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不让库存挡道,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库存论文,李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每卖出1件商品,你至少要准备2.5件商品进行库存周转。这是服装行业的惯例,但却让春风得意的李宁公司感到很不爽。这意味着,公司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往往隐含着运转效率低下、库存周转速度越来越慢的灾难。
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和发展,2004年6月28日,李宁公司在香港联交所上市,跨入国际资本市场,开始了一个新的轮回。近几年来的高速增长,使得李宁公司在业务规模上与国际知名品牌不断缩小差距。从董事长到基层员工,都为“李宁”要打造全球运动品牌的雄心而备感振奋。
然而董事长李宁和总经理张志勇同时也感到一种新的危机:李宁公司与国际竞争对手真正的差距并不仅仅表现在业务规模上,“苛刻”的国际投资者质疑的焦点集中在一个新的问题———库存周转率。企业上市以后,变得更加透明,除了营业收入和利润指标,其他的关键指标也要向投资者披露。在他们的眼中,虽然在营业收入上与那些大的跨国竞争对手难以对比,但是从库存周转率这个关键指标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公司在运营上与人家的差距。
来自CFO的推动力
令人难堪的是,耐克、锐步等国际知名品牌的平均库存周转天数为70~90天,而李宁公司2004年中期业绩显示的平均存货周转天数为124天。投资者们会怀疑,库存周转率存在如此大的差距,继续扩大业务规模是好事还是坏事?因为库存周转率直接反映着公司的后台运营能力,库存周转率低意味着占用资金多,不但影响现金流,还会降低资本回报率。
最早认识到库存周转问题严重性的是CFO陈伟成。这个倔强而严谨的马来西亚人曾在多家跨国公司担任要职,因为觉得李宁公司富有激情、怀揣梦想,便于2003年1月正式加盟,雄心勃勃地致力于推动“李宁”走向世界。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与国内绝大部分品牌厂商一样,李宁公司重视降低生产和销售成本,想方设法从这两个环节中寻找利润,而对于物流运作中潜在的“利润”重视不够。也许因为陈伟成与资本市场打交道比较多,因此对库存周转率这个指标就格外关心,他希望能够给这些投资者们一个好的结果。某种意义上说,与跨国公司有着如此大的差距,也说明在这项指标上有着很大的改进空间,因此,这项工作如果有所改进,恰恰可以证明他作为CFO的作用。
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很快让陈伟成感到危机:李宁公司旗下大大小小20多家子公司的经理人员在销售管理方面做的还不错,但却很少把精力放在精细化运营上,管理相对比较粗放。在陈伟成看来,整个李宁公司最缺少的就是运营管理的精细化。
2003年,李宁公司的平均存货周转天数为160天。陈伟成明白,虽然这样的运转效率并不输于国内同行,却与国际上的竞争对手差距太大。更麻烦的是,这个问题并没有引起李宁公司高层的普遍关注。
也正因此,这位“既不像中国人也不像外国人”的陈伟成每天在库房里爬上爬下,不时翻看库存产品的日期与品质的举动,并没有得到李宁公司员工的认同。在仔细调查统计之后,陈伟成坚信,李宁公司的存货周转天数还可以大大缩短。于是他下发公司文件,要求各子公司必须按照集团财务部的预算指标提高库存周转率。
阻力是不可避免的。在自上而下强力推行的同时,陈伟成不断向各子公司经理解释“存货周转期缩减一天,公司流动资金会节省上千万元”的道理。他想让子公司负责人都明白:为了实现这些财务指标,在销售和利润上付出一些代价是值得的。陈伟成实时监控每一家子公司完成库存周转指标的情况。他要求子公司提出改善的具体行动以及每一步提升的时间表,如果数据不达标,他就执意要求子公司给出合理解释。
在这种咄咄逼人的态势下,李宁公司库存周转率指标有了大幅改善,平均存货周转天数从2003年的161天缩短为2004年中期的124天。
虽然这个数据与国际上其他竞争对手相比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但毕竟已经有了不小的提升,而且持续改进的工作已经开始。另一方面,李宁公司存货的库龄非常好,有80%的存货库龄都是1年以下的,另外有18%的库龄在1~2年间。
