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心血管科 江苏 南京 210029)
【摘要】 目的:探讨葡萄糖酸氯己定皮肤消毒液在老年患者PICC导管维护中的作用。方法:将100例需要进行PICC导管维护老年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实验组采用葡萄糖酸氯己定局部皮肤消毒3次,对照组按照传统方法以75% 乙醇消毒3次、0.5%碘伏消毒3次,两组消毒方法相同,范围相同。比较两组所需消毒时间、接触性皮炎发生率、舒适度、导管相关感染率及贴膜卷边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均无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实验组所需护士操作时间更短、工作效率提高,患者舒适度高。结论:2%葡萄糖酸氯己定用于老年患者PICC维护中比其他的消毒剂具有明显的优势。
【关键词】 老年患者;PICC;葡萄糖酸氯己定;碘伏;乙醇;导管维护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32-0231-03
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简写PICC)是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 头静脉)穿刺插管,其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导管。因其操作简单,创伤性小、安全、留置时间长的特点。针对临床中老年患者的静脉条件较差,静脉穿刺成功率不高,及长期的静脉输液,优选PICC留置,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中心静脉置管所致感染发生率,一般在7~8%,目前认为感染的主要有两种途径:(1)微生物通过输液器进入血液;(2)皮肤表面菌群通过皮肤的破口沿导管集于管端的纤维蛋白块,这种纤维蛋白筛网为微生物增生提供了保护坏境[1]。为了更好的控制导管的感染率,提高老年患者的舒适度,节约护士换药的时间,降低贴膜卷边情况,减少接触性皮肤炎的发生,我科对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住院期间100例PICC置管老年患者采用两种皮肤消毒方法用于导管维护并进行效果比较,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PICC置管患者100例,男性78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67±0.8岁。其中乳腺癌4例,肠癌31例,胃癌27例,肺癌2例,肝癌12例,胰腺癌8例,肾癌1例,食道癌8例,妇科肿瘤7例。所有入选老年患者均为首次置管,使用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三向瓣4Fr型单腔PICC导管,穿刺点部位贵要静脉50例、头静脉23例、肘正中静脉27例、分别占总例数的50%、23%、27%。排除穿刺点局部有皮肤病变,对酒精及碘伏过敏,及易敏体质者。按照随机抽取进行分组,两组在性别、年龄、疾病种类、穿刺部位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首先评估老年患者的病情,局部皮肤情况,意识及理解程度。观察穿刺点有无红肿、肿胀、渗血及渗液,贴膜有无潮湿、脱落、污染,导管有无移动、脱出。环境温度22~24度,湿度50%~60%。所有老年患者换药由PICC专科护士完成。
实验组:遵循无菌原则,在病人臂下垫无菌治疗巾,顺静脉回流方向除去旧有贴膜、思乐扣,过程中避免牵拉导管,预防脱管。采用3M葡萄酸氯已定消毒剂,使用大头长柄棉签以顺-逆时针方向三遍螺旋状消毒,消毒范围以穿刺点为中心上下各12cm,左右到臂缘,待干贴膜。
对照组:穿刺点用酒精棉球旋转式消毒穿刺点及周围皮肤、外露导管3遍,范围12*12cm,不触及导管。再用0.5%碘伏旋转式消毒穿刺点及周围皮肤、外露导管3遍,范围:12*12cm,自然待干贴膜。
1.3 观察指标
1.3.1老年患者舒适度 每次换药后,护士主动询问患者,消毒液对皮肤刺激感觉,是否有痒感、粘重感、痛感不适;撕开贴膜后实验局部皮肤有红斑,搔抓的痕迹,破溃。若有上述症状,则视为自感不舒适。
1.3.2感染 穿刺局部皮肤红肿、皮温升高,伴或不伴有渗液、导管血培养阳性。
1.3.3接触性皮炎 是皮肤由于接触外界物质而发生的炎症反应。其临床特点为皮肤接触部位发生边缘鲜明的损害,轻者为水肿性红斑,较重者有丘疹、小水疱甚至大水疱,更严重者则可有表皮松解甚至坏死。临床分度:轻度仅有轻微的皮肤瘙痒及红斑(面积约为5cm×5cm以内);中度表现为皮肤瘙痒感明显,透明敷料下穿刺点周围皮肤出现散在红斑、丘疹、潮湿(面积约为5cm×5cm以上),部分散在粟粒状皮疹;重度表现为瘙痒难忍。还出现水疱、糜烂、渗出(面积在10cm×10cm以上),抓痒后可使发红的面积增大,夜间不能入睡或睡眠差[2]。
1.3.4待干时间 从最后一遍消毒结束,到待干贴膜时间。决定换药整个过程所用的时间长短。
