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般景观 在水伊方:河流、流域与乡土社会
彭兆荣
(厦门大学人类学系,福建厦门 361005)
摘 要: 河流水系“开创”了中华文明。大禹治水定九州,创贡制,“中邦”乃成(《禹贡》)。水系无论作为道德景观、政治景观还是文化景观,尤其是水所包含的各种秉性、属性、特性,皆为历史上的哲人所赞颂。在乡土社会,水造就农耕,灌溉农田,沟通交流,化入风水,形成特殊的乡土景观。至上者,水乃生命之景。
关键词: 河流;水系;景观;流域
在人类生活的这个地球上,水域面积占71%,陆地面积只占29%。人类历史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洪荒如流,汹涌澎湃;沧海桑田,太一生就;河湖港汊,炎黄“水”成……万般景观,在水伊方!
一
(一)自然景观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一文,名《太一生水》:
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天地□□□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① 参见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第125页。
“你们救护队也功不可没!”马国平回望着后面的女兵,她们英姿飒爽。“三天的游击战,我们一连居然没有死伤一人,这个奇迹,是因为有你们强大的救护队作后盾啊。”
学者对于这段文字见仁见智,但水之与创世、创生等则为共识。这段文字表明了太一、天地、山水、神明、阴阳、四时、岁月之自然生成关系。一派“道法自然”景观。② 参见任蜜林:《纬书的宇宙图式与中国古代的宇宙论传统》,《中国哲学史》2008年第2期,第104页。 水为自然之物,是为根本,无可争议。
在我国,水的自然之性(实为“人化自然”)始见于商代甲骨文,为汉隶所本,沿袭至今。以上诸情,可于本部字中详勘。甲骨刻辞中或用为洪水、水灾之义。《英国所藏甲骨集》2593:“癸丑卜,贞:今岁亡(无)大水?”《合集》33356:“壬子卜,亡(无)水。”文献亦有相同之义。《书·舜典》:“帝曰:‘俞!咨禹!汝平水土,惟时懋哉!’”孔传:“治洪水有成功。”水之本义为河流。启尊:“在洀水上。”《诗·卫风·竹竿》:“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引申为江、河、湖、海的通称。③ 李学勤:《字源》下,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955页。
概而言之,水之本位、本体、本性皆本自然。如果说世间万物事出有因,宇宙万象叹为观止,皆为自然造化;水堪表自然景观。
(二)生命景观返回到日常,水因其平常,因为平凡,故而有“神”:“天下之多者水也,浮天载地,高下无所不至,万物无所不润。及其气流界石,精薄肤存,不崇朝而泽合灵宇者,神莫与并矣。”④ 郦道元:《水经注·序》,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1页。 这些伟大的景观,惟水造就。
水又为贵者,宇宙中唯有地球才有水,也只在地球上有生命。生命源于水,无怪乎有人认为地球应该叫水球。“巧合”的是:地球大约70%的面积被水覆盖,人体的含水量也是70%。人体的含水量与地球的含水量基本一致。仿佛生命的“迷思”(myth)。水的景观无异于生命景观之礼赞。
水作为生命源泉,也是毁灭“人类生命”的记忆。人类在神话时代留下的最有代表性的记录是大洪水故事(the deluge story)。几乎所有古代文明的记录中都有大洪水故事,都有同一母题(motif)的传说。洪水故事不仅成为人类历史的一种叙事,也构成了地质学理论的历史传统。⑤ Byron C.Nelson.The Deluge Story in Stone:A History of the Flood Theory of Geology .Minneapolis:Bethany House Pub.1968.pp.170-190.历史上洪水惩罚人类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洪水(大水)毁灭人类;另一种是干旱(缺水)惩罚人类,这构成了“人类自我毁灭的传奇。”(legend of the Destruction of Mankind)。⑥ Byron C.Nelson.The Deluge Story In Stone:A History of the Flood Theory of Geology .Minneapolis:Bethany House Pub.1968.P.177.
概而言之,世界文明的发生皆与水存在着缘生性联系;但华夏文明与交错纵横的水系统有着渊源关系,形成了独特的文明体系,与古代其他大三古代文明各有区别。
概而言之,生命无水而不成,万物缺水而不生。水之于生命仿佛空气、阳光。历史上“大洪水”之前车,嘱人类好自为之。
诗的第4小节是通过“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来表达诗人对祖国统一的无限向往。如图2所示,在“乡愁是海峡”这一看似隐喻但实为伪隐喻的结构中,我们无法通过由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直接从具体的“海峡”获得对抽象的“乡愁”的语义解释,这是因为“海峡”其实是转喻的源域或喻体,同时也是我们理解抽象目标域“乡愁”的关键,但要正确理解这一转喻喻体的涵义则需要我们在其ICM框架内给予解释。那么,“海峡”所处的ICM是什么呢?
