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孩子对互联网上瘾了呢?_网瘾论文

如果一个孩子对互联网上瘾了呢?_网瘾论文

孩子有网瘾怎么办,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网瘾论文,孩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网络成瘾是心理疾病吗

      在我国,“网络成瘾”的概念有被扩大化甚至妖魔化的态势。比如在一些网瘾治疗机构的宣传资料中,网瘾被描绘成了洪水猛兽,各种心理疾病、精神疾病的症状,比如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头昏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食饮不振、想要自杀等,统统都被放了进去。

      其实,网络只是提供了一个开放式的环境,至于怎么使用它以及要达到什么目的则要看使用者的意愿。许多孩子过度或不适当地使用网络,只是他们抑郁、焦虑、冲动的外化表现。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家庭因素及个人素质给孩子造成的心理障碍,更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干预。治网瘾的“标”还是要挖出其心瘾的“本”。

      我国目前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现状

      我国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现实情况不容乐观。研究数据显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城市,网瘾青少年的比例高于发展水平高的城市。学习成绩不好的在校学生中,网瘾青少年的比例较高。这种情况在临床中也有体现,前来治疗网瘾的孩子以二三线城市的男学生居多,而且大部分都休学很久了。

      值得注意的是,身处单亲家庭的网瘾孩子比较多,尤其是与母亲共同居住的单亲家庭孩子。网瘾青少年往往与家长缺乏交流沟通,或者互相不能理解,父母之间的关系不和谐也对青少年有影响。另外,网瘾青少年比非网瘾青少年往往受到的家庭管教更为严厉,所获得的鼓励和安慰更少。为一点儿鸡毛蒜皮的小事,家长就会严厉地惩罚孩子。这一结果也证明了,网瘾并不仅仅是孩子个人的事,其背后的父母个性因素和家庭教养环境同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个“电子小孩”的故事

      小诺,是个14岁的初三男生。来就诊时他已经休学一年了,直接原因是沉迷于网络游戏无法自拔,而且因此和家长发生了严重的冲突,一向听话温顺的孩子变得像狂躁的野兽。小诺的家庭条件不错,父亲做小生意,母亲是机关的干部。小诺是家里第二个孩子,上面有个姐姐。父母虽然如愿生了男孩,可是由于工作忙无暇照料,在小诺出生后三个月,父母就把他送到爷爷奶奶家了。直到小诺六岁上学他们才把他接回来。

      小诺的爷爷奶奶特别宠孙子,凡事由着小诺的性子来。父母因为时间上付出不了太多,就用物质来补偿,小诺要什么就给买什么。从两三岁开始,父母就用手机逗小诺开心,小诺也对这种新鲜玩意很感兴趣。而小诺安安静静玩手机爷爷奶奶更是乐得省心,因此也由着他。等再大些了,父母又给小诺买了掌上游戏机、MP4等电子产品。殊不知,小诺内向、孤僻的性格倾向就是在那时开始慢慢形成了。

      问题的出现是在小诺上初二的时候。那时小诺接触到了一款射击类网络游戏,那种紧张的节奏、击毙敌人的快感、不断提升等级的诱惑,一下击中了小诺内心的需要,令小诺渐渐沉溺于其中。

      其实,上初中以后,小诺过得并不开心。他发现,自己和同学们好像哪里不一样,比他们要幼稚很多,融入不了同龄人群体。他感觉孤独和不安。他隐隐感到同学们明白的事自己的父母却没教过自己,为此,小诺在内心深处对父母是有抱怨的。而那个射击游戏迎合了小诺的需要,让小诺的那种攻击性、暴力性以及难以排解的孤单感有了寄托和发泄。可这种虚拟的满足并不能带来真正的慰藉,而且以小诺那尚未成熟的自我控制能力,根本也掌握不住自己要投入多深。最后就演变为“上瘾”状态,学也不上了,每天泡到网吧打游戏。

      “电子小孩”的警示

      1.幼儿不宜过早接触多媒体电子产品

      研究表明,儿童不宜过早地接触到电视、电子等多媒体声光电产品,否则可能会影响到儿童的思考能力、心智水平以及语言功能的发展。儿童看电视或视频,是在被动地接受大量的信息和知识,是不需要思考的。虽然家长会给孩子看一些早教知识光盘或电子读物,是想开发孩子的智力,但其实这些知识也是架构好的,在观看学习的过程中,已然架构好的知识体系会代替大脑思考、加工的过程,儿童的思维其实处于暂时的停顿状态。久而久之,儿童的学习兴趣反而可能下降了。特别是孩子上学以后,一旦接触到非常枯燥、抽象的知识,需要复杂思考的知识,就会没有兴趣和动力,容易产生厌学、无法集中注意力的情况。

      小诺很早接触电子产品还衍生出一个问题,那就是,父母在情感上是忽视小诺的,没有给予小诺足够的温情和关注,反而把他推向了要和无生命的虚拟世界建立亲密关系。这种单方向、没有反馈的关系模式早早的烙印在小诺的心里,使得他长大后再想与活生生的人建立互动关系变得非常困难。

