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构建和谐社会论文,服务型政府论文,根本途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正式提出了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它是根据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提出来的正确而宏伟的目标。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成效。但是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诸多方面里,政府肯定是居于主导地位的方面。建设和谐社会肯定需要多种途径的合力,但是我们认为根本的途径是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只有政府真正实现了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变,才能构建起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
一、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提出背景的相同性
我们党是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任务的,我国地方政府明确提出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是在2002年,中央政府提出要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是在2004年,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其明确为政府改革的任务。它们在大体相同的时间提出来,具有大致相同的背景。
提出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背景是“20多年来,政府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对应当解决的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问题的关注很不够。政府职能在社会领域的‘缺位’,造成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2003年SARS危机已表明,政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能急需加强。”[1]而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则是:“当前我国正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之中,计划经济的弊端仍然没有完全消失,市场经济还不成熟、不完善,仍未形成有序的运作机制,社会上还存在着不少矛盾和不稳定的因素。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三农问题日益突出、土地流失相当严重、就业压力巨大、社会保障不普遍,这都是十分现实的难题,也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而且“我国社会经济已发展到关键时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现在已达到人均GDP1000美元。从国际经验看,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阶段,是社会经济激烈变动时期。从国内看,城市化迅速发展,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社会矛盾复杂;从国际看,由于工资成本提高而竞争力降低,这个时期各种关系如果处理得当,经济就会顺利发展;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出现社会动荡、资源浪费、生态失衡、经济徘徊。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统筹和理顺各方面关系,维护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
综合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明确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是在我国政治经济发展中存在着影响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如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城乡差距拉大、三农问题日益突出、土地流失相当严重、就业压力巨大、社会保障不普遍等,急需予以解决,从而保证社会平稳有序发展的背景下提出来的,都是在我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后为落实科学发展观而提出的具体任务。和谐社会是对整个社会提出的要求,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则是专门对政府提出的要求,而对政府提出公共服务的要求本身就是为了促进政府更好地充当好公共管理机构的角色,解决好社会上存在的影响社会不稳定因素,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因为我们知道,政府的目的就是提高和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为广大人民更好地服务。过去由于我国经济建设落后,政府把主要精力放在经济建设上,这是完全正确的,也是非常需要的。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经济发展始终在我国社会发展中处于重要的地位。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建设不断取得成就,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却没有实现应有的转变,存在对应当解决的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问题的关注很不够的缺陷。而这些缺陷已经开始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障碍性因素,必须予以有效的解决,才能保证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而这些问题需要政府认真履行其公共服务的职能,才能有效解决。
二、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在方向和内容上的一致性
要搞清楚为什么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我们必须对公共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的概念有清楚的认识。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胡锦涛指出,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3]
公共服务型政府是在2002年起各级地方政府开始进行的政府建设创新。2004年,温家宝总理在参加全国人大陕西组的讨论时从中央政府的角度提出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任务,在200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提出了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任务。他指出:“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更好地为基层、企业和社会公众服务。整合行政资源,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政府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加强协调配合。健全社会公示、社会听证等制度,让人民群众更广泛地参与公共事务管理。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提高政府公信力。”[4]“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含义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从政府职能的角度来讲,当代政府是公共政府、有限政府和服务政府;二是从政府管理方式的角度来讲,当代政府是法治政府和责任政府;三是从政府运作方式的角度来讲,当代政府是企业家政府和电子政府。”[5]我们知道,公共服务型政府强调政府的作用必须集中在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上,它的管理哲学是实现社会正义,它的主要职责是实现和保障社会公正,其基本任务是实现城乡、地区和各个阶层的均衡、协调发展。它在进行社会管理时必须严格遵守法律,认真履行公共服务的职能,接受权力机关和社会公众的监督。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方向上是完全一致的,它们都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一个以人为本的政通人和、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福利不断提高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人民更加受到法律的保护,更加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人们之间充满了公平和正义,人民都均衡地享受到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果;人们生活在安全、互信、互爱和充满了创造力的环境里,社会各项事业都能够稳定有序地发展。其实,公共服务型政府本身就是和谐社会内在要求的。没有公共服务型政府有效履行公共服务的职能,也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和谐。
