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蒲州育英学校,325000)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解决问题的教学分散在各个年级,如何有效地开展解决问题教学,在教学时又有哪些有效的教学策略是每个教师都必须常常思考的问题。笔者结合一些教学实践与典范案例,从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分析数量关系,交流反思,学以致用等五个方面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从而透过这些观点把握它们的共性,总结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解决问题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解决问题;实践;思考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越来越被重视,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模拟的现实情境中理解问题,主动去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形成基本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但一个人的解决问题能力,并不是单靠某些技能的传递就能形成的,也不是仅仅靠多做几个习题就能形成。这需要教师能有意识地改进教学策略,有效地创设学习空间,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索活动中能有所发展。以下,笔者就教学中的实践探索,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创设情境——解决问题的载体
俗话说学贵思疑,“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一个合理的情境辅助教学首先要感觉到问题的存在,对问题的解决有自己的需求和欲望,这也是符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学生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情境从生活中来
在课堂开始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创设轻松的谈话环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着手,展开其他的教学活动。例如,如果是在刚开学不久,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交流新学期购买文具用品的情况,了解学生购买的物品数量、价钱等信息。由于这个话题在学生的生活中经常接触,学生已有一定的经验积累,所以学生肯定有话说,比如有的说:“我买了4本笔记本,用去8元”;有的说:“我买了5支圆珠笔,用去5元”;也有的说:“我是跟小明一起去买的,我买了5本,用去15元,他也买了好几本”……凭借熟悉的生活经验,学生自信地联想交流,既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又在不经意中提出了一个完整的问题情境。此时,教师再出示教科书上类似于买东西的的情境图,让学生说说从图中吸收到哪些信息,可以提出怎样的数学问题。像这样用学生熟悉的事情引入新知,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学生交流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为下面的探究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二)情境衍生问题
创设的情境不需要太过华丽,要让学生觉得这是生活中的知识,同时又透露着强烈的数学的信息,使学生能从数学角度提出一些问题。例如,在教学用加减乘除解决问题时,教师可创设商场购物的情境(如表1),先让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表中的物品都是日常生活用物品,学生兴趣盎然,纷纷举手发言:
学生1:一条毛巾和一块香皂一共多少元?
学生2:妈妈买3条毛巾、2块香皂共用多少元?
学生3:一瓶洗发露比2条毛巾多多少元?
学生4:2条毛巾比一瓶洗发露少多少元?
学生5:一瓶洗发露的价钱是2条毛巾的价钱的几倍?
……
经过启发引导,学生能够根据生活实际,从和、差、积、商多角度提出问题,不但提高了学生提问题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
当代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P.R.Halmos)曾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解决问题的教学是否有效,前提就是看要解决的问题是否有研究的价值,有一些问题并无什么策略可言,如果什么问题都拿来研究,那将不利于学生基本解决策略的形成。所以,解决问题前,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一些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一)提供典型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关注学习的重点内容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追求课堂教学的开放性,提倡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这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但另一方面,也容易造成课堂教学偏离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使教学内容的重点出现偏差,最终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影响预定教学任务的完成。因此,课堂上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并不是越多越好,越杂越好,而是需要考虑材料的典型性和针对性。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适当加以选择,从而有利于学生关注本节课的重点学习内容,并尽快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二)有层次地呈现学习材料,启发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在一节课中,丰富的学习材料或有价值的数学信息有时是整体呈现的,但更多时候可以结合教学进程逐步呈现,而这也正是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的重要策略。
一般是先呈现图像或情境信息,再呈现文字信息。如上例中的学习材料,认读书架信息时,总量不出现,重点引导学生认读信息,充分把握材料所隐含的数学价值,这既是学生直接经验的反映,也是深入了解学习材料的过程。当学生对书架上的数学信息比较了解后,再呈现文字信息,把这份学习材料转换成需要解决的问题的形态,有利于引导学生分析信息之间的联系,思考并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另一种方式是根据学习材料本身的学习要求、教学价值不同,分层呈现,便于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数学问题。
三、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途径
在解决问题时,题目往往提供许多信息,如何将杂乱的信息进行有条理地整理?如何根据所要解决的问题去寻找相关信息?这就成为解决问题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策略。为了让学生能正确地解决问题,我们必须让学生明白分析信息之间关系的一些基本方法:
1、画图策略
画图策略是利用图形直观来表征问题或分析数量关系的一种方式。图形直观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最常用的一种解决问题策略。教师要尝试让学生把“应用问题”画出来,提高学生的画图能力。“画图”策略包括画线段图、示意图等。
可以用线段图把问题画出来:
此问题通过画线段图,可以清晰地看出560本相当于7份,这样通过画图就很容易地解决了一个比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问题。
2、列表策略
列表策略也是一种重要的解决问题策略。列表可以帮助学生整理信息,并利用表格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寻找规律。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问题设计表格,并将有关信息、问题等填入表中,然后利用表格分析数量关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3、动手操作策略
动手操作策略就是利用实物操作或动态模拟帮助学生思考问题。动手操作也能使问题变得直观,帮助学生理解问题情境,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对于一些较复杂或难以理解的问题,可以用人或物模拟问题的情境,通过动态模拟使语言叙述的问题变得生动具体,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在这个问题中,几个人之间的身高关系比较复杂,根据问题的特点,可以直接让学生做几张名字卡片作为学具,根据问题中的有关信息,在图上试着摆一摆,逐步找到问题的答案。
四、交流反思——解题策略的内化
“解决问题”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解决一个或几个问题的本身,而应该是让学生通过经历、探索与体验课堂上这几个问题的解决过程,学会解决问题的一些常用的基本策略和方法,并且获得情感上的体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才是数学教学的灵魂。而组织学生阐述解决问题的过程,及时反思评价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形成数学思想、掌握解题策略非常关键的一步,也是学生形成理性,自身内涵得到自我充实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刘兼,刘晓天.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朱德江.新课程下“解决问题”的基本理念与教材编排特点[J].“解决问题”教学研究专辑,2007,(5).
[3]刘德法.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探索[J].教学天地,2008,(6).
论文作者:胡旭晨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2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1
标签:解决问题论文; 学生论文; 情境论文; 策略论文; 数学论文; 信息论文; 材料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2月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