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研究30年:回顾与反思论文

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研究30年:回顾与反思

樊寿娜,李虎林

(西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摘 要: 少年儿童时期的政治社会化在个体政治社会化进程中具有奠基性的作用。重视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的研究,对已有研究进行回顾、梳理,将有利于该研究的纵深发展。目前,学界对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主要研究涉及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的内涵、目标、内容、特点、阶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等,研究内容较为丰富,但也存在着研究内容缺乏深度、研究方法比较单一等问题。反思已有研究,今后,在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的研究中应更新研究方法,深化、扩展研究内容,加大研究队伍建设,加强研究的本土化。

关键词: 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反思;展望

政治社会化是培养合格公民和政治家的基本途径和机制,它是个体融入政治社会生活的保障,同时也具有传播和传递政治文化、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根据优先效应理论,少年儿童时期的政治社会化过程完成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成年以后的政治信仰、政治观点以及政治态度等。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政治社会化在个体政治社会化进程中具有奠基性的作用。重视少年儿童的政治社会化,加强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工作的力度,对维护社会秩序、巩固政治制度、形成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目前,学界对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的研究已有一定的成果,主要涉及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的内涵、目标、内容、特点、阶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等。本文基于对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已有文献、著作的梳理,从CNKI全文数据库中选取近30年的相关文献和现有著作做以下综述,以推动相关研究的发展。

系统论认为世界存在物质、能量和信息三大要素,任何系统都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相互作用和有序化运动的产物[4]。系统是指在环境之中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部分 (因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确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根据以上观点,专业认知教育就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而渐进式专业认知教育体系是充分考虑教育环境、教育对象、教学内容、教育方法等要素。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该对各个要素的联系做好研究,更好的协调统一各要素,使系统良好有序地运作,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要素间紧密配合产生强大的正向专业认知教育合力,从而实现专业认知教育目标。

一、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的内涵

关于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内涵的研究,从已有研究来看,仅有檀传宝对其做了界定。他认为政治社会化是一个一体两面的过程。对于社会来讲,是一个教化过程,是政治文化传递与传播的过程;对于社会成员来讲,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尤其对于少年儿童而言,又是一个逐步社会化的成长过程,是政治信息与政治意识的继承与创新过程。“所谓的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即指少年儿童学习、接受现存政治制度所肯定的政治信念、政治知识、政治情感和价值观,形成稳定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的过程。”[1]

(二)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的目标

根据原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陆昊同志提出的少先队的根本任务所体现的两个层面,陆士桢认为,第一个层面的根本任务最为基本,它体现了少年儿童教育的共性;而第二个层面的根本任务则体现了少先队教育的特性,是少先队教育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事实上,陆士桢和陆昊所说的第二个层面的任务,也就是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最主要的目标,即“灌输培养少年儿童对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感情”。[2]

史晓静提出,少年儿童组织政治社会化要以学习和了解社会主义文化,认识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受党领导下的中国,体验社会主义视野下的生活,促使少年儿童形成一定的政治和公民意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为主要目的[3]。另外,郭晓霞认为,中学阶段的政治社会化的最终目的应是培养良好的政治人格和合格的公民[4]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指出,“发展红色旅游要把准方向,核心是进行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江桥抗战历史文化资源是黑龙江省红色旅游的宝贵财富,合理发展好江桥抗战文化,对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精选爱国主义示范教育意义重大,而且围绕江桥文化发展红色旅游更能带动地方经济,促进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

2.学校方面。学校要加强政治社会化教育。研究者认为,首先,学校应提高对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的重视程度,形成对该内容的理性认识。其次,要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及方法上明确政治社会化的目标、内容等。如孙兴春认为,在教育目标上不仅仅要普及基本的政治知识,还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政治参与能力。在教育内容上,不仅仅立足于本国家,还应放眼于全球,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包容态度,使其在比较和鉴别中增强自身对国家精神和信仰的认同。[12]最后,要从教师素质入手,提高思想政治教师的素质,改善教学效果。此外,还提出优化校园环境,改善校园的硬件设施等对策建议。

基于以上观点,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总的目标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培养少年儿童爱党、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培养他们对党、对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感情;二是培养少年儿童优良的政治人格,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不同的是,史晓静、郭晓霞认为,少年儿童的政治社会化还应当培养出合格的公民。黄佩茜根据少年儿童的发展特点,探讨了更为细致、具体的目标。但分目标为总目标服务,并最终指向总目标的实现。

(三)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的内容

根据以上目标的分析总结,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的内容可从以下两类进行概括。

wheredenotes a vector with characterizing the kinematics performance that reflects to scatter pjin the degraded workspace,and N denotes the total number of scatters in the degraded workspace.

