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Songs The Way to School(论文文献综述)
娜仁花[1](2021)在《小学英语教材中的地理知识分析及其教学案例设计 ——以义务教育人教版教材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英语学习中有许多跨文化交际因素,西方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生活习俗、行为规范、价值观等文化因素影响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和使用。新课程的背景下英语教学也开始注重学科融合。本文分析小学英语人教版教材中的地理知识,设计地理知识辅助小学英语的教学案例,对小学英语教学的全面化推进打好基础。通过案例分析,找出教学问题,并吸取教训,探索适合小学生的英语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形成多向思维,进而提升学生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等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同时也丰富教师对小学英语教材中地理知识的认知,营造浓厚的教学氛围。明确教师教案及执教方向,提高教师整合、重组并生成教学内容的能力,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本文以义务教育人教版PEP英语教材为例,通过文献研究法借鉴国内有关蕴含地理知识的小学英语教学案例作为依据,运用案例分析法对筛选出的5个案例进行分析探讨,提出了蕴含地理知识的小学英语教学案例设计策略,设计出5个蕴含地理知识的小学英语教学案例,再实施自己的案例并加以反思,以经验总结法、实践研究法进行了总结。研究表明,对比之前的教学案例,学生更向往现在的教学方式,老师不会一味的讲解,而鼓励和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探索,注重学科融合,融入简单的地理知识、中西方文化差异,提高跨文化意识,并通过各种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开拓视野,进而提高学习效率,提高综合素养。得出以下结论:小学英语教材中蕴含的地理知识包括地理位置、季节与天气、地球运动、时差、地形地貌等多个方面。本文中用表格和思维导图整理出来,统计后涉及到地理名称、地理分布、地理景观、地理演变等4种类型;本文中设计了5份蕴含地理知识的小学英语教学案例,实施后得出结论,英语课堂融入地理知识,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能提高学生各种能力,提升综合素养,其中的地理知识能帮助解读教学内容,提高英语学习效率,也能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作者通过案例分析和亲自实施案例,就如何设计蕴含地理知识的小学英语教学案例,辅助地理知识提高英语教学效率的问题,从设计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呈现教学过程及选择教学方法等四个方面提出了依据课程标准,升华教学目标;结合小学科学课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利用拓展环节和课外活动,做延伸和补充;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围绕话题,创设情景;借助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形式的6个策略。
苏日那[2](2020)在《蒙古贞地区蒙古族语言生活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蒙古贞地区蒙古族语言生活为研究对象,运用田野调查方法,获取蒙古贞地区蒙古族语言生活的第一手材料,据此分析该地区人文社会环境、日常生活领域、教育领域中的蒙古族语言生活现状和相关语言政策。在此基础上,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本文主要内容由以下六个部分构成。绪论部分简要介绍本文的研究缘起、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等。第一章从蒙古贞的历史变迁(历史背景、人口变化)、文化传承与变迁(语言文化、媒体接触)、蒙古族教育概况(起步期、探索期、调整期)等几个方面,介绍、分析蒙古贞地区人文社会环境和语言生活环境,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的对策建议。第二章审视和研究语言政策问题。首先,从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有关定义和目标着手,通过语言活力与语言濒危的相关性,阐明了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如何影响语言实践;其次,基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政策、蒙古贞地区地方性法规(条例),从民族语文工作、民族教育工作、民族文化工作、民族干部培养等几个方面,阐述了蒙古贞地区民族政策落实情况;最后,针对语言政策落实不到位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第三章为分析和归纳日常生活领域部分。在蒙古族聚居区和蒙汉杂居区选择老、中、青三个不同年龄段的被试,从语言习得和语言能力、语言使用状况、语言态度等方面对语言使用现状进行调查研究,进一步阐明了语言价值观和语言实践的相互影响。其后,对日常生活领域语言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因素分析,并提出了对策建议。第四章为教育领域部分,在了解教学概况的基础上,对教学现状和学习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其中包括对教师进行的语言习得和语言能力、语言使用状况、语言态度等专项调查;对学生进行的语言习得和语言能力、语言使用状况、学习态度等专项调查。在此之后,综合教育领域语言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第五章系结语部分,以“正常情况下,语言与生活的万千变化没有偶然性,都是必然发生”为题,在调查分析、综合研究基础上分总结、结论、余论三个部分进行了归纳与总结。总结部分,概括了蒙古贞地区蒙古族语言生活。结论部分,对蒙古语使用现状、语言态度、语言流失概况等进行研究反思,并对其语言文化发展提出几点重要启示。余论部分,针对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进一步深化研究的几点建议。
