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阶段与战略研究_城市化水平论文

山东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阶段及其战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山东论文,发展阶段论文,战略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40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02)05-0037-06

一、对山东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基本认识

在人类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过程中,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跨越,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当代所有发达国家都是高度工业化的国家,而不发达国家几乎都是农业占有较大份额、工业落后的国家。这一历史事实使人们很自然地把社会进步特别是经济发展的水平即工业化程度联系起来,把工业化水平看作是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一般认为,工业化不仅是指一个国家经济重心由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变的过程,而且也是工业部门内部结构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一般要经历若干阶段。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钱纳里等把现代经济增长理解为经济结构的全面转变。他们在借助多国模型提出的标准增长模式中,把随人均收入增长而发生的结构转变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6个时期(见表1-1)。

表1-1 经济结构转变过程的阶段划分

根据经济增长活动的分析,在第Ⅰ阶段,社会生产主要表现为初级产品的生产活动,农业活动居于主导地位。虽然这一阶段工业部门的增长速度要高于农业部门,但由于人均收入很低,社会对工业制成品的需求非常有限,因而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工业部门不能成为总产出的主要来源,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在第Ⅱ阶段,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工业部门对增长的贡献越来越突出。根据标准变动模式,一旦人均收入水平超过400美元,制造业对增长的贡献将超过初级产品生产的贡献, 即工业部门成为总产出的主导部门。这一阶段被称为工业化阶段,包括了3个小时期。在第Ⅱ阶段,当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后, 制造业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劳动就业中的份额开始下降,而服务业即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将高于第二产业,最终将超出第二产业,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

在经济增长和结构转变的这三个阶段中,第Ⅱ阶段即工业化阶段是经济结构变化最为剧烈的阶段。按照标准模式,这一阶段内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的份额从19%增加到36%,同人均收入从280美元到2100美元的增长相对应。工业化阶段按人均收入水平可以划分为3个时期,这一划分与工业部门内部结构的变化也是大体吻合的。

从工业化过程中工业部门内部结构的变化看, 一般认为也要经过3个时期或阶段。在初期阶段(人均280~560美元),消费品工业如食品加工、纺织、烟草、家具等工业是主要工业部门,并且比资本品工业如冶金、化学、机械、汽车等部门以更快的速度发展。在中期阶段(人均560~1120美元),资本品工业的增长速度加快, 资本品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趋于上升,但这时尚未取代消费品工业的主导地位。在后期阶段或高级阶段(人均1120~2100美元),资本品工业比消费品工业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并逐步取代后者而居于主导地位。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通过对各国工业化过程中消费品和资本品工业相对地位变化的统计分析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他认为,各国工业化无论开始于何时,一般都具有相同的趋势,即在最初阶段,消费品工业占优势;在第二阶段,资本品工业迅速发展,消费品工业优势地位下降;在第三阶段,消费品工业与资本品工业达到平衡,出现后者增长速度快于前者的发展趋势。[1]

山东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在现代化进程中应处于哪个阶段?对此我们应有一个基本的判断。一般来说,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化发展水平的判断,可以借助几个变量指标加以衡量。这些指标主要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部门结构、就业结构、资本存量结构、城市化水平等。 城市化水平虽然不是一个经济指标,但它同工业化一样反映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水平。

(1)人均GNP指标。该指标是衡量工业化发展阶段的最重要的指标。根据世界银行的测算,2000年,中国的人均GNP达到854美元,具有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典型特征。在工业化的三个时期中,从280美元到560美元为工业化初期,从560美元到1120美元为工业化中期,超过1120 美元直到2100美元为工业化后期。山东省200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9407元,折合美元(按当年汇率)1137美元,仍处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

(2)部门结构指标。2000年,山东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结构为:第一产业占14.9%;第二产业占49.5%(其中制造业占43.6%);服务业占35.7%。与标准模式相比,这个比例反映出农业和服务业的份额基本上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相对应,而制造业的份额已处于工业化的后期和发达经济阶段。

