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 广西柳州 545001)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指导运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10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资料进行研究。采用双盲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均实施慢性心力衰竭常规护理,观察组联合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比较两组干预后的心功能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资料统计显示,观察组干预后心功能恢复有效率96.00%(48/50),对照组心功能恢复有效率84.00%(42/50),两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生活质量各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各数据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中加入早期康复指导,可更好的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及生活质量。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早期康复指导;心功能;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5-0123-02
慢性心力衰竭是多类心血管疾病的最终阶段,患者多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功能不全,疾病以中老年人居多,且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较大[1-2];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科学有效的早期康复训练,是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有效方法,为探寻其具体应用效果,研究将以我院收治的100例患者资料进行分组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10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资料进行研究,排除肝肾功能异常患者、研究期间或近期服用胰岛素或激素类药物的患者及血肌酐指标异常患者;采用双盲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50)男37例、女13例,年龄57~69岁,平均年龄(62.2±6.1)岁;对照组(n=50)男35例、女15例,年龄59~73岁,平均年龄(63.1±6.9)岁。研究经医院伦理会审核。统计学提示两组基本信息差异均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入早期康复护理,方法:(1)心理指导,向患者介绍早期康复训练的意义及注意事项[3],以提升患者的认知度和积极性;同时通过成功治疗案例的讲解帮助患者树立信心;(2)运动康复,患者入院后初期,不定时协助患者翻身、改变体位;其次,定时对患者进行躯体按摩和四肢小幅度被动运动;随着治疗进程的推进,可将床上被动运动过度至下床活动,运动方式以运动量较轻的站立、慢走等有氧运动为主;(3)心功能分级护理,心功能评价为IV级的患者应卧床静养,护理人员仅对其进行按摩、翻身等被动活动,并指导患者适应床上排便;心功能Ⅲ级的患者,可进行站立、扶持步行等练习,单次运动时间应控制在10min以内,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每天进行3~5次;心功能<Ⅲ级的患者,可在护理人员或家属的陪同下进行病房外的活动,以患者不出现不适应为准。
1.3 评价指标
(1)以NYHA评分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的心功能:①显效,患者干预后心功能I级或较治疗前提高2级;②有效,患者干预后心功能提高1级;③无效,未达到上述两项标准。
(2)采用明尼苏达心衰问卷调查表,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表格涉及运动能力、健康水平、心理状态及自理能力,评分越高则提示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研究选取SPSS18.0软件对结果作统计学分析。(x-±s)表计量资料;生活质量评分采用t检验,心功能心功能恢复有效率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数据存在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 两组心功能恢复有效率比较
统计显示,观察组干预后心功能恢复有效率96.00%(48/50),对照组心功能恢复有效率84.00%(42/50),两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附表1。
3.讨论
在慢性心力衰竭的常规护理中,普遍要求患者卧床静养;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临床医护专家认为,合理的康复运动是心脏康复预案中降低患者病死率的有效方法[4];临床实践也证实,早期康复运动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管收缩能力并加快局部新生代谢。
在本次研究中我们首先对患者实施了心理干预,心理干预与康复运动原属于两个不同的概念范畴,但从应用来看由于该疾病患者以中老年人居多,多数患者的思维依旧停留在“疾病静养”的程度,合理的心理干预和指导可改变患者的固定思维,使患者能够更好的配合康复活动[5]。在运动康复护理方面,我们以患者的治疗进程为准,根据患者的康复进程逐步进行肢体被动和主动运动;另一方面,通过心功能分级制订相应的运动计划,可保证康复活动的安全性,并有效降低各类并发症的发生。但在具体实施中需要注意几点:(1)康复活动的效果与运动量的大小并无直接联系[6],因而在运动中需告知患者及家属,不能根据自身主观想法随意增加运动量,以免对身体造成损伤[7];(2)具体康复计划的制订必须严格参考患者的身体状况及心功能,以保证康复活动的针对性。
研究结果的数据对比显示,观察组干预后心功能恢复有效率96.00%(48/50),对照组心功能恢复有效率84.00%(42/50),两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早期康复活动可有效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其次,明尼苏达心衰问卷调查表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运动能力、健康水平、心理状态及自理能力四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各项数据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早期康复指导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得出结论: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指导并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可更好的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及生活质量,方法值得在临床中运用。
【参考文献】
[1]叶常英,杨丽娟,马力.运动康复训练对老年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预后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11(07):8-10.
[2]杨希文.个性化护理对心力衰竭患者并发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8,37(05):639-641.
[3]庞玉华,杨艳.综合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20):120-123.
[4]田敏.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运动康复护理研究[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06):47+56.
[5]刘玉志,杨太聪.运动康复护理联合健康宣教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8,26(04):157-159.
[6]陈娟,赵书娥.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行为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5,50(03):360-364.
[7]李芳华,刘国杰,祁小红,刘文婕,赵蓉,黄美婷.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5,30(19):14-16+34.
论文作者:黄黎锋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9月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30
标签:患者论文; 心力衰竭论文; 功能论文; 生活质量论文; 统计学论文; 有效率论文; 两组论文; 《心理医生》2018年9月2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