张新昕[3](2020)在《“坚持到底”抑或“半途而废” ——关于儿童钢琴艺术教育中母亲两难选择行动的叙事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新时代人们生活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家长开始逐步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投入到子女教育中,这在艺术特长学习中表现尤为突出,大量儿童或主动或被动地开始学习除了学校以外的艺术特长课。钢琴作为音乐器乐中的基础,在走入中国的一百年时间里也逐渐成为了家庭教育选择的热点项目。很多母亲疯狂地对子女展开钢琴艺术教育,使这项原本应该是陶冶性情的、带给儿童轻松愉悦之感的艺术,非但未给儿童带来快乐,却由于选择权的缺失以及枯燥的训练方式反而使大部分的儿童丧失了学习艺术的兴趣,甚至从最初的喜爱发展到到厌恶,排斥弹钢琴,最终和艺术学习渐行渐远。本研究以“质”的研究方法,选取八组家庭作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对其进行深入探究展现关于家长特别是母亲关于儿童钢琴艺术教育的行为决策过程。母亲的思想来自于成长背景、受教育程度、家庭自然状况、夫妻关系以及社会对于儿童各项特长的考量等等。母亲对于儿童学习过程的态度、参与儿童学习过程的行动对于儿童学习效果的关联与影响,母亲的教育行动对儿童成长所产生的反应、效果等,这些都是本研究要着重关注的问题。虽为众多个体的决策行为却往往能显现出共同趋向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凸显不仅受到母亲行动复杂心理的影响,也受到社会人才需求、母亲文化、家庭经济、等众多的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影响着母亲的教育决策、教育行动以及儿童学习效果,深入探究之正是本研究的着力之处,而这些也恰恰是通过量化研究方式不易获取的信息。由于质化研究方法所限,本研究不奢求推广性,仅尽量还原几位母亲和儿童在钢琴艺术教育过程中的真实状态与矛盾冲突。本研究结果倘若使琴童的家长们能稍稍停下脚步,整理对照反思一下镜像内的自己,能够认识自己教育决策行为对于儿童钢琴学习效果的种种影响;能够引起对母亲文化之于儿童学习过程的影响的关注,本研究就求之不得矣。本论文主要由绪论、正文一章——五章、反思和结语组成。引言包括选题缘由、本研究关注研究的问题、对相应文献的梳理、本研究的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意义。第一章包括本研究的研究设计、研究过程以及对研究者的反思。第二章主要是对八名儿童以及他们的家庭、家庭成员进行背景性介绍以及该研究问题的背景介绍。第三章主要是对儿童钢琴艺术教育过程中母亲的行动生成“坚持到底”抑或“半途而废”的两种样态形式进行探究,其中包括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定义的探究以及形成决策形成中两种样态放任背景因素梳理;从母亲教育行动的背景以及决策的意识根源入手,对其社会身份和自我身份进行定位分析解读。第四章侧重通过对于行动者们进行观察,描述关于生成“坚持到底”样态的家庭教育中母亲的行动以及其心理导向,挖掘出行动者的真实想法;以儿童的角度,呈现其被动行动之后的行动语言反应,折射儿童对于钢琴学习过程的心理活动及其成长。第五章侧重通过描述关于生成“半途而废”样态的家庭教育中母亲的行动以及其心理导向,透视其最本原的观念和心理样态;通过对短期型家庭教育的阻力进行分析,呈现此样态下儿童的心路历程。反思部分则是通过反思八组家庭的母亲在儿童钢琴艺术教育过程如何决策和心理变化,分析并挖掘两种样态下教育行动结果的深层根因。无论是对于想要子女学习学习钢琴的家长还是家中子女正在学习的家长起到照镜子的作用,警醒教育者深入思考家庭教育中成年思想和行动导向下产生的教育决策及其影响。结语部分通过正文的深描和分析,归纳出本研究的几点发现,一是母亲在家庭教育决策中的主导地位及其影响;二是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对子女的潜在影响不容小觑;三是母亲文化作用被质疑。同时再次对研究过程中存在的对照系统相对缺失、研究对象的异源忽视、收集和分析资料需要更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等方面的不足进行反思,以便在后续的研究中得到改善。
黎紫书[4](2020)在《流俗地》文中研究表明归来(之一)大辉回来了。这种事,怪不怪呢?光天化日,一个死人,活生生出现在大街上。这不是普通的大街。五兵路是锡都的主干大道,一路上景点特多。锡都是个山城,路的南端重峦叠巘,岩壁耸立,壁上许多山洞像被史前巨大的白蚁蛀空作巢,无尽纵深,都被开辟成石窟寺。三宝洞南天洞灵仙岩观音洞,栉比鳞次,各路神仙像是占山为王,一窟窿一庙宇,里头都像神只住的城寨,挤着满天神佛。大辉就出现在
赵晗笑[5](2020)在《省级音乐名师群体研究 ——以河南省濮阳市为例》文中认为对优秀教师的研究一直是教育研究中的热门议题,我国对音乐教师专业化的研究日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河南省中小学音乐名师引领着河南省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前沿,他们的专业发展是成功的,同时也是值得效仿的,更是值得研究的。我们可以从河南省音乐名师的成长过程中,分析他们成长的影响因素,剖析他们的优质课堂。通过对他们成功经验的解读,为普通音乐教师提供典范,既能促进普通音乐教师的专业发展,又能以点带面,提升音乐教师队伍的整体专业化水平,对发挥名师的率先垂范作用、名师出高徒作用、引领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时代背景,结合音乐教学特质,关注社会、学校、音乐教师、学生等层面对优秀音乐教师的诉求,对濮阳市省级音乐名师群体进行系统地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从人类学的角度出发,通过田野考察和大量的访谈,以叙事研究的方法呈现濮阳市省级音乐名师的专业学习历程、专业发展历程;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名师优质课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在研究思路上,首先在对国内外有关优秀音乐教师研究的基础上,分析研究现状,形成研究综述;其次访谈濮阳市省级音乐名师刘栋占等三位教师,倾听他们的求学经历、工作经历,展现他们成为音乐教师后的新手阶段、熟手阶段及名师阶段,分析得出及时充电、勤学善思、教学相长的成长智慧加快了成长的步伐;再次,通过对名师优质课的分析得出音乐教师在教学上应具有专业的音乐知识、扎实的教学技能、先进的教学理念、丰富的教学经验等专业素养;最后梳理出成为音乐名师的影响因素并结合一线名师的亲身经历,给广大普通音乐教师、学校及政府以启示。本研究的结果表明:濮阳市省级音乐名师的成长历程受到个人因素的影响、重要人物的影响、关键事件的影响、地域因素的影响四个方面,而这四个方面对三位省级音乐名师的影响各有侧重。笔者根据研究分析得出以下两点启示:从音乐教师的自身出发,要具有保持发展敏感性、克服发展惰性、坚守一线教学、自觉进行教育科研的积极主观心态;在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上从宏观角度出发,政府部门要建立有效的教师培训机制,从微观角度出发,学校应建立制度规范的“师徒制”。个人、政府、学校三位一体,共同促进音乐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王莉婷[6](2020)在《中文歌曲在马达加斯加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塔马塔夫大学孔子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如今“汉语热”遍及全世界,对外汉语教学界部分从业者和研究者将音乐运用于对外汉语课堂,进行了教学实践和研究分析。笔者在非洲马达加斯加担任汉语教师期间,参考了前人的研究理论与经验,从实践中发现将中文歌曲运用到塔马塔夫大学孔子学院具有辅助汉语教学的重要作用。通过中文歌曲教学这一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从愉悦的学习环境中提升汉语学习能力,激发对学习汉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本论文研究基于笔者教学实践进行,全文共五大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指出了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目的,进行了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方法以及本文的创新点。第二部分,本文研究的理论来源分析,首先从文化与语言学理论、音乐心理学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三方面进行了文献综述;其次,对视听法教学和音乐教学法已有成果进行了总结梳理;第三部分,基于自己的教学实践,参考其他汉语教师的教学经验,对如何选取中文歌曲、运用歌曲教学及教学效果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中文歌曲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思考,分别从语音教学、词汇教学和学习意义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一些问题和针对性策略。第五部分,总结部分,概述了本文的研究过程、研究结论以及不足之处,并对今后在中文歌曲教学方面的深化研究进行展望。