周转率是怎样提高的
一个非常关键的矛盾是:财务指标要求与各部门工作业绩评估并不是很协调,比如销售部门更看重销售业绩,而不会重点考虑库存。因此,当库存周转率得到一定量的提升后,单纯以财务驱动的力量就很小了。
2004年上半年,李宁公司销售规模比2003年同期增长44.6%,库存增长5%;但2004年7月份比2003年同期销售规模仅增长4.6%,库存却增长了11%。这意味着,尽管财务部门强力要求改善库存周转,但在公司销售规模增长的同时,库存周转率的提高仍然任重道远。李宁公司必须在本以为已经“拧干”的供应链运作效率上再拧出水分。这牵涉到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等一系列问题,显然已经远非财务部门驱动所能完成。
李宁公司总经理张志勇将提高库存周转率作为2004年下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并专门成立了由销售、财务、生产、产品等多个部门组成的工作小组,他还重新调整KPI考核指标,强化了供应链运营的考核比重。
现在,李宁公司销售和运营等相关部门,不仅仅要关注自己卖出多少产品,还要关心库存周转率是否符合工作小组的要求,因为年库存周转次数能否从2003年的2.43提高到3是2004年下半年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占业绩考核的比例不低于20%。
2004年8月底,库存周转率小组召开第一次会议,在宣布项目启动的同时,也明确将清理库存作为小组第一阶段的工作重点;2年以上的库存必须清到零,1年以上的库存清理70%以上。而且,这项工作交给销售系统直接推动,由经理办公会议监督施行。销售系统必须权衡好清理库存与业务发展的平衡。
清库的困难在于清理自营渠道。为了更好地做品牌,李宁公司一直坚持建立自营渠道。在李宁公司的渠道体系中,30%为自营渠道。现在这些自营渠道成为改善库存周转率的重点和难点。
李宁公司的具体做法是,由销售系统负责对零售终端进行分析,提出促销方案,以确保渠道中的积压存货迅速降低;而物流部门则针对整体库存状况并结合渠道库存实际情况,向销售部门提出下半年的清货方案,重点清理2年前的积压存货和断码存货。同时,通过缩短订单前置期以及存货在库时间,加强库存分析和预警,确定合理的订购周期和订购批量,以防止产生新的库存积压。
在销售终端环节,提前备货本来是惯常做法。预计销售的货物,早在1个月前就已经大量准备,特别是在销售规模大幅提升的时期,往往不会考虑库存成本。但现在,库存周转率小组要求销售终端准确预测单位时间内的销售情况,将供货时间缩短到7天。销售终端只能拿到7天内销售所需要的货物,同时也要求后端供应链系统必须保证在7天内供货。
显然,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做到销售预测更加精准。销售人员不但要考虑可以卖出多少货物,还要考虑什么时间甚至哪个时间点可以卖出多少货,这些指标只能由销售人员在工作中尽可能准确预测。对于销售部门来说,这不仅是一个比较高的要求,也代表着一种新的经营理念,因为它要求整个公司的供应链响应时间必须缩短。供应链系统必须改变以前的大批量供货,进行多批次小批量供货,并且达到时间上的精准供应。为此,李宁公司在广东、北京两大配送中心之外,设立上海配送中心,并根据层层传递的销售预测,将产品按预测情况直接发向配送中心,将配送与销售系统连动起来。此外,为了保障配送及时,李宁公司对合作十几年的物流运输公司采用末位淘汰制,提高他们的运作效率,以配合整个供应链系统的精细化运作。
“我们现在各个部门都在紧张地磨合,改变粗放管理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李宁公司运营总监王鹂说。公司专门设立的供应链小组,对整个系统运营进行信息支持与监控,对每个环节进行数据分析,并进行科学规划。
作为库存周转率工作小组主要领导成员之一,王鹂希望能尽快完成对子公司库存周转率的改造,而这项工作完成后,李宁公司的库存周转率将会有一个显著的提升。但王鹂也明白,距离耐克、锐步等国际品牌树立的行业标杆,李宁公司还有很大差距。王鹂说:“供应链是一个持续优化的过程,我相信在每次年报中,你都可以看到李宁公司在供应链管理方面发生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