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物流与供应链绩效的实证研究_采购与供应链管理论文

中国企业物流与供应链绩效的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企业论文,供应链论文,绩效论文,实证研究论文,物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在过去的30年里,企业经营环境和运作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外包非核心业务成为企业降低成本、改进质量、加快市场响应速度的重要手段。供应链管理是企业同其它成员企业(包括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端)进行交互的窗口和界面,供应链管理水平的优劣不仅对企业自身的运营绩效产生影响,也会影响到相关组织的运作。供应链管理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供应链管理战略成为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1]。建立有效的供应链绩效度量系统,对企业供应链绩效水平进行如实地评价,明晰供应链绩效所关心的各指标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是对供应链进行有效管理、改善供应链绩效的基础。

物流与供应链绩效的评价跨越了单个企业界限,需要综合考虑整个供应链的运行情况。这从根本上增加了问题的难度,供应链绩效的评价已成为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2]。Beamon[3] 认为评价制造型企业的供应链绩效至少应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状况、产出水平以及运作灵活性三个方面进行衡量。Lai等人[4] 基于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构建了三维度的指标体系对物流企业的供应链绩效进行评价,包括对发包企业的服务效果、对物流运输服务提供商的运作效率和对接包企业的服务效果。Gunasekalan等人[5] 基于计划、采购、组装和配送4个主要的供应链过程提出了供应链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马士华等人[6] 基于供应链业务流程,构建了制造型供应链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霍佳震[7] 从顾客价值、供应链价值两方面提出了零售型业务流程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上述这些评价指标体系大多是以业务流程为核心进行设计的。如果企业的绩效评价系统不能如实地反映供应链的实际运作水平,他们付诸在供应链上的努力就会受到影响;反之,如果绩效考核系统能同供应链实践紧密结合,供应链运作就会处于有利位置。基于这一假设,Brewer和Speh[8] 将供应链管理同平衡记分卡(Balanced scorecard)这种战略绩效考核系统联系在一起,并设计出了基于平衡记分卡的供应链绩效测评系统。Brewer和Speh为供应链绩效测评系统设计带来了新思路,我国也有不少学者尝试利用平衡记分卡来重新构建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9,10]。

虽然平衡记分卡为设计有效的供应链绩效测评系统提供了全面的视角,但企业仍然需要为每个视角设计选择合理的度量指标。Brewer和Speh等人提出的这些供应链测评系统多为学术界的理论研究成果,缺乏来自供应链管理实践者的声音。

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平衡记分卡的思想,构建出一套科学、可靠的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为企业进行供应链绩效的自我评价提供有效的测评工具。在此基础上利用调研数据对记分卡进行实证检验,探究供应链绩效的内在作用机理,为供应链管理提供借鉴和指引。

2 基于平衡记分卡的供应链绩效测评系统设计

1992年,Kaplan和Norton[11] 总结了12家大型企业的业绩评价体系的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战略管理绩效评价框架——平衡记分卡。平衡记分卡是一种以信息为基础的管理工具,从财务、顾客、内部经营流程、学习与发展这4个各有侧重又相互影响的角度综合评价企业业绩。它的核心思想是在一系列指标间形成平衡,即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滞后型指标与领先型指标、内部绩效与外部绩效之间的平衡。管理的注意力从短期的目标实现转移到兼顾战略目标实现,从对结果的反馈思考转向到对问题原因的实时分析。平衡记分卡的设计原理如图1所示。

图1 平衡记分卡的设计原理示意图

平衡记分卡为企业进行战略管理绩效的自我评价提供了科学、有效的工具,也为供应链绩效的评价开辟了新思路。根据供应链管理的特点,借鉴平衡记分卡的思想,参与日本物流系统协会(Japanese Logistics System Society,JLSS)的企业管理者和研究人员经过十几轮的讨论,设计出了新的物流与供应链绩效评价记分卡。此后,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组织了专门的研讨会,来自中国、日本、泰国、芬兰、英国等地的研究者们讨论并改进了此记分卡。该记分卡涉及4个方面:企业战略和组织间的协调、计划及执行能力、物流效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企业在每个方面的表现,通过5~7个输入指标进行测度,该记分卡共包含22个输入指标。除了记分卡外,最终形成的调查问卷还涵盖了企业的基本信息部分。物流与供应链绩效记分卡的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无论在何种商务环境下,现代管理理念越来越重视以客户为中心和顾客满意。此外,财务数据是评价商业系统永恒的重要依据。物流效率则是从外部顾客和产出角度来衡量供应链绩效的。