      2.理解青少年的天性和心理需求

      从心理角度分析,网络具有强烈的刺激性、趣味性、娱乐性、互动性,深深吸引了广大青少年。青少年分辨现实和虚拟的能力比成人差,这与他们的心理发展成熟度有关。青春期的孩子正是爱幻想的年纪,虚拟世界则提供了把幻想模拟成现实的便利条件。对于一些自制力差的青少年,电子产品和互联网带给他们的可能是一种精神上的慰藉和宣泄,甚至是疯狂和刺激的感觉。

      现在ipad、iphone、各类学习机、游戏机等电子科技产品越来越丰富多样且功能强大,实现了网络的全方位覆盖,让很多孩子在玩乐中也逐渐对其产生了依赖。这是青少年猎奇的天性使然,而且身处信息化社会,孩子得学习使用电子设备和网络,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在这样的环境下,家长需要先理解孩子,才能正确的引导孩子,减少孩子对网络的依赖感。

      A.家长要摆正心态,不能把所有的问题都归咎于孩子身上。无数案例显示:孩子身上的问题,背后都有父母、家庭的原因。说到小诺的父母,两人的夫妻关系属于女强男弱。母亲因为是干部,平素总有些颐指气使的劲头,控制欲比较强,在小诺身上也是体现明显。父亲性格内向,在母亲面前逆来顺受,甚至忍气吞声,这就很难给小诺树立起坚强有力的榜样。

      B.家长要注重亲子关系,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孩子天性好奇,能够更快地学习和接受新鲜事物,网上丰富的信息更容易激发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认同感,因此孩子变得叛逆和执迷。孩子对网络产生依赖感,反过来说很可能是在家长这边实现不了他需要的依赖和认可。家长要心平气和地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也要探寻和反思自身的问题和原因,才能拉近彼此的距离。

      C.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像小诺的家长把大量时间和精力花在家庭之外,无形中也让小诺对亲情感到淡漠,不容易体谅家长的辛苦操劳。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利用网络和电子产品,把它们当作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工具,也可以从中得到适度的放松和娱乐,但不应沉溺于其中,浪费过多的时间与精力。

      D.家长要鼓励孩子多和同学、伙伴相处。鼓励孩子走出家门,积极参与到体育运动、游戏等集体活动中去,最好家长能抽时间陪孩子一起活动,带领孩子体会与人交往的乐趣。此外,网络在共享资源、扩大知识面和交际面上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所以也不必将孩子完全隔离在网络之外,可以引导孩子合理地接触网络。

      3.处理网瘾,宜疏不宜堵

      有一则小故事:一位哲学家培养了一批弟子,毕业时,他将弟子们带到长满杂草的旷野,问弟子们如何除掉杂草。有的说用锄头挖,有的说用火烧,有的说撒上石灰……哲学家笑着摇摇头:“这都是亡羊补牢的办法,治标不治本,力气费了,结果都不会理想,惟一的办法就是播种,种上好的庄稼。”

      很多家长看见孩子犯了错误,通常第一个反应就是大声地训斥他们,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家长生气。如果家长能试着慢点冒火,适当尝试“不理睬”也是个方法。不理的意义在于不在错误方向上给孩子以强化,当孩子在父母不理睬之后出现了父母期望的行为时,父母则要及时表扬或奖励,在正确方向上去强化。

      小诺的母亲忽视了一点,当她对孩子大声嚷嚷时,孩子小时候确实能被镇住,那是出于恐惧,而被恐惧感占据的小诺其实无暇去想妈妈责备的内容,更没精力反思自己的过错,只希望责备早点结束。等小诺年龄大一点,他也开始有能力对这种斥责方式表达对抗情绪了,自然也就会“以牙还牙”。所以对待孩子的错误,家长可以适当宽容一点,重要的是去引导他们走回正轨,相信孩子成长的自然天性。

      测一下,你是否有网瘾

      (1)你是否对网络过于关注(如下网以后还想着它)?

      (2)你是否感觉需要不断增加上网时间,才能感到满足?

      (3)你是否难以减少或控制自己对网络的使用?

      (4)当你准备下线或停止使用网络时,你是否感到烦躁不安、无所适从?

      (5)你是否将上网作为摆脱烦恼和缓解不良情绪(如紧张、抑郁和无助)的方法?

      (6)你是否对家人和朋友掩饰自己对网络的着迷程度?

      (7)你是否由于上网影响了自己的学业成绩或朋友关系?

      (8)你是否常常为上网花很多钱?

      (9)你是否下网时感到无所适从,而一上网就来劲?

      (10)你上网时间是否经常比预计的要长?

      上述10个问题中5个以上回答“是”就要警惕自己是否“网络成瘾”了!

标签:;  ;  

如果一个孩子对互联网上瘾了呢?_网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