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品展的前景回顾_雕塑论文

展望新作展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新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青年雕塑家展望的新作——18个无头、无手、无脚的着中山装的男性躯壳——于1994年5月19日至23日在中央美术学院画廊展出,标题是《空灵·空》——诱惑系列。中央美术学院画廊由两个六边形的展厅组成,雕塑家分别在每个展厅布置了一组作品(图1,展厅全景)。里面展厅的一组包括15个躯壳,大部分挂在空中(图2)。由于展厅的吊顶不能过多承重,雕塑家用建筑脚手架改变了展厅的结构和空间。这样一来可以悬挂雕塑,二来脚手架便成了雕塑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展望告诉我们说:“总之这里有更多的随意性、随机性。我发现人们在参观的时候会走入我的作品的内部。在另外一间展厅里我有意识造成空寂的感觉,展厅中间用郊外运来的土铺成一个圆形面积,上面放着三件躯壳。土的意义很广,也很亲切,就象我为那三个躯壳准备的家,在昏暗的灯光下有一种古老的怪异感觉,好似在宁静的夜晚潜入人的内心世界去关注人类无可奈何的欲望。”

图1

图2

展望为这18件真人大小的躯壳所设计的动作都是超常扭曲的,有许多是正常人无法做出来的反关节动作。在里面的一组中,15个生灵在他们的存在空间里(地面和天顶界定的脚手架之间)或左冲右突,或痛苦无奈,不得解脱。人生的痛苦如此之多、之大,空灵何时能得?而那外面一组,则是三个动物似的躯壳正在泥土中翻滚。在这里,灵魂已经出窍,只剩下了躯壳,人的面目和尊严已经全无,那些最原始的、最具野性的动物似的生命状态直接将这一点暴露无遗,躯壳或许只能作圈中之困兽了吧。在两组作品中,建筑脚手架和地面间铺成圆圈形的黄土不仅仅在特定的灯光环境中把每个部分连成一个整体,并创造一种空灵感,在寓意上也是很广的,并直接限定了主题。建筑脚手架、黄土地、中山装都和现代中国人有着不解之缘,雕塑家无疑选择了我们生活中的典型事物。两组作品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在展望头脑中的现代人(不光是中国人)的生存状态。18个高度扭曲的动作,配上聚光灯效果,在展厅的特定环境中创造了一种高度戏剧性的、梦幻般的场面,痛苦的生命激情和空灵的超脱欲望奇异地扭合在了一起。

18件躯壳的制作工艺是较独特和复杂的。雕塑家在完成的泥塑人体上面先刷上一层清漆,将麻衬布分五层用浆糊(经过防虫处理)一层层地贴在泥上,待贴上的麻布干透后,刷上清漆,然后用刀将布切成上下两大块,取下并重新对口用线缝上,之后再涂上用乳胶和大白做成的泥子;干硬之后给已经成为一个空壳的人体穿上衣服。穿衣之前,又要在背面刷上“泥子”。穿衣之后,用手在衣服上根据需要做出衣纹。等穿上的衣服完全干透变硬以后,将露出的人体部分用刀割掉,修理好,这时就可以在衣服上重新用漆着色,做旧,最后晒干,单件的作品到此就完成了。在效果上,高度的工艺性和材料的真实而又轻薄之质感相结合,使这些躯壳给人以“真实的玩偶”的感觉,增加了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特色。

展望谈到:“我的每件单件作品实际上是我的一个语言符号,它可以独自成立,也可以有各种摆法,即放在不同环境中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图3、图4)。”就笔者所见到的,展望用这18件躯壳创作出的作品有10多件。