池莉[7](2019)在《大树小虫》文中认为第一章人物表以及人物表情的关键表述1.俞思语俞思语足月出生。分娩之前医院找了熟人,不料还是呛到羊水吸入胎粪,出生时没了呼吸,窒息十分钟,住进重症监护室。都以为她不行了,傍晚她却有了自主呼吸。次日又发烧、呕吐、四肢僵硬、哭声拉直,医生下了病危通知。从那时起直至今天,俞思语支气管与肺,都相当脆弱,只要伤风感冒,必久咳不愈,有时还会咯血,粉红色带泡沫痰那种,多年查无因,中西医皆难治愈,对空气要求高,易气短,常需深呼吸。
石文珍[8](2019)在《1900-1910报刊民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900年至1910年,得新兴传播媒介和印刷技术之助,民歌开始在报刊上刊载,这是民歌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同时报刊民歌成为该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借助文学启蒙民众的重要载体。民歌借助报刊这个新式传媒,展现出与明清以“私情”为主要特色的民歌迥乎不同的面貌。本文分四个部分,另有绪论和附录作为补充。绪论部分,界定报刊民歌的范围和1900-1910这个历史时期,梳理当前学界清末民初民歌研究大致的情况,择要分析了报刊民歌栏目的名称。第一章,分析报刊民歌滥觞的社会文化土壤。立足于明清士商合流和商业通俗文学发展的背景,结合晚清白话文运动和白话报的风潮,梳理报刊民歌出现的社会文化条件。第二、三、四章主要以《新小说》《绣像小说》《安徽俗话报》《灿花集》为个案,探讨报刊民歌发展的历史脉络。《新小说》“杂歌谣”栏目是报刊民歌的开端,在“杂歌谣”之后,报刊民歌继续发展,以《绣像小说》“时调唱歌”和《安徽俗话报》“诗词”为主要代表。紧接着具有代表性的是专业民歌刊物《灿花集》的出现。第五章,对报刊民歌的内容进行了分类,分为时事政治类、社会新闻类、风俗世态类、劝诫类、启蒙类、其它类六大类,总结报刊民歌关切时事的特点,指出其走出明私情民歌藩篱的特殊成就。第六章首先是关注报刊民歌的曲、词形态,此时期的报刊民歌呈现出三种形态:“旧调新词”“旧调旧词”“新调新词”。其次从传播媒介、传播效果、传播受众这三个方面探究了报刊民歌的传播形态。第七章,论述报刊民歌的社会价值和文学价值,如反映动乱的社会现实,保存社会史料,激发民众“救亡图存”的意识。同时报刊民歌的出现,提高了民歌的社会地位。报刊民歌确定无误的刊刻日期,成为民歌年代考证研究中重要的时间参考。附录第一部分是1900-1910报刊民歌篇目汇录,第二部分是当时四种主要报刊刊载民歌的汇录。1900-1910,是清王朝统治的最后阶段,也是全新政体民国建立的前夜。在此一特殊时期,民歌借助报刊这个新式传媒,较大限度地参与到社会历史文化进程中,因而具有较强的特异性和研究价值。
潘海莉[9](2019)在《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文化变迁研究 ——以呼吉尔特蒙古民族乡为例》文中认为本研究以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特克斯县呼吉尔特蒙古民族乡的沙毕纳尔为主要考察对象,以该乡的呼吉尔特村、库热村、巴合勒克村(多勒肯村)为田野调查点。从民族学的视角出发,以文化变迁、社会记忆和族群认同等相关理论为依据,结合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将他们的历史迁徙轨迹进行详细的梳理,力图清晰的还原其历史过程。重点考察这一群体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变迁过程,尝试分析其发生变迁的轨迹、原因等,最终完成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民族志的写作。希望本研究能为其他与之类似的群体,在研究生存与发展过程中提供参考。地处伊犁腹地的特克斯县呼吉尔特蒙古民族乡境内,保存了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的生活、艺术、生计方式、藏传佛教、民间信仰等内容的文化形态。本研究首先厘清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的历史源流及发展过程,力图呈现其详细的发展轨迹。在其历史基础上,根据不同时期的文献资料最大程度的还原其各历史节点的文化镜像。最终,本研究通过对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文化变迁过程进行分析和思考。文化变迁作为一种绝对存在的文化状态,是文化进行结构性调整的动态过程。独特的文化无疑是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依据,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与周围的民族或其他外来文化接触,出现文化涵化现象。在主观与客观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导致四苏木沙毕纳尔的传统文化发生一定的变化,这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变革,人们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对文化进行传承或改变。本研究的价值在于:一、在笔者之前学术界尚无人对此群体进行综合性研究,因此本研究有助于学者了解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这一群体;二、纵观当今世界,任何一个民族都面临着如何在现代化浪潮中生存,并与其他民族在文化互动过程中保存自我,达到共同繁荣的问题。本研究中展现出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在现代化转换中面临的挑战,传统民族文化如何应对现代化、全球化的冲击。可以启发我们在文化发展的进程中,民族文化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在现代化进程中寻找一条生存之路。
