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投入运行机制研究_农业论文

农业科技投入运行机制研究_农业论文

农业科技投入运行机制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业科技论文,运行机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纵观世界农业发展的现状与发展趋势,面临着三大难题:①粮食产量增长速度减慢,人口激增造成对粮食的需求压力日益增大;②环境污染严重,耕地面积减少;③水资源严重短缺,使农业用水量受到限制。中国尤为突出。这是因为中国是人口最多的国家,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2%,而耕地仅占世界总耕地的7%, 而且也是世界水资源缺乏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解决这些世界性难题的唯一出路就在于农业科技的投入,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走高产、高效、低耗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然而,农业科技投入是一个非常庞大而复杂的社会、经济、科技系统工程。必须建立一个高效运转的农业科技投入运行机制。其基本模式是:农业科技的主体对科技服务的客体有很高的主动性、积极性,而农业科技服务的客体对农业科技也有很强的需求欲望,愿意接受科技,并运用于生产实践。并且要有畅通的信息传输与反馈系统来沟通彼此,使之形成合力。还应有相应的机构来协调、监控,使科技投入有序地运转,符合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日益提高的需求。为实现此模式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建立科技投入主体的激励机制

农业科技投入的主体,指拥有农业和科学技术的组织。一般包括农业教育与农业科研单位。当前的现状是农业教育与农业科研单位和农业生产组织的联系出现了断层现象,形成了农科教三脱离。严重地制约了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的结合。从而导致农业教育培养的农业科技人才不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农业科研成果不为农业生产者所采用,农业生产者(主要指农户)仍然沿袭着老祖宗传下的耕作方式运作。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和对外开放的扩大,农产品的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农业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市场需求。如一方面“卖粮难”,另一方面却大量进口“泰国米”;一方面国内水果卖不动,另一方面却进口日本、美国水果。要改变这种状况,唯一的出路,就在于以现代农业新科技改造传统农业,加大农业科技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因此建立农业科技主体为“三农”服务的激励机制至关重要。其要点是:

一是必须建立农业科技主体为“三农”服务的利益激励机制。人与人的关系,物质利益是最基本的关系。即农业科技主体将科技(包括科技人才与科技成果)传播给农业生产者,运用于生产实践,转变为新的生产力后,农业科技主体能否获得相应的回报?如何获得回报?回报率越高,主体积极性越大,创造性越高。

二是必须建立农业科技主体为“三农”服务的政策激励机制。即党和政府应制定鼓励农业科技主体为“三农”服务的相关激励政策,鼓励农业高校培养适应农业生产需要的科技人才,鼓励这些毕业生主动、积极地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去立功创业;鼓励农业科研单位去农业生产第一线传播科研新成果,去寻找新的研究课题,使科研紧密与生产相结合。

三是必须建立农业科技主体为“三农”服务的信息沟通体系。即建立健全农村经济、科技信息网络,把分散的农户生产需求信息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联接,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接,以便于科技主体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和科研方向。

2 建立科技投入客体的激励机制

农业科技投入客体,指农业生产经营者。它包括联产承包的农户、农业生产合作组织、农场和从事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企业。当前的状况是农业生产经营者(主要指农户)素质较低,生产工具落后,商品意识淡薄,还停留在传统农业生产阶段,因此对农业科技需求欲望不高,接受科技能力很差,从而使我们在下乡从事科技服务中,往往出现“热脸”挨“冷脸”现象。多年实践经验证明,农业生产者如果没有科技意识和强烈愿望,科技投入就只能是一厢情愿,不可能有好结果。因此,必须建立科技客体对科技需求的激励机制。其要点是必须建立科技客体对科技的欲望刺激机制。我国的农户传统观念很浓,对新的科学技术往往持观望、怀疑态度。同时农民也是真实的现实主义者,总是“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而且从人的行为产生来看,一般要经过这样一个过程:

引起 引起 产生

注意──→兴趣──→欲望──→行为。

因此:一是必须普及科技教育。如办农民科技夜校,办农民科技协会等等。引起农民对新科技的注意。二是必须办好科技示范户、示范片。以示范点上的优良效益引起农民的兴趣。三是加大科技宣传推广力度,刺激农户对科技的需求欲望。欲望愈大,学科技、用科技的行为就愈强烈。