(3)就业结构指标。2000年, 山东农业劳动力在社会劳动力总数中所占的份额为43.6%;第二产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建筑业等)的就业份额为22.2%;第三产业的就业份额为34.2%。与标准模式相对照,第一产业的就业份额尚处于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阶段,第二产业的就业份额则已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二者出现明显的不均衡状态。第三产业的就业份额则符合工业化中期阶段的标准。

(4)资本存量结构指标。我省的资本存量结构严重向工业倾斜, 2000年,山东省固定资产投资第二产业的份额达到46.4%,比标准模式的工业化末期的份额还要高,这说明长期以来我们重视工业的发展。但农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份额则仅占0.6 %(不含农村集体投资和私人投资),即使加上农村集体和私人投资,也少得可怜,这说明国家对农业的投资还不够重视。

(5)城市化水平指标。2000年,山东省的城镇化水平达到38%, 比全国高6个百分点,但与山东的工业化水平相比,还存在着明显差距。按照测算,(注:按照钱纳里的计算,当人均收入超过500美元(1964年美元),城市人口就应当在总人口中占主导地位,即城市化水平达到50%;超过700美元时,工业中雇佣的劳动力超过农业。)在人均GNP达到1000美元左右,制造业份额达到30%以上,相对应的城市化水平应在60%左右,而目前山东的城市化水平则仍停留在工业化初期阶段。

从上述各项指标的基本数据可以看出,依据山东的人均GDP 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将山东的工业化定位于中期阶段,即560美元到1120 美元的工业化的第二个时期,是比较合理的。但是也应看到,山东的工业化进程与标准模式相对照很难一一对应。最为突出的一方面是从工业发展水平和在GDP中所占的份额来看, 山东似乎已超越了工业化的中期阶段,达到了工业化的后期阶段甚至更高的阶段;另一方面从就业结构和城市化水平来看,山东的工业化似乎还刚刚进入起步阶段,距标准模式的工业化中期阶段还有一定距离。

二、山东的城市化与工业化水平的偏差

根据以上分析,山东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水平实际上存在着很大的偏差。按照钱纳里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对比研究,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过程而发生的现象。在工业化初期,城市化就已超过工业化,随后就明显地高于工业化水平了,这是各国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以他给出的世界发展模型为例,在低收入区内,城市化率已超过工业化率,但差异不大,但在人均GNP大于300美元以后,则城市化率明显高于工业化率(见图2-1):

图2-1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比较

(根据钱纳里世界发展模型)

然而,用这一模型对照山东省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则可以发现,山东在人均CDP100美元到1000美元期间的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发展轨迹与标准模型截然相反:世界发展标准模型中城市化率的曲线始终在工业化率的上面;而山东此发展模型中城市化的曲线始终在工业化的下面(见图2-2):

图2-2山东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比较

按照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劳动力在三次产业的就业份额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即第一产业由最初的70%以上到人均1000美元时就业份额下降到25%左右,这是一个最明显的变化。第二、三产业的就业份额则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即由最初的10%以下和20%左右上升至人均1000美元时的35%和45%左右。第一产业的就业份额的迅速减少是城市化水平提高的重要条件。根据钱纳里的多国模型,可以看出城市化发展与第一产业就业份额的变化曲线(见图2-3):

图2-3城市化率与第一产业就业率的比较(标准模型)

然而,用这一模型对照山东省的城市化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情况,则可以发现其明显的差别。即标准模型在人均400 美元时,第一产业的就业份额已降到50%以下,城市化率接近50%,两条曲线相交;而山东目前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第一产业的就业份额仍高达43.6%,而城市化率仅38%,两条曲线尚未能相交,由此反映了我省农村剩余劳动率转移的缓慢(见图2-4)。

