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家庭影响因素及教育对策_心理发展论文

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家庭影响因素及教育对策_心理发展论文

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家庭影响因素及其教育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儿童心理论文,对策论文,因素论文,理论论文,家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73(2008)01-0096-04

关于儿童心理理论(children's theory of mind)发展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现已成为儿童认知发展领域的研究热点问题之一。心理理论就是指个体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如需要、信念、愿望、意图、感知、知识、情绪等)的认识,并由此对相应行为作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1]。研究者较为一致地把达到对“错误信念(false belief)”的理解作为儿童拥有心理理论的主要标志。所谓错误信念是指他人或自己的一些与现实不一致的信念。大量研究表明,儿童在4岁时才能达到对错误信念的理解。

在大量关注儿童何时获得心理理论能力以后,研究者的目光开始转向关注影响儿童获得心理理论能力的因素上。导致儿童心理理论发展存在差异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如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体内在因素等。其中,家庭是造成儿童心理理论发展出现差异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这是由于儿童一出生便接触到家庭这个微观环境,最初的生活经验主要是从家庭中获得的。本文主要探讨影响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家庭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提高儿童心理理论发展水平的教育对策,以期为儿童心理理论研究积累资料,并为在实践中指导儿童发展和矫治儿童的某些发展性障碍(如孤独症、多动症)以及行为问题(如攻击行为)等提供理论上的依据。

一、影响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家庭因素

(一)家庭假装游戏

假装游戏的重要作用是让儿童区分除了现实之外还有另外一种世界——表征的假装的世界。游戏的这个作用有利于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家庭中的假装游戏主要是在儿童与父母或兄弟姐妹间进行的。早期假装游戏与儿童心理理论发展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儿童早期参与社会性假装游戏的次数与儿童对他人的信念的理解有显著相关,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家庭中假装游戏的重心由儿童—父母转向儿童—兄弟姐妹,儿童与兄弟姐妹的假装游戏的数量、质量与儿童心理理论间的关系更为密切。[2]所以,家庭假装游戏能促进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

(二)家庭规模

出生于大家庭的儿童,在标准错误信念任务测验上的成绩要好一些。儿童拥有兄弟姐妹的数量与儿童在错误信念任务上的得分密切相关,兄弟姐妹数量越多,儿童错误信念理解的水平越高[3~5]。但是,兄弟姐妹的年龄大小与儿童心理理论发展之间的关系如何目前尚无一致的认识。例如,Jenkin和Astington[4]的研究发现,在兄弟姐妹数量相同的情况下,拥有哥哥姐姐多的儿童比拥有弟弟妹妹多的儿童在错误信念任务上的得分要高。Peterson[6]的研究发现,不论兄弟姐妹是比儿童大还是小,只要是兄弟姐妹的年龄差异在2个月~12岁之间,都对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起同样的促进作用。Cassidy[5](P76)通过他的实证研究表明,如果一个家庭中有两个同岁的双胞胎,那么他们将不会促进彼此间的心理理论的发展。

可以说,家庭规模能够很好地预测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水平。儿童只要有跟他年龄相差不大,又可以平等相处、自由交流的兄弟姐妹,就可以促进其心理理论的发展。

(三)家庭中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

兄弟姐妹之间的相互关系也会影响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Pemer[3]研究发现,儿童和兄弟姐妹之间的合作关系和后来的心理理论任务成绩呈正相关。这可能是合作使儿童对拥有更接近的兴趣和情感的兄弟姐妹的思想行为有更加深入的洞察。而Well man等人[7]的研究则表明,儿童掌握心理理论是因为同胞竞争。父母资源有限,若兄弟姐妹中的一个利用得太多,其他的子女就会相对变少,这时就产生同胞竞争。为了竞争,儿童需要理解兄弟姐妹的想法、意图以及采取适当策略来获得父母更多的关注。兄弟姐妹之间的合作、竞争的关系,均可以促进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不论他们在一起是进行合作还是竞争,他们都需要彼此了解对方的意图与想法,甚至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家庭中兄弟姐妹间的这些关系,可以使儿童更早地意识到他人与自己对同一件事可以有不同或者相同的想法,因而也就促进了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

