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适宜时机论文_韩韬

(南京市江宁医院ICU 江苏南京 211100)

【摘要】目的:研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接受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的效果以及适宜时机。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2月至2018年09月中的163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进行研究,其中82例患者接受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视作对照组,另外81例接受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视作观察组,比较效果。结果:观察组VAP发生率、死亡率分别为6.17%、2.47%,低于对照组17.07%、10.98%(χ2=4.70、4.68,P=0.03、0.03),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高龄组二次插管率高于其他两组,SBT通过率低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以肺部感染控制、指脉氧为时间窗作为有创、无创通气的切换点,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能够减VAP、降低死亡率、缩短机械通气及住院时间。但以肺部感染控制窗作为有创-无创正压通气序贯治疗选择的依据不适用于高龄患者。

【关键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时机

【中图分类号】R56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6-0180-02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病死率较高,及时有效的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的主要方法,机械通气是临床治疗呼吸衰竭的重要方法,但有创机械通气会引起呼吸机相关肺损伤或者肺炎,对预后产生不良影响[1-2]。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无创呼吸机逐渐应用于临床,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成为呼吸衰竭治疗的新方法[3]。本研究以我院2015年12月至2018年09月中的163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为对象,具体分析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在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1.资料及方法

1.1 基础资料

选择我院2015年12月至2018年09月中收治的163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进行分析,全部患者年龄都在18岁以上,按照患者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方式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81例,包括43例男以及38例女,年龄平均(59.28±20.36)岁,其中中青年组(18~65岁)26例,老年组(66~75岁)37例,高龄组(大于76岁)18例。对照组82例,包括41例男以及41例女,年龄平均(59.59±20.14)岁。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经患者知情同意。两组年龄、性别结果比较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全部患者均收治于ICU中,接受气管插管,实施压力支持通气(PSV)、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选择辅助/控制或呼气末正压(PEEF)模式,实施肺保护通气,控制潮气量为6~8ml/kg,气压气道平台保持不超过30~35cmH20,对患者氧合状况以及体征情况进行监测。对压力支持通气水平、吸入氧浓度(FiO2) 、呼吸末正压进行调节,前三天每天进行2次肺复张。

对照组患者直接实施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一直到符合拔管标准;观察组患者先进行意识状态、循环状况以及呼吸状况的监测,等到患者肺部病变恢复稳定,同时氧合指数(PaO2/FiO2)保持为200~250mmHg,将气管拔除,通过面罩实施序贯无创正压通气(NIV),实施序贯无创正压通气期间要定时指导患者咳痰,尽可能使呼吸频率控制在每分钟不超过35次。

1.3 观察指标

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住院天数、死亡率。

比较观察组不同年龄层的患者无创正压通气序贯治疗成功率,具体比较指标包括二次插管率、自主呼吸试验(SBT)通过率。

1.4 统计方法

通过SPSS22.0软件对本研究获取的全部结果实施分析,(x-±s)表示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t检验,[n(%)]表示VAP率、死亡率、二次插管率、SBT通过率,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VAP发生率、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临床效果对照(x-±s)

  

3.讨论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一般是因为肺部内外出现的严重疾病而引起的急性或者进行性呼吸衰竭,是急性肺损伤患者病情进展到后期的重要表现,临床症状主要包括难治性低氧血症、进行性呼吸窘迫,这类疾病发病急,病情呈现迅速进展,患者预后较差,死亡率较高[4-5]。本研究观察组患者接受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后的VAP发生率、死亡率分别为6.17%、2.47%,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7.07%、10.98%(χ2=4.70、4.68,P=0.03、0.03),同时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表明以肺部感染控制、指脉氧为时间窗,准确切换针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的有创通气治疗或者无创通气治疗效果明显,能够获得更好的机械通气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死亡率,加快患者出院。另外观察组组内比较显示随着年龄升高,患者二次插管率逐渐升高,SBT通过率逐渐下降,高龄组与其他两组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应用高龄患者不适用于以肺部感染控制窗选择有创-无创正压通气序贯治疗,应该进一步探讨其他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以肺部感染控制、指脉氧为时间窗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有良好效果,但高龄患者接受这类治疗没有满意效果,临床应该注重针对这类患者的更有效治疗方案探讨。

【参考文献】

[1]刘雪琴,孙立军.有创与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回顾性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33):90-91.

[2]梁秀安,吴曙粤.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控制窗的选择[J].内科,2017,12(2):199-201.

[3]尹其翔,梁亚鹏,周峰.有创-无创序贯与单纯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创伤性ARDS的回顾性研究[J].重庆医学,2016,45(24):3376-3378.

[4]徐国华.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急性呼吸衰竭的研究[J].中国实用医刊,2016,43(6):107-108.

[5]郑振腾.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早期拔除气管插管后序贯无创通气的时机及价值[J].中国医药导刊,2016,18(9):877-879.

论文作者:韩韬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0

标签:;  ;  ;  ;  ;  ;  ;  ;  

探讨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适宜时机论文_韩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