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普通高校图书馆3G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普通高校论文,图书馆论文,空间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国内图书馆界正热衷于信息共享空间(IC)的理论研究,少数大学图书馆已经率先进行了尝试性的实践工作,并取得了初步的实践经验。从理论上讲,IC是一种理想的文献信息服务模式,很适合研究机构和研究型大学图书馆的发展。然而,我国普通大学图书馆主要面临的是大量学习型的读者,IC能否在普通高校图书馆推广还值得进一步推敲。文章认为大学图书馆在注重IC理论研究的同时,应该重视IC在大学图书馆推广的可行性论证。
1 信息共享空间(IC)与大学图书馆
IC的研究与实践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大学图书馆,它的最初雏形是1992年美国Iowa大学图书馆的Information Arcade(信息拱廊)。在1998-1999年间,由Dalhousie大学图书馆提出了IC的正式概念,1999年Iowa大学Hardin图书馆为IC提供了最新的教育技术设施,随后,North Carolina大学、Arizona大学、Calgary大学图书馆相继建立了具有代表性的IC。2007年4月英国Sheffield大学新建的IC设施正式向学生开放。2009年3月,IC在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诞生。
1.1 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IC)的产生背景与实施状况
大学图书馆IC主要是在图书馆“一站式服务”理念上产生。“一站式服务”是指用户通过现实或虚拟的提问,能够一步到位地得到各种类型的文献资源、不同结构的数据资源、参考咨询和专家指导等文献需求的服务。IC正是对“一站式服务”理念的最好实践。目前,IC处于一个理论探索和开始实施的起步阶段,国内的IC实践主要集中的大学图书馆。
1.2 3G·IC的发展契机
目前,国内大学图书馆正积极地探索IC的发展理论,并在实践中发现,普通高校图书馆的资源配置不足是其发展IC的瓶颈。3G通信技术的出现,可以为高校图书馆普及IC解决资源不足的问题。凭借3G手机强大的传输能力和高校图书馆庞大的数字化文献资源,可以将信息共享空间虚拟化,并通过虚拟化的IC,将文献资源、馆员咨询、读者互动等服务集成到虚拟的信息平台上,注册的读者用户可以通过3G手机接收虚拟化的IC提供的信息素质教育、文献检索、参考咨询、学习交流、专题讨论、网络教学、网络会议、学术报告、合作研究、论文撰写、网络活动等的一站式信息服务。本文把以上服务模式称为3G·IC。3G·IC能够有效克服IC资源占用量大、服务对象少的缺点,它将为IC在普通高校的发展开创一个新局面。
2 大学图书馆3G·IC构想描述
从技术角度看,3G·IC类似于CDRS系统(Collaborative Digital Reference Services,即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系统),区别在于3G·IC将终端用户(读者)3G化。
2.1 3G个人通信器(3G手机)在3G·IC的作用
3G手机除了可以高质量地完成语音通信外,还能进行多媒体通信。3G手机用户可以将文字、绘图、视频等直接传送给另一个手机、电脑或服务器;同时,也可以到另一个手机、电脑或服务器上访问或下载,查看电子邮件或浏览网页等。互联网的数据打包技术充分糅合到3G通信系统中后,数据传输速度将可能达到每秒2M字节,用户“访问”所需要的时间可能不到一秒钟。它有效地解决了从信息中心到读者的“信息传输路径”和“传输速度”问题。
2.2 3G通信器与信息共享空间(IC)的结合
3G通信器(即3G手机)与普通高校图书馆信息平台的结合,可以将“空间”、“资源”和“服务”的集成虚拟化,即3G·IC=服务(虚拟)+空间(虚拟)+资源(虚拟)。由于3G技术的应用,IC物理性基础可以达到100%的虚拟化。IC中的所有“一站式服务”业务都可以通过3G通信器来实现。
3 普通高校图书馆3G·IC服务模式
3G·IC将读者3G化后,在网络协议的范围内,读者可以自由获取文献、传递文献、使用数据库、共建数据库、享受互联网联合咨询等服务。既为读者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又能提高普通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当然,3G·IC并不排斥信息共享空间(IC)的同时存在,它只是3G通信时代最适合普通高校图书馆IC建设的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网络服务模式。
3G·IC利用网络技术,跨馆际地将各种类型的文献资源、多学科馆员咨询、专业咨询机构、研究机构服务集成到一个信息平台上,以需求提问、电子教室、讨论室、会议厅、咨询区等方法,为读者提供书刊检索、书刊借阅、视听教育、媒体制作、学科导航、信息互动、参考咨询、数据传输等“一站式”的信息服务,图1是普通高校图书馆3G·IC服务模式示意图。