图2-4山东城市化率与第一产业就业份额比较

三、山东城市化滞后的主要原因和危害

山东的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与整个国家的工业化道路的选择和各项制度安排密切相关,与全国的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状况是一致的。因此,山东的城市化滞后,并非山东自身发展战略和制度安排的失误,而是可以从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轨迹中找到原因。

我国城市化严重滞后局面的形成,既有资源性约束,也有体制性约束;既有发展战略方面的原因,也有体制改革滞后的原因。在建国后的前30年时间里,我国国民收入中的农业比重由68.4%降到32.8%,下降了35.6%个百分点,而同期城市化水平由1949年的10.6%上升到1978年的17.9%,仅增加了7.3个百分点,城市人口年均上升不到0.25 个百分点,城市化速度之慢为各国工业化过程中所罕见。这一阶段我国城市化滞后的主要原因是:第一,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目标,我国采取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由于当时的国际封锁和物质与资本的匮乏,国家只能用低价统购农产品和工农业价格“剪刀差”的手段来支撑工业化。由于重工业所需劳动力有限和就业所需资本的短缺,国家必须采取对农民进入城市的限制。第二,60年代初期的天灾人祸,出现了农产品供给严重不足的状况,只有通过控制城市人口并压低农民消费水平才能保证城市居民的基本供给。第三,国家当时以生产建设为中心,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有限,城市无法容纳更多的人口。第四,从1958年起,国家制定了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阻断了城乡居民之间的自由迁移和流动。

发端于70年代末期的农村改革,使我国农业生产力得到了迅速发展,为我国农村工业化的起步积累了资金,创造了条件。从80年代初期开始,先沿海后内陆,我国乡镇工业异军突起,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吸纳了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为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我国的乡镇企业98%以上都办在了乡村,它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也就是说,进厂的农民虽然职业角色有了改变,但由户籍所标明的身份地位,由兼营农业和居住地不变所形成的传统生活方式并没有根本性改变。我国农村的工业化并未带来农村人口的城市化,造成了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明显偏离。到1998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约30%,比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仍低近20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的速度虽然明显高于前30年,但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作用,城市化滞后的状况仍然没得到根本性改变。与前30年前不同的是,这一时期体制的约束因素取代了资源的约束因素上升到主要地位。所谓体制约束因素,是指第一,户籍制度仍然没有大的松动。1984年国家虽然提出允许农民自理口粮进入小城镇,但效果不明显。城乡居民的自由迁移仍受到严格限制,进城打工的农民无法融入市民社会。第二,就业制度的约束。在计划体制下由国家对城镇人口就业全包下来的体制,排拒了农民进城就业。城里人的“铁饭碗”与农民临时工的“泥饭碗”形成鲜明对比。第三,由国家对城市居民进行财政补贴的商品粮、住房等体制没有改变。在计划体制和城市职工低工资下建立起来的商品粮、住房、医疗及其它福利制度,使得城市人口的增加就意味着政府财政支出的增加,从而必须对城市人口严格限制。近年来,虽然这些制度有所松动,但农民进城的成本仍然居高不下,农村人口的城市化仍然存着诸多障碍,这正是造成我国和我省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长期存在的主要原因。

农民收入低从而农村市场的萎缩已严重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目前,在我国国民收入还比较低,大量低效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尚未转移出来的条件下,工业品和生产能力已出现了过剩现象,从而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不足,经济增长乏力,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任务更加艰巨。大批人口滞留于农村,使人均耕地等自然资源严重短缺,农业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从而农民收入低的问题又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应当看到,在我们这样一个农村人口仍占2/3以上的大国里,没有农民的现代化和农村人口的城市化,中国的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减少农民,正是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所要跨过的最巨大、最艰难的门坎。

四、从山东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认识所得出的基本判断

基本判断之一:城乡矛盾是山东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基本的矛盾,解决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问题是山东现代化进程中最艰巨的任务。