孙露[10](2017)在《小学生统计思维发展及其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统计素养成为未来公民所需要具备的一种重要能力。为了反映这一需要,以提高学生统计思维、推理与素养为目标的统计课程已成为许多国家数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对于学生统计思维发展的评估也成为近年来统计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基于《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于小学阶段统计内容与要求进行了较大的调整,且文献中较少有针对小学生统计思维的研究,本研究聚焦于小学生统计思维发展,探讨学生的发展水平、阶段性、特征及其错误认知等,并通过一个短期的教学实验将其与具体课程教学进行有效结合。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三个问题:问题1:小学生统计思维发展的现状如何?问题2:小学生统计思维的认知发展过程是怎样的?问题3:统计思维认知特征框架指导的短期教学活动能否增进3年级学生统计思维的水平?基于文献中统计思维内涵的梳理,本研究选取了“统计过程”、“变异”、“对数据的需要”和“对数据的质疑”四个维度共12个要素对学生的统计思维发展进行探讨。通过对安徽省、江苏省1541名1-6年级学生的问卷调查以及对其中23名学生的访谈,选取SOLO分类评价法作为标记认知水平的模型对学生的问卷回答进行分析,从量和质两个方面对学生的统计思维发展进行了刻画,构建出一组用于评估学生统计思维水平的小学生统计思维认知特征框架。同时,考虑到框架也具有对编制课程、指导教学的作用,本研究在开发性研究理论的指导下,基于小学生统计思维认知特征框架设计了 8节统计学习活动,对一所城区学校3年级的一个班级开展了短期的教学实验,旨在探寻教学实验对学生统计思维发展的影响,以及促进学生变化的活动形式及其特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运用SOLO理论对学生回答进行分析,小学生统计思维可以分为特质的(I)、过渡的(T)、定量的(Q)和分析的(A)四个水平。从统计思维整体来看,1年级学生水平相对较低,表现为特质的(I)和过渡的(T)水平,2-4年级主要处于过渡的(T)水平,5-6年级大多处于定量的(Q)水平。具体到各维度而言,学生在“统计过程”维度上的水平明显要高于其他三个维度。(2)通过对小学生统计思维整体以及各维度、层面、要素发展规律较为系统地描绘,可以发现:小学生表现出在不同要素下发展速度的不均衡性,但相同的是,学生在5-6年级这一阶段均表现出平缓发展或停滞发展的状态。(3)就统计思维整体水平而言,男女生不存在显着性差异,而城区学校学生的统计思维水平明显要高于乡镇学校学生。但具体到各维度与层面来看,部分学段或年级学生的统计思维水平在性别和学校类型上均差异显着。(4)试题的情境类型对于学生在统计思维同一要素上的表现具有显着影响;数据的不同类型也会影响学生在“分类和表示数据”层面上的表现。(5)小学生在统计思维认知过程中表现出9种共性的错误认知,其中“读取显示时对标题意识的不足与缺乏”是小学阶段最为常见的错误类型。通过访谈发现,学生不恰当地读取显示是引起多种错误产生的重要原因。(6)基于统计思维认知特征框架的短期教学活动能够增进3年级学生统计思维总体水平;但具体到各维度来看,“分类和表示”以及“变异”两方面水平无显着性提高。短期教学实验能够帮助学生克服部分错误认知,且在此过程中学生也表现出较好的情感与态度。基于以上结论,本研究分别对小学统计课程与教学提出了四条建议。在统计课程设计方面,建议课程设计者:(1)把握学生认知发展的快速时期,合理并均衡地设计统计课程内容;(2)认识到读取显示的基础性,多角度地设计相关活动;(3)利用真实数据与情境,设计围绕具体任务的统计学习活动;(4)基于学生原始想法,整体构建统计量系列课程。在统计教学方面,建议教师:(1)丰富自身的统计学科教学知识,科学有效地开展统计活动;(2)深层次地把握教材内容,促使学生多角度地感知统计;(3)精心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统计任务,培养学生对数据的亲切感;(4)强调数据与情境的联系,提高学生统计思维认知发展水平。
二、Songs The Way to School(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ongs The Way to School(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英语教材中的地理知识分析及其教学案例设计 ——以义务教育人教版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现状 |
1.国际研究背景 |
2.国内研究背景 |
3.研究现状 |
(二)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
1.研究意义 |
2.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研究方法 |
2.技术路线 |
(四)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
1.理论基础 |
2.概念界定 |
一、小学英语教材中地理知识的分析 |
(一)分析目的 |
1.为小学英语教学提供教学资源 |
2.地理知识辅助小学英语教学 |
(二)分析内容 |
1.小学英语教材中的地理知识分类 |
2.小学英语教材组成分析及地理知识的体现 |
(三)分析启示 |
1.地理知识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
2.地理知识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
二、蕴含地理知识的小学英语教学案例分析 |
(一)案例分析目的 |
1.促进教师教学反思 |
2.有助于教师落实先进的教学理念 |
3.丰富教师教学形式 |
4.提供论文写作依据 |
(二)案例选取与类型 |
1.典型案例选取 |
2.案例类型 |
(三)案例分析过程 |
(四)案例分析启示 |
三、蕴含地理知识的小学英语教学案例设计 |
(一)案例设计的依据 |
1.依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分析 |
2.依据小学英语教材特点 |
3.依据蕴含地理知识的小学英语教学案例分析 |
(二)案例设计的一般策略 |
1.案例设计的原则 |
2.蕴含地理知识的小学英语教学案例设计策略 |
(三)蕴含地理知识的小学英语教学案例设计 |
1.教学案例选择 |
2.教学案例呈现 |
四、蕴含地理知识的小学英语教学案例的实施 |
(一)教学案例实施 |
1.教学对象的选择 |
2.教学案例的实施 |
(二)实施案例后的评价 |
(三)教学案例的实施效果 |
1.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2.帮助解读教学内容,提高英语学习效率 |
3.能提高学生各种能力,提升综合素养 |
4.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
五、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蕴含地理知识的小学英语教学案例分析一览表 |
附录二:蕴含地理知识的小学英语教学案例分析汇总表 |
附录三:蕴含地理知识的小学英语教学案例分析表 |
致谢 |
(2)蒙古贞地区蒙古族语言生活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缘起 |
0.1.1 选点原因 |
0.1.2 选题原因 |
0.1.3 选题意义 |
0.2 研究现状 |
0.2.1 蒙古族语言生活概况 |
0.2.2 蒙古贞语言生活概况 |
0.2.3 研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
0.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0.3.1 调查工作基本情况 |
0.3.2 调查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人文社会环境 |
1.1 历史变迁 |
1.1.1 历史背景 |
1.1.2 人口变化 |
1.2 文化传承与变迁 |
1.2.1 语言文化 |
1.2.2 媒体情况 |
1.3 蒙古族教育概况 |
1.3.1 起步期 |
1.3.2 探索期 |
1.3.3 调整期 |
1.4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
1.4.1 存在的问题 |
1.4.2 对策建议 |
小结 |
第二章 语言政策 |
2.1 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 |
