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马克思思想转变的另一个里程碑--“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脱离并超越了费尔巴哈的主要尺度_费尔巴哈论文

青年马克思思想转变的另一个里程碑--“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脱离并超越了费尔巴哈的主要尺度_费尔巴哈论文

青年马克思思想转型的又一里程碑——《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脱离并超越费尔巴哈的主要标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费尔巴哈论文,标尺论文,手稿论文,里程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文章论述了青年马克思思想转变过程中的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从费尔巴哈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型,揭示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标志这一转型的重要理论著作。这些论述试图丰富时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对青年马克思的解释的具体内容。

关键词 青年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思想转型;里程稗;标尺

对青年马克思的解释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其解释的焦点和分歧主要在于对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一书的理解上。在最初一段时期内,最引人注目的是有人将青年马克思的《手稿》夸大为马克思一生中最富有创造力的代表作,并以此提出所谓的“两个马克思”论,将青年马克思与成熟的马克思对立起来。本世纪50年代至今,情况发生了某些戏剧性的变化,大多数论者似乎更乐意于赋予自己的解释以“公正解释”的外表,不再站在青年马克思的立场上对成熟的马克思指手划脚,而把解释的重点放在青年马克思的思想转变上,但其论述不乏有懈可击之处。

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吸取了黑格尔哲学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以及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青年马克思经历了一个从黑格尔主义到费尔巴哈主义,再到共产主义的转变过程。目前,学术界对青年马克思从黑格尔主义到费尔巴哈主义的转变的基点比较而言已形成了共识,那就是普遍认为1841年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的发表,是促使马克思产生这种转变的基点。该书的出版,对青年马克思起了极大的“解放作用”,“这部书的解放作用,只有亲身体验过的人才能想象得到,那时大家都很兴奋,我们一时都成了费尔巴哈派了。马克思曾经怎样地欢迎这种新观点,而这种新观点又是如何强烈地影响了他。”〔1〕因此,这部书对马克思的影响, 标志着马克思已从黑格尔主义转向了费尔巴哈主义。但是在青年马克思从费尔巴哈主义转向共产主义的基点的问题上则存有不同的意见。如有的学者认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出版,“说明马克思从此获得了一个崭新的问题视野”,“马克思完成了由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立场转变。”〔2 〕有的学者认为《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标志着马克思已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3〕还有学者认为, 《手稿》中尚存有费尔巴哈的思想痕迹,只是在稍后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才真正在一系列的重大问题上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如,中共中央党校著名教授马迅认为,《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彻底清算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著作,是“马克思恩格斯对自己过去的哲学‘信仰’的进一步的‘清算’”。〔4〕笔者认为,尽管马克思的这一转变思想先后散见于1840—1844年间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以及后来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但真正标志着青年马克思从费尔巴哈主义转向共产主义的重要著作则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手稿》中,马克思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研究了人、社会、历史。

一、关于物质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手稿》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阐述了物质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手稿》中马克思肯定了黑格尔把人看作是自我产生的一个过程的思想,肯定了黑格尔关于劳动是人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活动过程的思想,同时又批判了黑格尔的劳动观的唯心主义本质,并以此同费尔巴哈的关于社会生活中的人本学意义上的统一的观点区别开来。对费尔巴哈来说,个人的社会本质、类本质就在于个人同其他一切个人的人本学意义上的统一。费尔巴哈认为,“人的本质只是包含在团体之中,包含在人与人的统一之中,但是这个统一只是建立在‘自我’和‘你’的区别的实在性上面的。”〔5〕跟费尔巴哈不同,马克思在《手稿》中认为, 类本质体现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领域,物质生产是人们活动的特殊的“类”的起决定作用的形式,物质生产构成了个人活动的其他一切形式的基础。

马克思不仅承认物质生产的非常作用,而且也承认还存在着精神生产,而这种精神生产又是建立在物质生产的基础之上的。马克思认为,在未来社会中,由于消灭了私有财产,精神生产不再是精神异化的生产,而成为精神交往一致的、集体主义的生产。他在《手稿》中写道:“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形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因此,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作为对人的生命的占有,是一切异化的积极的扬弃,从而是从宗教、家庭、国家等等向自己的人的即社会的存在的复归。”〔6〕这里,马克思提出了社会生产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重要思想,这是马克思提出的关于生产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的最初表述,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的最初萌芽。这一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光辉闪光,远远超出了费尔巴哈把生产仅理解为人本学意义上的生产的唯心主义的历史观。

二、关于人的本质及人的社会属性 《手稿》中马克思对人的本质及人的社会属性的考察虽然继续使用了费尔巴哈的类、类本质等术语,但是,马克思已经赋予了这些概念以新的含义。在这里马克思所讲的类、类本质是指人的社会性、人的社会关系。这是马克思在《手稿》中试图从历史唯主义的视角对人的本质的思考。