(四)家庭言语交流

家庭言语交流和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家庭言语交流涉及到父母与儿童以及兄弟姐妹与儿童的言语交流。

对于亲子间的言语交流,研究者多采用纵向研究探测早期亲子间关于心理状态术语的谈论与儿童后来的心理理论发展之间的关系。例如,Ruffman等人[8]的研究表明,即使对儿童自己使用的心理状态术语、儿童早期的心理理论水平、语言能力、年龄、母亲的受教育程度等因素进行控制后,母亲早期的有关心理状态的语言仍与儿童后来的心理理论能力存在高相关。Dunn等人[9]的研究揭示了亲子间关于心理状态的因果谈论与儿童随后的错误信念的理解有关。Welch-Ross[10]发现,母亲更多地与儿童谈论过去的事情有利于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儿童与兄弟姐妹间的言语交流同样也能促进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因为兄弟姐妹在相互交流中接触到多种不同的观点,认识到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理解,并且开始对他人心理状态进行思考,因而也就促进了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11]

所以,在家庭中,父母与儿童进行交流时,注意使用有关心理状态的术语,经常进行因果联系的谈话,有意识地与儿童谈论过去的事情,都有助于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另外,儿童与兄弟姐妹的交流多一些,并且使用更多的有关心理状态的术语,也会促进其心理理论的发展。

(五)父母的教养态度

Vinden[12]对韩裔美国人和英裔美国人家庭进行比较,探究母亲的教养态度与儿童理解心理的关系。结果发现,韩裔美国人母亲的教养态度一般是专制的,而英裔美国人母亲的教养态度一般是权威的,但韩裔美国人5岁儿童在心理理论上的成绩比英裔美国人同龄人要好一些,并且韩裔美国儿童对心理的理解和专制的父母教养态度之间存在负相关。

李燕燕等[13]的研究发现,中国母亲的严厉惩罚和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存在正相关。这个研究结果与国外的不一致。这是因为在中国,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儿童会对父母的严厉惩罚认同。另外,母亲的严厉惩罚也给儿童创造了一种与父母发生冲突的情境,迫使儿童去思考他人会有跟自己不同的想法。所以,中国母亲的严厉惩罚会促进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

可以说,父母的教养态度应该要符合大的文化背景,能为儿童所接受,儿童认为其合情合理,才有利于其心理理论的发展。

(六)家庭背景

家庭背景中的很多因素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包括家庭的经济背景、父母的职业和文化程度等。有研究发现,来自高收入家庭或经济发达地区的儿童,比来自低收入家庭或经济落后地区的儿童,在对情感等心理因素的理解上表现出更高的水平[14]。崔云曾对3~6岁农村与城市儿童的心理理论发展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城市儿童大约在4岁左右获得了心理理论能力,而农村独生子女儿童大约在5岁左右获得了心理理论的能力,农村非独生子女儿童大约在6岁以后才发展起心理理论。

儿童理解错误信念、情绪以及语言能力的个体差异也与父母的职业阶层和母亲的受教育程度相关[14]。抚养人的学历在初中以上的儿童的心理理论成绩显著好于那些抚养人文化水平较低的儿童。抚养人在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儿童的心理理论发展,与抚养人从事个体经商、务农、做小工等职业的儿童相比较,存在着显著差异。

生活背景的优越,儿童接触的事物、观点、人也必然各种各样、五花八门。丰富的生活环境,开阔了儿童的视野,促使儿童去发现新事物,去思考为什么有那么多不同的东西存在。这些都会有助于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

二、促进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家庭教育对策

心理理论的发展对儿童的社会化及社会适应有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在家庭中,父母应该如何促进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呢?