2.1.1 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的相关定义 |
2.1.2 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的目标 |
2.1.3 语言活力与语言濒危 |
2.2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政策 |
2.2.1 少数民族语言政策综述 |
2.2.2 蒙古贞地区地方性法规(条例) |
2.2.3 政策落实情况 |
2.3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
2.3.1 存在的问题 |
2.3.2 对策建议 |
小结 |
第三章 日常生活领域语言使用现状 |
3.1 语言习得和语言能力 |
3.1.1 语言习得和习得环境 |
3.1.2 语言能力 |
3.1.3 语言文字学习途径和动机 |
3.2 语言使用状况 |
3.2.1 家庭语言使用 |
3.2.2 社区语言使用 |
3.2.3 行政司法语言接触 |
3.2.4 媒体接触 |
3.3 语言态度 |
3.3.1 语言的社会地位评价 |
3.3.2 语言文字发展前景期望度 |
3.3.3 行为倾向和双语教育态度 |
3.4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
3.4.1 存在的问题 |
3.4.2 因素分析 |
3.4.3 对策建议 |
小结 |
第四章 教育领域蒙古语文教学现状 |
4.1 教育教学基本情况 |
4.1.1 教育现状 |
4.1.2 学校概述 |
4.2 蒙古语文教学现状 |
4.2.1 语言习得和语言能力 |
4.2.2 语言使用状况 |
4.2.3 语言文字学习动机和语言文字态度 |
4.2.4 教学及科研 |
4.3 蒙古语文学习现状 |
4.3.1 语言习得和语言能力 |
4.3.2 语言使用状况 |
4.3.3 学习态度 |
4.4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
4.4.1 存在的问题 |
4.4.2 对策建议 |
小结 |
总结与思考 |
一、总结 |
二、结论 |
三、余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
附录二 田野采撷 |
附录三 数据资料 |
致谢 |
(3)“坚持到底”抑或“半途而废” ——关于儿童钢琴艺术教育中母亲两难选择行动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儿童艺术教育在国家教育导向中地位的提升 |
(二)我国儿童钢琴艺术教育发展的原生困境 |
(三)对家庭教育行动主导者(母亲)的关注与反思 |
(四)个人兴趣和从教经历 |
二、研究问题域 |
(一) 家庭教育中的行动者及其效能 |
(二) 家长教育决策及行动与儿童学习动力关联影响 |
(三)“母亲文化”的失语及其教育意蕴 |
三、研究意义 |
(一)理论价值 |
(二)实践价值 |
(三)研究的创新之处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一)母亲文化 |
(二)家庭教育 |
(三)家庭教育行动 |
(四)儿童钢琴艺术教育 |
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设计 |
一、理论基础 |
(一)行为决策理论 |
(二)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 |
(三)人格发展心理学 |
二、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伦理 |
(五)研究者的反思 |
第二章 叙述的背后 |
一、八名儿童及其家庭的生活缩写 |
(一)八组家庭生活的地方:历史文化城 |
(二)八名儿童及其家庭素描 |
二、“他们”所在的境遇 |
(一)琴童的日常上学生活:以时间之维 |
(二)琴童的课余生活:以空间之维 |
(三)琴童的家庭生活:以家庭关系之维度 |
第三章 作为行动者母亲的两难局面 |
一、“坚持到底”与“半途而废”:两种样态的现实存在 |
(一)“坚持到底”与“半途而废”:两种样态的定义 |
(二)“坚持到底”样态的家庭关照 |
(三)“半途而废”样态的家庭关照 |
二、自我关照:母亲的自我定位 |
(一)子女教育规划:母亲的家长权威意识 |
(二)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母亲的忧患意识 |
(三)为母则刚:母亲的母性意识复苏 |
三、左右为难:母亲行动的意识根源 |
(一)“一切为了孩子”:社会赋予母亲角色的定位 |
(二)“我是为了你好”:母亲在家庭中的管理功能的凸显 |
(三)“将来不要埋怨我”:母亲的责任感来源 |
(四)“陪吃陪睡还要陪学习”:母亲的多重身份角色 |
(五)“你这个妈是怎么当的”:母亲的职责远远超过个体情感诉求 |
第四章“坚持到底”样态家庭中的坚守与变革 |
一、希冀:“坚持到底”样态家庭中的母亲教育 |
(一)“他得比我有出息”:母亲教育的心理导向 |
(二)“以后兴许会用得上”:母亲教育的外界引导 |
(三)“有开始也要有结束”:母亲教育的隐性动因 |
(四)“怕吃亏”:多样文化背景下的共同心声 |
二、迷茫:“坚持到底”样态家庭中的儿童之惑 |
(一)“我为什么一定要学钢琴”:儿童心底的大问号 |
(二)“我都没有玩的时间了”:儿童心里的委屈 |
(三)美滋滋的笑容背后:儿童学琴之路暂短的幸福呈现 |
三、省思:“坚持到底”样态家庭中的教育行动 |
(一)钢琴艺术教育中家庭的坚持到底 |
(二)童年影像的人生意义与钢琴艺术教育 |
(三)指向儿童潜能充分挖掘的钢琴艺术教育 |
第五章“半途而废”样态家庭的无奈与失望 |
一、恨铁不成钢:“半途而废”样态下家庭中的母亲教育 |
(一)“我也不能替他弹”:母亲教育的内在心理导向 |
(二)“一切都可能成为绊脚石”:母亲教育的外界引导 |
(三)“咱们也成不了音乐家”:母亲教育的隐性动因 |
(四)“特别有天赋”或“不是这块料”源于行动者个体认知的不同阶段 |
二、喜忧参半:“半途而废”样态家庭中的儿童之感 |
(一)“不用练琴真实太好啦”:儿童眼中的轻松 |
(二)“你为啥不能坚持到最后”:儿童嘴里的抱怨 |
三 “半途而废”样态家庭中行动者的阻力分析 |
(一)成年人的行为阻碍着儿童的自然发展 |
(二)子女成为家长的终极目标 |
(三)家长的非专业性制约钢琴学习效果 |
(四)男权与女权的博弈 |
(五)家庭经济因素 |
反思 |
一、母亲在家庭钢琴艺术教育中的主导效用 |
二 钢琴艺术教育中社会资源专业性稍显乏力 |
三 家庭教育行动与社会专业性衡量结合簇生良性钢琴艺术教育 |
(一)我国钢琴艺术教育如何在异域文化样态下成长 |
(二)儿童钢琴演奏艺术作为非系统性学科教育的困境 |
(三)非系统性儿童学科教育中家庭如何参与有效引导 |
结语 |
一、研究发现 |
(一)母亲在家庭教育行动中的主导地位 |
(二)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对子女的潜在影响不容小觑 |
(三)母亲文化效用被质疑 |
二、研究的局限性 |
(一)家庭成员对照的相对缺失 |
(二)研究对象的地域忽视 |
(三)收集和分析资料需要更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 |
三、后续研究的构想 |
(一)引进有音乐艺术学习背景家长的决策行为对照维度 |
(二)增加其他地域的研究对象 |
(三)研究对象的追踪时间扩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
(4)流俗地(论文提纲范文)
归来(之一) |
奀仔之死 |
群英 |
巴布理发室 |
蕙兰 |
婵娟 |
猫 |
莲珠 |
迦尼萨 |
大伯公 |
美丽园 |
鬼 |
所有的路 |
密山新村 |
南乳包 |
百日宴 |
新造的人 |
十二岁以前 |
仨 |
良人 |
那个人 |
春分 |
夏至 |
公仔纸 |
远水与近火 |
立秋 |
女孩如此 |
忏悔者 |
红白事 |
奔丧 |
点字机 |
信 |