研究表明,进入新世纪的山东,目前是一个拥有9000万人口,农民占大多数,东中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明显的经济大省。传统农村与城市、传统农业与现代工业,农村人口的落后生活方式和城市人口的现代生活方式,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矛盾。这种二元结构矛盾突出表现在:第一,农村人口和在第一产业就业的劳动力比重过大,农民收入低的问题特别突出;第二,城乡居民分属两种不同身份待遇的社会,构成不同经济社会的利益集团,城乡差别产生了严重的城乡矛盾;第三,城乡经济发展水平悬殊,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与先进发达的城市社会并存,制约着山东经济社会发展。

基本判断之二:山东从总体上看已经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但城市化与工业化水平产生了严重偏差,城市化进程明显落后于工业化进程。

山东目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100美元左右(按现行汇率计算),第二产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近50%,按照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钱纳里的世界发展模型测算,山东整体上已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但是有两项指标与世界发展模型产生了严重偏差。一是城市化水平,按照目前山东人均CDP1100美元水平,相应的城市化发展水平应为65%左右, 而山东目前为38%,落后标准模型27个百分点;二是第一产业就业份额,按照标准模型山东应在30%以下,但目前仍然高达近50%。因此,可以说我们实现的工业化是一个偏面的,缺少城市化支撑的工业化。

基本判断之三:农村人口规模庞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缓慢是制约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而加快农村人口转移和城市化发展则是未来10-20年山东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和主要推动力量。

目前在山东9000多万人口中,按户籍划分的农业人口占74.3%,按实际居住地划分的农村人口约占62%。2000年,山东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县以下农村仅占28.6%,加上县一级也仅占38.2%,这说明人口占大多数的农村市场极度萎缩。由于农村人口规模庞大且收入水平低,使工业品在农村销售困难,市场规模无法扩大,从而制约了城市工业的增长。可以说,城市化滞后和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困难,已成为制约山东经济社会的主要“瓶颈”。要提高农民收入,扩大农村市场,就必须加快农村人口转移和城市化步伐,这是新世纪山东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主要动力源。

基本判断之四:加快农村人口转移和城市化进程,是山东作为沿海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在新世纪,山东作为沿海发达省份,要率先实现现代化,必须以农村人口的减少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为前提。世界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在一个农业人口占多数的国家或地区,是无法耸立起现代化大厦的。没有城市化的工业化不可能带来现代化。加快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提高城市化水平,是山东从小康走向现代化所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五、山东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和城市化发展的战略目标、布局和重点

中共中央在关于“十五计划建议”中提出,要不失时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把它上升为战略性、宏观性和政策性的大问题,从而使中国的城市化政策第一次从其他政策的配套层次上升到核心政策层面。这表明我国以工业化为主体推进国家现代化的发展思路,已经转换到以城镇化为主体推进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整体战略思路上来,这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转折。因此,地方各级政府应及时抓住这个机遇,彻底清理现有的影响城市化进程的有关政策,创新性地制定各种制度与政策,加快城市化步伐。

长期以来,在我国城市化道路问题上,有一种占统治地位的观点,就是我国农村人口太多,不可能都集中在城市,因此,中国的农村城市化道路,应该是积极发展小城镇,使农村人口向分散的小城镇转移。因而,我们选择的是一条“城镇化”道路而不是城市化道路。改革开放以后,尽管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的问题日益受到重视,但在国家“严格控制大城市、适当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的政策引导下,我们实际上把城市化的战略重心放在了建设小城镇上。尽管20年来我们在小城镇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小城镇过于分散、规模不经济,服务功能差、转移农村人口少的问题比较突出,而大中城市的发展则仍然受到了种种限制,从而也迟滞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城市与小城镇相比,在结构、功能、作用、质量等方面都有很大区别。首先,性质不同,城市是一个与农村相对应的区域地理概念,是工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产物,也是它们的载体。而小城镇则是城与乡之间的中间体或结合部,它不具备发展规模工业的条件。其次,功能不同。城市作为区域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服务中心、交通中心等具备强大的辐射功能,对周边地区有很强的辐射带动能力。而小城镇作为城尾乡头,则不具备这些功能,而多数只有乡村集镇的功能。第三,质量不同。城市是人口、资本、技术的高度集聚,有着先进的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设施,人们可以享受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而小城镇则人口、资本、技术集中度低,基础设施差,人们仍然难以摆脱传统的生活方式。第四,土地利用率不同。据有关资料,我国人均使用土地特大城市为52.2平方米,大城市为68.7平方米,中等城市为73.9平方米,小城市为88.6平方米,小城镇则更多。城市越大,土地越节约。

