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日本工业化与职业教育及其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战后论文,职业教育论文,化与论文,启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9.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633(2009)04-151-04
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日本工业化的畸形发展,给日本经济造成了致命的打击。但是战后的几十年,日本调整产业结构,用很短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几百年的路程,推动了工业化的最终实现,创造了世界工业化的奇迹;同时,日本经济以年平均增长率百分之十的速度高速发展,最终成为数一数二的经济大国,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巨大成就。教育在日本工业化及经济飞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已成为众多学者的共识。日本原文部大臣荒木万寿夫曾说“从明治以来,一直到今天,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战后经济发展非常惊人,为世界所重视。造成此情况的重要原因,可以归结为教育的普及与发展。”[1]除普通教育的全面普及外,职业教育对日本工业化的实现及经济的高速发展也产生了巨大作用,成为日本最终实现工业化及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助推器。
一、二战后日本工业化及其特点
工业化主要是指工业生产部门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形成、发展和壮大,并带动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过渡的经济转变过程。其本质就是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根本性转变。从工业化的进程看,工业化应该分为原初工业化和近代工业化两个阶段。所谓原初工业化(proto-Industrialiazaton),是指在采用机器以前家庭手工业不断地独立,形成专门的工业行业并不断扩大的过程。[2]它是近代工业化的基础和准备。明治维新开始的1868年,日本正处于原初工业化的末期。1885年以后,随着其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日本进入了近代工业化阶段。
一般来说,英、法、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都经历了几百年的时间,而日本则极大地缩短了其工业化的过程,仅用了100年左右的时间就走完了其他发达国家用几百年走过的道路。日本的工业化从纺织等轻工业起步,通过扩大机器设备生产以及增加产品出口,推动重化学工业快速发展,并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和就业结构转变,直到最终实现工业化,日本经历了工业化的整个阶段。在日本近代工业化发展历程中,二战以后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这40多年至关重要,是其快速发展期。在这一阶段的前10年即1946-1955年,是日本战后经济恢复时期,此后的30多年,工业化进入迅速发展并最终完成时期。
二战造成了日本工业化的畸形发展,同时使日本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调整工业化发展策略和恢复经济成为日本战后初期的首要目标。为此,日本政府一方面倾斜生产方式,以煤炭工业为中心发展煤炭和钢铁工业等重点产业,另一方面实施土地改良政策,逐步恢复粮食生产。经过战后3年的短暂调整,至1948年日本经济出现初步好转,为进一步实现工业化和恢复经济奠定了一定基础和条件。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由于美国等国家的特需订货增加,从而带动了出口及生产出口商品的纤维、食品、金属、钢铁、机械等工业迅速发展以及技术水平显著提高,对日本工业化的调整和经济恢复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日本产业生产指数(1934-1936年为100)从1946年的39.2,提高到1952年的131.8,基本恢复到1937年的水平。同时,其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也得以优化,1955年为42.6∶23.2∶34.4,其中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员数有所降低,第三产业则增长较快。[3]
从1956年开始,日本工业化快速发展,同时日本经济也开始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如下表所示,这一阶段GDP迅速增长,在20世纪60年代达到最高,平均增长率达到10.12%。三次产业GDP构成从50年代中期的16.7∶37.0∶50.4转变为80年代初期的3.6∶45.7∶50.7,同期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则从37.1∶29.7∶33.3转变为10.6∶41.3∶48.1。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第二产业GDP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是劳动力就业的主要吸纳力量,极大地推动了工业化进程,而在70年代以后,第三产业超过第二产业并保持稳定增长,并保持着较高的就业增长,成为日本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的主要推动力量,这也是日本实现工业化的表现。[4]
二、增加职业教育投入,调整职业教育结构,适应工业化发展要求