(三)道德景观在我国传统的经典表述中,水为哲人视为“大德”,它源于自然,流通寰宇。《周易·大传系辞》:“观于东流之水有九似,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之。”孔子以水之九景况人伦、比道德。“九似”者:似德、似义、似道、似勇、似法、似正、似察、似善化、似志。⑧ 参见佟裕哲,刘晖:《中国地景文化史纲图说》,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年版,第24页。 水景可谓尽善尽美矣。《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⑨ 《老子校释》,朱谦之撰,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31页。 说水具有一种高尚的自然品德,滋养万物却不争,是为道德景观。
九州攸同,四隩既宅,九山刊旅,九川涤源,九泽既陂。四海会同,六府孔修;庶士交正,厎慎财赋,咸则三壤,成赋中邦。⑤ 王云五:《尚书今注今译》,屈万里注释,北京:新世纪出版社2011年版,第33-34页。
天下之物,莫柔弱于水,然而大不可极,深不可测,脩极于无穷,远沦于无涯,息耗减益,通于不訾。上天则为雨露,下地则为润泽。万物弗得不生,百事不得不成……无所私而无所公,靡滥振荡,与在鸿洞;无所左而无所右,蟠委错紾,与万物终始,是谓至德。① 指《原道》,参见《庄子·大宗师》篇。
我们试用此段说“水”的文字与“道”的表述相比照,老子和后来道家的大贡献在此,他们的大错也在此。贡献者,在于超出天地万物之外,特别假设一个“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道;错在忘记了万物各有异理的原理。知道而不知求理,故而错。② 胡适:《中国中古思想史二种》,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4年版,第111页。
无论“对”还是“错”,历史上的智者、哲人仍前赴后续,用水比喻人性、品德:“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③ 《孟子》,杨伯峻、杨逢彬译注,长沙:岳麓书社2000年版,第189页。 “天下之物,莫柔弱于水。然而大不可极,深不可测,修极于无穷,远沦于无涯。上天则为雨露,下地则为润泽;万物弗得不生,百事不得不成;大包群生而无好憎,泽及蚑蛲,而不求报;富赡天下而不既;德施百姓而不费。……与万物始终,是谓至德。夫水所以能成其至德于天下者,以其淖溺润滑也。”④ 《淮南子集释》(上),何宁撰,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54页。 类似水的哲理,汗牛充栋。
概而言之,水为“道德”之范,“道理”之源,虽言之无尽,言人人殊,却述而不绝,势如川流。
(四)政治景观在中国,同时有许多河流与许多水系,而且是极大和极复杂的。那些水系,可照大小分成许多等级。如黄河、长江为第一级;汉水、淮水、济水、辽水等可为第二等级;渭水、泾水、洛水、汾水、漳水等则为第三等级;此下还有第四等级第五等级等诸水系,如汾水相近的涑水,漳水相近的有淇水、濮水;入洛水者则有伊水,入渭水者有澧水等。此等小水在中国古代史上皆极著名。中国古代的农业文化,似乎先在此诸小水系上开始发展,渐渐扩大蔓延,弥漫及于整个大水系……如此则极适合于古代社会文化之酝酿与成长。但一到其小区域内的文化发展到相当限度,又可藉著小水系进到大水系,而相互间有亲密频繁的接触。④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4-5页。
虽然水从本质上说可归于自然范畴,回眸华夏文明,河道却鲜明地导入政治表述之“渠道”。水与政治从一开始便是缘生性的。“中国”政治,始于治水。《禹贡》记录:
然,“道德”难以言说周圆。胡适曾说,道是无法证明的,只可用比喻来形容。世间有形象之物,只有水勉强可以比喻。《原道训》说:
大意是说,大禹治水,九州平定,中邦立基,四海安居,山脉条理,河系通达,湖泽堤防,四海归附,物产丰富,贡赋王朝。这是历史,更是政治。
自开天辟地以后,鲧禹治水被视为国家民生政治之“第一政务”。父亲鲧以“堵”的方式未成功,子承父业,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封堵”用“疏导”之法,建立“九州”。所以,古代有把“中国”称作“禹域”。对于这一段兼具历史和神话的传说,后世学者评说纷繁,亦不乏怀疑者;⑥ 参见许宏:《何以中国——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图景》,北京:三联书店2016年版,第61-62页。 但没有人怀疑历史上发生大洪水的真实性。《尚书》、《山海经·海内经》、《吕氏春秋》、《淮南子》等皆有详细记述,它不仅讲述中国治水的传统谱系,也在明确政治大事,进而“立法”,——我国古代的“洪范九畴”正是从治理水患,进而确立治理政务之“大法”。(《尚书·洪范》)