我国小城镇的发展虽然对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起了巨大作用,但只是一个城市化演进中的阶段性过程,而不宜把建设小城镇作为城市化的目标。从目前的发展来看,如果继续只突出“镇”的地位,势必影响城市化的健康发展,难以迅速提高城市化水平。因此,我们必须遵循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对城市化发展道路进行重新选择,实现城市化发展重心由“镇”到“市”的转移。

1.战略目标

2000年5月, 山东省委和省政府做出了《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决定》,把加快山东的城市化进程作为新世纪开始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十分正确的。《决定》中提出的战略目标是:到2010年,全省基本形成职能分工明确、空间布局合理、等级规模有序、设施完善高效的城镇体系,使我省成为全国城市化发达的地区之一,向城镇转移农村人口2000万,全省城市化水平达到50%左右。这是一个鼓舞人心的目标,也是符合山东实际的目标。经过努力,实现这一目标,就能为我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实现这一目标,对于山东这样一个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来讲,又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因为第一,以现有38%的城市化率为起点,在2010年达到50%,意味着每年我省城市化水平必须提高1.2 个百分点以上,这个速度要高出整个20世纪90年代的速度。第二,以现有的人口为基数,考虑到农村每年的新增人口(约30-40万人),如达到2010年城市化水平50%的目标,则每年需转移农村人口140-150万人;如达到2010年转移农村人口2000万人的目标,则每年需转移200万人。 以山东139个县市区计,平均每个县市区每年应转移农村人口1.1万人以上。可见其任务的艰巨性。第三,我省各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比较突出。对于工业化水平和人口素质都比较高的东部地区来说,农村人口转移可以以就地转移为主,转移成本较低,而对于工业化水平和人口素质都比较低的西部地区来说,农村人口转移将会以异地转移为主,人口迁移的成本高,困难大。

山东要实现2010年城市化水平达到50%的目标,必须要有切实可行的转移农村人口的措施,各市地和县也要有分阶段实施的计划。根据山东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情况,不同的地区可以提出不同的目标,来确定农村人口转移的速度。东部地区,包括青岛、威海、烟台、潍坊、淄博、济南,应达到每年城市化水平提高1.5-2个百分点的目标;中部地区,包括东营、枣庄、济宁、泰安、莱芜、日照、应达到每年提高1-1.5个百分点的目标;西部地区,包括临沂、滨州、德州、聊城、菏泽、应达到每年提高0.8-1个百分点的目标。按此目标来分解和确定本市和县区农村人口转移的数量,可以做到心中有数。

根据这一规划,山东的城市化率提高到50%以后,即2010年以后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的比较将趋向常态,即城市化率超过工业化率(见图5-1),使城市化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

图5-1山东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趋势模型

根据这一规划,在山东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大批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农业中的劳动力逐步减少,在近几年内,山东城市化率与第一产业就业份额的比较曲线即可产生交叉,从而山东的发展与标准模型相符(见图5-2)。

图5-2山东城市化率与第一产业就业份额比较发展趋势模型

2.战略布局

关于山东城市化的战略布局,省委省政府在“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意见”中指出:全省城镇布局应体现中心集聚、点轴拓展的原则,逐步形成以中心城市和沿海港口为依托,以交通运输干线为主轴的集约开发态势。形成“两大中心、四个层次、五条城镇发展轴线”的总体格局,即济南、青岛两大中心城市;省域中心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四个层次的城镇体系;形成济青聊、日菏、京沪、京九、沿海五条城镇发展轴线,实现以点带线,以线促面,推动全省城镇体系网络发展。我们认为,这一战略布局是基本合理的,也是符合山东实际的。

