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腺肌病实施腹腔镜子宫腺肌瘤病灶切除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探究论文_曹丽霞

曹丽霞

湖南省岳阳市三医院妇产科 414000

【摘 要】目的:对子宫腺肌病实施腹腔镜子宫腺肌瘤病灶切除术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及判定。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60例子宫腺肌病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收治时间在2016年2月至2017年1月期间,上述患者均行腹腔镜下子宫腺肌瘤病灶切除术治疗,术后12个月予以随访,并记录其临床效果。结果:60例子宫腺肌病患者在予以腹腔镜子宫腺肌瘤病灶切除术治疗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引流管置管时间为(35.85±4.97)h。术后1个月,表现为轻度疼痛者、无疼痛者56例,占比93.33%,其经期天数为(4.85±1.73)d,月经周期为(28.31±3.14)d,与治疗前无显著差异,P>0.05,但月经量为(68.25±10.64)ml,子宫体积为(135.97±68.52)cm3,血红蛋白为(113.36±14.85)g/L,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子宫腺肌病实施腹腔镜子宫腺肌瘤病灶切除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可降低创伤面积,促进患者恢复,可最大限度的保留子宫,可推广实施。

【关键词】子宫腺肌病;腹腔镜;病灶切除术;临床效果

子宫腺肌病为临床中较为常见的妇科疾病,主要表现为不孕,以月经量增多及痛经为常见的临床表现,对于该疾病多行药物保守治疗,但效果不佳,且发病率较高[1]。传统的子宫切除无法保留患者的生育能力,较患者不易接受。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子宫腺肌瘤病灶切除术广泛应用于子宫腺肌病的治疗中,本研究为探讨子宫腺肌病实施腹腔镜子宫腺肌瘤病灶切除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60例子宫腺肌病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均对其实施腹腔镜子宫腺肌瘤病灶切除术治疗,并获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方法

1.1 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60例子宫腺肌病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收治时间在2016年2月至2017年1月期间,上述患者均行腹腔镜下子宫腺肌瘤病灶切除术治疗,年龄范围上限值48岁,下限值24岁,年龄平均值(36.05±5.97)岁,上述患者均已婚,57例妊娠史,其中40例患者有贫血症状,血红蛋白平均值为(84.64±14.36)g/L。

入选标准:1)伴随痛经或月经增多等临床体征者;2)子宫显著增大者;3)育龄期需保留子宫或生育能力者;4)明确治疗方式者;5)对于本次治疗知情并签署协议书者;6)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并执行。

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器质性病变者;2)对于本次研究不知情者;3)沟通障碍、智力障碍者;4)不接受治疗者;5)手术禁忌者。

1.2 方法

上述子宫腺肌病患者均行腹腔镜下子宫腺肌瘤切除术,予以全身麻醉,将气腹建立,予以穿刺措施。对患者的盆腔、腹腔、子宫位置及大小、腺肌病灶等进行明确,将叶素稀释液注射于子宫肌层后,加快子宫收缩,促使出血量降低,随后对病灶进行切除,针对局限性的子宫肌病,采取单极电刀切开子宫腺肌病病灶的凸起外源,并向下切,将病灶完全切除[2]。

1.3 观察指标

观察60例子宫腺肌病患者均行腹腔镜下子宫腺肌瘤切除术治疗后1年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记录月经量、月纪念馆周期、血红蛋白及子宫大小等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软件SPSS18.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取平均值±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明显的 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疼痛情况的观察

60例子宫腺肌病患者在予以腹腔镜子宫腺肌瘤病灶切除术治疗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引流管置管时间为(35.85±4.97)h。术后1个月,表现为轻度疼痛者、无疼痛者56例,占比93.33%。如表1:

2.2 比较各项经期天数、月经周期、月经量、子宫体积及血红蛋白

60例子宫腺肌病患者在予以腹腔镜子宫腺肌瘤病灶切除术治疗后的经期天数为(4.85±1.73)d,月经周期为(28.31±3.14)d,与治疗前无显著差异,P>0.05,但月经量为(68.25±10.64)ml,子宫体积为(135.97±68.52)cm3,血红蛋白为(113.36±14.85)g/L,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

3 讨论

子宫炎症、剖宫产、数次妊娠分娩均为导致子宫腺肌病的不良因素,肌层中浸入内膜,受到内膜或其他因素出现增长,导致中、重度疼痛甚至经量增多,常规的治疗方法为药物治疗,传统开腹治疗,其治疗效果较差,且无法对子宫进行保留,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3]。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子宫腺肌瘤病灶切除术广泛应用于子宫腺肌病的治疗中,且具有复发率低,创伤面积小及患者接受程度高等优势,本文研究结果显示,60例子宫腺肌病患者在予以腹腔镜子宫腺肌瘤病灶切除术治疗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引流管置管时间为(35.85±4.97)h。术后1个月,表现为轻度疼痛者、无疼痛者56例,占比93.33%,其经期天数、月经周期与治疗前无显著差异,P>0.05,但月经量、子宫体积及血红蛋白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对子宫腺肌病实施腹腔镜子宫腺肌瘤病灶切除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可降低创伤面积,促进患者恢复,可最大限度的保留子宫,可推广实施。

参考文献:

[1]王谨,肖惠琴,谢芳等.改良腹腔镜辅助阴式较大子宫切除术125例临床分析[J].腹腔镜外科杂志,2013,18(5):354-356.

[2]Takezawa Y,Kadono Y,Nohara T,et al. Urinary Obstruction of Transplanted Kidney Caused by Uterine Adenomyosis and 2-Year Posthysterectomy Psoas Abscess in Conjunction with Transplanted Kidney[J]. Case Reports in Transplantation,2016

[3]黄秀斌,周荣向,秦棠妮等.改良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切除术行大子宫切除89例临床观察[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3,12(1):67-69.

论文作者:曹丽霞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5

标签:;  ;  ;  ;  ;  ;  ;  ;  

子宫腺肌病实施腹腔镜子宫腺肌瘤病灶切除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探究论文_曹丽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