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六大着力点
庞坤缺,陈树文
(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44)
〔摘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农业农村农民发展摆在国家战略的位置进行决策部署。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举措,是弥补我国“三农”发展短板的重要抓手,为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在粮食安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绿色发展理念、农村基础设施、乡村治理、深化改革等六个方面着力推进。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三农”问题;着力点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三农”问题一直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会议、多个场合反复提及乡村振兴战略,从不同层面对推动这一重要战略落实提出具体要求。我们应紧紧围绕以下六大着力点,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努力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称取0.013 g甲基橙,加入1 000 mL去离子水中配置甲基橙溶液;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在460 nm测定加入硅酸镁、硅酸钙、硅胶、硅胶复合材料吸附剂前后吸光度。
一、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确保重要农产品供给,守住农业政策的基石和底线
“仓廪实,天下安”。粮食生产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解决好14 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压舱石”,自古以来就是执政者念兹在兹的头等大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粮食生产,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使得我国粮食产量连年递增,菜篮子产品供应充足,肉类、禽蛋、蔬菜和水产品等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加上先天资源禀赋不足,粮食生产仍面临一系列突出问题,诸如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资源约束趋紧、种植收益偏低、耕地质量下降、气象灾害威胁等。面对粮食生产领域的挑战,我国要始终保持战略定力,毫不放松地抓好粮食生产,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为此,一要严守耕地红线,筑牢藏粮于地的基础。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增强粮食生产能力的根本保障,因此,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18 亿亩耕地红线,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保证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确保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要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拓展建设用地新空间;要强化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完善土地执法监管体制机制,坚决遏制土地违法行为,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二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驱动作用,坚持藏粮于技。粮食增产最大的潜力在科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走依靠科技、提高单产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因此,要加强农业科研资源整合,构建高效创新体系,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要强化对农业科技人才的激励机制,促进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和加速科研成果推广应用;要推进育种创新,以及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通过选育优良品种和促进农机装备升级,提高粮食产量;要抓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大水利设施等基础硬件投入,创新水利设施维护管理和使用机制,大力推广节水技术。三要强化政策导向,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谷贱伤农”,发挥政策的激励作用,改进和完善粮补政策,提高种粮补贴的“精准度”,引导新增种粮补贴向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倾斜,切实调动好种粮农民的积极性;创新政策机制的保障作用,不断完善农资服务体系,加大农资市场价格监管力度,控制农资价格过快上涨,不断降低种粮成本;发挥好政策的杠杆作用,加大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扶持力度,做好精准扶贫工作等,创造更好的农业生产发展经营环境,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粮食生产领域。
秋天,大雨依然不时突袭,我从来不担心会被淋成落汤鸡,因为我有遮雨神器——书包。它从顶部伸出一把大雨伞,遮在我的头上。我一边飞翔,一边看着雨如丝线、如细箭从身边落向大地,这感觉好奇妙!