在上述战略布局中,我们认为从世界城市发展的规律和趋势看,需补充以下三点:

第一,要突出以青岛为龙头的沿海城市带。目前,山东沿海已隆起一条城市带,从北向南,已有龙口、蓬莱、烟台、威海、荣城、文登、乳山、即墨、青岛、胶州、胶南、日照等大中小城市近20个。这些城市得开放风气之先,经济发达,城市化进程将快速推进,在环渤海地区和东北亚地区都具有重要地位。青岛的发展应以国际化大都市为目标,在发展规划和政区设置上应给予其充足的发展空间。

第二,要强化以济南为中心的都市圈。济南作为山东的省会城市,其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周围已形成由大中城市形成的城市群。济南周围的100公里左右,已有淄博、莱芜、泰安、聊城、德州等城市, 形成山东中部的环状城市群,也可以称为“一小时都市圈”(高速公路一小时通达)。山东城市化发展要充分发挥济南的辐射带动作用,使周围的城市布局更加合理,集聚作用更加突出,真正形成以济南为中心的,带动山东城市化发展的都市圈。

第三,要发展以青岛、潍坊、淄博、济南为轴线的大都市连绵带。沿胶济铁路发展起来的这几个城市,均已达到了特大城市和大城市规模,将来将有可能形成大都市连绵带。从世界城市化发展的历程和经验看,都市圈和大都市连绵带将成为人口和产业的聚集中心,是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可以有力地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山东的城市化布局应该考虑上述因素。

3.战略重点

长期以来,山东农村劳动力转移有两个显著特征,第一是以就地转移为主,即主要是在农村内部,到乡镇企业工作,或到乡镇或县城经商,到县城范围以外就业的人数较少。第二是以兼业型为主,即绝大多数转入非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并没有完全脱离农业,而利用闲暇时间来经营农业。有相当比例的劳动力属于季节性的转移,农忙务农,农闲时务工经商。这两个“为主”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提高了农村的工业化水平,但没有形成农村人口的大规模集聚,使农村人口的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

要加速山东城市化进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必须实行两个转变,即从过去的以就地转移为主转变为以异地转移为主;从过去的兼业型为主转变为专业型为主。这是一种战略性的转变,也是加快山东农村人口转移的必然选择。所谓的异地转移为主,就是要打破过去那种“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模式,使农村劳动力真正走出农村,到大中城市和城镇创业或打工经商;所谓以专业型为主,即在前一种转移模式实现转变的基础上,使农村人口真正离开黄土地,从事专业化的生产经营,真正减少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口,从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化解我省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矛盾,从而切实推进我省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

关于城市化战略重点如何选择,我省“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意见”中提出,要“实施积极的城市化战略,合理发展大城市,重点发展中小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网络”。这一指导思想和原则,实际上是一个坚持多元化发展的方针,即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都要发展,从总体上看这一方针是正确的,因为从山东的实际来看,城市短缺的问题特别突出,各类城市、城镇都需要大发展,但是这一方针也存在着重点不突出的问题,即推进城市化,我们的着力点应放在哪里,还不十分清晰。

我们认为,要推进山东的城市化进程,重点要抓好大城市和小城镇的工作,也就是要走“抓两头、带中间”的道路。

国际经验证明,城市,特别是规模较大的城市,会产生明显的聚集效应,从而带来更高的规模效益,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强的科技进步动力,更大的经济扩散和辐射效应。山东目前大城市还比较少,只有济南和青岛有较强经济实力和辐射带动的能力,未来一段时间,仍应集中力量发展大城市,力争在未来10~20年时间真正形成济南和青岛为中心的两个都市圈,形成沿海和沿胶济铁路的两个大都市连绵带。以此来吸纳更多的农村人口,提高山东的城市化水平。