卓越的财务表现和顾客满意无不源于企业的业务流程。业务流程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财务表现和顾客满意程度。计划及执行能力反映了企业的内部业务流程,是企业取得物流高效率的决定条件。恰当地应用先进信息技术可以大大提高信息在企业内部和供应链各成员企业间的共享程度,推动物流和资金流效率,增强整个供应链的协调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提高供应链绩效水平[12]。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反映了信息技术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应用水平。

企业战略与组织为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活动提供了最重要的企业内部环境。企业战略及组织间的协调能力反映了企业对员工培训、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战略侧重程度和支撑基础。物流与供应链绩效记分卡同平衡记分卡的对应关系如图2所示。

记分卡采用李克特(Likert)5点量表,企业用1~5对某项指标进行评估,分值越高,表示该企业在该项测量指标上的表现越好。经过专家和企业界有关人士的共同研讨,为每一测量指标各得分值所代表的绩效水平进行了定义说明。以“企业战略中供应链及物流管理的重要度(A1)”为例:(1)最高层领导不具有关于物流及供应链管理的明确的战略或政策,没有专门负责物流及SCM革新的部门;(2)有负责物流革新的部门,但活动范围限于该部门内部;高层领导没有积极地参与,也没有明确的物流战略;(3)在高层领导的指挥下,有专门负责物流及供应链管理的组织机构,但是其影响没有渗透全公司;(4)在明确的企业战略的支持下,在高层领导者(副总经理以上的领导)的主管下,不断推进物流管理的革新;(5)关于物流及供应链管理存在清晰的企业战略,在总经理的领导下,存在覆盖整个企业的体制,以增强物流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

图2 供应链绩效记分卡与平衡记分卡的对应关系

3 数据采集与样本概述

2005年,由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组成的调研团队以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为核心,对全国范围内的工业企业进行调研。调研的形式主要有两种:(1)根据相关资料、企业名录及与本研究有协作关系的企业,邮寄调研问卷和发送Email电子版问卷;(2)深入企业进行座谈,当面填写问卷。调研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08份,其中有效问卷206份,回收率达77%,有效样本比例为66.9%。

经审查反馈问卷完整有效的企业,本文中称之为样本企业,样本企业的地理分布如表2所示,样本企业的所有制形式及其它特征信息概述如表3所示。

4 结果分析

4.1 信度与效度分析

信度和效度是评价问卷质量的两项主要指标。信度是指测量数据与结论的可靠性程度,即测量工具能否稳定地测量到要测量事项的程度,它是就稳定性和一致性而言的[13]。效度是指问卷所测得的结果达到期望目标的程度,效度越高,表示测量结果越能显示所要测量对象的真正特质[14]。效度按不同的侧重一般分为内容效度、关联效度和结构效度,由于内容效度和关联效度可以通过在问卷设计阶段请相关专家来进行检验,因此一般只检验问卷的结构效度。

最常用的信度检验为克朗巴哈α系数检验,一般认为α系数如果在0.9以上,则该问卷的信度甚佳;在0.8以上都是可接受的;如果在0.7以上,则该问卷应进行较大修订,但仍不失其价值;如果低于0.7,就需要重新设计问卷[14]。基于调研数据,利用SPSS软件对供应链绩效记分卡的4个评价角度进行信度分析,其α系数都在0.85以上,结果如表4所示。这表明供应链绩效记分卡的设计是可信的。

结构效度反映的是评估所得结果同期望评估内容的同构程度,它表明了在多大程度上实际评估体系的结构,能够作为所期望评估内容在结构上的替代物。在进行结构效度分析时,本文选用验证性因素分析(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方法[15]。基于调研数据,利用Lisrel软件对物流与供应链绩效记分卡的结构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分析结果如图3所示。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小于0.05,且规范拟合指标(NFI)、非规范拟合优度指标(NNFI)、比较拟合优度指标(CFI)的值均在0.95以上,说明模型拟合较好,可以接受上述结构模型。