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增强农业核心竞争力
我国城市人口逐年递增,导致排放污水的数量越来越多。以往的城市排水系统,大部分都是将污水直接排放到道路的两边或周围的河流里,对城市环境造成了威胁,若依旧使用这种直接排放污水的方法,将会带来严重的危害。因此,需确保城市排水的有效进行,加大对排水系统的研究工作。在设计排水系统时,为防止因污水数量过于庞大导致污水不能顺利地经管道排出,从而对市民的生活造成影响,需要计算污水排放量。在排放污水时,还应使用节能方式进行排水,不断加大污水的处理力度,同时也要提高对节能的重视程度。
乡村治,百姓安,国家稳。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石,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一环。乡村治理的水平和成效,不仅决定着乡村社会的发展、繁荣与稳定,也体现着国家治理的整体水平。当前,广大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也暴露出一些深层次问题:有的地方人口流失严重,有的地方“三留守”现象突出,有的地方婚丧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厚葬薄养,有的基层党组织涣散,不作为乱作为。凡此种种,都极大地威胁着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这就亟需创新乡村治理方式,重塑乡村治理结构,完善乡村治理机制,以适应乡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3〕。
三、树牢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形成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格局,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业农村是短板。当前,我国最大的发展不平衡与不充分,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因此,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落实,必须下大力气解决农村基础设施落后这一瓶颈。只有通过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尤其是基础设施这个短板,实现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切实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才能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从供给侧入手,推进农业结构性改革,是解决当前农业发展中面临的结构性、深层次矛盾的治本之策,也是增强农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农业新发展、新跨越的关键所在。为此,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以之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
树牢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生态宜居乡村,一要大力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坚持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提升农村垃圾、污水治理能力,实施农村“厕所革命”,下大力气全面改造村容村貌,推动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实现村庄环境干净、整洁、有序,让农村“净起来”,打造好绿色村庄,建设好绿色田园,让鸟语花香、树绿水清成为田园风光的代表性名片,让农村“绿起来”。二要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村污染防治。实施好农业绿色发展重大行动,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强化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化利用率,强化地膜综合利用,控制农业用水总量等;完善制度安排,构建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构建农业绿色发展制度体系、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制度体系和多元环保投入制度体系。三要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山水田园不分割是我国的传统思维,更应是我们今天对待生态的态度。进入新时代,我们要秉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2〕的理念,针对环境保护所面临的条块分割、“九龙治水”局面,打破行政区划、部门管理、行业管理和生态要素界限,形成协调管理机制,将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实施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
四、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实现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实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农业上的重要体现,对于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改善和增强农村环境质量、承载功能、居住条件、特色风貌,推动形成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的格局意义重大。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要树牢绿色发展理念,让农村人居环境“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农村基础设施作为我国基础能力建设的“最后一公里”,是农民反映强烈的民生痛点,也是乡村振兴的发力点,决不可等闲视之。农村基础设施,涵盖生产、生活、生态各领域的设施,当前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的短板,要重点抓好交通运输、农田水利、农村饮水、乡村物流、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补齐农村基础设施这个短板,一要机制做保障,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创新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决策、投入、建设机制,持续完善运行和管护机制,并按照“市场为主、政府引导、多元筹措”的原则,积极创新投入方式,引导和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二要科学规划、统筹推进。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是一项长期的大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有“图纸”和“施工表”,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在综合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等因素的基础上,注重农民主体需求和乡村产业发展需求,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统筹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要“软硬”一起抓,既要抓好“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也要提升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大幅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不断提升“软件”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真正让农民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日子。
五、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夯实乡村治理根基,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进入新时代,我国农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但随着人们消费需求不断升级,我国农业农村存在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资源环境面临较大压力等问题。在此背景下,围绕人们的需求,如何促进农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国家要多措并举,把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文章往深里做,不断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为此,一要推进智慧农业建设。运用大数据推进智慧农业建设,促进现代农业发展,通过挖掘和分析粮食相关大数据和农业气象大数据,指导粮食生产提质增产;通过挖掘和分析全国粮食市场的价格数据和销量等大数据及粮食加工企业数据,指导种粮大户与企业精准销售和流通,增强粮食生产的市场风险防控能力;帮助更多农民、农企“触电”,使他们了解、运用电子商务平台,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农产品生产的区域结构、产品结构、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二要促进产业融合发展。要围绕产业融合发展的目标,加强政策和制度建设,创新规划、用地、财税、信贷、保险等方面的政策制度,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要拓展农业多重功能,提升技术、信息、管理等要素催化能力,充分挖掘农业农村资源的价值优势,大力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有机对接,做优做绿第一产业,做实做强第二产业,做精做活第三产业,推动产业技术融合、功能融合、价值融合,促进产业纵向融合、横向融合、交叉融合,最终实现农业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扩展和农民收入增长〔1〕。三要优化产业结构。我们要以需求为导向加大力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包括农产品生产的区域结构、产品结构、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瞄准消费者需求生产更加多样化的优质农产品和加工品,并以加强农产品可追溯体系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不断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夯实乡村治理根基,建立健全适应乡土社会结构变化、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乡村治理体系,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一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组织有力量,乡村振兴才有希望。