积极发展小城镇,并不意味着要走以小城镇为主导的分散型的城市化道路。发展小城镇,主要着眼于一是小城镇与农村地缘关系密切,农民进入小城镇比进入大中城市付出的心理成本和经济成本要低一些;二是小城镇的发展可以把城乡两个市场较好较快地连接起来,迅速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由此大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而促进农业规模效益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长。但是发展小城镇不是搞遍地开花,使现有的乡镇所在地都变成小城镇,而是重点支持和发展县城关镇和中心镇,使之尽快成长壮大为城市,使农村人口向县城和中心镇集中,从而加快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

“带中间”并不意味着忽略或不重视中小城市的发展。这是因为广大中小城市已基本上进入了城市发展的正常轨道,在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人口管理等方面已有一套制度化的东西,只要正常发挥其功能和作用,就能不断集聚人口,放大规模、辐射农村,从而加快自身的发展。在山东,中小城市发展也可率先放开户口限制,使有能力,有资金的农村人口可以直接进城创业。从而使山东的中小城市快速膨胀壮大,与大城市和小城镇共同构成科学合理的城镇化体系。

六、加快山东农村人口转移和城市化的主要措施

1.关于农村人口转移

要以加快城市化作为转移农村人口的根本出路,通过改革户籍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健全进城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等手段,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

城市化意味着人口和非农产业在城市的聚集,因此,过去所强调的“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绝不能理解为“在农村办工业”,“在农村建城市”,这是非常片面的。我国乡镇工业的分散,小城镇的分散,是城市化滞后的主要原因。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前提,就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

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有农村人多地少,就业机会少和收入低的推力,也有城市收入高、机会多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引力,但是也有很多阻力。如户籍制度的障碍、城市就业的压力、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等,都妨碍了农村人口向城镇的集聚和迁徙。要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就是要通过改革户籍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降低农民进城的门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民素质、促进乡镇企业向城市集中等一系列措施,来真正实现人口和产业向城市的集聚。

2.关于城市化发展

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构造全省功能互补、规模适宜、等级有序的城镇体系,以人为本,矫正城市发展方略。要突出城市特色,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拓宽城镇建设投资渠道。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一定要在山东已初步形成的“两大中心、四个层次,五条城镇发展轴线”的基础上,注重大城市群的建设和大都市圈的形成,对于组群式城市搞好功能分区,做到功能互补,结构合理。突出省内各主要城市的特色,加强县城和中心镇的规划和建设。要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组织与协调,保证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可行性和权威性。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以人为本”的观念和创新观念,推进城市化发展。

城市化发展,需要资金的支持。因此要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拓宽城镇建设的筹资渠道,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通过发放市政债券,发行市政建设股票、BOT融资、特许经营权转让等多种方式, 融入城市建设所需资金。要培植多元化的城市建设投资主体,充分利用国内外金融机构贷款,为加快城市化进程提供资金保证。

3.关于发挥政府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作用

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健全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制定积极有效的经济政策,为加快城市化进程提供有力的保障。

政府在城市化进程中能起到规划、指导、服务、优化环境等多方面促进作用。但政府不能取代市场去配置资源,而是应当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让市场机制起主导作用。政府所要做的事情就是加快改革,及时清理现有的影响城市化进程的政策,扫除阻碍城市化发展的一切人为障碍,为加快山东农村人口转移和城市化进程创造良好的环境。

为此,应该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出台相关的农民能带土地收益进城的政策、城市扩大就业的政策、扩大廉租房供应的政策和其它相关政策,健全社会保障制度,降低农民的进城成本。同时还要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积极的财税政策、适当的金融政策,改善城市化进城中的一系列“瓶颈”制约因素,为推进山东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山东的现代化步伐而做出自己的努力。

标签:;  ;  ;  ;  ;  ;  ;  ;  

山东省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阶段与战略研究_城市化水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