针对该缺陷提出边界修正方法和滑动网格方法,通过对划分后的网格单元进行分析处理,寻回丢失的稠密网格,从而提升算法的聚类效果。
水为文明源头。古埃及文明来源于“尼罗河神话”,尼罗河“决定了埃及的命运”。② [德] 埃米尔·路德维希《尼罗河——生命之河》(上册),石云龙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年版,第55页。 世界上的几个重要古代文明都以“水”来命名:尼罗河文明、两河文明、恒河文明和黄河文明。历史线索昭示:氏族部落时期的史前文明是“小水”,如水汊、河湖;世界古代文明是大河文明;殖民主义和资本主义产生于“海洋文明”。也因此,历史学家们研究古代国家时得出一个共识性观点:“为引水和治水而进行的斗争。”③ 罗曼·赫尔佐克著《古代的国家》,赵蓉恒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90页。 水为文明景观。
概而言之,观鉴自然,凭照历史,疏通河流,始立九州,乃首要政务。西人以水利论专制政治,虽可商可榷,却不乏机智。
(五)文明景观中国最早记述炎黄二帝的史书《国语·晋语四》云:“昔少典娶于有娇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可知,炎黄为兄弟,黄帝生于姬水边,故以姬氏,炎帝生于姜水边,以姜氏。炎黄为中华文明之“共祖”。从考古遗址的分布看,石器时代直到商周遗址的主要分布在渭、泾、沣、浐、灞、涝等河流沿岸。① 见西安市文物局编《华夏文明故都丝绸之路起点》,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2005年版,第9页。
互联工厂工艺可靠性顾问是霍尼韦尔互联工厂解决方案的一部分。它通过霍尼韦尔UOP工艺和故障模型相结合的精密软件不断地吸收工厂数据,进而提供关键性能指标信息和工艺建议,提前发现潜在问题,从而避免对生产和工厂盈利造成影响,确保工厂实现长周期稳定运营。
西方学者讨论水与中国历史政治关系者大有人在,最有名的当属魏特夫,他于1931、1957年分别出版了《中国的经济与社会》、《东方专制主义——对于极权力量的比较研究》。⑦ Karl A.Wittfogel.Oriental Despotism:A Comparative Study of Total Powe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57.书中在对世界几个古代文明进行比较后得出这样的结论,欧洲国家的农业是靠天下雨灌溉的,而中国和其他东方国家的农业则靠水利工程灌溉的,国家对水利灌溉工程的管理确立了东方专制主义;中国为典型——属于“水利型社会”模式。也就是说,水利灌溉系统决定了中国封建中央集权统治,而这种模式成为专制主义的代表。⑧ 参见林甘泉:《怎么看待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史学理论研究》1995年第1期。 有关水与政治的讨论、评述繁多,此不赘。
我校的校本武术操的教学中让我深感肢体语言的力量。校本武术操三段一共46个动作,通过肢体语言的教学学生很快烂熟于胸了。小学中段年级的学生对于专业的武术动作名称的理解难度较大,比如老师说“马步冲拳”等专业术语时学生只能一脸茫然,无论用口语怎么表达也不容易让小学生理解,肢体语言让学生通过看知道并理解了武术操的动作名称,同时抓住小学生模仿能力强的特点,我把小学中段两个班级进行对比教学,一个班级直接运用肢体语言进行教学,另一个班级我按照动作名称进行教学,对比发现运用肢体语言教学的班级学生很快就能掌握该套校本武术操。
逻辑性地,“水文”为“人文”之重要线索。关于水系,钱穆有一个观点值得重视,他认为,中国文化发生,精密言之,并不赖藉于黄河本身,他所依凭的是黄河的各条支流。每一支流之两岸和其流进黄河时两水相交之处,才是古代中国文化的摇篮:
“模仿”在舞蹈中一直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我们也从未离开过它,有时我们想展现自己的独立的意识而强迫自己远离对他人的模仿,但是在舞蹈中很多的动作都已成为一种固定的模式,你极力想要避免的,可能到最后只能说你“模仿的比较少,原创的比较多”,这不是一句讽刺,事实便是如此。由此可见,模仿不是故意而为,而是它太根深蒂固。
当代中国发生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政治事件”,窃以为在未来中国历史中将有浓墨一笔。2016年10月1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28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由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负责组织领导相应河湖的管理和保护工作。“治水-管水”从水利部的专业事务复归政务。笔者认为,此举暗含返回“大政”——大禹治水之传统。在中国,“水务”处理不好,遑论“政务”。
