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宗教信仰论文,当代大学生论文,状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7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5%。被调查对象涵盖人文社科、理工科、外语、艺术等方面专业,学历层次包括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其中女性占52.5%,男性占47.5%。对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初步调查表明,在大学生中信仰宗教者已经存在,且发展趋势不容忽视。笔者在对问卷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出当代大学生的宗教信仰有如下特点。
1.当代部分大学生对宗教感兴趣,且人数呈增长趋势
当代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极为广阔,对宗教怀有一定的兴趣。据统计,对宗教有兴趣的大学生占总调查人数的65.5%。其中对佛教感兴趣的占对宗教感兴趣人数的42.1%,对基督教感兴趣的占对宗教感兴趣人数的28.5%,两者合计达69.7%。认为宗教是人类的一种普遍文化现象的占总调查人数的75.5%。但有些大学生对宗教认识程度不深,认为宗教包含着真理的占总调查人数的53%。认为宗教与科学精神不违背的53%,这无疑是存在着一定的认识误区。从这里可以发现,在宗教现代化的背景下,求知欲旺盛的大学生从各方面受到宗教文化冲击,因此对宗教具有一定兴趣。本次问卷曾先后间隔两年进行两次,从对比的数据来看,两年中大学生信仰宗教的比例上升了3.4%,虽幅度不大,但毕竟是呈上升趋势,值得我们注意。
2.当代大学生对宗教认识模糊,有部分大学生对宗教的社会作用较认同
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对宗教的认识模糊,缺乏明确的认识,看不清宗教的本质,被某些宗教的表面形式所蒙蔽。部分大学生较认同宗教的社会作用。认为信仰宗教是利大于弊的占总调查人数的26%;认为信仰宗教是无弊无利的占总调查人数的27%;而认为信仰宗教弊大于利的仅占总调查人数的12.5%。只有5%的人对宗教习俗及节日了解一些,只有12.5%的人读过或听过一些宗教故事,至于对宗教教义和教规的理解,几乎很少有人说清。在进行宗教信仰动机这一项调查中,认为宗教给人以希望,使人有精神寄托的占总调查学生数的74%;认为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而持不赞成态度的占总调查学生数的65.5%。在校大学生对信教人的态度,对这个选项所设计的四个答案的选项中,赞同占7.3%;表示理解占69.1%;无法理解占10.1%;反对占3.3%。从以上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目前大学生宗教知识较为缺乏,宗教信仰模糊,部分大学生肯定了宗教的社会功能,认为信仰宗教能够使人有所寄托,具有治疗心理创伤的功效。同时这些大学生对宗教持宽容支持态度,他们很可能成为潜在的宗教信仰的人群。
二、当代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分析
1.社会原因
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引起人们的信仰危机,很多大学生存在信仰真空,给宗教信仰以可乘之机。从国际环境看,前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后,各种政治势力重新分化组合,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马克思主义理论受到冲击。西方敌对势力加强对我国“西化”“分化”战略,加大了思想文化的渗透力度,而大学生正是他们争夺的重要对象。从国内看,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还不高,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以及小生产习惯势力还有广泛的影响;封建文化、殖民地文化和资本主义文化将长期存在。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重大的转型时期,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成多样化,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关系日益复杂,在思想文化领域也呈现出错综复杂、多元交织的状态。在高校,由于高等教育改革,大学生不再包分配,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这些复杂的社会因素和思想文化的影响下,使得思想活跃、敏感的大学生深感迷惘,一部分人产生严重的信仰危机,转而祈求万能的神拯救世界,保佑自己。
2.学校原因
从学校教育工作看,近年来,各高校重视德育工作,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改进“两课”教学,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确存在着针对性不强,主要表现在重灌输,教育内容、方法简单化,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需要,缺乏亲和感,对社会上各种唯心主义的错误思潮缺乏有力的批判,不能很好地发挥引导学生建立牢固信仰的作用。这样,一些封建迷信、伪科学、邪教就钻了空子。
3.家庭原因
在调查中发现,有的大学生表示信教受家庭影响,有些大学生本身是少数民族,整个民族都信教,他也就信了;家庭祖辈或父母笃信某种宗教,大学生从小受其熏陶、感染,自然而然地信了教。另外,一些家长不同程度地参与经济活动,由于市场行情千变万化以及我国市场机制不完善,使“做生意”的风险很大,市场竞争的风险使我们祈求神灵赐予好运。学生长期在家长的这种言行的熏陶下,不知不觉地接受了宗教意识。