我们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建设和谐社会,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是处理好社会上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问题。而社会利益关系调整的原则和规范,只能由政府来确定。因为作为公共权力掌握者和公共权力行使者的政府才有资格、并且才能够站在公共性的基础上来把握和调整各种利益关系。有关专家认为,在经济建设型政府的定位下,利益调整将会遇到强大的体制性障碍。建设和谐社会需要政府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群众生活困难等方面,作出相应的政策安排,提供社会性公共产品。只有政府实现从经济建设型向公共服务型的转变,才能打破体制性障碍。[6]如公共服务型政府要集中向公民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而政府的基本任务就是实现城乡、地区和各个阶层的均衡、协调发展,政府提供这样的公共服务的过程就是解决地区、城乡和社会各个阶层的矛盾以保证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如建设和谐社会需要社会的公平和正义,而公共服务型政府的主要职责就是实现和保障社会公正。政府运用国家财政等二次分配的强制性手段,来调节社会财富在地区、阶层、城乡的基本均衡。没有政府的这种作用,社会是不能自动实现社会公平和公正的。如和谐社会要求民主法治,而公共服务型政府不仅是严格依法办事的执法主体和守法主体,并且政府还是立法的主体。在一个国家,没有公共服务型政府,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法治,人民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民主。
三、公共服务型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主导性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是中国共产党提出来的,中国共产党会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其制定的各种奋斗目标主要是通过执掌的国家政权(虽然它也通过动员自己的党员和党员影响的群众来为实现自己的任务而努力)来实现的。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活动中,政府是必然要发挥主导作用的。因为解决社会和谐发展的问题不通过国家的强制力,不使用国家这个公共服务机构是无法完成的。政府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是由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公共性、强制性决定的。
政府的公共性是指政府是整个社会利益的代表者。它之所以以这样的地位存在于社会上,不是为了别的,乃是社会需要一个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机构。而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和实现公民的权利,为了保障掌握了强大公共资源的政府能够真正为公众服务,人们建立了宪政制度以保证政府提供充足和优质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我们知道,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政府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如社会秩序、义务教育、初级医疗保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贫困救济、国民收入再分配,环境保护等。政府履行这些职能就是为了保障人们能够过上平稳、幸福、安定的生活,实现社会的和谐。如果没有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存在,和谐社会是不可能构建的。因为那会是一个没有秩序、没有公平、也没有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混乱的社会。
政府的强制性是指政府掌握并行使着国家权力,它拥有使用强制手段的能力。政府要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需要大量的资金,而政府资金的来源是向公民强制征收的。我们知道,社会秩序、义务教育、初级医疗保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贫困救济、国民收入再分配,环境保护等的供给都要政府通过强制力来实现。没有强制力,社会是不可能有效获得这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而政府则能够利用法律的授权,强制性地吸取社会资源来为社会提供社会需要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政府要利用财政、税收、保障、福利和救助等工具进行社会整合和社会调节,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这是加强社会团结和实现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
我们来看看和谐社会构建的基本措施,就可以知道公共服务型政府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主导作用。
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认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措施首先是要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只有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国家经济实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社会才能和谐发展,各阶层社会公众才能和谐相处,深层次矛盾才能有效缓解。其次,要坚持依法治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法律体制。再次,要增加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逐步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同时,要理顺分配关系,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此外,还要加强法制教育,严厉打击各种社会丑恶现象。最后,党政干部、社会公职人员要模范遵守法律和公共道德。从政要清廉,工作要务实,办事要认真。社会各阶层广大群众要融洽共处,互爱互助,互相鼓励,共同发展,人人都要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7]《2005年社会蓝皮书》提出了实现和谐社会总体目标的7大措施,它们是:(1)扭转财力过分向上集中的态势,加强转移支付力度,缓解基层财政的困难,缓解干群关系。(2)继续加强反腐败、反贿赂的力度,逐步理顺收入分配秩序。(3)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加强税收执法力度,打击非法致富。(4)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缩小城乡和地区差距,减少贫困。(5)促进城市化,改变就业结构。(6)变“人口大国”为“人力资源大国”。(7)建立全民节约型社会。[8]
我们从建设和谐社会的上述措施可以看到,任何一项措施的落实都离不开充分发挥公共服务型政府的作用。否则,经济建设型政府就不能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所以,今年温家宝总理在向全国人大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任务。同时,温家宝总理也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放到了政府的肩上,这就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着力解决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突出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且具体明确了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应该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二是进一步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三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切实维护社会稳定。[9]
从和谐社会建设的措施我们可以知道公共服务型政府在其中发挥着主导的作用,温家宝总理在报告中指出政府应主动承担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从而更加印证了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主导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根本的途径是要大力加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只有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起来了,政府认真履行了公共服务的职能,社会积累的各种矛盾、各种问题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这些矛盾、问题解决了,和谐社会才能构建成功。当前,如果不能有效地实现政府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型,政府不能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就会落空。各级政府应该把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作为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来抓,应该大力促进政府在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方面有效履行职责。各级政府也要把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落到实处,把自身的改革放在首位,大力进行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实践,有效提高公共行政、科学行政和依法行政的能力,真正发挥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