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有利于消费扩张的各项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力推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当前世界经济增长减缓、出口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对于拓展经济发展空间、防止经济下滑显得十分重要。尽管扩大消费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但受城乡居民收入下降、企业效益严重下滑、就业形势严峻、居民消费信心低落、股市与楼市低迷等因素的相互叠加影响,对消费产生了明显的抑制作用,也增加了未来扩大消费的难度。当务之急是选准扩大消费的着力点,大力推进有利于消费扩张的各项改革,重振消费信心与投资信心,努力减轻和消除居民扩大消费的后顾之忧,逐步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影响消费稳定增长的不利因素日益显现
一、城乡居民收入呈下降趋势,不利于消费的扩张
今年以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长明显下滑,购买力有所减弱。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一至九月累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5%,比上年同期增速回落5.7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11%,同比回落3.8个百分点。更为突出的是,城镇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因市值蒸发及房价下跌,出现了较大幅度的负增长,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消费支出的增长。收入决定消费,居民收入实际增幅出现回落,对未来一个时期消费增长的直接影响是不容忽视的。经过一个滞后期,2009年消费增速出现下滑的概率很大。此外,居民实际收入增长减慢,也将直接导致新增消费支出的减少,不利于消费需求的扩大。可以肯定的是,2008年将是本轮经济周期中消费增长的高峰,2009年消费需求将步入调整和减速阶段。
二、消费者信心大幅下降,预期心理均不乐观
消费者信心指数的高低与经济增长速度、居民收入实际增长呈现高度的相关性。今年受世界经济轻微衰退和国内经济周期性调整的双重影响,居民消费者信心也呈现逐季回落的走势。消费者信心指数连续三个季度出现下滑,是2005年以来的首次。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3季度国内消费者信心指数为93.8,比上季度回落0.3个百分点。这一数据已是今年以来连续3个季度逐季回落。此外,3季度全国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23.8,分别比二季度和上年同期回落11.0点和19.2点。两个指数的双双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消费者对未来经济前景预期不佳,表明居民对未来支出预期存有顾虑,消费信心不足,消费欲望将减弱。主要表现为:
一是正在蔓延的金融危机重挫了全球消费者的经济预期。愈演愈烈的全球金融危机给世界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消费者信心遭受重创,消费意愿的下降将金融危机直接导向了实体经济,从而将更多的人、更多的行业和企业拖入这场危机当中,导致消费信心大大受挫。这一趋势将会继续发展,其产生的后果尚难预料。
二是资本市场的极度低迷重挫了中高收入阶层的投资与消费信心。在我国经济基本面仍向好和上市公司利润有望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大背景下,股市却出现了连续、长时间、非理性的大幅度下跌。股市的长期持续低迷,使得居民投资开始趋向保守。据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居民购买股票和基金的热情已大大降低。其中,投资股票的比例由年初的32%降到目前的17%,投资基金的比例由26%下降到12%,愿意增加投资资金的居民占比由29%降低至22%。
国际经验早已表明,股票市场存在着“财富效应”,即股票市值的上涨会刺激消费的增长。据相关专家估算,在今后两年内,当股市的资产价格每增加100元,我国居民就会相应增加大约1~1.5元的家庭消费。目前我国的股票和基金账户已超过1.4亿户,拥有7000多万股民,且多为中高收入群体,股票和基金已成为我国居民的重要资产之一。国内股市出现的大幅下跌,使得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大幅缩水,实际上已经产生了严重的负财富效应。这也大大抑制了他们的消费热情,将对中国整体消费的增长产生严重的下拉作用。
三、信用消费水平低和消费环境差
由于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滞后,信用缺失严重,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特别是与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紧密相关的食品、药品、保健品、化妆品等安全隐患尚未解决,违法生产经营者付出的失信成本过低,失信者得不到严惩,风险成本很小而获利巨大。
以生态环境而言,空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影响人们的生存和发展,影响消费结构的优化和消费质量的提高。以社会环境(包括市场环境)而言,存在的问题触目惊心。假冒伪劣的商品和服务充斥市场,损害消费者权益,甚至危害人的生存,使得人们不敢放心消费,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已引起全球关注。此外价格欺诈、行业垄断、强制交易等等行为不仅影响消费者权益,也破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最近发生的奶粉事件不仅是一个行业的地震,更是广大消费者在身体和心理上蒙受的严重打击。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不是简单地要恢复一个产业的发展,更要从根本上挽救和重建社会的消费信心。
在金融领域,主要风险来自贷款的信用风险,这是信贷消费水平低的根本原因。我国目前仅有人民银行建立的个人金融信用数据库,还没有包括涵盖多方面社会信用信息的信用产品。
四、三大后顾之忧仍是广大居民紧缩开支的根源
居民医疗保障制度、社会救济制度、退休养老制度、失业保险制度、教育的产业化制度以及住房货币化制度的改革和实施状态,都使得大众居民对未来生活充满了担忧,医疗、健康、保险、住房、就业、子女上学等各种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使得大众对未来信心不足。
选准着力点,大力推进有利于消费增长的各项改革
