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省钦州市灵山县灵城镇谭礼小学 535400
【内容摘要】 低年级朗读教学至关重要,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还能加深学生学习的记忆力,激发学习情趣。
什么是朗读?朗读就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朗读有助于情感的传递。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教学的基本要求。要求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那么,在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又应该怎样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呢?下面与大家分享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做好范读,树立朗读榜样
朗读训练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叶圣陶先生说:“教师的范读,可以把文章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传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的了解。”低年级的孩子热情活泼,极易被新鲜的事物所感染。他们有着丰富的感情和表情,更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但是,他们识字量太少,知识面太窄,朗读知识点的指导这方面对他们来说有点对牛弹琴。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范读。教师深情并茂的范读,在朗读上为学生树立了榜样,让学生直接感知如何将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所以说,训练一年级学生朗读,教师的示范朗读是十分重要的。富有表现力的范读,能以其声、情来感染学生,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氛围,使学生与文章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从而起到传授知识、提高理解能力和朗读水平的作用。由于低年级小学生的模仿性强,所以教师适时的范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师的范读不是简单的照本宣读,而是一种“美读”,是从自身的情感出发,把作者的感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使学生如临其境,让教师的感情和学生的感情引起共鸣,从而使学生能从正确的语音、语调、节奏等方面受到情感的熏陶,能入情、入境、会心,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使他们想读,爱读。
二、重视拼音,读准字音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第一学段(1—2年级)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低年级课文的特点是注音课文,这就给低年级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学习语言的材料,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因素,对学生加强朗读训练。要学生能正确朗读课文:首先,要重视拼音教学。拼音是识字的工具,而识字是朗读的基础,所以拼音教学对朗读来说至关重要。低年级学生只有在掌握汉语拼音的基础上,才能很好地朗读课文。对拼音教学,除了规范发音之外,更要做到持之以恒,堂堂必教,课课必学。其次,教师要会听,即注意听清学生的发音,如果发现错误一定要及时给予纠正,确保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不错字,不漏字,不添字。
三、了解标点,注意停顿
低年级的小朋友识字量不多,他们喜欢一字一顿地读书。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告诉他们:朗读要有节奏,也就是说的停顿。停顿,不是一字一顿或一词一顿地点读,也不是高腔怪调地唱读,而是在朗读过程中恰当的间歇。点读或唱读,妨碍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严重地影响教学效果。怎样克服点读、唱读现象。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用适当的速度朗读课文,不能过慢,也不能过快,可用听录音,教师示范读、带读等形式进行。其次,让学生认识句子,掌握基本的标点符号,按语法停顿的方法进行训练。1、掌握标点符号所表达的语调。如问号句末语气上扬,句号句末语气下降,叹号表示内心感受,感情比较强烈。2、用点拍法(用击掌表示)。如:顿号停半拍(击半掌,一下一上为一拍),逗号停一拍,句号停一拍半,段与段之间停二拍。经过一段时间这样的训练,学生就能克服点读、唱读的缺点。
四、方法多样,避免单一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不长,单调的读书方法只能使学生昏昏欲睡,甚至厌烦。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课堂上要采用各种朗读方式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朗读的形式有很多,比如齐读、范读、领读、轮读、表演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等等。可结合自己本班的学情,融入多种形式,学生就不容易感到疲惫了。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表现欲特别强,很喜欢分角色读和表演读。
表演读是低年级学生最喜欢的一种朗读方式。在理解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如《雨点》这一课时,(雨点落进池塘里,在池塘里睡觉。雨点落进小溪里, 在小溪里散步,雨点落进江河里,在江河里奔跑,雨点落进海洋里,在海洋里跳跃。)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一边读一边做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的动作,孩子们读得投入,不仅激发了他们的朗读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
总之,低年级朗读教学至关重要,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还能加深学生学习的记忆力,激发学习情趣。
论文作者:欧阳克婵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8年第4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1
标签:学生论文; 课文论文; 教师论文; 感情论文; 雨点论文; 他们的论文; 拼音论文; 《文化研究》2018年第4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