读者可以向信息平台上的请求管理器(Request Manager)提问,请求管理器分析提问问题的属性(也可以人工分析),将问题分为“知识检索”和“提问”。“知识检索”(可以自动检索和代检索)的结果直接通知3G读者。而“提问”将以电子邮件的形式通知分散在各成员馆的学科馆员。“咨询解答”可以通过被访问成员馆的管理器,将其传送给最初接受“提问”的请求管理器,或直接通知读者(读者“提问”和“咨询解答”同时编辑进入相应的知识数据库,主要是丰富馆藏,避免重复咨询)。在访问过程中,3G通信技术可以实现读者与接受咨询的学科馆员和请求管理器之间的信息互动。
3.1 普通高校3G·IC服务模式中的读者组织管理
3G·IC服务模式的读者主要是学生、教师、科研工作者和员工,应该充分揭示用户的属性和需求特征,进行较为详细的分类管理,如专业、研究兴趣、特长、志愿者、某协会成员等,以便于普通高校图书馆更为有效地组织文献建设和服务工作。如普通高校图书馆组织“科普数据库”开发,可以先在信息平台上向读者(志愿者)直接征集各学科“词条”,协调各学科馆员整理、加工词条后,再在信息平台上公布“词条目录”,以及词条内容的收集范围、加工格式、著录要求等,向读者(志愿者)征集词条内容,经过有组织地校对、审核后,一个新的数据库就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以极低的成本、较专业的水平开发成功。在这个过程中,读者的组织管理就显得非常重要。笔者认为,在3G·IC中,学科馆员、成员机构、专家团队的组织管理也十分重要。
图1 大学图书馆3G·IC服务模式示意图
3.2 3G·IC服务模式的发展步骤
(1)构建统一的技术标准。3G·IC是对普通高校图书馆IC服务模式的理性构想,3G手机投入市场运营后,现有网络和技术条件能够实现这种构想。3G·IC的发展势在必行。因此,3G·IC新的服务模式应该统一组织技术的运行标准,避免各自为政,重复投资。
(2)文献信息的收集和整合。3G时代图书馆的信息包含静态文献和动态信息两种。图书馆首先通过馆藏的各种文献提供信息服务,使信息需求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了解各学科的研究情况和研究方向;其次通过动态信息的收集、加工、整理、检索和传递,使信息使用者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国际、国内最新的信息动态和研究前沿,从而快速更新知识,提高学术水平。
(3)WAP网站的建立。图书馆要实现3G·IC服务模式必须建立WAP网站,将图书馆拥有的大量信息资源和现有系统功能整合到WAP网站中,这样才能通过3G技术使用户能够通过手机或智能终端设备读取这些信息,随时随地地享受图书馆的移动信息服务。
(4)改变现行的高校图书馆“闭关自守”的状态,实现资源共享。3G时代高校图书馆建设应将工作重心放到数据库共享、固定终端服务、移动终端服务、有连接服务、无连接服务等方面,改变只有登录到图书馆数据库才能访问所需图书的传统,实现随时随地访问多媒体图书数据库;在统一技术标准下,普通高校图书馆组织搭建自己的信息平台,先在校内运行,积累经验后,各成员馆通过“联盟”方式并网运行。
3.3 普通高校图书馆3G·IC服务模式的特色
(1)有助于提供更加丰富的个性化服务。3G网络的出现,解决了GSM下移动信息服务的诸多不足,加强了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的良性互动。这就要求图书馆必须及时发现用户的需求变化,提供有个性化的高质量服务,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读者可以在3G·IC信息平台上,随时建立个性化的讨论区、会议室、个人空间、虚拟书房等。根据需要可以约请相关的读者、学科馆员、教授参加会议、讨论和咨询,开展读者、学科馆员和各科专家范围内的专题联合研究活动。这些特色服务主要包括信息定制服务、移动博客服务、移动定位服务、信息推送服务、多媒体远程教育等。
(2)使得用户阅读的空间、时间更加随意。3G本身就是一种移动通信技术,它的特点就是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有信号网络覆盖的地方,就可以连接在网上。同时,随着手机技术的不断进步,手机与PDA的不断融合,使得用户可以采用更轻便、更高性能的终端上网。在克服原有手机网络数据传播速度慢的缺点后,两者的结合必将使现在的高校图书馆用户摆脱空间、时间、设备的限制,将可以利用更多的空闲时间进行网上阅读,使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得到了极大地使用,产生了良好的效益。
(3)进一步弘扬了图书馆“平等服务”的理念。图书馆向读者提供平等服务,各级各类图书馆共同构成图书馆体系,保障全体社会成员普遍均等地享有图书馆服务。3G·IC服务模式给图书馆的平等服务提供了一个实现的平台,高校图书馆读者只要一机在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以随时随地享受图书馆提供的服务,而在享受服务的同时,图书馆又尊重读者的个性,自主选择、独立决策及读者的隐私,让读者在使用图书馆时没有后顾之忧。
收稿日期:2010-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