顾老师 |
二手货 |
失踪 |
恶年 |
囚 |
马票嫂 |
一路上 |
归来(之二) |
(5)省级音乐名师群体研究 ——以河南省濮阳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选题缘由 |
(一)时代发展的需求 |
(二)教育呼唤名师 |
(三)笔者经历与思考 |
(四)濮阳市地理位置、音乐教育的特殊性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濮阳市省级音乐名师成长过程 |
一、刘栋占的成长过程 |
(一)刘栋占个人情况简介 |
(二)专业求学之路 |
(三)专业发展之路 |
(四)成长智慧——及时充电 |
二、陈洪举的成长过程 |
(一)陈洪举个人情况简介 |
(二)专业求学之路 |
(三)专业发展之路 |
(四)成长智慧——勤学善思 |
三、崔秀荣的成长过程 |
(一)崔秀荣个人情况简介 |
(二)专业求学之路 |
(三)专业发展之路 |
(四)成长智慧——教学相长 |
第三章 濮阳市省级音乐名师课例研究 |
一、教学设计分析 |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 |
(二)教学目标的制定 |
(三)教学重难点的把握 |
二、教学过程分析 |
(一)导入环节 |
(二)新授环节 |
(三)拓展环节 |
(四)课堂小结 |
三、教学感悟 |
(一)名师教学反思 |
(二)笔者亲身体会 |
(三)普通教师启发 |
第四章 音乐名师成长的影响因素与启示 |
一、个人因素的影响 |
(一)人生态度 |
(二)个人品质 |
二、重要人物的影响 |
(一)家人影响 |
(二)师承影响 |
(三)同事、领导的助力 |
三、关键事件的影响 |
(一)演出经历 |
(二)社会背景 |
(三)公开课的历练 |
四、地域因素的影响 |
(一)河南省教育环境 |
(二)濮阳市教育环境 |
五、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
(一)积极的主观心态 |
(二)良好的外部环境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致谢 |
(6)中文歌曲在马达加斯加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塔马塔夫大学孔子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的目的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音乐与语言关系的研究现状 |
1.3.2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文歌曲运用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5 本文创新点 |
2 中文歌曲辅助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基础 |
2.1 主要研究理论基础 |
2.1.1 文化与语言学理论基础 |
2.1.2 多元智能理论 |
2.1.3 音乐心理学理论基础 |
2.2 主要教学法理论基础 |
2.2.1 音乐教学法 |
2.2.2 视听法教学 |
3 中文歌曲在马达加斯加汉语课堂教学实践 |
3.1 中文歌曲的选择原则 |
3.1.1 依据学生汉语水平 |
3.1.2 发音标准 |
3.1.3 审美趣味 |
3.1.4 富含文化内涵 |
3.2 中文歌曲的运用原则 |
3.2.1 辅助性 |
3.2.2 自愿性 |
3.2.3 互动性 |
3.3 对所选歌曲的分析 |
3.4 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
3.4.1 中国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教学设计 |
3.4.1.1 教学过程 |
3.4.1.2 教学反馈 |
3.4.2 流行歌曲《青春修炼手册》教学设计 |
3.4.2.1 教学过程 |
3.4.2.2 教学反馈 |
3.5 中文歌曲引入汉语课堂的效果反馈调查 |
4 中文歌曲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思考 |
4.1 中文歌曲教学中的语音运用 |
4.1.1 歌曲中的汉语发音 |
4.1.2 歌曲中的汉语音韵、双音节 |
4.2 中文歌曲教学中的词汇运用 |
4.2.1 歌曲中的词汇量 |
4.2.2 歌曲中的现代新词语 |
4.3 中文歌曲中的汉语学习意义 |
4.3.1 增强学习兴趣 |
4.3.2 积累词汇 |
4.3.3 培养汉语语感 |
4.3.4 记忆与巩固知识点 |
4.3.5 扩展文化知识 |
4.4 中文歌曲在汉语课堂运用问题及建议 |
4.4.1 语音方面 |
4.4.2 语法方面 |
4.4.3 课堂管理方面 |
5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大树小虫(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人物表以及人物表情的关键表述 |
1.俞思语 |
2.钟鑫涛 |
3.钟欣婷 |
4.格瑞丝 |
5.钟永胜 |
6.高红 |
7.俞亚洲任菲菲 |
8.俞爷爷俞奶奶 |
第二章故事只是男女主角2015年度实施造人计划始末 |
1.2015年1月没怀上 |
2.2015年2月没怀上 |
3.2015年3月没怀上 |
4.2015年4月没怀上 |
5.2015年5月没怀上 |
6.2015年6月没怀上 |
7.2015年7月没怀上 |
8.2015年8月没怀上 |
9.2015年9月没怀上 |
10.2015年10月没怀上 |
11.2015年11月没怀上 |
12.2015年12月真相大白 |
(8)1900-1910报刊民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对象和范围 |
二、研究价值与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1900-1910 报刊民歌栏目释名 |
第一章 报刊民歌肇启的文化土壤 |
第一节 明清通俗化潮流的延续 |
第二节 清末白话文运动与白话报风潮 |
第二章 发轫:《新小说》之“杂歌谣” |
第一节 《新小说》 |
第二节 “杂歌谣”栏目 |
第三节 从新乐府到粤讴 |
第三章 发展:流行的“时调唱歌”与“诗词”里的民歌 |
第一节 流行的“时调唱歌” |
第二节 “诗词”里的民歌 |
第四章 专业化:民歌期刊《灿花集》 |
第一节 《灿花集》简介和宗旨 |
第二节 《灿花集》的作品 |
第三节 《灿花集》的开创性 |
第五章 1900-1910 报刊民歌题材分类 |
第一节 时事政治类 |
第二节 社会新闻类 |
第三节 风俗世态类 |
第四节 劝诫类 |
第五节 启蒙类 |
第六节 其它类 |
第六章 报刊民歌形态新变 |
第一节 报刊民歌曲、词形态新变 |
第二节 民歌传播形态新变 |
第七章 1900-1910 报刊民歌的价值 |
第一节 社会价值 |
第二节 文学价值 |
结语 |
附录 |
1900-1910年代报刊民歌篇目汇录 |
主要报刊民歌辑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文化变迁研究 ——以呼吉尔特蒙古民族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概念界定 |
(一)沙毕纳尔 |
(二)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 |
(三)关于文中“西蒙古”、“卫拉特”、“厄鲁特”的使用说明 |
三、研究现状概述 |
(一)文献 |
(二)国内沙毕纳尔研究状况 |
(三)文化变迁专题研究综述 |
四、田野点的选择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走进呼吉尔特蒙古民族乡 |
第一节 地缘空间与生态环境 |
一、地理位置 |
二、行政区划 |