我国也有非常明确的洪水之“灾”的历史记忆。殷商时代,人们提到过去的日子用“昔”表示,而昔本为水。昔,甲骨文,即(日,太阳)加上(川流“巛”的横写),表示洪水滔天,除天上的太阳、地上洪水,不见他物。有的甲骨文颠倒上下结构,写成上水、下日。本义为洪荒时代的大洪水。另一种解释为非旱即涝,而“灾”被认为是大水的灾难,字取像洪水浩荡,波浪重叠翻滚之状。⑦ 许进雄:《中国古代社会:文字与人类学的透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09页。
二
(一)流域景观河流流过的地方被称为“流域”。自古以来,我国区域的形成与政治地理关系密切;每个区域又都生成了独特的文化,为此笔者生造一词“域流”,——指河流流过的所在地区的文化个性。⑤ 彭兆荣:《“流域”与“域流”:我国的水传统与城智慧》,《社会科学战线》2017年第2期。 中国自古以来在政治上讲求“大一统”,文化的表述却是地方性多元。如果说“流域”主要强调河流的地理形貌,以及政治地理性行政“区划”;“域流”则侧重于不同区域的文化生成逻辑与文化个性。
区域素为人类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对中国区域和地方史研究最为著名的西方学者当数施坚雅,他在主编的《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中所强调的区域是以城市为中心的所属地区,即“城/乡”(country/countryside)之西方范式的移植。他认为,在帝国时期,地区之间的不同不仅表现在资源的天然性差异,也表现不同地区的发展情况和阶段不一致。⑥ 参见施坚雅:《十九世纪中国的地区城市化》,《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叶光庭等译,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42-252页。 虽然学界对施氏的“区域论”有不同的看法,但公认其为区域研究的学术原点。葛兆光在评述西方学者和日本学者有关中国“区域研究”的情形时说,“中国研究确实在很长时间里忽略地方差异性而强调了整体的同一性。”⑦ 葛兆光:《宅兹中国:重建“中国”的历史论述》,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绪说第7页。
即使是城镇,我国的情势也与西方迥异,因为我国的城市与乡村保持着紧密的关联,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比如重庆就是一个乡土味很浓郁的城市,也是一个典型的有着“域流”传统的城市。但“域流景观”的最大特点是:水的流动在一个地方积累下来各种各样的东西,它是广纳“上游”各地带来的积淀,促使各种各样的交流与集纳,由此造成了地缘认同上的特色:地不动,水动,形成特殊的人文荟萃。在中国,水域有很多,“重庆”独一城。
印度属于多民族国家,而且还受到中东及西洋文化的影响,因此,这里的饮食随着地区和宗教的变化而变化。南印度与北印度的饮食习惯差异很大,所以这些饮食习惯的形成并不是由于食物味道的好坏,而是因为宗教信仰的原因。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家庭,都有自己的饮食特色。印度菜口味较浓,但愈往北口味愈淡。
概而言之,河流流经的区域,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样态,如费孝通所说“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多元”共建政治之“中国”;契合“一点四方”。
坚持做好场区内外环境消毒工作,这是消灭病原微生物最有效的办法。因此应制定切实可行的消毒程序,选择广谱、高效、低毒、无残留且不同种类的药物,配制好浓度,控制好用量,定期交替使用,对猪舍及周围环境进行有效消毒。在疫病威胁区,适当增加消毒频率。严格禁止饲养人员及工具窜舍流动,特别要禁止场外肉制品及牲畜流入场内。对出入场区的人员和车辆随即彻底消毒。一般情况下,应保持每隔5~7 d带猪环境消毒一次。
(二)法度景观水的甲骨文,像峭壁上落下的液滴。有的甲骨文像崎岖凹凸的岩壁两边液体向下流泻飞溅的样子。白川静认为,水为象形字,流水之形。中间为主流,两旁为细流。① [日] 白川静:《常用字解》,苏冰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年版,第243页。 造字本义:从山岩或峭壁上飞溅而下的山泉。在我国的词汇中,水流的源头叫“泉”;石壁上飞溅的山泉叫“水”;由山泉汇成的水叫“涧”;山涧在地面汇成的清流叫“溪”;众多小溪汇成的水流叫“川”;众多川流汇成的大川叫“河”,大河叫“江”。