4.团队组织。关于团队组织作用的发挥,王凡从少先队组织在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中的独特作用出发,就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参与倾向三方面,详细提出了少先队组织有效促进少先队员政治社会化的路径。如在政治认知方面,从目标、组织认同感、少先队队室功能方面作了具体介绍。[13]

2.偏重于具体内容的阐述。秦玉贝认为,我们国家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教育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观点进行的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6]。魏选福把政治社会化的内容等同于思想品德的教育内容,其认为,政治社会化在我国也称思想政治教育,农村小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内容也就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农村小学思想品德(即《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农村小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实现形式和主要内容。[7]此外,郭晓霞还强调优良政治人格的培养,并从爱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自由、集体、我国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政治责任感六个方面做了详细阐述。

(四)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的特点

1.政治认知。郭晓霞发现,在认知层面上,中学生的政治认知比较浅,对政治学习和政治教育存在偏见和逆反心理[4]。魏选福对农村小学生和李熙对初中学生[11]的调查发现,中小学生的政治认知基本正确,但对如我国的最高权力机构是什么、抗日战争爆发的时间等这类重要性政治知识需要进一步加强。

1.从儿童自身出发。檀传宝等认为,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具有感性取向的特点、外在权威性的特点、群体导向的特点、易于引导的特点。季乃礼认为,儿童的政治社会化具有理想化的特点。在理想化这一过程中,他们的情感是先于理性的。[8]

2.从政治化过程出发。李斌雄、李雪彦等从青少年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呈现的现状和趋势入手,分析总结出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的特点。不同的是,李雪彦主要以苗族青少年为研究对象,所以,还具有本民族的独特性,主要表现为苗族青少年政治社会化是本民族文化和主流政治文化糅合的过程。在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苗族青少年的本民族认知诉求更强烈。[9]李斌雄等认为,青少年政治社会化呈现自主性增强、社会参与和政治参与模式变化以及反向政治社会化等特点[10]。李雪彦通过调查发现,苗族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一般性特征主要表现为政治社会化缺乏自主的探索性和选择性,理想化色彩严重、实践性差等[9]。不难发现,两位研究者的观点存在一些差异。前者认为,当代青少年政治社会化自主性增强,而后者发现苗族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缺乏自主的探索性和选择性。这可能与两者研究的具体对象不同有关。

(五)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的阶段

根据以上对存在问题和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者提出促进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发展的对策。

第五孔窑洞开间3.28m,进深7m,室内空间狭长,此处是装载粮食的空间,南侧设窗但不设门,进入此处只能通过第四孔窑洞,这样既保证了室内的通风采光,使粮食的存放时间更长,也保证了粮食的存放安全,避免了外来人直接进入粮食装载区。

(六)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现阶段,我国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总体呈良性发展、积极向上的状态,但是因受各类复杂因素的影响,在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和解决。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呈现出纷繁复杂的特点,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总结概括。

2.政治情感。郭晓霞发现,在心理层面上,中学生的政治情感不够稳定,政治理想容易动摇。魏选福和李熙发现,学生的政治情感高尚,但就组成政治情感的各个部分而言,发展并不均衡。如,魏选福在调查中发现,99%的学生对“学校举行升国旗仪式具有教育意义”持赞同的观点,而对“大部分警察都能公正执法”持赞同观点的学生为76%。

滁河干流堤防安徽滁州龚庄段,在2008年8月主汛期高水位时6 m高的堤防发生120 m长的大滑坡险情,其中重要原因就是堤防加高培厚施工时,没能彻底清除原有杂草,新老堤接合不紧密。

3.政治态度及行为。魏选福从政治关心、政治效能感、政治信任和政治义务感四方面对农村小学生的政治态度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每个方面都呈现具体特点。如,在政治信任方面,当前农村小学生对抽象的国家和政府表现出极高的政治信任,而在具体的制度运行、政策制定方面的信任度并不高。郭晓霞发现,在政治参与层面上,部分学生缺乏政治兴趣,政治鉴别能力不强,政治参与盲目。李熙从公民责任感、公民能力感和臣民能力感三个维度来考察初中生政治参与倾向的模式。调查发现,初中生政治参与倾向积极,但各部分发展不均衡,主要表现为公民责任感和臣民能力感较强,而公民能力感较弱。

(七)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1.家庭教育。从已有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家庭在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中存在着一定的影响。家长教育观念陈旧,过分依赖和利用经济手段对孩子进行物质奖励,尽可能地给孩子提供较好的物质条件,而缺乏对孩子精神上的教育;在教育目的上,认为孩子的学习成绩比较重要,而忽视其人格的培养和道德的发展;在教育方式上,家长的正确引导和积极鼓励不足,一味采用溺爱或者训斥这两种方式进行教育。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缺位状态。