(一)常与儿童进行假装游戏

游戏是儿童最主要的活动,也是他们非常感兴趣的活动。儿童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研究已表明,无论父母还是兄弟姐妹与儿童间的假装游戏,都能促进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由于目前中国许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所以对于儿童来说,所从事的最为重要的游戏还是亲子间的假装游戏。儿童通过假装游戏中对不同角色心理状态的认识与体验,能够逐步意识到自己与他人心理的不同以及假装与现实的不同。因此,父母在家中应多和儿童玩一些假装游戏,引导儿童体验他人的想法和情感,学会理解他人,从而促进其心理理论的发展。

(二)多给儿童创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

家庭规模以及与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也会影响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家庭中兄弟姐妹数量越多,越会促进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一是因为他们之间交流的机会多,易于让儿童尽快了解到他人与自己有不同的想法。二是因为他们之间进行的假装游戏比儿童和父母进行的假装游戏更能促进儿童去揣摩、体会角色。而现在许多中国儿童均为独生子女,这样儿童与其他儿童交流的机会就很少,假装游戏的机会也会少。这就需要父母为儿童创造机会,让他们多与同伴相处。父母可以将儿童在幼儿园里的同伴请到自己家里来玩,或者与邻居家多多沟通交流,让几家人的儿童放学以后或周末在一起玩耍。这样,父母不仅给儿童找到了玩伴,让他们学会如何与同伴相处,还可以给儿童树立一种榜样,就是开朗乐观,热情待人,让生活在现代的儿童不至于对他人太冷漠。

(三)多与儿童进行言语交流

亲子间关于心理状态术语的谈论能促进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所以,在家庭生活中,父母要注意多用心理状态的术语与儿童谈论一些事情,引导儿童去理解他人。比如,在谈论某件事情的时候,不要就事论事,父母可以经常问儿童:“孩子,你知道妈妈(爸爸)对这件事情是如何想的吗?”或者“孩子,你知道你的好朋友对这件事情是如何想的吗?”

与儿童讨论过去的事情也与儿童心理理论的能力相关。父母要帮助儿童回忆过去发生的事情,有利于儿童将现实与表征进行区分。生活本身呈现了许多关于心理理论问题的情境。例如,人们忘记了把东西挪动过,还到最初的地方去找;误解以及相互开玩笑等。父母要抓住这样的事情发生的时机,与儿童讨论这些事情,将会帮助儿童既学习了有关探讨心理问题的语言,也获得了成熟的心理理论所必须基于的一些概念。

父母与儿童进行交流还有一种很重要的形式,那就是父母讲故事给儿童听。儿童读物中有大量与角色的愿望、信念有关的内容,父母要利用这些故事引导儿童去关注故事中人物的信念,比如,尽管故事中人物的信念是错误的,但是故事中的人物还是会按错误的信念去办事情,父母要引导儿童理解他人会有错误信念。

(四)对儿童采取适当的教养方式

尽管现在很多研究结果认为,更多地谈论情感的权威型教养方式比更多使用申诉的专制型的教养方式更能促进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父母相同的教养方式会对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所以,父母不能一味地学习、照搬与自己国家文化不相匹配的教养方式,比如,在中国,父母就不要一味地给予儿童过多的自由,这样可能会使儿童不知所措,反而不利于其成长发展。相反,对儿童的严厉可能会促进其心理理论的发展。因为在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儿童会理解父母的严厉惩罚,认为父母对自己严厉是应该的,也是一种父母爱自己的方式。同时还给儿童创造了一种和父母发生冲突的情境,使儿童认识到他人会和自己对同一件事有不同的看法。但是,父母也不能一味地对儿童进行严厉地惩罚,父母在严厉惩罚的同时要向儿童解释原因,并善于安慰他们,鼓励他们,同样也给儿童创造了支持性的丰富的心理理论发展环境。

(五)为儿童创造丰富的精神成长环境

家庭背景是影响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因素之一,父母也许改变不了家庭背景,但父母可以学会如何教育儿童,如何给儿童提供丰富的精神生活条件,以弥补不良的家庭背景对于儿童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比如,父母可以重新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同时,父母可以将自己学得的知识,见识到的很多新鲜事物,经历过的各种事情,见到的各种各样的有不同想法的人,讲给儿童听。这样不仅增长了儿童的见识,让儿童意识到这个世界真是丰富多彩,而且父母还给儿童树立了一种勤奋学习,活到老学到老的榜样。这种从父母口中得知很多事情,然后儿童自己再加以想象的情形,也许更有利于儿童将想象的、表征的事物与真实的事物加以区分,从而更有利于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

标签:;  ;  

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家庭影响因素及教育对策_心理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