三、自然生态环境 |
第二节 人文环境 |
一、人口情况 |
二、主要族群及分布概况 |
三、经济发展概况 |
第二章 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之历史沿革 |
第一节 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之起源 |
一、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先民 |
二、藏传佛教传入后沙毕纳尔的出现 |
第二节 “卫拉特大库伦”时期的沙毕纳尔 |
一、卫拉特大库伦繁荣期的沙毕纳尔 |
二、卫拉特大库伦衰落期的沙毕纳尔 |
第三节 东归祖国后的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 |
一、飘落异域的沙毕纳尔 |
二、同土尔扈特一道东返故土 |
三、短暂的休养生息 |
四、陷入动乱的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 |
第四节 国民政府时期的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 |
一、1911-1944 年的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 |
二、三区革命时期的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 |
第五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 |
一、新中国初期的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 |
二、国家困难时期的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 |
三、改革开放时期的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 |
第三章 历史情境下的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社会组织 |
第一节 蒙古社会的封建领主制与社会集团 |
一、早期蒙古社会封建领主制时期 |
二、蒙古帝国建立后的社会组织 |
三、明清时期的社会组织 |
第二节 卫拉特蒙古的社会组织 |
一、主要的社会组织 |
二、特有的社会组织 |
第三节 管理沙毕纳尔的组织 |
一、寺院的鄂托克组织 |
二、寺院的学部组织——扎仓 |
三、寺领集团——集赛 |
第四节 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的社会组织演变 |
一、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早期的社会组织 |
二、盟旗制度实施后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的社会组织 |
第五节 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中的氏族 |
一、镶白、正红、镶红、正蓝苏木中的氏族 |
二、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的氏族特点 |
三、社会组织的变迁反映出游牧民族社会组织的特点 |
第四章 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多元化的生计方式 |
第一节 不同时期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的生存环境 |
一、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先民的生存环境 |
二、留居伏尔加河畔时的生存环境 |
第二节 不同时期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的生计方式 |
一、传统的生计方式 |
二、现代多元化的生计方式 |
第三节 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生计方式变迁的影响 |
一、从游牧走向定居 |
二、草场确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
三、轻商思想的转变 |
四、生计方式反映出身份的变迁 |
第五章 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生活文化的演变 |
第一节 衣食住行娱乐方式的演变 |
一、穿在身上的艺术 |
二、民居变化的表现 |
三、丰富的饮食文化 |
四、出行和娱乐方式 |
第二节 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的家庭文化变迁 |
一、家庭结构与婚姻形式的变化 |
二、生命的最后一程 |
三、独特的禁忌文化 |
四、多彩的节日文化 |
第三节 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的艺术文化 |
一、民间文学的表现形式及流传 |
二、民间艺术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
三、民歌悠扬传唱不息 |
四、传统手工艺术——沙毕纳尔马鞍 |
第四节 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的宗教文化 |
一、宗教信仰历程 |
二、当地群众的信仰现状 |
三、宗教和神职人员的功能 |
四、当地藏传佛教现状呈现的特点和原因 |
第六章 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的教育 |
第一节 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的语言文字 |
一、交际的工具——语言 |
二、文明的标志——文字 |
第二节 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的文化教育历程 |
一、早期的传统教育 |
二、新疆蒙古官学的出现 |
三、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学校教育历程 |
第三节 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的现代学校教育 |
一、当地学校教育中的双语教育 |
二、当地学校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 |
结论 |
一、关于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文化变迁的几点思考 |
(一)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的文化变迁轨迹 |
(二)文化变迁过程中的环境因素 |
(三)国家力量的介入 |
(四)影响文化变迁的其他因素 |
二、传统文化的滞后现象与保护措施 |
(一)传统文化中的滞后现象 |
(二)传统文化的衰落和保护 |
三、族群认同之源——历史记忆 |
四、民族文化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10)小学生统计思维发展及其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信息社会对公民统计素养的需要 |
1.1.2 国际统计教育改革的趋势 |
1.1.3 统计课程教学与教师教育研究的滞后 |
1.2 研究问题与意义 |
1.2.1 研究问题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框架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统计思维内涵解析 |
2.1.1 统计与统计思维 |