3 必须建立农业科技投入信息、传输与反馈机制

我国当前的状况是农业科技主体与客体之间信息不通。往往是农业科技主体拥有的科技成果、科技人才不为农户所需,而农户急需的科技,科技主体却并不拥有。年前,我院选拔了十几位专家教授去枝江市洽谈院市科技联姻,就出现了上述情况。因此,疏通科技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信息渠道至关重要,只有信息双向沟通,才能做到农业生产者要什么科技,科技主体能提供什么科技。才能做到农业生产的难点和关键点也是科技主体研究的课题,使主体与客体真正做到心心相印、融合为一。要建立畅通的科技信息双向沟通网络体系,就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一是必须转变政府职能,由直接组织指挥转变为间接服务,其中最重要的是为农业生产者提供科技信息服务。如农业部、厅、局应成为农业科技信息的枢纽,一头联接农业院校、科研院所,一头联接农业生产者。依据市场需求变化趋势,农业生产发展趋势和国民经济发展趋势,适时地向农业科技主体发出人才培养需求信息和科研攻关信息,使农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和科研成果符合市场需求,符合农业生产需求。同时,利用本身所掌握的农业科技信息,通过农业部、厅、局、农技推广站等组织网络,传播给农业生产者,使其适时采用新技术,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农产品。二是培育和发展农业科技信息市场,建立全国联网的信息网络系统,并与英特网接轨,形成外连世界农业科技信息市场,内连各省(市)、县(市)、乡(镇)、村(办)的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市场,以便及时运用当代最新农业科技技术改造我们的传统农业,加速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当前要进一步完善农村科技信息网络体系,包括横向和纵向结构体系。横向结构,指农业部属组织系统与有关涉农部门或行业之间的信息联系。因农业生产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经济、科技系统工程,牵涉到许多相关部门和行业,加强部门间,行业间的信息联系和交流就显得特别重要。纵向结构,指从中央到各省(市)、县(市)、乡(镇)、村(办)的农业科技网络系统。据农业部市场信息司透露,到1996年止,全国已完成了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34 个地(市),600个农村经济综合信息网点县的微机配备工作, 省级和部分网点县的计算机网已经开通,承担起了农村经济信息的采集和传递任务。横向,与国家信息中心、内贸、化工、海关、国家气象局等十几个国家部委,40个大中城市批发市场和水产品市场以及新华社等新闻媒介电子通讯网已投入使用。可见中国在农业信息产业化方面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离市场化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现在的关键,还在于信息传递的终端还只至县(市)一级,而且还不畅通。更重要的是使信息如何与农业生产者联接,使信息真正发挥作用。三是激励农业科技主体与客体主动运用信息的积极性。信息观念不强,不仅表现在农业生产者一方,而且也表现在农业教育与农业科研一方。笔者就在农业高教单位工作,观察我院农业研究,选题往往不是从信息网络中筛选,而是凭个人直觉与偏爱出发。因此,一些课题研究往往脱离农业生产实际。而专业设计与课程设计,更是几十年一贯制,离现代农业生产需求越来越远,从而导致科研成果很难推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培养的人才也因不适应农业生产一线的需要而出了校门就跳出农门,从事别的职业。因此,通过各种手段(包括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教育手段)增强农业科技主体与客体的信息观念都非常必要。只有当农业科技主体与客体都有了很好的信息观念,主动地寻求信息、运用信息于实践活动,又有畅通的信息传输、反馈网络,信息市场才能真正发挥其巨大的作用。

4 必须建立农业科技投入的调控机制

农业科技投入是将农业科学技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使潜在生产力转变为巨大的现实生产力的过程。因此,必须正确协调好农业科学技术的主体与运用农业科学技术的客体之间的关系。如上所述,如果主体与客体都有了积极性,又有了信息双向沟通,就是否可以高效运作了呢?还不行。还必须建立一个高效的调控机制,以调控双方的利益、行为,使之既符合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的需要,也符合市场经济的需求,克服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盲目性带来的弊端。如桔子,前几年,市场行情较好,各地都上柑桔项目。结果,很快供过于求,到1997年,柑桔滞销,严重地挫伤了桔农积极性。

农业科技投入调控机制,应包括如下几方面:

一是政府宏观调控系统。以农业部为调控中心,运用其组织系统,以及政策、法规、指导农业科技投入符合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需求。

二是市场经济调整系统。以经济利益为调控主要手段,诱导农业科技主体与客体的行为符合市场需求。

农业生产具有生产周期长,不容易改变生产条件与产品的特点,建立起高效的调控机制至关重要,它不仅可以避免农业生产盲目性带来的极大浪费,保护农业利益和农业生态良性循环,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而且也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协调发展。

总之,对于一个拥有9亿农村人口的农业大国来说, 农业能否实现现代化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始终是头等大事。而在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建立一个高效运作的农业科技投入机制,又是其核心。只有当科技主体与服务客体都有很强的主动性、积极性,又有畅通的信息双向沟通,再辅之以高效的宏观调控,农业科技投入才能进入高效运转状态。农业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

收稿日期:1998—04—18

标签:;  ;  ;  ;  ;  

农业科技投入运行机制研究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