由于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所以,可以把导致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投入产出效率低的原因分为两种:一是规模效率低,即养老服务的供给结构不合理,二是纯技术效率较低,即养老服务机构的资源利用率不高,导致投入要素没有得到最有效的使用。因此,需要进一步分析导致9个DEA无效的机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效率低的原因。
水有一特点——“水平”,进而获得了“公平”、“标准”的法理意象。我们今天所说的“水准”正来自于水。《说文解字》:“水,凖也。”它也是“平衡”的度量,特指古代测定水平面的器具。由此衍生出水准,用以测平之义。《周礼·考工记·轮人》:“水之以眡(视)其平沈之均也。”规矩准绳(规画圆,矩划方,水测平,绳定直)皆成法度景观。
针对不同地下水污染物及不同的修复地块,无锡西玖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改进了一系列地下水修复装备,适用于各类污染场地地下水抽出和地表水处理。
众所周知,“法”作为一种平衡度量,从水。换言之,法的公平、公正的法理由水的特性中感悟而来。法,金文即(去,离开住地,代表为生存所进行的各种生产、社会活动)加上(水,柔软、流动)和(廌,轻盈灵巧的动物),表示生物在自然中领悟到符合自然规律的生存之道,古人认为水的特质代表了自然的本质精神,平衡的理由。无怪乎,《说文解字》释:“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
概而言之,水之“平”代表着大自然的律法——平衡;其原则是在法面前人人平等。这是全人类所追求的法理和公正。
(三)形势景观如果说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是“天人合一”,那么,顺应自然便为简约的表述;具体而言,顺应“形势”。水既是顺应形势的榜样,其本身是又构成特殊的“形势”。水流曲折蜿蜒,造化形态。以我国黄河流域和北方的自然环境而言,河曲和河道的变化形成了黄河流域的自然性格和特殊的生命史。北方平原河流的“发育”过程,特别是迁徙的河道形势,② 辛德勇:《旧史舆地文录》,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205页。 这样的环境,最好的方式是适应生态。
作为流体技术的全球领军企业,ITT已经深入中国市场,并得到用户的广泛认可。为适应公司业务迅猛发展的需要,ITT于2011年11月采取了大动作,将有关水业务部门联合起来,正式分拆为独立的全球水务技术公司,成立Xylem(塞莱默)中国公司,开启了水业务领域的新篇章。近日,本刊记者专访了Xylem公司副总裁、中国区总监吕淑萍。
形势既体现于有形,亦化为无形。“有形”者,自然的表现形态;“无形”者,自然的规律。因此,人类即使是“改造自然”,也必须遵照两种“形势”而为:前者属于“工程性”,后者属于“智慧性”。鲧禹治水中已然出现“人工开凿”河道的方式。其实,如何评价中国历史上人工开凿河道,——即让河流按照人的意愿为转移的“形势景观”,充满了传统的智慧。这里除了追求“水利”(水利于人)外,更要讲求“顺水”(讲究顺应水之自然规律),切不可“逆水”(违背自然规律)。
我国自古讲究“天象地形”之学问,符合地形之势者,称为“形胜”。汉代《地理指蒙》将地势文化的“形胜”理念赋予栖居选择。以相土度地,即用“土会之法”以辨认五地——山林、川泽、丘陵、坟衍、湿地。③ 坟衍古称水边和低下平坦的土地。 “土会之法”指计算,——以度量各种生物适应生活的环境。④ 佟裕哲,刘晖:《中国地景文化史纲图说》,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年版,第34页。 水的流动以及所潜匿的自然规律,概而言之,形势作为一种特殊的自然趋势,既反映在崇高理想之中,也表现于平常的生活道理。形势之景,态势之观,有形无形,流入日常。
在校大学生创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 ………………………………………………………………………………… 何登录(1/75)
(四)“河运”景观水系的地理性,决定了它的流向以及所形成的水的走势。人类早就学会利用河流、海洋进行航运交通;同时,人类总会以各种方式作用于河流。从历史的资料看,中原的水系曾创造了历史上的航运胜景。以西汉为例,“出于政治、经济活动的需要,西汉二百多年间,在都城长安附近,特别是利用渭河,大力发展航运事业,把古代航运事业推向了有史以来的第一个高峰时期。”① 辛德勇:《旧史舆地文录》,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201页。