战后随着经济民主化政策、倾斜生产方式及产业扶植政策的实施,日本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同时引发了产业结构的变化,由以农需工业为中心转向以重化工工业为中心,这种趋势必然产生对劳动力结构和劳动力素质的新要求。为适应这种需要,日本政府在四个方面对职业教育进行了改革和调整。一是大力增加职业教育投入,在1952-1984年的32年间,日本政府给予职业教育的补助金累计为1825亿日元,地方经费投入5800亿日元,使职业教育的设备得到了很大改善;[5]二是在职业教育领域内不断增设新的学科,如增设了电子工程学科、化学工程学科、工业管理学科等,适应工业化新领域发展的需要;三是开办各类职业学校,灵活设置一般学校所不能开或难以开设的专业,采取灵活的培养方式,使入学者在短期内即获得与职业生涯关系密切的一技之长,快速融入经济建设中;四是把原来的综合学科分解为若干小学科,如把商业学科细分为经理科、事务科、贸易科等。据统计,从1966年到1978年,学科种类从218种发展到了251种,仅工业学科就达到了117种之多,此外,各学科在校生所占比率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以“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期间的高中为例,农业学科在校生所占比率由9.4%下降到5.3%,工业学科在校生所占比率由9.3%上升到13.4%,商业学科在校生所占比率由9.5%上升到16.4%,家事学科在校生比率由6%下降到5.2%。[6]上述变化正好与日本工业化要求和经济发展相适应,为工业化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合格人才。
三、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夯实工业化人才基础
为了适应工业化快速发展对各级各类人才的要求,战后日本逐渐建立了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
1、初中的职业教育
日本战后教育改革时明确规定初中为义务教育阶段,主要进行基础教育,但也开设有少量的专业课。专业课分为必修的职业技术课和选修的职业专业课两种。初中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技术家政课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掌握一些生产生活的基本技能。
2、高中的职业教育
日本高中的教育内容分为普通学科和专门学科两种类型。普通学科是为了适应准备升入高等学校和准备就业但尚未确定具体行业的学生的需求而进行的普通教育。专门学科主要是为适应毕业后在特定领域内选择职业的学生的需要。[7]从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的工业化高速发展时期,职业高中一直是职业教育的主要力量,得到了较快发展。1949年仅有职业高中375所,1960年增至1002所,1970年增至1157所。在数量剧增的同时,其内部结构也随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要求而得到适时调整。
3、高等专科学校
二战以后,由于培养中级技术人员的工业专科学校被升格为大学,在企业技术人员结构中缺少中等技术人员,影响了企业的技术革新,进而影响了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因此,在产业界的强烈要求下,国会于1961年部分修订了《学校教育法》,从1962年开始成立新的高等专科学校,它的任务是传授较深的专门科学知识和实际技能,培养中等技术人才。
4、短期大学
短期大学以高中毕业生及具有同等资格的人为对象,设有各种专业,修业期限2-3年。由于其学制较短,专业结构合理,能适应工业化高速发展对中级技术人才的需求,因而发展较快。在1960年到1982年间学校数由280所发展到526所,学生数由83457人发展到37万多人,[8]成为日本高速工业化和经济腾飞的一个重要人才来源。
5、专修学校
专修学校以培养学生职业生活和实际生活能力并提高其教养为目标。在专修学校中设置高中课程的学校称为高等专修学校,设置专科课程的学校称为专门学校。在日本工业化过程中,专修学校在培养初、中等技术人才方面同样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6、企业内教育
日本的企业内教育促进了工业化最终实现,在整个职业教育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日本的大中型企业都设有负责企业内教育的部门。[9]日本企业界认为日本的学校包括大学几乎不传授实用技能,因此企业必须对员工进行职业训练,才能适应企业生产的需要。加之科技的发展和职务的变更也需要企业员工更新知识和开发能力,而企业普遍实行的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客观上也有利于对员工进行职业教育和训练,[10]因而企业非常重视对新员工、技术员、工长和班组长的培训,视企业内教育为“兴业之本”,对员工因“用”施教,进行“全员”、“终职”教育。这使日本企业员工素质保持了一个较高的水平,保持了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和科技竞争力,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
四、重视教育立法,为职业教育和工业化提供保障
为调整二战工业化的畸形发展的趋势,促进工业化发展,快速恢复国民经济,日本战后非常重视教育立法。在经济恢复初期,日本政府于1947年3月制订了《教育基本法》、《学校教育法》,确定了“六、三、三、四”的新教育体制。[11]《教育基本法》明确提出了职业训练作为教育内容,应加以广泛提倡。1947年11月在《劳动基准法》的基础上颁布了《职业安定法》,旨在通过对人们进行技能培训,从而满足工业化必要的劳动力。1951年第10次国民议会通过了《工业教育振兴法》,根据该法,中央和地方均设立了产业教育审议会,确定国家从财政上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和支持。这是战后日本第一个比较全面的职业教育立法,它的颁布与实施不仅促进了日本职业教育的发展,而且使职业教育的地位有所提升,同时还促成了产业教育的振兴,加快了工业化的进程,带动了相关产业经济的发展。在日本工业化高速发展的五、六十年代更是以法律的手段来保障工业化和经济建设所需职业人才的数量及质量。1957年颁布了对农业、水产职业高中教师支付职业教育津贴的法令,1958年进一步修订该法令扩大职业教育津贴支付范围,保障了职业教育教师的待遇;进而于同年制订的《职业训练法》恢复了战前的技工培训制度,并于1961年通过修改《学校教育法》确立了技工培训与高中间的“技工培训协作制度”。《学校教育法》标志着战后教育改革所形成的九年制新制大学单一高等教育体制被打破,为逐步建立高等教育另一类型——职业教育体系开启了绿色通道;[12]《职业训练法》标志着日本现代职业训练制度的确立,此后随着工业化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该法不断得到修正,以确保其发挥积极作用。
