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使用鼻腔填塞与负压引流的对比研究论文_曹小国

湘南学院附属医院 湖南郴州 423000

摘要:目的:分析及对比鼻腔填塞与负压引流在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组收集我院接诊的择期施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的鼻中隔偏曲患者80例进行临床研究,通过随机数字列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n=40例)与研究组(40例)。对照组40例患者采用鼻腔填塞法对术腔进行处理,研究组40例患者则采用负压引流法对术腔进行处理。观察及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主观不适感与出血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的各项主观不适感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鼻腔填塞相比,负压引流在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中的临床效果明显更具优势,且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鼻中隔偏曲;鼻中隔偏曲矫正术;鼻腔填塞;负压引流;效果

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是耳鼻喉科临床上一种常见的手术术式,其疗效已获广大临床医师及患者的认可,而鼻腔填塞则是该手术术后的常用止血措施,但其往往会给患者造成较大的痛苦,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1~2]。近年来,负压引流方案在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中的应用获得了一定的进展,为了分析其在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次研究收集我院接诊的择期施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的鼻中隔偏曲患者80例,分别采用鼻腔填塞与负压引流方案进行术腔处理,现总结临床效果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本次研究收集我院2013年6月~2015年5月间接诊的择期施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的鼻中隔偏曲患者80例进行临床研究,病例入选标准:①均具有明显的鼻中隔偏曲情况;②伴有下鼻代偿性肥大症状(以黏膜肥厚为主);③仅施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与下鼻甲部分切除术治疗。排除标准:①合并有鼻息肉、鼻窦炎、鼻前庭炎、变应性鼻炎等疾病的患者;②伴有凝血障碍的患者;③具有鼻部手术史的患者。通过随机数字列表法将本组80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n=40例)与研究组(40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11例;其中年龄最小者18岁,最大者63岁,平均年龄(42.57±6.89)岁。研究组中,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9例;其中年龄最小者19岁,最大者65岁,平均年龄(43.17±7.28)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对比,(P>0.05)存在临床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近期均未使用过抗凝药物,术前检查出凝血时间均为正常。均未经激素口服或喷鼻治疗。术前0.5h给予1KU血凝酶肌注,术前1~2h给予抗生素静滴,再给予4KU血凝酶肌注(分2次)。然后给予抗生素静滴至术后24h,两组中大多数患者均于全麻下进行手术,少数于局麻下进行手术。均于电视鼻内镜下施行“三线减张法”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治疗,对患者的肥大下鼻甲,采用美国ArthorCare公司生产的ArthorCare Ⅱ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系统,设置能量为5(消融)与3(止血),按照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性进行多点消融。在此基础上,对照组40例患者采用鼻腔填塞法对术腔进行处理,于术后给予2块凡士林纱条与膨胀海绵常规行鼻腔填塞,术后1d后将填塞物撤出。研究组40例患者则采用负压引流法对术腔进行处理,具体包括:材料选用直径约为2.5mm的无菌硅胶管,于患者的鼻中隔切口上段放置负压引流管,置入约4.5cm,再于置入段间隔约1.0cm位置上作4个侧孔(1.5mm直径),采用5-0的可吸收缝合线对切口进行缝合,于鼻腔内对引流管进行固定,确定无漏气后连接负压引流球。术后1d后将引流管撤除。

1.3 疗效评估

观察及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的主观不适感(采用VAS进行评分)与出血情况,其中主观不适感主要包括鼻部疼痛、睡眠障碍、结膜充血、口干及术后换药时(取砂条或拔除引流管)疼痛等。

1.4 统计学分析

纳入SPSS20.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分别采用x2比较法与t检验法对本次研究中的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进行对比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的主观不适感与出血情况比较

经表1可见,研究组患者术后的各项主观不适感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患者术后的主观不适感评分与出血情况比较

2.2 并发症发生情况

研究组术后有6例(15.0%)患者出现并发症,对照组有12例(30.0%)出现并发症,主要为鼻腔粘连、遗留偏曲及鼻塞等。两组对比(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鼻中隔穿孔与鼻腔结痂等严重并发症。

3.讨论

鼻中隔偏曲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的耳鼻喉科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闭塞、头痛、鼻出血或鼻涕等,大部分患者均无需进行治疗,但少数严重偏曲而引发严重症状者需采用手术方案进行治疗,其中又以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最为常见。而术后为了避免患者的术腔出血而形成鼻中隔血肿,通常会采用鼻腔填塞法对术腔进行处理,但该方法易引发鼻塞、头痛及鼻腔黏膜水肿等不良情况,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及学习[3]。

负压引流技术是临床上一种常用的外科术后减轻创面积血、积液的措施,近年来许多文献报道了负压引流方案在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中的应用,该方法不仅操作简单,且明显减少了患者的术后痛苦[4]。朱任良等[5]学者研究表明,在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中应用负压引流能够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施行凡士林纱条鼻腔填塞的患者。本次研究结果亦显示,研究组患者术后的各项主观不适感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与鼻腔填塞相比,负压引流在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中的临床效果明显更具优势,且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游学俊,高起学,崔永华等.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9,23(11):481-483.

[2]胡愈强,张佼佼,翟立杰等.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的主客观评估及相关性分析[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4,21(8):403-406.

[3]王旻,邢志敏,袁晓培等.鼻中隔缝合与鼻腔填塞在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中的效果比较[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1,25(23):1068-1070.

[4]江雪,冯丽春,代保强等.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后负压引流的临床疗效[J].求医问药(下半月刊),2013,11(9):105-106.

[5]朱任良,刘春林,王涂路等.负压引流法在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中应用的临床观察[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3,13(3):182-183.

论文作者:曹小国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3

标签:;  ;  ;  ;  ;  ;  ;  ;  

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使用鼻腔填塞与负压引流的对比研究论文_曹小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