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大剂量甲氨蝶呤联合化疗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在本院接收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中随机抽取4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入院时间为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将4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24例,其中,应用一般护理措施护理对照组患者,应用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护理观察组患者,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83%,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 75.00%,差异并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皮肤损害、口腔黏膜炎、肛周炎发生率4.17%、8.33%、4.17%、4.17%、8.33%比对照组29.17%、37.50%、25.00%、33.33%、33.33%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甲氨蝶呤联合化疗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应用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的效果较好,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推荐应用。
关键词:大剂量甲氨蝶呤;化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护理
本文现对大剂量甲氨蝶呤联合化疗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护理干预措施进行研究,并将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入院治疗的48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获得了满意成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本院接收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中随机抽取4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入院时间为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将4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24例。观察组中,男患者16例,女患者8例,年龄4~56岁,平均年龄(33.42±12.75)岁,病变类型:9例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4例T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1例淋巴瘤白血病,8例高危患者、6例中危患者、10例低危患者。对照组中,男患者15例,女患者9例,年龄3~53岁,平均年龄(33.68±12.17)岁,病变类型:10例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3例T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1例淋巴瘤白血病,7例高危患者、8例中危患者、9例低危患者。观察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础资料与对照组患者并无较大差别,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1.2.1治疗
两组患者均进行大剂量甲氨蝶呤联合化疗治疗,静脉输注甲氨蝶呤,剂量3g/m2,半小时内注完0.5g,剩余量在23.5h内维持。化疗时从另一条静脉通路输入4L/d液体,甲氨蝶呤输注完毕后24小时应用四氢叶酸钙,肌内注射,初次给药80mg,之后40mg/次,间隔6小时给药1次。
1.2.2护理
应用一般护理措施护理对照组患者,如病情观察、环境护理、健康宣教、生活护理以及遵照医嘱实施相关护理操作等。应用针对性性护理干预措施护理观察组患者:①监测甲氨蝶呤浓度:护理人员增加对患者的巡视,在大剂量甲氨蝶呤化疗结束时、24小时、48小时采集患者血样,对其甲氨蝶呤水平进行检测,并将不同时间点药物水平进行详细记录,并向医师汇报。②消化道反应:患者治疗中容易发生恶心、呕吐等症状,对此,治疗前护理人员给患者使用护胃、止呕药物,指导患者食用容易消化、清淡的食物,如果患者发生呕吐,则及时清理干净,指导患者做好口腔卫生,并及时补液,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③骨髓抑制:骨髓抑制是较严重不良反应,患者感染、皮肤出血等发生的风险较大,对此,护理人员做好隔离工作,严格进行无菌操作,加强病房消毒处理,限制病房探视时间和人员流动。④肝肾功能:加强对患者24小时出入量的观察,观察尿量,如果尿量减少,则及时向医师汇报,且指导患者多饮水,及时采血样并进行肝肾功能检查。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效果评价标准:完全缓解:患者症状消失,血象恢复正常,骨髓原始淋巴细胞+幼稚淋巴细胞≤5%,骨髓增生正常或接近正常;部分缓解:症状、血象显著改善,骨髓原始淋巴细胞+幼稚淋巴细胞大于5%且不超过20%;未缓解:未达到上述标准。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Excel对相关数据进行收集,并采用软件SPSS18.0对该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应用卡方检验方式对资料进行计数,计数资料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用t检验,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治疗效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5.83%比对照组75.00%高,但是差异并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1。
2.2不良反应发生率
观察组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皮肤损害、口腔黏膜炎、肛周炎发生率4.17%、8.33%、4.17%、4.17%、8.33%比对照组29.17%、37.50%、25.00%、33.33%、33.33%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2。
表1 两组的治疗效果比较(n,%)
3 讨论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患者机体内B系或T系细胞在骨髓中异常增生导致的恶性肿瘤性疾病[1]。其中,异常增生细胞聚集于骨髓中,会严重抑制患者机体造血功能,且会侵袭淋巴结、肝脏、脑膜等骨髓外组织,严重危害患者健康[2]。本次研究中,观察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比对照组高,但是差异并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皮肤损害、口腔黏膜炎、肛周炎发生率比对照组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大剂量甲氨蝶呤联合化疗能有效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而予以针对性护理后,能显著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甲氨蝶呤能特异性地预防髓外白血病,可抗肿瘤效果好,但是副作用较大,随着输注时间延长,患者发生骨髓抑制、皮肤损害、消化道反应等情况的可能性越大[3]。且化疗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容易发生组织损伤、毒性反应,使得患者比较痛苦[4]。医对此,医护人员需要加强对甲氨蝶呤及化疗副作用的认识,积极做好预防不良反应发生的措施,对治疗过程进行严密观察,予以患者良好的护理,保证治疗顺利进行。本次研究中的针对性护理是根据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临床表现、特点等情况来实施的护理,通过实施一系列护理来提高患者耐受性,有助于促使治疗顺利进行。针对性护理是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予以对应护理服务的护理模式,有助于提高护理效果[5]。针对性护理模式下,护理人员警惕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积极加强对患者的观察,并予以一定的预防措施,最终有助于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6]。总之,大剂量甲氨蝶呤联合化疗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应用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的效果较好,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推荐应用。
参考文献:
[1]郑苗苗,岳丽杰,陈小文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MTHFR基因多态性与大剂量甲氨蝶呤毒副反应的关系[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3,15(3):201-206.
[2]伍艳鹏,贺湘玲,邹润英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 MTHFR 基因多态性与大剂量甲氨蝶呤化疗后不良反应的关系[J].广东医学,2015,21(3):413-416.
[3]周宇晨,李斯丹,周翾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化疗初期营养支持对化疗并发症的影响[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5,30(3):176-179.
[4]周淑红,林平.大剂量甲氨蝶呤联合美罗华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复发患者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7):58-59.
[5]练晓霞,沈莲.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护理干预[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19(4):22-23.
[6]程金敏,周娟.综合护理干预在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5,22(3):71-73.
论文作者:杨红梅,柯美香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8
标签:淋巴细胞论文; 患者论文; 白血病论文; 白血论文; 骨髓论文; 统计学论文; 大剂量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