2.学校教育。从学校教育出发,通过已有文献发现,当前在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的教育中,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对思想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长期的应试教育影响着少年儿童的政治社会化进程。他们缺乏社会生活的实践锻炼,使其政治社会化的基础薄弱,政治思维方式存在一定缺陷。同时,学校进行思想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滞后,教学方法简单,政治社会化的模式单一。此外,师资力量薄弱,教师角色扮演失调,学校的硬件设施落后等也影响着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的发展。

3.社会环境。对于社会环境因素的分析,研究者主要从新兴传媒出发,总结出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与日益渗透对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在新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影响。一是日新月异的传媒强烈刺激和阻碍了少年儿童思考能力的发展,使得学生对大众传媒影响力的批判性减弱;二是对大众传媒的监管制度有待完善和加强,管理手段落后。

(八)促进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发展的对策

当前,有学者借鉴国外理论分析了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的阶段。根据伊斯顿的观点,儿童思想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可以划分为政治化、人格化、理想化和制度化四个发展阶段。檀传宝等把此阶段论应用到了少年儿童的政治社会化研究,并对每一阶段做了具体阐述。如,在政治化阶段,少年儿童对政治领域的事物开始感兴趣,并接受权威的存在,知道权威高于、外在于家庭。[1]史晓静针对这四个阶段,提出了如何达到每个阶段的具体措施[3]

1.家庭方面。家长应根据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特点、规律,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提高其对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教育的重视程度,并在家庭中为孩子树立积极的政治观念和政治倾向,帮助少年儿童形成正确的政治意识。同时,家长要对孩子正确、合理地使用新媒体做一个有效的引导,让孩子将它作为获取知识、关注国家社会热点、发表积极言论的平台使用。

黄佩茜针对少年儿童在认知、情感、行为上不同阶段的差异,依据少先队活动课程的客观要求,将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活动的目标设定为关心、参与、进取。这三者关系层层递进,缺一不可。[5]

3.社会方面。研究者认为,社会尤其是各类网络媒体应该积极营造良好的政治社会化环境氛围,努力克服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高度重视和积极发挥其在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中的引导作用,对少年儿童进行媒体政治素养方面的教育,引导他们能正确理解和使用媒体资源,并帮助他们形成对媒体信息独立的批判力和鉴别力。同时,国家应对相关法律法规加以完善,加强对网络的监控和管理,使网络媒体能在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中发挥更多积极、正面的影响力。

A组治疗方法:患者仰卧位,常规消毒后,选用30号1~1.5毫针针刺双侧合谷、太冲穴,患侧风池、攒竹、太阳、颧髎、地仓、颊车穴,平补平泻,同时予以TDP照射面部,每次治疗30 min,隔日一次,10次为1疗程。

组培香龙血树用到的是长了2~3个月的枝条,选用的都是解剖刀能切割下来的带腋芽茎段,外植体灭菌过程中要根据植物的生长环境以及生长时间来制定灭菌时间,需严格执行,探索中发现用升汞灭菌9 min能达到灭菌效果,诱导过程中存活数最高,死亡数较少,这与黄莉雅等[14]研究结果一致。

1.偏重于心理形式的阐述。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的内容包含了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政治信念、政治行为等,但陆士桢认为儿童政治社会化的内容主要由带有情感性色彩的政治认知和感情培养为主,具体包括政治认同、政治归附、政治忠诚、政治服从等。

除此以外,有关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的研究,冯浩等人基于小学语文教材的视角探索儿童政治社会化,提出小学语文教材编撰与使用应树立正确的政治社会化观念的对策[14]。史能兴基于政治社会化的视角,对少先队文化建设的原则、内容、路径和策略进行了研究[15]

二、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综上所述,当前对于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大有发展之势。因此,需要更多的有识之士来丰富和发展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的研究,为我国政治社会化的研究注入新的活力。针对当前研究基础,笔者提出以下见解。

(一)更新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的研究方法

当前对于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的研究,大多数研究是基于理论阐述或逻辑推理等的分析方法,注重定性而忽视定量研究,利用问卷调查、访谈调查等实证方法的研究还很少。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的研究更需要通过科学、严密的实证调查,为发现其中的问题、采取相应对策等提供详细、可靠的事实依据。同时,研究仅停留在国内,对于把国内外有关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进行对比的研究几乎没有,比较研究存在空白。因此,对于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今后的研究,需要学者们改变以往研究途径,更新研究方法,注重定性和定量研究的结合,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