如果我们把祖先利用河流进行航运称之“河运”;那么人类以工程的方式开凿河道称为“运河”。无论人们对“运河”在定义上有什么差别,人工开凿是先决条件。中国的运河建设历史悠久,开凿于公元前506年的胥河,② 胥河开凿于公元前506年(春秋时期),源出南京市高淳区固城湖。胥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中国现有记载的最早的运河,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的运河——引自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8%83%A5%E6%B2%B3/6532531?fr=aladdin。 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也是我国现有记载的最早的运河。中国的大运河已获得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说明这一伟大工程作为人类文化遗产得到了充分的肯定。河道是“曲”的,运河是“直”的;运河类河流或许还要用另一种方式来讲述,前提是:尊重自然规律。
人类与水的故事不仅在史前有大量的传说,进入国家阶段后更是有目标、目的地进行着这些工作和工程。随着秦的统一,国家对水系的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工程设计、长时间的实施同样构成了帝国政治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其中著名的水利工程和水系改造计有:秦昭王时蜀郡守李冰在今四川修筑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陕西泾阳谷口的渠渠首等。③ 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第196页。
对水的利用和改造促成了国家的统一,成为治国的方略。研究表明,我国的水系与国家的大一统格局有着密切关联,因为我国的水系的内部统一性十分明显:两大河流黄河长江贯通全境,各地区的水系分布自然,平坦的地势同时也为人工沟通提供了地理上的便利,加强了一体化的趋势。公元前214年秦朝史禄开凿录渠,引湘江入漓江,沟通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公元612年,隋朝修建南北运河,贯通了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四大水系。自唐朝起建立了将各地田赋税收经水路到京师的体制,称为漕运。④ 胡兆量,等:《中国文化地理概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9页。 我国当代的“南水北调”工程,堪为世界奇观。
概而言之,古代文明的变迁,既是适应自然的河流史,也是人工改造和开凿河流的历史,前者为“河运”,后者为“运河”,二者虽不同,却交织在一起。
三
(一)村落景观农耕文明作为一种“持久农业”,上述两个问题必须给予充分关注。我国在这方面研究最为重要的学者冀朝鼎先生,在《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中有细致的分析,其曰:第一是“自行肥力”问题,即考验土地经历水土冲刷等的关系和机制,以评估其“自行更新”能力。通常,灌溉活动不外乎分为人为的灌溉活动或天然的雨水。当然,洪水泛滥也会导致的土壤侵蚀现象。
在我国,未必所有的村落都拥有如江村一样的网络化自然水系,却不妨碍得出水与村落之间攸关性的结论,毕竟水的灌溉与作物的生长是相互的。也因此,水利与灌溉成为人类学研究村落社会的一个重要的路径。虽然水利在功能性表述方面被定位于以人工方式灌溉作物,属社会技术系统,是一种根据基本的灌溉原理而产生的物理或机械结构。⑥ Barfield,Thomas(ed.).The Dictionary of Anthropology. MA:Blackwell Publishing Ltd.1997.pp.265-266.尽管水利的技术系统属于人们创造的,满足生计、生活、生产需求的工具系统,其中包含了大量乡土智慧的原理和乡土知识的要素。
传统人类学擅长研究小规模社会,村落是理想的研究单位。连带性的,人类学家对所谓“小水利社区”(small irrigation communities)也予以格外关注,——考察村社如何通过水利系统谋求最大限度对自然资源的控制,同时关注地方社会与水利的动因、关系以及解决由此产生冲突的机制。⑦ Hunt,R.&E.Hunt.Canal Irrigation and Local Social Control .In Current Anthropology 17:389-411.人类学村落研究的案例可证,——虽然村落与村落之间由于自然环境、区域分布、村落组织、社会关系等的差异,形成了文化上的“多样性”景观,但其中必有一点是共同的,这就是水贵为村落“第一要素”。今天类似于“新农村建设”的工程项目,需谨识之!
