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使历史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教学论文,生机论文,新课改论文,活力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试看课改。眼下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各地蓬勃展开,这对我们来说是一项开创性的实验,它在历史教学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涵、课程方法、课程特点等诸方面较之以往有非常大的突破,可谓一次历史的机遇。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课改实验牵涉到千家万户,备受社会关注,课改实验对于参与课改的学生来说具有不可重复性。因此,对于每一位历史教育工作者来说责任重大,面对新课改我们怎样使古老的历史学科焕发出新时代的生机和活力呢?
一、转变理念、点面结合、分层推进、注重过程
1、提升理念、领悟课改、分层培训、形成合力
全面提升教育理念,正确理解课改本质是历史新课程顺利进行的关键,而新课程的分层培训又是最根本的基础。因此,历史学科要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把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培训学习纳入历史教师继续教育的核心内容。首先抓好全体校级以上领导的通识培训,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明确职责,形成合力。其次组织历史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先期培训,达成共识,建立网络,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第三,市、区、历史学科组三结合全员培训,强化专业。有计划、有针对性分层次地培训使历史教师各有所得,各有所获。第四,要抓好历史学科即时的点拨培训。针对各学校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根据实验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因事因人、点拨式的、即时即地的培训。通过多渠道、多层面、多形式的培训活动,使全体领导、教师真正了解、认同、领悟新课程改革的意义和基本理念,为历史新课改的顺利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2、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环形辐射、稳步推进
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的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教学,所以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头戏,是更持久复杂的攻坚战。在实验中,应该依托市、区、局行政的支持,形成市、区各级的历史课改实验基地学校。同时又组建形成历史学科实验龙头学校,进而培养一批历史新课程优秀实验老师,拍摄一批历史新课程优秀课堂实录,汇编《历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手册》。通过网络进行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这样以点带面环形辐射,使广大历史教师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合力,保证历史新课程教学的稳步推进。
3、科研先导、以点带面、创新过程、共同提高
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能否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即教与学产生“共鸣”“共振”。因为,新的课程不再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历史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历史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有机构成并作为相互作用的主体,这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真正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通过历史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使之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完美境地。这恰恰是广大历史教师更新观念的支点、行为转变的焦点,推行新课程的难点。为此,可以组织各校历史学科组,确立科研主题,明确主攻课题,有的放矢,深入学校,以“改革历史考试评价制度”为突破口,历史教师走进课堂,边实验、边研究、边总结、边提高。制定“以点带面,分层推进,重点实验,多点开花”的策略。鼓励各校各年级自主创新,选择重点,注重过程,使历史新课程的实验过程真正成为研究过程、创新过程,从而化解实验难度,缩小校际差异,提高实验的实效。
二、教学相长、师生共进、激发活力、综合提高
1、教师主动探究提高,使历史新课改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新一轮课改的出现,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教育从社会结构的边缘走向核心,培养目标的模式从较多地关注知识传授向全面素质的提高转变。在这过程中,教师无疑是改革的主要实践者,课改是否成功主要取决于一线教师。通过课改实践,使我们欣慰地看到,广大历史教师与新课程有了共鸣,教学积极性大大提高,创造性也得到了较好发挥,表现在:①历史教师注重把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体会到历史知识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②教师授课更多地注重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科知识的渗透性。③教师注重学科知识的实践性,从过去的黑板跨越到边讲边实验,使课堂出现了新气象。④历史教师注意了学科知识的开放性,教师大胆地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将社会这个大课堂作为历史教学的新天地。⑤注意课改过程性的管理与升级。历史学科的广大教师一方面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注重学科培训、后继培训;另一方面应加强集体备课,跨校际的备课和研讨,使历史新课改给历史课堂教学带来真正的生机和活力。
2、学生自主学习,使历史课堂天地变得更广阔
在新课程改革中,学生是直接的作用者,在课改中他们理应成为最大的受益者,通过一段时间的课改使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在历史新课程环境下学习方式有了新的转变。①学生课堂的情绪被明显激活,个个跃跃欲试,主动参与历史课堂教学,学生的主体作用凸现。②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被充分挖掘,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眼、脑、嘴、手等多种感官被调动,大大培养了各种能力。③学生的学习内容不再囿于书本,而更多地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实际。④学生的学习氛围有了新气象,交流式学习、合作式学习、对话式学习、实践性学习等多种形式出现于课堂。⑤学生的学习负担有了一定的减轻,学生的作业量少了,自主学习的时间多了,有的学校每天专门安排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确保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历史教学的天地变得更广阔。
三、及时反馈、客观评价、总结提高、完善课改
1、在课改中找问题,在发展中求完善
新课程是开放的课程,新课程的实施需要社会多方面的支持,需要多方位反馈信息,综合评价。随着课改的深入进行,我们发现:①面对历史新课程初中的课改力度比高中大。②年轻教师的课改热情比老教师大。③领导重视的学校比不重视的效果好。④在推进历史新课改中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是关键,后继培训是保障。⑤没有中考和高考升学压力的年级历史课堂教学相对比较活跃。本着在课改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完善的精神,我们要注意及时调整、改进、提高。
2、关注课改的核心,客观、科学地评价历史课堂的教与学
建国以来的第八次课改能否成功的关键是如何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客观、公正、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面对新课改,广大历史教师迫切需要的是可操作性强的历史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制订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活动评价的指标,首先,要引导广大教师在理解历史新课程精神实质的基础上,自觉更新教学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意改进评价方式,重视教师的自我评价,重视对历史课堂中教师教学过程和方式的评价。其次,改革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制定历史学科学习质量评价标准,突出学生创新意识、情感态度、学习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等目标,要更多地关注教师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改革历史考试评价方式,注重素质评价、活动过程评价、学生主体自我评价。如尝试历史期终试卷分数占60%,平时学习过程中的历史上的今天、家乡历史的变迁、历史小制作、我的家族史、追本溯源、历史小论文、课堂上的你我、我来试试等占40%。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诚然,我们更热切地企盼着日后历史中考、高考的指挥棒也随着新课程的变化而星转斗移,让新课程真正深得人心。
附2:历史成绩评定
每年度的第一学期成绩评定由平时、期终、学期三部分组成,第二学期由平时、期终、学期、学年四部分组成。即:
第一学期:平时成绩+期终成绩=学期成绩
40% + 60% =100%
第二学期:平时成绩+期终成绩=学期成绩上学期学期成绩+本学期学期成绩=学年成绩
40% + 60% =100% 40%+60% = 100%
不论是第一还是第二学期,最终的成绩评定须以等第的形式呈现,其换算方式为:
≥85分为“优秀”;70—84分为“良好”;60—69分为“及格”;≤60分为“不及格”。
交给班主任的成绩统计表应该按学生成绩册或素质报告单设计,便于其誊写。
本方案的操作范围为非毕业考查学期,如毕业学期则其考查要求与成绩评定根据当年度初中毕业考试方案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