(二)深化、扩展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的研究内容

当前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的研究内容比较零散,研究面广,包含的内容也多,但缺乏系统性。学者们从各个角度探讨少年儿童的政治社会化,如目标内容、方法途径、影响因素、问题对策、理论分析、功能探究等。但相关研究之间缺乏联系和互动,研究不够系统,内容缺乏深度。对于今后的研究,应该深化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的研究内容,使其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同时,也应扩展研究内容,注重和少年儿童有关的组织作用的发挥。如,对于少年儿童社会化途径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家庭、学校、社会,特别是大众传媒的影响,而对诸如少先队组织这类同辈群体、社团或者其他非正式群体的研究较少。在研究目标和内容上,进行分层研究将有助于我国政治社会化研究的发展,使其更具针对性和特殊性。除此之外,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公民教育对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的影响等研究。

武汉商学院与武汉中欧自贸城商业管理有限公司的合作顺应了武汉自贸区发展的趋势,为武汉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实现学校服务社会的职能。学校与企业相互合作、取长补短,重新整合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双方在教学和实践的优势,共同培养人才、发展企业、建设武汉。学校在合作中利用企业的实训基地和先进的管理理念节约了教学资源,企业在合作中获得德才、技能兼备的储备员工节约了用人成本;校企合作的同时也为武汉留住人才,为实现百万大学生留汉作出努力。

(三)加大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的研究队伍建设

当前,从研究队伍来看,对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进行研究的主要是从事少年儿童思想政治教育、德育研究的知名学者、高校教师和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对于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的研究仅处于起步阶段,不管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还是研究进度、研究力度上都需要更多的力量参与进来,形成一支对该领域长期关注、深入研究的专业队伍。因此,希望中小学校的思想政治课老师、少先队辅导员、德育工作者也都能够加入进来,为少年儿童的研究、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的研究开辟新路径。

(四)加强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研究的本土化

已有文献研究表明,当前学者对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的研究是在国外政治社会化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的,国内还没有成体系的研究理论可参考。笔者认为,不管是对政治社会化的研究,还是对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的研究,借鉴和吸收国外已有成果是可取的,同时也是应然的。但要考虑到本国的特点,依据我国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形成我国特有的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的研究理论是必然的。所以,对于今后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的发展方向,国内学者应该加强此研究的本土化,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理论成果。

如果看新闻,你会以为国资委权力很大。从央企退出房地产领域,到某央企职工薪酬过高;从利比亚撤侨,到某央企海外投资受到巨额损失,似乎只要有关央企的新闻(特别是负面新闻),就会有国资委的身影要么勒令严查,要么顺应舆论做出决定,要么无奈辟谣。蒋洁敏的前任李荣融,也被很多媒体塑造成“国企沙皇”的角色。在他上任前,中国央企的总资产是8万亿左右,他离任时,这个数字增加到21万亿,而现如今,央企的资产更增加到30万亿左右。但这些只是中国80多万亿国有资产的一部分而已。

参考文献:

[1]檀传宝.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基本理论[M].北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2]陆士桢,蔡鲁南.研究儿童政治社会化规律,落实少先队的根本任务[J].少年儿童研究,2013(2)4-7.

[3]史晓静.少年儿童组织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及其实现[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7(2)108-111.

[4]郭晓霞.中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析[J].教育探索,2011(9)28-29.

[5]黄佩茜.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的目标分层研究[J].青少年研究与实践,2017(1)52-55.

[6]秦玉贝.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与青少年政治社会化[D].重重庆师范大学,2011.

[7]魏选福.农村小学生政治社会化研究[D].昆云南师范大学,2014.

[8]季乃礼.儿童政治社会化中的理想化研究述评[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26-29.

[9]李雪彦.苗族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实证研究——以贵州紫云县为例[J].山东行政学院 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6)34-37.

[10]李斌雄,谌启航.如何促进当代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J].人民论坛,2011(23)44-45.

[11]李熙.初中生政治社会化状况及其原因分析[D].兰西北师范大学,2006.

[12]孙兴春.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途径、问题与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05(9)23-26.

[13]王凡.少先队组织对少先队员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金浙江师范大学,2016.

[14]冯浩,何桂叶.儿童政治社会小学语文教材的视角[J].教育评论,2018(3)29-32,114.

[15]史能兴.政治社会化视角下的少先队文化建设研究[D].桂广西师范大学,2017.

收稿日期: 2018-11-14

作者简介:

樊寿娜(1994—),女,贵州遵义人,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专业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基本理论。

李虎林(1974—),男,甘肃天水人,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教育基本理论。

中图分类号: D43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9303(2019)02-0065-06

(责任编辑:沈建良)

标签:;  ;  ;  ;  ;  

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研究30年:回顾与反思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