概而言之,人类作为群居动物,聚而栖之,称为“聚落”。作为“聚落”沿革的村落,水必为择地而居的第一要素。
(二)水土景观
农耕文化积淀于“水土”,造化水土景观。对于农耕,无论是学术界宽泛总结的“北方麦作文化/南方稻作文化”,还是农业伦理中的“水土保育”,都鲜明地表现了二者的关系。在我国古代的文献中大量记录了“水(利)-土(地)”之间的协作关系。《周礼·地官·遂人》有:
凡治野,夫间有遂,遂上有径;十夫有沟,沟上有畛;百夫有洫,洫上有涂;千夫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以达于畿。
这段话讲述了水土互为结构。农田以“夫”为基本单位,一夫受田百亩,夫田与夫田之间有称为“遂”的水渠,遂上有称为“径”的田路。每十夫之田之间有称为“沟”的水渠,沟上有称为“畛”的道路。每百夫之田之间,有称为“洫”的水渠,洫上有称为“涂”的道路。每千夫之田之间有称为“浍”的水渠,浍上有称为“道”的道路。每万夫之田之间,有称为“川”的水渠,川上有称为“路”的道路。
如此通达于王畿。田野中的沟洫、道路系统有严格的丈尺规定。据郑玄注,遂,宽、深各二尺;沟,宽、深各四尺;洫,宽、深各八尺;浍,宽、深二寻、深二仞。沟洫上的道路的宽度,径可以让牛马通过,畛可以让大车(车轨宽六尺)通过,涂可以让一辆乘车(车轨宽八尺)通过,道可以让两辆乘车通过,路可以让三辆乘车通过。① 参见彭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73-75页。 这样的农田规划是一幅完整的农耕文明的理想图。我们相信,在现实中难以至臻如此完美,但却是农田水土之榜样。它不仅关系到农田乃至农业的规划,同时也是国家行政治理体制的根据。这种“水土智慧”唯我国独有。
值得特别警示者,在当代的农田“现代化”过程中,有些地方出现了“水土分离”的情况,出现使用混凝土情形,将曲折的河流改为“直的河流”,导致摩擦减少,水草难以生长,从而减少障碍。邻邦日本对此有过反省,今正致力于回复“水土”亲密关系的工作,并把这项工作视为恢复人类的生活气息。学者提醒:应该更加重视当地的文化个性、生活个性、河流个性。② 参见“农业技术与文化遗产国际学术研讨会”(2016年11月25-27日),日本的大手前大学校长,早稻田大学名誉教授鸟越皓之的主题发言《农业水利技术持续发展所形成的景观》(未刊稿,特向鸟越皓之教授致谢——笔者)。 我国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形,丢失了许多自古相续的“水土智慧”和河流个性。
概而言之,农耕的“因果”在于农作物,农作物的栽培讲求水土,水土保育是农作物的保障。水土是一个网络,切不可断之、阻之、坏之、绝之。
(三)灌溉景观
论及“水土”,必涉灌溉;灌溉者,水当先。一般而言,灌溉与降水是相互并说的。在自然条件下,往往因降水量不足或分布不均匀,无法满足作物对水分要求,人为进行灌溉,以补天然降雨之不足,因此显得重要。灌溉景观故为大观。
在广袤的乡土社会,水之于村落的关系至为重要:二者是生存性的、生计性和生活性的。也就是说,没有水,生存、生产和生活便难以为继。费孝通的《江村经济》,以“江村”为例进行了深度的民族志探索。江村是一个水系发达的村落,水不仅成为景观,也有着“自治性管理”模式:“以航道或水路为例:每个人均能享用村里的河流,但不允许其在使用时做出对当地居民有害的事。夜间停止使用河流,除得到守夜人许可外,任何人不得通过。”⑤ 费孝通:《江村经济》,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5页。 村落对水源、水系、水田、水路、水运进行一体化管理,促使江村成为一个经济开放、生活富裕的乡村;同时形成了灵动、通达的村落景观。
中国具有可以大力发展灌溉工程的优越自然条件,被地理学家称为“河川之国”。西方不少地理学家都注意到,中国的河流很理想地分布在广大的土地之上。这也是为什么迄今为止,中国农业的中心仍然位于几条大河流域范围之中的原因。③ 参见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1935] 年版,第二章“中国水利事业与经济区划的地理基础”。 以北方为例,第一种情况的灌溉,如果没有良好有效的灌溉系统,黄土的肥力便难以充分发挥。所以,我国历代都关注水利灌溉事业。但由于受到经济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条件的制约。通过水利灌溉的事业总体上是不均衡的。
第二个问题,就是每年降雨的自然过程与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之间的关系问题。虽然在我国历史中,由于社会经济的原因,水旱灾情的严重性加剧,持续时间延长,反复出现的次数增多;可是,这些灾害同时确实表明,在中国水分供应的自然过程对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来说,不仅是不可靠的,而且常常是灾难性的。无论是通常的看法,还是科学的见解,似乎都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中国,特别是中国北部,降雨的雨量大小还不是关键问题,而在于年际间存在着极大差异性问题。① 参见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1935] 年版,第二章“中国水利事业与经济区划的地理基础”。
灌溉作为社会组织化的功能,特别是水利灌溉与亲属制度等关系引起人类学家的注意。弗里德曼在《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和《中国的宗族与社会:福建和广东》两部著作中,特别关注二者的关系,将稻作文化中的水利灌溉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组织关系,作为形成区域性宗族组织——地缘群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概而言之,灌溉不仅只是农田耕作事务,它甚至大到国家政治、权力网络、亲属制度、社群关系等。
