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双双 邢希梅 马云霞 纪金明 李刚
(滨州市中心医院 山东 滨州 256600)
【摘要】 目的:探讨血栓通注射液治疗脑梗塞的临床疗效。方法:抽取我院于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54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7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复方丹参注射液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血栓通注射液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在不同药物治疗下,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6.1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85.71%),比较结果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同时,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结果具有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血栓通注射液能够有效治疗脑梗塞,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 血栓通注射液;脑梗塞;疗效
【中图分类号】R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3-0031-02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blood clots injection treating cerebral infarction PanShuangshuang, XingXimei,MaYunxia, JiJinming, Li Gang.
The Central Hospital of BinzhouCity, Shandong Province, Binzhou 2566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icacy of thrombosis through inje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erebral infarction. Methods Extracted from February 2013 to February 2014 were 154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77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uses the compound danshen injection for treatment. Observation group with blood clots injection treatment.Results Observation group total effective rate (96.10%)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 (85.71%). For neural function defect scale, observation group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Result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Conclusions Blood clots injection can effectively treat cerebral infarction, can promote the recovery of neural function, used to be promoted.
【Key words】Thrombus tong injection; Cerebral infarction; The curative effect
脑梗塞是指缺血性脑卒中,在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中比较常见。其致病原因多为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患者以中老年人群为主,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昏迷、面瘫、吞咽困难、步态不稳等[1]。受疾病的影响,患者的生活能力和行动能力严重下降。目前,临床中治疗脑梗塞的方法比较多,除了急性期的一般治疗之外,关键在于清除脑水肿以及溶栓治疗[2]。本次研究以154例脑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血栓通注射液在治疗过程中的应用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我院于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54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7例。观察组有男患者44例,女患者33例;年龄为42~71岁,平均年龄(55.3±4.4)岁;脑梗塞类型:颈内动脉系统缺血性脑梗塞38例,椎动脉系统缺血性脑梗塞39例。对照组有男患者42例,女患者35例;年龄为41~73岁,平均年龄(56.7±4.1)岁;脑梗塞类型:颈内动脉系统缺血性脑梗塞36例,椎动脉系统缺血性脑梗塞41例。经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
纳入与排除标准:本次研究中纳入的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会议提出的脑梗塞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检查得到确诊;年龄在40岁至75岁之间;首次发病或者复发但没有留下后遗症。排除了过敏体质患者,失语患者,合并严重心、肝、肾疾病以及糖尿病的患者,有精神病史的患者等。
1.2 方法
首先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包括平衡水电解质紊乱,控制血糖水平和血压水平等。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采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安徽丰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马鞍山药厂,国药准字Z34020787)进行治疗:通过静脉通道注射给药,每次4毫升,与20毫升50%葡萄糖注射液稀释之后使用,每日1~2次。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血栓通注射液(哈尔滨圣泰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3020824)进行治疗:通过静脉注射给药,每次2~5毫升,使用前加入20~40毫升的氯化钠注射液以稀释。每日1~2次[3]。
1.3 临床观察
观察两组患者的多方面体征变化情况以及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
1.4 疗效判定
①基本痊愈:经过治疗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为1~3级,获得部分生活自理能力。②明显进步:治疗结束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③进步:治疗结束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④无变化:治疗结束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0%~17%。⑤恶化:治疗结束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0%及以下或者增加18%以上。⑥死亡。治疗总有效率=(基本痊愈+明显进步+进步)/本组病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
患者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治疗效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1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5.71%,比较结果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情况[n(%)]
3.讨论
脑梗塞是现代社会中威胁人类生命健康与安全的重大疾病之一,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除此之外,由于脑梗塞的病程长,易复发,所以患者的家庭也因此而背负着沉重的负担[4]。为有效治疗脑梗塞,专家和学者深入研究,探讨脑梗死急性期和进展期的治疗方法。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临床中多主张患者在发病早期与超早期实施溶栓治疗,从而缓解病情进展,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5]。在各种溶栓药物中,血栓通注射液在临床中的应用比较多,并且效果良好,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为进一步明确血栓通注射液的治疗效果,我院抽取了154例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进行分组研究,在于复方丹参注射液做对照之后发现,采用血栓通注射液进行治疗的患者其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更高,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更低。复方丹参注射液的主要成分为丹参,它在临床中常被用作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因为其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所以也被用作治疗脑梗塞[6]。血栓通注射液的主要成分为三七总皂苷,临床中用其专治脑血管疾病。与复方丹参注射液一样,它有活血化瘀的作用:扩张血管进而改善血液循环,有效溶解血栓,从而降低血液的粘稠度[7-9]。然而除此之外,它还能够降脂降压,增强人体免疫力。在与复方丹参注射液的对比中可以发现,血栓通注射液在改善局部脑缺血、减轻病理损害方面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因而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吴刚,韩勇.血栓通粉针剂与天麻素注射液联合治疗脑梗塞120例临床观察[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22(01):226-227.
[2]阎梅,邹艳等.血栓通注射液治疗脑梗塞的临床疗效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13(24):13-14.
[3]王利萍.血栓通粉针剂与天麻素注射液联合治疗脑梗塞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5,5(02):10-11.
[4]袁小波.30例血栓通注射液治疗进展性脑梗塞的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21(08):92-93.
[5]曹林芝.注射用血栓通治疗急性脑梗塞疗效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16(07):71-72.
[6]朱海燕.血栓通注射液与依达拉奉注射液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10(33):63-64.
[7]张东风.依达拉奉联合血栓通注射液治疗48例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2,15(28):16-17.
[8]胡永红.长春西汀联合血栓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与观察[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20(10):669-670.
[9]金荣.低分子肝素钙联合血栓通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31(30):340-341.
论文作者:潘双双,邢希梅,马云霞,纪金明,李刚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5月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24
标签:注射液论文; 患者论文; 血栓论文; 脑梗塞论文; 疗效论文; 丹参论文; 复方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5月第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