在看到我们面临的不利因素的同时,也要看到促进消费扩张有利的众多因素,一是国家正在加紧制定和出台有利于扩大消费的政策举措。如11月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出台的10条扩大内需举措中,就有多项措施与扩大消费需求密切相关。因此,中央扩大消费的宏观政策指向更加明确,中央和地方相关政策出台力度将会加大。
二是出口市场萎缩,企业更加注重开拓国内消费品市场。
三是物价水平趋于回落,消费成本下降,有利于提升消费者信心;尤其是房价回落有利于提振其消费需求,加上国家近日出台的减轻购房者负担的组合系列政策,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房地产交易的冷清局面。
四是近年来中央提出了一揽子强农惠农和重振消费的举措将成效渐显,各地政府将更加关注民生,逐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消费环境将趋于改善,有利于居民增加收入,扩大消费。
五是从中长期看,扩大消费具有巨大市场潜力。
从总体上看,我国消费品市场发展机遇大于挑战。当经济发展对消费的信赖性越来越大,扩大内需已成为“保增长”的主要渠道,只要坚定不移地落实好中央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各项方针政策,采取稳定、长期、有效的办法,促进消费,大张旗鼓地重振消费者信心,重树投资者的投资信心,才能实现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要加快社会保障领域的改革步伐
首先必须解决人们的三大后顾之忧:养老、医疗、住房。只有解决了这些让居民忧心的问题,才有信心去消费、去投资,而不会有后顾之忧。只有进一步消除人们在上学、看病、住房、养老等方面的后顾之忧,消费意愿才能得到最彻底的释放。尽管这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但这是一条见效最快的途径。只有建立可靠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让人民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居,居民放心大胆消费。否则拉动内需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如果朝不保夕,不知道明天会怎么样,只有紧握自己的钱袋。将来生活没有保障,只能依靠自己,不该花的就不花了,就更谈不上风险投资。
二、改善涨价预期,慎重出台调价措施
今后对与群众息息相关的各种公用事业价格、公益性服务价格进行调整时,一定要慎之又慎。此外,通过财税手段来拉动消费,则是最直接、最迅速、最有效的办法。不妨设定与CPI联动的补贴参数,一旦物价超过警戒水平,就立即启动低收入人群的补贴。有了这些财税措施保障,居民积蓄已久的消费欲望才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
三、优化消费环境
营造一个让人放心的消费环境,是提升公众消费意愿的当务之急。没有一个放心的消费环境,会给消费信心带来严重打击。以质量立国,品质立国,这是民族品牌的根本出路,也是解除消费信心的危机,如何加强市场监管,如何让食品安全法等重要法律尽快颁布实施,也是拉动消费的重要手段。
四、稳定居民的财产增长预期
当前,应建议采取非常规的调控措施(如保值储蓄),解决日益突出的居民储蓄存款负利率问题,改变居民的通胀预期,稳定居民的储蓄消费行为。当务之急是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多出台实质性利好,真正保护投资者的利益,重树消费信心与投资信心。一是改革优化税收制度,适当减税,切实降低投资者的交易成本。二是暂停终结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改变股市“圈钱”的行为。三是可以考虑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对税收制度作灵活、富有弹性的调整;完善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范围,调整边际税率;适时调整消费税的覆盖范围和税率,以差别税率强化消费税的调节功能;还可以考虑采取有利于扩大内需的减税措施。
五、要提高居民消费倾向
加快拓展消费市场,显然要瞄准中低收入群体做文章。中低收入群体的主要问题是没钱消费。要坚决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的战略部署,加速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加速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并加快农村消费品市场体系的建设和培育。要通过启动财税杠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缩小收入差距,尽快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相对收入水平,让改革开放成果普惠大众,进而提升居民消费倾向。企业也应加强针对中低收入群体特别是农村市场的产品开发,为中低收入消费者提供更多物美价廉的产品。
六、完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
中低收入群体比之高收入群体更依赖于公共产品和服务,或者说,他们的消费与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相关度更高。有学者认为,我国目前由市场决定的部分超值消费服务、物品和资源供给过剩,由政府或社会提供的基本社会公共服务供给不足,这是我国目前内需不足问题的实质。国家在住房保障、教育、医疗等准公共产品领域的投入不足,以及在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领域投入的不足,会导致中低收入群体在住房、教育、医疗等各方面增加支出负担,被迫增加储蓄挤占其他消费支出。同时,在自来水、供电、天然气、燃油、通讯、城市公共交通等公共产品消费领域,也存在克服垄断弊端、加强管理和成本监督以及完善定价机制等问题,这些问题解决得不好,也会增加消费者的不合理支出,进而挤占正常消费。因此,完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和管理,加大对紧密关联民生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投入,对促进社会公平,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倾向,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之,要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必须使消费者形成持久性的良好预期。改善对经济景气的预期,增强城乡居民对我国宏观经济长期向好的信心,从而稳定财产增长预期。要针对当前消费需求发生变化的新趋势、新特点,从增加收入、抑制通胀、增强信心等方面入手,继续改善消费环境,消除消费障碍,改善心理预期,为消费升温再加“一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