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治疗中锥形束CT的应用浅析论文_张基

放射治疗中锥形束CT的应用浅析论文_张基

【摘 要】放射治疗是一种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方法,该方法的主要操作方式,即利用影响的引导进行放射治疗。锥形束CT是一种较为新颖的影像学技术,可利提高放射治疗的准确性。本文对锥形束CT在放射治疗中的具体应用说明,希望能够为有关部门及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锥形束;放射治疗;图像处理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增高,人类的一些疾病都可以被治愈或被有效控制,但就现阶段而言,仍有一些顽固性疾病并不能够进行根治,如相关恶性肿瘤疾病。恶性肿瘤疾病具有扩散的特点,一旦肿瘤疾病扩散,便会进一步降低患者被救治的几率。医疗机构在治疗患者的肿瘤疾病过程中,多会采用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疗等方式,患者经过放射治疗后,病情可以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缓解。放射治疗中将锥形束与直线加速器有机结合,可以提高放射治疗的有效率。将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与直线加速器有机结合,掀开了影像.引导下放射治疗(image-guided radiotherapy,IGRT)技术的新篇章,通过容积成像技术可大幅提高放射治疗效率。

1.2 CBCT与CT的区别

与CT采用线状探测器进行二维扇形束扫描不同,CBCT使用二维面状探测器进行三维锥形束扫描。CBCT与传统CT的最大区别在于:传统CT的投影数据是一维数据,重建后的图像数据是二维数据,其重组的三维图像是连续多个二维切片堆积而成;CBCT的投影数据是二维数据,重建后可直接得到三维图像。CBCT扫描时可覆盖整个视野,机架仅旋转一周即可获取一个体积数据来重建图像,并可通过重建软件重新堆叠形成二维灰度图像。

2.锥形束CT在放射治疗中的具体应用

2.1锥形束CT的具体特点

锥形束CT通常具有结构紧凑的特点,这可以利于实际应用过程中的探测;具有空间分辨力高的特点,这可以提高医疗人员对患者病变位置的判断;具有数据采集时间短的特点,这可以加快实际放射治疗过程中的速度;具有曝光剂量小、射线利用效率高、辐射剂量小等优点,可以降低患者在治疗期间感受到的痛苦。另外,该CT技术还能够在治疗为主进行X线透视、拍摄图片,这更为有利于医疗人员对患者的病情的了解,从而给予更合理的治疗。

2.2锥形束CT在放射治疗中应用

锥形束CT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多应用于验证和纠正治疗位置,这样可以提高治疗过程中的治疗精度。具体实施流程:首先,应根据患者的不同病变位置使用不同的扫描预案,确定位置后将相关设备准备后;待准备环节操作完毕后,应进行扫描操作,扫描过程中会针对每一角度自动采集一帧图像,在循环360度后大约可以拍摄650幅图像;重建采集算法,再一次采集图像;重建数据与原始数据采用DICOM格式进行保存;选择适当的XVI配准方式,是重建数据图像与治疗计划中患者的CT模型相匹配,从而计算出治疗床需要调节的参数。另外,利用锥形束CT技术也能够用于对患者肿瘤发展轨迹的监控。

2.3锥形束CT技术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具体问题主要包括,如该技术的应用过程中,一般会持续较长的扫描时间与重建时间,若通过减少扫描角度缩短扫描时长,则会影响到成像的质量;靶区较容易发生位移,且难以控制,针对这一问题现象,并没有教好的解决方案,导致靶区位移现象的成因有多种,如呼吸作用产生的位移。

3.锥形束CT成像后处理技术的应用

3.1导致图像伪影的原因及校正

锥形束CT技术的主要作用,即实现对图像采取的引导,这针对低对比度组织的分辨有着较为积极的作用,其原理使由于矩形束CT算法均是按照理想模型计算,但实际上系统射线是多能的;其次,面探测其的射线采集效率也大为地域线阵列探测器,同时由于采用锥形束技术是开放扫描方式,故矩形束的散射影响远远超过传统CT技术。