(四)风水景观
乡土社会之“风水”素为景观。“风水”的含义甚多,首先即指“风和水”。“风水”一词,最早出现在晋代郭璞所作的《葬经》中,其云:“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风水也称堪舆,堪,指天道,舆,指地道。是一门涉及天地万物的学问。② 参见关传友:《风水景观——风水林的文化解读》,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2页。 风水景观无疑是乡土社会中最具代表性的景观。
风水之术与其说是乡土技艺,不如说是古代的传统技术,经久而旷达,上通帝王,下至百姓,皆关乎自然生态。《管式地理指蒙》说:
水随山而行,水界水而止。界分其域,止其踰越,具其气而施尔。水无山则气散而不附。山无水则气塞而不理。③ (三国)管辂:《管式地理指蒙》,济南:齐鲁书社2015年版。
风水之术常用于择宅(包括阳宅和阴宅)。如果要对我国乡土性有充分的了解,风水观念、民俗价值和堪舆技术必羼其中。④ 参见彭兆荣:《论乡土社会之风水景观》,《青海民族研究》2017年第3期。
要“风水”要理中,水与宅的关系为首要者。《阳宅十书》说,“门前若有玉带水,高官必定容易起;出人代代读书声,荣显富贵耀门闾。”关于“水情”,所谓直冲走窜,激湍陡泻或者反弓水都表示无情,为风水水法之大忌。⑤ 叶春荣:《风水与空间一个台湾农村的考察》,载黄应贵:《空间、力与社会》,台北:“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1995年版,第324页。 俞灏敏把风水中水势与凶吉的关系具体化:
纵观马克思的青年时代,他也拥有本属于青年人的一般特质,甚至曾经是一个叛逆青年。他曾经流连于所谓“特里尔同乡会”组织的各种聚会当中,也曾因为每个月的巨额花销遭到父亲的斥责。但是,这些只是一个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的一段插曲,而马克思在青年时代所展现出的与众不同的精神特质,注定意味着他将在自己的人生中谱写出壮丽的乐章。
至于吉象,如水之来朝,弯曲而不冲射;水之离去,盘桓而不倾泻;水之横过,绕抱而不反弓;水之汇聚,悠扬而不峻急。水远不欲其小,水近不欲其割,水大不遇其荡,水高不欲其跌,否则皆为凶象。⑥ 俞灏敏,朱国照:《风水大全》,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96-97页。
概而言之,“风水”虽含蒙昧的因子,却不乏科学的闪光,需要我们沉潜到文化的河流与传统的脉络中,去认知与体悟。最重要的是,乡土藏之,百姓信之,日常用之,历代袭之。故,我辈识之。
结 语
水是人类生命维系的源泉,是文明源远流长的肇端,是形势灵动活泼的景观,是文化形制和体貌的渊薮,是民间与地方知识的滥觞,是维持社会活力的能量……无意中发现,我们使用的语言中最有生气的词汇大都有“水”,是为“水文-人文景”。
Landscapes by the Riverside:Rivers,River Basins and Local Communities
PENG Zhaorong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Xiamen University,Xiamen Fujian,361005,China)
Abstract: The river system“created”the Chinese civilization.It was through Dayu’s control over water that rule China and set up the tributary system.Regardless of being a moral landscape,a political landscape or a cultural landscape,various natures,attribut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ater system were praised by philosophers in history.In the local society,water brings up farming,irrigates farmland,connects communications,and turns into geomancy,forming a special rural landscape.As the supreme,water is the scene of life.
Key words: rivers;water system;landscape;river basin
中图分类号: C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233(2019)01-0033-08
收稿日期: 2019-4-10
基金项目: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艺术类)重点课题“中国特色艺术学体系研究”(17AA001)。
作者简介: 彭兆荣,男,四川美术学院“中国艺术遗产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厦门大学人类学系教授(一级岗),博士生导师;国家重大课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探索研究”首席专家,主要从事文化人类学、文化-艺术遗产研究。
【责任编辑:黄 玲】
标签:河流论文; 水系论文; 景观论文; 流域论文; 厦门大学人类学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