图3 标准化后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

注:图中A1~A5、B1~B5、C1~C7、D1~D5代表的测量指标如表1中所示。

4.2 所有制形式与物流及供应链绩效

中国经济仍处于中央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阶段。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资进入,外资企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外资企业约占到中国出口的50%、进口的60%。伴随着中国的经济改革,民营企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1992年,民营企业的就业人数为838万人;到2003年,这一数字增加到4922万人。

图4 不同所有制形式企业的物流与供应链绩效比较

因此有必要研究国有、外资、民营企业在物流与供应链绩效上的差异。每一类企业在“企业战略及组织间的协调能力”、“计划及执行能力”、“物流效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4个方面的平均表现如图4所示。从中以看出,就平均表现而言,外资企业在记分卡涉及的4个方面均优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从中还可以看出,国有企业在“企业战略及组织间的协调能力”、“计划及执行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三方面均显著优于民营企业,但国有企业在“物流效率”上的优越性并不明显。非严格意义上讲,国有企业的“企业战略及组织间的协调能力”、“计划及执行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对“物流效率”的贡献不如民营企业大。

4.3 4个视角间的结构模型及其对供应链管理的指导意义

如记分卡的设计所述,物流效率从外部产出的角度衡量企业物流与供应链的绩效表现,这些产出源于企业业务流程。在记分卡中,企业的“计划及执行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两项从流程角度测量物流与供应链绩效的指标。而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所涉及的这些业务流程都是在某一组织中,或者由某个组织开展的,并受到企业战略和文化的影响。此外,验证性因子分析也显示“计划及执行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之间存在强相关性。综上所述,“企业战略及组织间的协调能力”、“计划及执行能力”、“物流效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之间的结构模型可以建立,如图5所示。

将模型输入Lisrel,利用采集的数据进行验证,得到分析结果。结构方程模型标准解的指标如表5所示。本文提出的模型轻松地通过了对这些指标的要求值,因此模型是可以接受的。结果显示“计划及执行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之间并无直接的相关关系,因此删除了这两者之间的作用关系连接线。这两者在验证性因子分析中表现出的强相关性,或许是因为它们都紧密依赖于同一因素(企业战略及组织间的协调能力)。

图5 提出的4个视角间结构模型

结构方程模型得到的结果模型如图6所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对物流效率存在显著影响。然而,计划及执行能力对物流效率的影响更为强烈。而“计划及执行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都紧密关联于企业战略及组织间的协调能力。

虽然物流效率是顾客、企业股东最为重要的指标之一,然而卓越的物流绩效离不开高质量的计划及执行能力以及先进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利用。而所有这些需要管理层对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更为重视,同顾客和供应商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以及为员工提供行之有效的培训。

图6 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结果

5 结论

本文基于平衡记分卡的设计思想,从顾客、财务、业务流程以及学习与增长的角度,结合企业实践,构建了一套新的物流与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从企业战略及组织间的协调能力、计划及执行能力、物流效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4个方面全面反映企业的物流与供应链绩效水平。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了包含22个测量指标的供应链绩效评价记分卡。

利用记分卡,在中国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企业调研,共得到206份有效问卷。利用调研数据对该记分卡的信度和结构效度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该记分卡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可以成为对企业供应链绩效进行评价的有效工具。根据所有制形式的不同,这些样本企业可以划分为三类:国有、外资、民营。通过比较这三类企业的物流与供应链绩效,合资企业在记分卡的4个方面均超越国有和民营企业,而国有企业又优于民营企业。本文还构建了“企业战略及组织间的协调能力”、“计划及执行能力”、“物流效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之间的结构模型,并运用调研数据进行了验证。基于这一结构模型,明晰了物流与供应链绩效各相关因素问的作用关系,从定量上描述了作用强度,得出了一些对物流和供应链管理具有指导意义的结论。

标签:;  ;  ;  ;  ;  ;  ;  ;  ;  ;  ;  

中国企业物流与供应链绩效的实证研究_采购与供应链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