2.1.2 相关概念辨析 |
2.1.3 本研究中统计思维的内涵与维度划分 |
2.2 统计思维框架的研究述评 |
2.2.1 基于专业人员实际问题解决的统计思维模式提炼 |
2.2.2 聚焦统计过程对学生统计思维发展的刻画 |
2.3 学生统计思维水平的研究述评 |
2.3.1 小学生统计思维水平的相关研究 |
2.3.2 中学生统计思维水平的相关研究 |
2.4 有关变异的相关研究述评 |
2.4.1 变异的内涵 |
2.4.2 描述变异的层次结构框架 |
2.4.3 有关变异的相关实证研究 |
2.5 统计思维其他方面的研究述评 |
2.5.1 有关对数据的需要研究 |
2.5.2 有关对数据的质疑研究 |
2.5.3 有关上下文情境的研究 |
2.6 有关统计思维课程与教学的研究述评 |
2.6.1 有关教学策略的建议 |
2.6.2 有关课程设计的建议 |
第3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
3.1 测试问卷的建立 |
3.1.1 预测试卷设计的说明 |
3.1.2 预测测试题的修订 |
3.1.3 正式问卷的构成 |
3.1.4 评分标准的研制 |
3.1.5 信度与效度的检验 |
3.2 主研究 |
3.2.1 样本选取 |
3.2.2 测试问卷调查 |
3.2.3 访谈 |
3.3 教学实验 |
3.3.1 研究目的 |
3.3.2 样本选取 |
3.3.3 实验设计 |
3.3.4 实验安排 |
3.4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
3.4.1 数据的编码 |
3.4.2 数据的分析 |
第4章 小学生统计思维发展的量化研究 |
4.1 小学生统计思维水平的描述性分析 |
4.1.1 小学生统计思维总体水平的描述性分析 |
4.1.2 统计过程维度及其各层面水平的描述性分析 |
4.1.3 变异维度水平的描述性分析 |
4.1.4 对数据的需要维度水平的描述性分析 |
4.1.5 对数据的质疑维度水平的描述性分析 |
4.2 小学生统计思维的发展趋势及其特征 |
4.2.1 小学生统计思维的总体认知发展 |
4.2.2 小学生统计思维四个维度的认知发展 |
4.3 小学生统计思维发展水平的个体差异 |
4.3.1 特征变量对学生统计思维总体水平的影响分析 |
4.3.2 男、女生统计思维水平的差异分析 |
4.3.3 城区与乡镇学校学生统计思维水平的差异分析 |
4.4 问题情境与数据类型对小学生统计思维发展的影响 |
4.4.1 不同问题情境对于小学生统计思维发展的影响 |
4.4.2 不同数据类型对于小学生统计思维发展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4.5.1 小学生统计思维水平的现状 |
4.5.2 小学生统计思维认知水平的发展趋势 |
4.5.3 不同性别小学生的统计思维发展差异 |
4.5.4 不同学校类型小学生的统计思维发展差异 |
4.5.5 情境与数据类型对小学生统计思维水平的影响 |
第5章 小学生统计思维发展的质化研究 |
5.1 小学生统计思维各维度各层次水平回答的情况 |
5.1.1 统计过程维度回答情况 |
5.1.2 变异维度回答情况 |
5.1.3 对数据的需要维度回答情况 |
5.1.4 对数据的质疑维度回答情况 |
5.2 小学生统计思维认知特征框架的构建 |
5.2.1 统计过程维度框架的构建 |
5.2.2 变异维度框架的构建 |
5.2.3 对数据的需要维度框架的构建 |
5.2.4 对数据的质疑维度框架的构建 |
5.3 小学生统计思维中的错误认知分析 |
5.3.1 统计过程维度中表现出的错误认知类型 |
5.3.2 变异维度中表现出的错误认知类型 |
5.3.3 对数据的需要维度中表现出的错误认知类型 |
5.3.4 对数据的质疑维度中表现出的错误认知类型 |
5.4 本章小结 |
5.4.1 小学生统计思维认知发展轨迹 |
5.4.2 与儿童统计思维框架的比较 |
5.4.3 几种常见的错误认知类型 |
第6章 统计思维认知特征框架指导教学的探索 |
6.1 教学设计与思路 |
6.1.1 理论视角 |
6.1.2 教学设计思考 |
6.1.3 教学活动内容简介 |
6.2 研究结果分析 |
6.2.1 前、后测成绩的比较 |
6.2.2 前、后测学生回答水平的分析 |
6.3 寻找促进学生变化的教学活动及其特征 |
6.3.1 来自实验教学中的活动特征 |
6.3.2 来自学习任务单中的活动特征 |
6.4 对统计课程内容设计与教学的启发 |
6.4.1 对小学统计课程内容设计的启发 |
6.4.2 对小学统计教学的启发 |
6.5 本章小结 |
6.5.1 教学实验的结论 |
6.5.2 教学实验的启示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7.1 对本研究的总结 |
7.1.1 统计思维内涵的梳理 |
7.1.2 调查测试问卷的建立 |
7.1.3 主研究 |
7.1.4 教学实验 |
7.2 对课程与教学的启示 |
7.2.1 对课程设计的建议 |
7.2.2 对教师及其教学的建议 |
7.3 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
7.3.1 本研究的不足 |
7.3.2 继续研究的课题 |
附录 |
附录A.1 小学生统计思维发展的预研究问卷(第一学段) |
附录A.2 小学生统计思维发展的预研究问卷(第二学段) |
附录B.1 小学生统计思维发展测试问卷(第一学段) |
附录B.2 小学生统计思维发展测试问卷(第二学段、实验前测) |
附录B.3 小学生统计思维发展测试问卷(实验后测) |
附录C 小学生统计思维发展测试问卷评分标准 |
附录D 统计过程维度各层面不存在性别差异总体水平卡方检验结果 |
附录E 统计过程维度各层面不存在学校类型差异总体水平卡方检验结果 |
附录F.1 教学实验学习任务单(好热的夏天) |
附录F.2 教学实验学习任务单(上学的方式) |
附录F.3 教学实验学习任务单(认识身上的小尺子) |
附录G 教学实验活动照片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Songs The Way to School(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英语教材中的地理知识分析及其教学案例设计 ——以义务教育人教版教材为例[D]. 娜仁花.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2]蒙古贞地区蒙古族语言生活调查研究[D]. 苏日那. 内蒙古大学, 2020(12)
- [3]“坚持到底”抑或“半途而废” ——关于儿童钢琴艺术教育中母亲两难选择行动的叙事研究[D]. 张新昕.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4]流俗地[J]. 黎紫书. 山花, 2020(05)
- [5]省级音乐名师群体研究 ——以河南省濮阳市为例[D]. 赵晗笑. 信阳师范学院, 2020(07)
- [6]中文歌曲在马达加斯加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塔马塔夫大学孔子学院为例[D]. 王莉婷.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7]大树小虫[J]. 池莉.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9(06)
- [8]1900-1910报刊民歌研究[D]. 石文珍.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3)
- [9]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文化变迁研究 ——以呼吉尔特蒙古民族乡为例[D]. 潘海莉. 兰州大学, 2019(08)
- [10]小学生统计思维发展及其教学研究[D]. 孙露. 南京师范大学, 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