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性肠梗阻36例诊治与护理配合疗效观察论文_李铁冬,吕秀凤,马小波,李言杰

连性肠梗阻36例诊治与护理配合疗效观察论文_李铁冬,吕秀凤,马小波,李言杰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 161000

摘要:粘连性肠梗阻多数为单纯性梗阻,可首先应用非手术治疗。肠粘连的病理改变在梗阻发生前早已存在,仅在一旦肠动力紊乱或饱餐等诱发因素下才造成肠内容物通过受阻。随着肠内容滞留,肠壁水肿和肠管扩张进一步加剧了梗阻。如能将梗阻近端肠腔有效地减压,往往可使梗阻缓解。绞窄性肠梗阻经短时间准备后及早手术。手术治疗的目的是解除梗阻并防止复发。对小范围粘连或索带可用锐刀分离粘连或切除索带以解除梗阻,并将粗糙面内翻缝合以减少再粘连的机会。

关键词:腹部手术;粘连性肠梗阻;保守治疗;手术治疗;护理措施

粘连性肠梗阻最常并发于腹部术后,其中以阑尾炎和妇科盆腔手术最多,其次为直结肠手术,再次为胃、胆道、脾等手术。单纯性粘连性肠梗阻经非手术治疗可以很好地缓解症状。非手术治疗除了常规胃肠减压、补液、抗感染、灌入中药外,还可以口服泛影葡胺造影剂,从而在治疗的同时了解有无机械性肠梗阻;另外还可以给予生长抑素,抑制胃肠液体的分泌,减少胃肠道的压力,利于炎症消退。在非手术治疗的过程中,要严格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必要时进行相关检查,以便判断梗阻是否缓解和是否需要手术[1]。如果非手术治疗24 h后患者症状不减轻反而加重,或有频繁、剧烈、解痉药物不能缓解的腹痛时,即使没有肠绞窄,也应抓紧时间进行手术治疗。本文阐述了我院2010年3月-2014年6月间治疗的36例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诊治与护理配合体会,汇报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整理我院2010年3月-2014年6月间治疗的36例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1例,女16例,年龄18-58所。非手术治疗19例,有效地胃肠减压;解痉镇静,常规注射654-2 10 mg及异丙嗪25 mg,必要时每4~6 h重复1次;及时给予广谱、足量抗生素。治疗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症状体征,对疑有绞窄性肠梗阻的患者及非手术治疗后症状及体征加重的患者给予手术治疗,包括单纯粘连松解术、粘连松解+肠切除肠吻合术、捷径术、肠内排列术。手术治疗的目的是解除梗阻并防止复发。对小范围粘连或索带可用锐刀分离粘连或切除索带以解除梗阻,并将粗糙面内翻缝合以减少再粘连的机会。

我们常用的方法是在分离全部粘连后从切除阑尾后的残端或直接在盲肠外戳口插入一根M-A管,进入小肠后将气囊充气。将之向近侧挤推到十二指肠后才放空气囊。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将小肠尽可能排列整齐,避免屈曲成锐角,然后在右下腹戳孔引出M-A管。亦可经鼻、胃或经空肠上段造口插入M-A管,从上向下插到升结肠。经肠造口的优点是避免长时间经鼻咽部留置管子,缺点是多作一个肠造口,并有可能产生一些造口后并发症。不论是采用何种方法,必须使全部小肠或接近全部小肠内均有支架手术后这一内支架可保留10-15天或更久,M-A管可作减压引流,急性梗阻时可通过M-A管作负压吸引。内支架术不需缝线,操作简单省时,安全有效。但亦有一定的失败率和并发症,如术后持久的胃或肠麻痹,拔管困难,空肠或盲肠皮肤瘘,持续存在腹部绞痛等,然而很少肠梗阻复发。

1.2结果:入选的36例病例,19例成功行保守治疗;17例采用手术疗法,其中8例行单纯粘连松解术,9例行粘连松联合肠切除肠吻合术,均获得成功治疗。随访0.5-1年无复发病例。

2.讨论

对于肠梗阻病人,医护人员需要严密观察病情,监测病人生命体征,并详细记录;严密观察病人的腹部症状、体征及全身情况。若病人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提示绞窄性肠梗阻,需紧急手术治疗,及时报告医师并做好术前准备:腹痛发作急骤,开始即为持续性剧烈疼痛,或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肠鸣音不亢进,有时出现腰背部痛,呕吐出现早、剧烈而频繁。病情发展迅速,早期出现休克,或抗体克后改善不显著。有明显的腹膜刺激征,体温上升、脉率增快、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腹胀不对称,腹部有局部隆起或扪及有压痛的肿块。⑤呕吐物、胃肠减压抽出液、肛门排出物为血性,或腹腔穿刺抽出血性液体。经积极的非手术治疗,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腹部X线检查显示孤立、突出胀大的肠袢,不因时间而改变位置,或有假肿瘤阴影。

术后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腹部症状和体征的变化。注意病人腹痛、腹胀的改善程度,呕吐及肛门排气、排便情况等。必要时,及时做实验室或其他检查。密切注意术后各种并发症,重视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绞窄性肠梗阻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若病人出现腹部胀痛、持续发热、血白细胞计数增高,腹壁切口红肿,或腹腔引流管或引流管周围流出较多带有粪臭味的液体时,应警惕腹腔内或切口感染及肠瘘,及时报告医师处理。由于肠梗阻病人存在腹胀、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或者手术中因腹壁切口张力过大,强行缝合造成腹壁组织撕裂,术后易发生切口裂开。切口裂开一般发生于术后1周左右时间,故对年老体弱、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及缝合时发现腹壁张力过高的病人,手术时采用减张缝合,术后腹带加压包扎,及时处理咳嗽、腹胀、排便困难等引起腹压增高的因素,预防切口感染。若疑有切口裂开时,加强安慰和心理护理,使其保持镇静;若有内脏脱出,切勿在床旁还纳内脏,以免造成腹腔内感染,用O.9%氯化钠溶液纱布覆盖切口,盖换药碗保护并腹带包扎,及时报告医师,协助处理。妥善固定胃管及腹腔引流管,保持引流通畅,避免受压、折叠、扭曲或滑脱,造成引流管效能降低;注意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状及量,若有异常及时报告医师。胃管在肛门排气、肠蠕动恢复后即可拔除。总之,粘连性肠梗阻多数为单纯性梗阻,可首先应用非手术治疗。肠粘连的病理改变在梗阻发生前早已存在,仅在一旦肠动力紊乱或饱餐等诱发因素下才造成肠内容物通过受阻。随着肠内容滞留,肠壁水肿和肠管扩张进一步加剧了梗阻。如能将梗阻近端肠腔有效地减压,往往可使梗阻缓解。绞窄性肠梗阻经短时间准备后及早手术。手术治疗的目的是解除梗阻并防止复发。对小范围粘连或索带可用锐刀分离粘连或切除索带以解除梗阻,并将粗糙面内翻缝合以减少再粘连的机会。

参考文献:

[1]吉巍巍,李发明,王娇等.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87例治疗分析[J].海南医学,2013,21(2):197-198.

论文作者:李铁冬,吕秀凤,马小波,李言杰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7

标签:;  ;  ;  ;  ;  ;  ;  ;  

连性肠梗阻36例诊治与护理配合疗效观察论文_李铁冬,吕秀凤,马小波,李言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