锥形束CT成像的过程中,若产生伪影,可能会导致患者的病变区域被掩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散射源主要是X射线与人体结构的作用,另外,X线源的射线硬化、非理性探测器并不能够实现对患者病变位置的运动,这也会产生锥形束CT成像的质量问题。此外,患者在呼吸运动的状态下,也会导致一些伪影现象发生。

锥形束图像伪影校正:锥形束图像的伪影主要来自X线散射、扫描物体运动、平板探测器本身性能。探测器中心部分散射信号会在投影图像上产生“杯状”伪影;同时“杯状”伪影与扫描物体大小呈正相关,物体与扫描中心的相对位置影响其显示位置。与扇形束CT相比,到达CBCT探测板的X线散射明显增多,对图像的影响更加明显。减少散射伪影的方法有物理和软件修正两类方法。物理修正包括防散射栅和射线滤过器,软件修正包括重建前修正和重建后修正。用基于蒙卡模拟产生散射核叠加的方法,对MVCBCT图像进行重建前散射修正,Rando-Alderson头部模体结果显示该方法可以明显减少图像“杯状”伪影;应用重建后的图像计算电子密度,偏差由30%减少至8%。

3.2 CBCT图像处理技术

国内外研究主要以改进硬件和重建方法为主提高CBCT图像质量。硬件改进方式:硬件滤波,这是最常用的方法,但减少了X线量,使得图像的信噪比降低;改进FPI材料(如使用羟磷灰石材料:380 mg/cm3;使用反散射栅格及在kV级射线源上安装一个束补偿滤波器,以提高图像质量;利用软件改进CBCT图像质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改进CBCT重建方式:修正FDK锥形束重建算法;②提高重建宽度方法,将CBCT与CT配准后确定新的CBCT序列,通过增大螺跑和优化相位角,增加ROI的重建范围;使用二维和三维滤波改进图像质量,运用平均、中值或高斯平滑改进多平面图像质量];使用正向投影重建减少金属伪影;对运动(呼吸)的解剖形变进行四维重建,依据时间数的形变模型,建立一系列CBCT投影,迭代调节模型参数实现图像优化等,CT中的一些经典方法,如X线准直器、滤线器方法等校正散射的硬件方式,增加原射线的比例,但并未完全去除散射,对大的FOV不适用(例如胸部),与临床实际需要尚有较大差距。

(2)对CBCT图像进行散射校正

使用多项式插值的散射评估算法;基于散射校正板(beamstop array,BSA),利用插值卷积运算校正X线散射效应;以移动阻断(moving blocker-based)为基础的校正;通过建立散射的数学模型,使用数字滤波校正技术校正CBCT的X线散射。除以上方法外,还有基于蒙特卡罗的模拟法以及直接测量和经验探讨方法等。

(3)对投影图像进行去噪或三维重建等后处理

去噪方法包括:对重建前图像进行基于多尺度奇异性检测;运用小波与数字重建滤波器相结合的方法对CBCT图像进行全局去噪;自适应滤波算法去除高斯噪声和脉冲噪声;基于系数分类的CBCT去噪算法等。这些方法在兼顾去噪和保留图像边缘信息上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4.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放射治疗过程的精度,减少摆位的误差,可以采用将锥形束CT技术整合于直线加速器中,实现引导放射治疗过程中高质量成像地目的,同时可以通过在线调整治疗图像与计划图像的方法,进而提高质量过程中的准确度。针对以上优化方案可能导致重建图像密度分辨力低的特点,可以从硬件与软件两个方面进行优化,使图像质量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平,陈敏斌,唐敏,et al.锥形束CT在宫颈癌调强放射治疗中摆位误差分析[J].临床肿瘤学杂志,2019(5):440-444.

[2]姜秀贤.锥形束CT(CBCT)在盆腔肿瘤放射治疗摆位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保健营养,2017,27(3):324-325.

[3]孙波,徐寿平,滑鹏,et al.锥形束CT在肺癌患者精确放疗的应用[C]//2018年国际检验医学杂志学术年会.0.

[4]李庆,邓宗强,付美凤,et al.老年食管癌在调强放射治疗中摆位误差的研究[J].肿瘤学杂志,2018(8).

论文作者:张基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9年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17

标签:;  ;  ;  ;  ;  ;  ;  ;  

放射治疗中锥形束CT的应用浅析论文_张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