除了以上这些比较重要的职业教育法令外,日本政府还制订了其它一些有针对性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如《关于指定技能教育设施等规则》、《失业紧急对策法》、《雇佣对策法》、《高等专业学校设置基准》、《短期大学设置基准》、《专修学校设置基准》、《各种学校规程》、《大学设置标准》等。这一系列法律法规的颁布,日本就建立起了比较完备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这一体系不仅保障了职业教育的规范化和法制化,为其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而且还为日本战后工业化调整和加快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各级各类职业技术人才保障。
五、重视职业教育计划,使其溶入国家经济计划中
二战后,日本政府把教育作为“经济活动的一环”,各界内阁制订的经济计划特别重视职业教育。比如,1957年岸信介内阁制定了“新长期经济计划”,首次将教育发展计划纳入经济计划中,开创了教育计划与国家经济计划高度融合的先河,从此,在以后各界内阁所做的经济计划中几乎都有相关的教育计划。1960年12月池田内阁所做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最为著名,包括确立教育及职业训练制度,充实科学技术教育,加强职业指导,扩充职业训练,增设工业高中,扩充职业训练机构等内容。由于在制定经济发展计划的同时高度重视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在一系列的经济发展计划期间,教育界向产业界输送了一大批善于适应技术革新需要的训练劳动力和各级科技人员,使潜在生产力变为直接生产力,提高了生产水平,促进了工业化的高度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快速恢复和繁荣。
六、对我国的几点启示
1、鼓励和呼吁产业界积极介入职业教育
二战后,出于工业化需要,日本产业界纷纷结合行业需要和工业化的要求,提出了对职业教育的建设性的意见。一致认为战后的新教育制度过分强调普通教育而忽视了职业教育和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因而要求充实职业高中,更新就业青少年的技能教育,推进义务教育中的职业教育,尽早设立六年制职业高中,改革新大学制度,实行“产学合作”制度等,以满足工业化的发展。在工业化高速发展时期,产业界的这些意见和要求大多数被政府所采纳,写入相关的职业教育法令之中,成为日本政府确定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
我国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也曾经在职业教育发展中试行过“两条腿走路”和“半工半读”的职业教育模式,以及在国营大型企业里开办技工学校和职工大学等,但都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企业往往是被动介入职业教育,缺乏主动积极性。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劳动力买方市场的强势,加之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下,大多数企业视职业教育为政府职责,视职业学校为包袱,想方设法躲避企业对职业教育、职业训练的应尽义务,与日本产业界的积极参与的态度形成了鲜明比照。为此,我们呼吁我国企业界要高瞻远瞩,积极支持和参与国家的职业教育。
2、创新职业教育制度,为工业化发展服务
上世纪60年代中期,日本对职业教育制度进行了大胆创新。比如,为满足工业化对高等技术人才的需求,创新设置了技术科学大学。其中,最有名的是1976年创立了长冈、丰桥两所技术科学大学,以高等专门学校为根基的职业教育得到了进一步拓展。此后,高等专门学校毕业生的升学率逐渐提高,就业率逐渐下降,创建于1976年的专修学校逐渐取代了高等专门学校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地位。随着日本工业化的最终实现和1975年迈入人均GDP3000美元的“小康”门槛,以及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职业教育制度面临着新的改革和创新需要,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1976年的专修学校以及高等专门学校延长线的技术科学大学的设置,就是职业教育制度创新的成功之作。
显然,日本的经验是提高中职升学率,专修学校逐渐取代高等专门学校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而我国现行的政策规定职业学校毕业生不准升入高一级学校,中职学生对口升入高职高专的人数被大量削减,极大挫伤中等职业学校办学积极性,因此,建议调整相关政策,以支持中等职业教育更高更快的发展,为我国推进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更多更好的中等职业技术人员。
3、加强职业教育改革和建设,为工业化培养更多更好的各级各类人才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战后日本为了加速工业化的进程,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在职业教育内部不断进行了系列调整和改革:增加职业教育经费,加大职业教育投入,扩大职业教育教师津补贴范围;调整职业教育结构,增设工业化需要的学科,完善职业教育体系;重视职业教育立法对职业教育本身的规范作用和对工业化的人才保障作用;在法律法令和培养训练制度方面调动企业主动加强职业教育和职业训练等。这些方面,促进了日本职业教育和工业化的良性互动,推动了日本工业化的最终实现。
现阶段,我国的新型工业化处于发展的重要关口,迫切需要职业教育提供各级各类职业技术人才的支撑和保障;迫切需要我们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为坐标,适时调整职业教育结构以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要求;迫切需要大力开展企业内职业教育,形成企业积极主动参与和举办职业教育的机制;迫切需要加大职业教育立法和执法力度,规范职业教育市场,形成职业教育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社会环境;迫切需要加强职业教育自身改革与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新型工业化培养更多更好的各级各类职业技术人才。
[收稿日期]20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