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者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计量资料采用成组设计的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待干时间,舒适度比较(表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穿刺点感染率,贴膜卷边比较(表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 随着年龄的增长,60岁以后皮肤老化更加明显,由于表皮、真皮及皮下组织的萎缩,导致皮肤起皱变薄,缺少光泽,弹性降低,干燥、松驰、易裂,血管脆性增加,汗腺减少、萎缩,使汗液分泌减少,降低皮肤的排泄功能和调节体温功能,使皮肤对外界防御能力降低。皮肤的反应性减退,对冷热痛等感觉反应迟钝,易受损伤。皮肤一旦破损,愈合能力差,常易感染,并发症增多。老年患者PICC置管之后,贴膜附着皮肤,必须定期消毒,较少导管感染的几率,减轻皮肤的负荷。
3.2 两组无一例出现静脉穿刺部位严重感染症状,均未发生置管相关性感染,说明两种消毒方法均安全有效。2%葡萄糖酸氯己定主要成分为1.8%~2.2%葡萄糖酸氯己定及63%~77%乙醇。美国CD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指南中,将葡萄糖酸氯己定作为导管消毒的首选消毒剂。有研究显示,不同配方的氯己定进行穿刺部位消毒,比聚维酮碘(PI)更有效地预防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血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T)的风险降低近50%。而葡萄糖酸氯己定相对于醋酸氯己定,其用于皮肤消毒更加温和,更少发生不良反应[3]。近年来多篇文献报道了葡萄糖酸氯己定用血管导管置管及维护期间的皮肤消毒更加安全、有效[4-5]。
3.3 两组在待干时间、舒适度方面比较实验组要优于对照组。接触性皮炎分为过敏性接触性皮炎和刺激性接触性皮炎,其中刺激性接触性皮炎占绝大部分,PICC在留置过程中,穿刺点周围皮肤出现接触性皮炎也是常见并发症之一[6]。因此选用适宜的消毒剂能有效降低皮问题的发生。有文献报道[7],在PICC换完药后,在黏贴透明薄膜前用生理盐水将消毒液清洗干净,减少消毒液对皮肤的不良刺激,缓解消毒液在局部的长期残留而持续刺激皮肤,从而降低因消毒剂所致局部皮肤过敏性皮炎的发生率。从待干时间上来说,大大缩短护士换药的时间,工作效率提高,患者自觉舒适度提高。
4.结论
通过观察指标的叙述,得出3M葡萄酸氯已定消毒剂是一种有效、安全的皮肤消毒剂,推广应用于临床工作中,节约护士工作时间,提高效率,与传统消毒方法相比,3M葡萄酸氯已定消毒剂降低老年患者皮肤易敏性。
【参考文献】
[1]柳江,赵国光.中心静脉置管所致感染的诊断与防治[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王敬,高玉芳,陈伟芬.PICC置管后不同敷贴固定对接触性皮炎的影响及成本一效果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3).[3] KnudsenBB,AvnstorpC.chlorheXidine 9luconate and acetate in patch testing[J].contact Dermatitis,1991.24(1):45-49.
[4] HIbbardJS,MulberryGK,BradyAR.Ac1Inicalstudyc。comparing the skinAntisepsis and safety and chloraPrep,70%isopropyl alcoh01,and2%aqueous chlorhexidine[J].JInfus Nurs,2002,25(4):244-249.
[5] HIbbardJ s.Analysis comparing the antimicrobial activity and safety of current antiseptic agents:a review[J].J Infus Nurs,2005,28(3):194-207.
[6]万艳玲,范爱飞,贾宏,徐勤.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年3月第31卷第3期 .
[7]夏玉琴.改良PICC维护法防治肿瘤病人夏季过敏性皮炎的疗效实验[J].护理研究,2011,25(3)上旬版:622-623.
论文作者:黄梅,曹静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11月第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14
标签:导管论文; 皮肤论文; 静脉论文; 患者论文; 老年论文; 消毒液论文; 消毒剂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11月第3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