发展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是,当代学校德育的发展是一场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文化运动过程,学校德育不经历这个过程、或不参与这个过程,都不会得到健康的发展,都不可能使旧德育得到根本的改造,也不会使德育在传统与现实与未来之间建立起有机联系,形成面对现实、面对实践的开放体系。国外成功的学校德育的每一发展都是顺应和参与了特定社会文化运动的结果,每一改革都使德育更贴近社会现实,更深入社会实践,更好地为社会实践服务,也同样使之与现实建立更好更密切的联系。学校德育以符合已有社会需要的道德行为规范、政治信仰和目标去教育训练学生,使学生适应社会。因此德育本身有其保守性,它必须参与社会实践,才能不断调整目标,改革自身,跟上时代步伐,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与超稳定的封建社会不同,现代社会变化很快,脱离社会实践运动的德育就必然丧失目标,走向与社会发展对抗的状态。社会发展本身是一个由低向高运动的过程,参与社会实践,就能使学校德育经历实践过程的锤炼,从旧胎换骨新生,当德育这棵大树深植于传统之中,就能吸收消化一切外来文化和思想。许多发展中国家企图照搬别国成功的德育模式,不仅不能促进本国的德育发展,反而会产生一系列混乱,在这一点上,我国是有了教训的。中东许多石油国家经济高速发展,但德育却偏离社会发展主体,被统治阶级随意左右,人的道德水平与经济发展极不适应。建立参与社会实践的德育模式,让德育在参与经济实践中找到传统与现实的内在生长点,建立传统文化与现实需要有机统一,为现实服务的面向未来的新的德育体系,这应是我们高校德育改革与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

其次,高校德育有赖于与本国政治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理论为指导。学校德育从本质上讲是为统治阶级政治经济活动服务的,高校德育尤其如此。资本主义国家虽然极力声称其高校德育的超阶级性,但实际上是无法实现的骗人的空话。资本主义国家的高校德育必然要符合大资产阶级的要求,因此,诸如“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剥削有理”、“性自由”、“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政治原则是其德育的核心,靠这类思想观念和政治原则培养出一批批忠于资本主义制度、为大资产阶级服务的接班人。社会主义国家的高校要培养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通过德育向大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没有或偏离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大学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大学,也培养不出社会主义需要的合格人才,甚至导致国家变质。这方面,苏联、东欧的教训是值得我们借鉴的。苏联解体前,虽然从高等教育领导部门一直到高等院校,还有相当数量坚持马列主义观点的干部和教师,但在这之前的一段时间里,占主导地位的还是戈尔巴乔夫的政治观点为转移的教育观点,即主张高等教育必须“民主化、人道化、人文化”,进入90年代以后,在老“三化”的基础上又加了“三非”:非党派化、非政治化、非意识形态化。实际上,早在60年代特别是苏共二十大以来,苏联在思想上理论上就开始背离马克思列宁主义。从这一线索出发,我们说,苏联的高等教育就不是也不可能培养也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社会主义的大学生,社会主义苏联变只是个时间问题。从我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可以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大学的德育必须以科学的思想、理论——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可能培养出忠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三,学校德育应建构完善的内容体系。德育内容是受德育目标制约为德育目标服务的,德育内容的选择和编制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关键环节。对德育内容的确定、取舍标准,国外也是千别万异,很不一致,一般受社会需求和人的发展两大方面因素制约。社会需求往往是决定性的,因为德育本身最直接的就是为本社会利益服务,人的发展是在这一目标底下实现的。而在社会需求方面,又有四种内容区分:道德规范、社会规范、国家利益和政治目标。许多国家,尤其是新独立的发展中国家,往往特别注重国家利益和政治目标,这在特定的国际国内环境、形势下是必要的。但一贯地过分强调政治教育,甚至用政治教育代替德育,是不应当甚至是有害的。当然,认为学校不能介入政治,学生可以不关心政治,德育不能宣传政治内容,也是不可取的。国外学校德育的实践表明,成功的德育内容应当是社会需要与人的发展要求的内容的有机结合:一是反映个体心理健康、道德品质、政治观点和思想观念四方面内容有机结合;二是反映社会生活基本知识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认知能力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有机结合;三是使人的发展的知识、民族价值观和人类普遍的道德价值三方面内容的有机结合。以上三个层次的内容共同构成立体的德育内容体系。应当承认,我国建国以来,对德育内容的研究不够,在相当长时间内突出政治任务带动德育,忽视德育内容体系的建设,近10多年来,做了大量的工作和有益的探索,1994年8 月发表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新时期学校德育内容的基本框架和思想原则,这必将大大促进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体系的形成和建立。

第四,应把培养民族精神作为学校德育的长期目标。国外许多德育学家都极力阐述学校德育的核心目标。著名德育学家科尔伯格认为德育就是培养超习俗的第六阶段的人,即自觉遵守人类普遍价值原则的人。但是最后他也不得不把德育目标放在培养社会公民,即遵循社会习俗法规行事的好公民上。当今世界任何国家,包括那些极力强调人权、不遗余力地挖掘人类共同的价值观的西方国家,都明确规定德育必须培养忠诚于本国的公民。而且历史证明,越强调德育要培养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培养越突出的国家,德育越有成效。美国强调要培养美国人,做一名有民主精神、勇于开拓以当美国人为自豪的美国人,由此造就了一批敢作敢为、大胆进取的“世界公民”。日本人的民族精神很典型、很强烈,它已渗透到日本人的全部社会生活中,演变为家规、族风、公司精神,以及班风、校风等,学校德育只不过是它的理性表现而已。日本学生以校为荣,日本工人职员以工厂企业为家,以当日本人而自豪。为做一名真正的日本人,多少人为之洒血献身都在所不惜。民族精神是一种激发人向上的动力源。个体的民族精神越强,他(她)就越能为民族的事业而奋斗。民族精神是人类群体间一种强大而具普遍意义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现代社会来说,没有民族精神就没有民族、国家。因此,民族精神应成为德育的灵魂;德育必须致力于培养民族精神。在这方面,许多国家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我们应当对以往那种突出政治、简单否定传统文化的做法进行反省,把德育植根于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之中,坚持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需要出发,重新审视、阐述、理解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意义,认识和筛选外国有用的东西,大力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培养富有民族精神的一代中华英杰。

标签:;  ;  ;  ;  ;  ;  ;  ;  ;  ;  ;  ;  ;  

国外高校德育的特点、发展趋势及启示_学校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