4.缺乏宗教方面的知识,对宗教认识存在片面性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大意宗教知识匮乏,被宗教的一些表面现象所吸引。特别是追求至善的宗教道德,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宗教大多教人弃恶从善,提倡“诚实”、“善良”、“尊重他人”、“互助互爱”、“不偷盗、不淫邪、不贪财、不妄语”等等思想。这些诫律在抑制罪恶势力、稳定社会秩序、净化社会空气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积极意义。相当部分大学生认为,这些宗教道德与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并不矛盾,它的约束力量甚至超过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作用,当今市场经济社会中,尤需这些宗教道德的教化。有的同学未能全面认识宗教的本质,特别是面对当前社会道德水平有所下降的状况,把希望寄托在宗教的救世作用上,误认为社会上的人包括自己在内都应以宗教信念来约束自己的道德行为。
三、当代大学生进行科学无神论教育的路径选择
1.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开展切实有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对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从当前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现状来看,说明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必须加快改革步伐,不断完善和充实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时代感、针对性和说服力,使大学生知必信,信且行。有了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就能够提高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认清宗教或其他不良思想的危害性,从而培养和引导他们树立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对于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现状,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也要进行反思。我们要积极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我们要区分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引导工作,努力形成全员、全方位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格局,党、政、工、团各部门要齐抓共管,真正形成大学生思想教育体系。加强对大学生的正面教育引导,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信仰这个核心对学生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奋发图强,积极向上,牢固地树立起马克思主义信仰。要注重人性关怀,正确对待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面临的问题,及时地加以引导,尤其当大学生遭受挫折时,要从心灵深处予以关怀,使他们不至于去向虚幻的神灵寻求庇护。
2.积极开展科学无神论教育,合理引导大学生理性地关注宗教
我国当代著名哲学家任继愈先后指出,无神论宣传和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相似于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的关系。不懂初等数学,就无法谈论高等数学;不懂无神论,或者说无神论世界观不坚定,就不能做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也就是,进行无神论教育就是在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无神论教育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让大学生从根本上了解无神论,才能真正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心理日趋成熟,具有强烈的自我实现意识和独立的判断能力,不服从于权威思想。而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各种宗教渗透现象屡见不鲜,要针对大学生进行无神论教育,导胜于堵。因此在高等学校里可以通过开设宗教文化类的选修课和有关的讲座,正面介绍宗教知识,增强对宗教的感性认识,消除大学生对宗教认识的神秘感。同时宣传党在新时期的宗教政策,特别是在如何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方面,应当加大宣传的力度,使大学生去掉对宗教认识方面的神秘感,丢掉盲目性。使他们对宗教有更深入的了解,对宗教的认识更加具有理性。自觉地为使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做更多的工作。
3.加强科学知识的普及宣传,注重培育大学生的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就是实事求是、尊重真理、反对迷信、反对盲从,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最有力的武器,也是揭露批判唯心主义有神论的锐利武器。由于现在的高等教育过分强调学科教育,致使大学生的知识面狭窄,知识结构不合理,学习理工科的学生缺少人文知识,学习文科的学生缺少自然科学知识,综合分析能力较弱。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掌握科学技术的人越来越多,社会上反科学的人不得不以科学伪装,打着科学的旗号,盗用现代科学的名词、术语作包装,制造“伪科学”,宣扬唯心主义的歪理邪说。这种伪科学更具有欺骗性。缺乏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人,很容易受骗上当。我们要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培育大学生的科学精神,使他们尊重客观规律,理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自觉地抵御有神论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