费尔巴哈认识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大树感性的权威。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感性,感性是理性的基础。在他看来,感性不仅是认识的基础,而且首先是人的本质,是道德生活的准则,它包括人们追求幸福的感性欲望。“在人里面形成类、即形成本来的人性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就是理性、意志、心……理性、爱、意志力,这就是完善性,就是最高的力,这就是作为人的绝对本质,就是人生存的目的。”〔7〕在这点上, 马克思没有完全克服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抽象理解,但较之费尔巴哈已深刻得多了。马克思注意到:“……私有财产的扬弃,是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但这种扬弃之所以是这种解放,正是因为这些感觉和特性无论在主体上还是在客体上都变成了人的。眼睛变成了人的眼睛,正像眼睛的对象变成了社会的、人的、由人塑造、人创造出来的对象一样。因此,感觉通过自己的实践直接变成了理论家。感觉为了物而同物发生关系,但物本身却是对自身和对人的一种对象性的、人的关系;反过来也是这样。因此,需要和享受失去了自己的利己主义的性质,而自然界失去了自己的纯粹的有用性,因为,效用成了人的效用。”〔8〕因此, 由于“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和异化的消灭,人就成为真正的社会存在物,即他的本质就以最适当的形式表现出来,因为它再也不会以货币、商品、私有财产的形式被异化了。私有制的社会甚至使人的真正的感性的生活,即人同自然界和其他人的直接关系受到限制,并使之贫乏化。只有消灭私有制才能真正使人“人化”,使人在精神上富起来。马克思对人的这种理解尽管没有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彻底决裂,较之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有一定的距离,但较之于费尔巴哈关于对人的本质的抽象理解已先进得多了,它已把人扎根于现实的社会生活之中,扎根于社会关系之中。

三、关于人与自然界的统一 费尔巴哈认为,人对自然界的认识,本质上是自然界认识本身,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的认识器官和思维能力并不是什么超自然的东西,同样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和自然界二者具有共同的属性,相同的本质。“我憎恶那种把人同自然界分割开来的唯心主义;我并不以我依赖于自然界为可耻,我公开承认自然力不仅作用于我的表面、我的皮肤、我的身体,而且作用于我的核心,我的灵魂。”〔9〕可见, 费尔巴哈所说的“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过是纯粹的“自然的人”,只是要吃、要喝的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这种人同自然界的所谓统一实则“同一”化了。

马克思以费尔巴哈的成就为依据,同时又克服了费尔巴哈的局限性。他不仅研究了人和自然界的统一的自然的、人本学的前提,而且研究了这种统一的真正的社会前提。《手稿》中说:“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现实部分。”〔10〕又说:“工业是自然界和人之间,因而也是自然科学同人之间的现实的历史关系。……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直正的、人本学的自然界。”〔11〕可见,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在人与自然界的统一的问题上的本质区别不仅在于马克思揭示了这种统一的基础在于工业(即生产),而且在于马克思还用他的关于异化劳动和在劳动条件下自然界的异化的学说揭示了这种统一矛盾的性质,从而证明人与自然界统一的关系是由经济条件决定的,这无疑比费尔巴哈深刻得多。

四、关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的思想 由于费尔巴哈离开了人的社会性、历史性去考察人和人的认识,因此在主体和客体的问题上同样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唯心论。正如恩格斯所说,虽然“他紧紧抓住自然界和人,但是,在他那里,自然界和人(客体和主体)都只是空谈。无论关于现实的自然界或关于现实的人,他都不能对我们说出任何确定的东西”。〔12〕费尔巴哈不懂得,人不仅是一个认识主体,而且首先是一个实践主体。人正是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认识世界,实现主体、客体的统一的。不仅如此,费尔马哈对客体的理解也同样具有消极直观的性质。在他心目中,所谓客体,似乎就是一种自在的东西,未经人手和思想接触过的东西。

在主体和客体的问题上,《手稿》持不同的态度:“对象如何对他说来成为他的对象,这取决于对象的性质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本质力量的性质,因为正是这种关系的规定性形成一种特殊的、现实的肯定方式。眼睛对对象的感觉不同于耳朵,眼睛的对象不同于耳朵的对象。每一种本质力量的独特性,恰好就是这种本质力量的独特的本质……”〔13〕“另一方面即从主体方面来看,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14〕可见,马克思此时已注意到主体和客体是一种现实的关系,而不是一种抽象的关系。他已经注意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已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界……”。〔15〕而且只有以一定的活动为基础,一定的人和一定的物的结合才能产生真正的主客体关系。马克思在这里已经天才地注意到了离开社会活动,人们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这是马克思继承费尔巴哈又远远超越费尔巴哈的又一表现。

然而,《手稿》作为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的一定阶段的标志,只能说是青年马克思从费尔巴哈主义转向共产主义的一个里程碑,还不是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手稿》的思想对费尔巴哈来讲是一个超越,但与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相比仍有其局限性:《手稿》虽然论证了工业实践在人类发展和认识论上的地位,但是它是用德国古典哲学的思辨的语言和形式表述的,还没有概括出马克思主义社会实践这一根本范畴;《手稿》中关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经济基础、社会上层建筑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还没有形成;《手稿》中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以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虽然初见端倪,但是这些原理还没有明确地、系统地表述出来。《手稿》作为青年马克思的早期著作,尽管尚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但是,不难看出,《手稿》是马克思形成自己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形成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体系过程初期的一部重要著作,是马克思脱离并超越费尔巴哈的主要标尺,也正是有了这种超越,《手稿》才成为建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起点、开端。

注释:

〔1〕〔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38、236页。

〔2〕胡万福:《论表年马克思》,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年版第41页。

〔3〕〔4〕高光、阎树森、马迅:《马克思恩格斯早斯著作研究》,中共中央党样出版社1992年版,第6、576~577页。

〔5〕《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第185页。

〔6〕〔7〕〔10〕〔11 〕〔13〕〔14〕《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第78、81、85、85、82、82页。

〔7〕〔9〕《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第27~28、537页。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 年版, 第81页。

标签:;  ;  ;  ;  ;  ;  ;  ;  

青年马克思思想转变的另一个里程碑--“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脱离并超越了费尔巴哈的主要尺度_费尔巴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