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GIS在生态环境评价中的运用探讨论文_瞿庆玲

对GIS在生态环境评价中的运用探讨论文_瞿庆玲

南京大学环境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江苏南京 210000

摘要:文章以地理信息系统与生态环境评价的内涵为切入点,从制图功能的运用、空间分析功能的运用、立体采集数据等方面详细论述了地理信息系统在生态环境评价中的具体运用,多方面入手,旨在为一线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生态环境;GIS;评价

1地理信息系统与生态环境评价内涵

地理信息系统可定位为集数据采集、数据模拟、处理、分析检索以及表达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简言之,若人们的研究对象与地理空间之间有密切关系,就能充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解决相关性问题。目前来说,地理信息系统已在社会各行业中广泛运用,并取得了良好社会成效。例如,地理信息系统已成功运用到城市规划、矿产资源调查、资源开采、水土资源调查等方面。

生态环境是由多种不同的生态系统组成的系统,这些不同的系统包含非生物自然、生物群落等多种因素。一般情况下,生态环境均由自然因素组成,其对人类社会的生产发展有潜在、间接的影响。生态环境评价是充分运用环境学、生态学等理论以及高新科学技术,基于符合生态的基本特点,从整体上对研究对象的生态、功能、环境敏感性、发展趋势以及稳定性进行分析评估,进而明确系统中的发展潜力与制约因素,与此同时,全面评估对各种政策产生的具体结果。生态环境评价更好的满足了复合生态与环境保护之间的需求,为合理的生态规划奠定了基础。

地理信息系统在生态环境评价中有诸多优势:①拓展工作范围。地理信息系统特有的属性数据、空间数据、空间分析技术是其他软件无可替代的。尤其是近年来诸多扩充模块的增添,能实现网络分析、空间分析等多种功能,全面提升了软件系统的运用深度与广度。②在地理信息数据系统的支持下,能全面提高数据的可视化水平,更加直观、形象的展示环境情况,大大降低了工作量。③动态显示数据。地理信息系统属于集成系统,其能有效实现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输出等功能,故而,可实时返回数据最新信息。地理信息系统将计算机技术与地理学中的理论方法相结合,具有快速、定量、更新快等优势,还能进行模拟动态分析,具有传统评价方法不可避免的优点。

2地理信息系统在生态环境评价中的具体运用

2.1地理信息系统制图功能的运用

一直以来,人们对经济、社会、人口等相关数据的统计均以行政区划为基本统计单元。通过统计数据能明显看出不同单元之间的具体差异,传统平均化对待的数据形式无法全面反应单元内部的具体差别,进而导致研究方法、统计数据之间的不确定性,最终影响数据空间定位的精准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地理信息系统得到广泛应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例如,相关研究人员按照行政区域这一基本评价单元,充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制图功能,详细制作了不同行政单元的评价图。相关人员按照县域以及生态类型为基础,研究评价等级图。相关人员综合植被类型、土壤地貌等因素进行生态类型划分,以生态类型为基础,进而为不同类型的生态恢复提供了全面、客观的数据支持。在上述研究中,均选择了矢量数据这一评价单元,通过平均数据、点数据的方式取代传统区域整体评价,进而更好的反映了调查数据之间的差异,全面提升了空间定位准确性。

2.2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功能的运用

地理信息系统自身的空间数据处理能力非常完善,在进行生态环境评价过程中,可通过栅格数据结构或矢量数据结构完成。栅格数据的数据量非常大,但在进行逻辑代数运算、叠加运算时比较简便,能有效避免碎小多边形的干扰,更好的满足了生态环境评价分析基本需求。例如,我国相关研究人员指出,在地理信息系统、RS等系统的区域生态环境评价中区域,并将数据信息进行栅格化处理,充分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的数字地形分析功能,小流域分割研究区域,并将其最为综合环境评价的基础,这一处理方式能站在宏观角度上掌握整体分异规律,避免了数据微观特性。相关研究人员按照行政区域与位置进行数据统计,并将数据展布到地理格网中,进而积极建设空间数据库。这种方式能有效避免传统定性研究以及行政区划定量研究等方式的缺陷,在生态环境评价中引入基于地理格网的精确定量分析方式,全面提升了数据与客观环境的吻合度。

2.3测绘质量控制与立体采集数据

(1)严格按照ISO9000标准进行数据质量管理工作,从质量计划、人员管理到产品验证,均应形成规范文件,促使质量管理的科学化与规范化,有效控制产品的全部环节。与此同时,进行高质量的规划与控制。严格按照测绘时限、范围,制定完善的质量计划与施测方案,合理配置设备、资源,并出台各项控制措施,多方面入手,保证测绘质量目标。与此同时,严格控制每项工序,使施测全过程始终处在受控环境下。另外,还应加成成果检查。质管部门应不定期抽查修改后的成果,尽可能降低测绘成果问题。若出现问题,应提出修改方案与限期整改要求,并针对测量质量通病制定预防对策,全面提升测绘质量。

(2)人员培训。在收集数据开始之前,必须对参与测量的检查人员、作业人员、技术管理人员进行全面的岗前培训,同一业务口径,加强技术文件的学习力度,使其熟练掌握不同工序的技术要求、作业方法以及软件使用方式。与此同时,加强设计书、相关规定标准的学习力度,时期熟练掌握技术标准与技术要求,从而达到统一标准、统一操作程度、统一工作方法的目的。

(3)数据采集精度。立体模型是数据测量的重要基础,通过该技术可实现全要素、全方位的数据采集。笔者建议,可将测量区域进行空三加密,通过这一方式全面提高立体模型精度。在具体测量作业开始之前,必须要求作业人员全面检查立体模型的各项精度指标,保证各项工作的开展万无一失。在具体工作开展过程中,每位作业人员均应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与高度责任心,准确、快速的进行数据采集,尽可能降低因个人因素导致的精度问题,全面提升数据采集质量。笔者建议及时应用空三加密。不管是何种方式的布点,笔者建议均应对测量区域进行整体加密,不建议使用单模型定向方式。虽然空三加密的方式会耗费大量时间、精力,但是,这种方式能保证程度的精确度与整体性。

3结语

生态环境是支持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其是由一定范围内的地质、空气、生物、水体等因素组合而成的环境综合系统。充分运用GIS系统进行生态环境评价,能全面提升评价结果的精确性与定位精准性。新形势下,加强地理信息系统与生态环境评价的结合运用,加强数据动态化管理,能更好的促使生态环境评价、改造的健康开展。

参考文献

[1]叶文虎,刘允芬.我国气候生产潜力及其分区[J]自然资源,2011(73).

[2]陈全功.江河源区草地退化与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J].草业学报,2013(1).

[3]张立芸,边露.GIS技术在生态环境研究中的应用[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11(64).

[4]杨宇鸿.GIS在生态环境评价中的应用———以勉县至宁强高速公路为例[D].西安:长安大学,2012.

[5]陈述彭,鲁学军,周成虎.地理信息系统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6]肖明.GIS在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以昌化江下游为例[D].海南大学,2011.

论文作者:瞿庆玲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7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4

标签:;  ;  ;  ;  ;  ;  ;  ;  

对GIS在生态环境评价中的运用探讨论文_瞿庆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