我曾问展望为什么18件躯壳全部是衣着与身体相同的男性,雕塑家回答说性别的选择是出于无意。我却觉得,雕塑家的选择或许是无意识或下意识的,但却令人寻味。简单地说,它使作品的气氛带有以下的特点:一、单一而冷漠,甚至严酷;二、空寂而理性;三、具有野性(雄性)和悲壮意味,给整个作品披上了一层硬朗而理性的外衣。换句话说,作品的形象选择超越了具体的性别表现的范畴,而是泛指人类这一生命群体,并且在一定层次上传达出了作者对他所表达的社会生活主题的感受,及其艺术表现个性和艺术风格。

展望出生于北京,并成长在这个现代中国政治和文化变革的中心。在入中央美术学院(1983年)之前,他已在北京工艺美术学校接触了一个时期的雕塑。从雕塑系3年级到5年级,他在课下创作了许多不同风格的、带有探索性的小雕塑,从具象的到极其抽象的都有,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找自己的艺术之路。他的毕业创作《街道》,充分吸收了西方现代雕塑和中国秦汉雕塑的表现语言,作品追求形体本身的表达能力。1990年为北京亚运会奥林匹克中心创作的《人行道》和1991年的《坐着的女孩》,是展望毕业后至这次展览前一个时期的风格代表。如果非要界定“什么主义”的话,也许可以称之为新客观或新写实主义的雕塑。这次展览原打算展出这些作品,但他又有了现在这个构思。展望解释说:“由于有了新的构思,顺着这股劲就突破过去,产生了现在的作品。因为我发现我在作品中的表现欲还是很强的,以前作品中的那种客观性与我的表现欲很矛盾,经常使我很痛苦,在我决定改变风格的时候,也曾犹豫了一阵,但心理上的真实需要最后还是占了上风。”

展望认为他创作的这批作品的灵感,直接根源于他童年时对蝉的躯壳的想象:“我体会儿时见到蝉的躯壳时的那种恐惧心理,印象极深的是如此有力、狰狞的动作,当你拿在手中的时候却是如此之轻。后来我在做雕塑的时候便有意地找这种感觉,使我的人物常处于人与动物之间。另外它提示着一种对应关系,即蝉的肉体蜕变为人的精神蜕变。”

显而易见,展望的这些作品又接受了中、西方现代艺术的洗礼和激化。雕塑家吸收和融合这些影响的手段是比较高明的,使我们很难指出某一个他的某一件具体作品是他的直接范本,虽然我们可以在其作品中看到培根的绘画、金霍尔兹(Edward Kienholz)的波普雕塑或某个中国现代青年画家的作品的影子。展望现在毕竟还处于综合各方面影响与创造自己的艺术个性的过渡时期,其作品显示出一种特异的、综合性的艺术面貌。在这批作品中,新潮的、拿来的东西和作者本人内心逐渐成熟的艺术感受融合在一起。而雕塑家对每个躯壳的形(情)态、衣纹细节等等极富个性的精心推敲和直率表现及其对展览灯光的用心布置、对最后摄影照片效果的美学斟酌皆为作品的成功奠定了基础。东方古代哲学特有的“空灵”观念的融入又给作品增添了“东方化”的特色。

图3

在商业艺术广泛发展的今天,展望以较多的个人收入严肃地进行如此较大规模的“纯”艺术探索活动,并在社会上收到了比较大的反响,令人鼓舞。展望本人和其他青年雕塑家的现代雕塑艺术系列展览,在被认为是全国美术创作和研究的重要机构的中央美术学院的发起,无疑给中国现代雕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展望此次展览的文化意义是毋庸置疑的。

图4

展望 1962年12月14日生于北京。1981年毕业于北京市工艺美术学校。198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1990年创作组雕《人行道》,作品立于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曾参加“新生代艺术展”、“八一”全国美展(作品获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二十世纪·中国”美展(作品获“新作优秀奖”)、杭州“当代青年雕塑家邀请展”、台湾“海峡两岸艺术交流展”。1994年在中央美术学院画廊首次举办个展。为安徽和深圳两地创作两座大型金属城市雕塑。作品多次发表于大陆及台湾各艺术杂志、画册。现为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标签:;  ;  ;  

新作品展的前景回顾_雕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