农村基层党组织覆盖面广、接地气聚人气,是党的宗旨落地的终端,也是实施乡村振兴的“主心骨”。为此要着力选优配强农村党组织书记,加大对农村党组织书记的教育培训力度,打造一支政治品格好、群众威望高、带动能力强的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同时,要持续整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软弱涣散。针对工作作风不实、党组织班子配备不齐、班子不团结、党务村务财务不公开和民主管理混乱等11 类问题进行重点整顿、集中整顿。二要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近年来,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健全,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保障项目、保障标准、保障水平等方面与城市相比,仍有不小差距。“看病难”“上学难”“养老难”“因病返贫”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农民生活质量的提升,也为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埋下潜在风险。为此,要从城乡融合发展的战略高度,及时补齐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短板,不断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制度,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三要积极培育乡风文明。乡风,是一方农民普遍认同并遵守的生存方式、生活习惯、人际交往方式,对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要深入挖掘乡村社会蕴含的道德规范,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有益养分,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要求,大力推进移风易俗,积极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努力构建一个家庭和顺、邻里和睦、村庄和美、社会和谐的乡村社会。
六、用好深化改革这个法宝,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为抓手,充分激发农业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发展无穷期,改革无止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4〕。深化改革,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重视农村改革,他曾多次强调,“解决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根本靠深化改革”〔5〕。可以说,深化改革是农业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破除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藩篱、盘活农村资源要素、激发广大农民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法宝。
用好深化改革这个法宝,关键在用,难在用好。农村改革再出发,离不开解放思想,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要按照深化改革扩面、提速、集成的总体要求,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打赢改革深水区攻坚战,让改革的红利更多更好地惠及更广大的农民群众。为此,一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土地问题关乎江山社稷和民生福祉,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要牢牢把握农民与土地的关系这条主线,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毫不动摇。一方面,要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三权分置是指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分置并行〔6〕,这一制度的稳步推进,对于保障农村集体的土地承包权、保护经营主体的土地经营权、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促进农业经济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一定意义上说,三权分置并行使得农村改革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这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又一划时代的制度创新。今后一段时间,要在明晰农村集体所有权的概念,深入研究承包农户与经营主体间的权利边界及权利关系,规范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以保障农村土地用途的规范性与科学性等问题上持续发力。另一方面,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并长久不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7〕。这给广大农民、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投资者吃下了一颗长效“定心丸”。二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是通过确权登记颁证的办法发给农民“铁证”,要认真研究制定配套政策,稳扎稳打,确保平稳过渡,按时保质完成。二要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是全面的振兴,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要统筹谋划、协调推进,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充分挖掘农村各类要素和主体的潜能,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新动能。其一,要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目的在于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要做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构建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与此同时,还要摸清集体家底,做实做细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并不断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其二,要深化农业经营体系改革。通过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构建政策支持体系,加快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立主体多元、模式多样的经营模式,例如“公司+园区+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模式、“农业共营制”模式、“田园综合体”模式、“大园区+小业主”模式,等等;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8〕。其三,要深化农村金融服务改革。现代农业对金融资源的依赖性很强,为了不让农民和农业产业投资者不为钱所困,不仅要建立健全有利于各类资金向农业农村流动的体制机制,还要落实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构建农村信用体系、农村信用担保体系,降低农村金融风险。
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整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十八大报告再次重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其中,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拓和奠基之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集中起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参考文献〕
〔1〕万宝瑞.把握农村三产融合新特点〔N〕.人民日报,2019-08-28(08).
〔2〕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3-11-16(01).
〔3〕袁金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着力点〔N〕.学习时报,2017-11-06(04).
〔4〕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12-19(02).
〔5〕习近平在农村改革座谈会上强调加大推进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力度促进农业基础稳固农民安居乐业〔N〕.人民日报,2016-04-29(01).
〔6〕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6-10-31(01).
〔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8〕中办国办印发《关于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9-02-22(01).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1203(2019)05-0061-04
〔收稿日期〕 2019-08-16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17JD710005);北京交通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L19JB500040)。
〔作者简介〕 庞坤缺(1987-),女,河北邢台人,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陈树文(1954-),女,重庆人,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法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 徐 芳
标签:乡村振兴战略论文; “三农”问题论文; 着力点论文; 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