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幼儿自私心理的矫正和合作精神的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合作精神论文,自私论文,幼儿论文,心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心理研究
计划生育,特别是在城市推行“一对夫妇只生一个”的生育国策,使我国的独生子女现象越来越普遍。在城市,少年和幼儿几乎都是独生子女。从下世纪初叶开始,独生子女将逐步地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力量,将是肩负国家和民族重任的一代社会栋梁。如何教育培养当代的独生子女,不仅具有重大的现实社会意义,更有深远的社会历史意义。为此,笔者试就当前我国独生子女中普遍存在着的自私心理和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及其矫正,以及合作精神的培养,作些粗浅的探讨。
一、幼儿心理成长过程
一个人的性格是由幼儿开始产生观念和心理活动之后,在与客观外界的长期接触中,主观愿望和要求的实现过程中,逐步产生和成长起来的,而不是天生的。在婴儿期,其认识能力、心理活动、性格的形成等都只处在最初的阶段。进入幼儿期,开始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和主观要求,但判断是非能力还很差,而只是以主观要求能否获得满足作为判别自己行为可行不可行的标准。幼儿已经能够向自己的外部周围的人,特别是自己的父母等亲属,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这些要求是否能够获得满足的程度,将会在幼儿的主观上作出反映,即产生观念。如果某种(或满足或不满足或部分满足)的状况不断地重复出现,那么,幼儿就会习惯这种状态而决定是否提出这种要求。这一事实,经常反映在幼儿的主观上,就会形成固定不变的观念,慢慢地积淀下来成为心理。而由这种观念、心理所支配的各种各样的语言、行为等等处事方式,就是一个人的性格。性格的形成是经历了长期社会生活的过程,因此一旦形成性格,要想改变它,也决非一朝一夕、短时间里可以奏效的。“江山易移,脾性难改”正是这个道理。
可见,幼儿处于从动物的本能走向人的自觉的起始阶段,是人的心理和性格开始萌芽、产生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为幼儿创造一种什么样的是非、善恶、美丑的观念,对于幼儿今后的心理和性格的造就,具有基础的决定的作用。
二、当前独生子女的自私、不合作性格产生的客观原因
人的天性是群体动物。幼儿也总喜欢在群体中生活,特别喜欢与年龄相仿或相差无几的幼儿一起生活。
但是,现在的家庭结构与传统的子孙满堂的家庭构造是完全相反的倒三角形。一个家庭,成年人至少两个,而子女只有一个,疼爱子女后代,是人的本性。但是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出现了诸多长辈的疼爱倾注在一个幼小的子女身上,不仅没有他人与之竞争、分享,甚至出现长辈为疼爱子女而竞争,爱与被爱之间严重失衡,使独生子女常常被“爱的海洋”所吞没。过量的爱对于独生子女来说,与其说是“幸福”,倒不如说是一种“涝灾”。尤其是,现在许许多多的父母又都把爱仅仅理解为充分满足子女的要求,让子女心情愉快,不感到委屈,这是一种贻害后代的极其错误的观念,是造成现在独生子女不良的行为习惯、道德观念和心理性格的重要客观根源。
现在的独生子女一出世,就是一家人的宝贝,被视若掌上明珠;从小娇生惯养,“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独生子女成为一家之主,所有的长辈都成为他的仆人。他的要求就是皇帝的圣旨,他们流血就如挖了长辈的心肝;他们不如意、哭闹,就像天公发怒,五雷轰顶,一家人六神无主,无所适从。在许多父母的观念中认为,就一个孩子嘛,能满足孩子的就尽可能满足,别的家长能为其孩子做到的,我们也应该做到,真有“有条件上,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上”的劲头。
生活在自己的要求都能得到满足的家庭里,这种情况日日如是,年年如是,长期重复,于是独生子女就逐渐地形成了他们的要求别人都应当让其得到满足,而不论别人是否愿意,是否可能的观念,这种观念又不断地转变为现实,就逐渐造就了独生子女只有别人服从自己,而自己从不服从别人,心目中只有自我,而无旁人的自私自利的行为习惯、心理和性格。而独生子女的行为所表现出来的这种习惯、心理和性格,比比皆是。我们经常见到有的父母带小孩到朋友家作客,这个小孩看到主人家玩具橱里的玩具琳琅满目,就冲过去要拿玩具,可是主人家的小孩偏不让他碰自己的玩具。两人小孩互不相让,双方父母怎么劝、哄也都无济于事。还有在幼儿园里,分发玩具时,教师总要先问:“小朋友应该怎样玩玩具?”孩子们就会大声地照教师以往教过的话回答:“大家一起玩,一件一件交换着玩”!可是,话音刚落,孩子们就蜂拥而上,你争我抢玩具,哭叫声、告状声响成一片。
三、幼儿自私心理的矫正和合作精神的培养
人是群体动物,人类过着社会生活。合作是社会生活的量基本要求。社会只有在各个集团、部门各个人都相互合作之下,才能正常有序地运转,个人也才能过上安稳幸福的生活。自私的心理性格和行为与社会生活的原则相背、格格不入。自私自利的行为必然损害他人的利益给社会带来混乱,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社会进步要求约束、限制、铲除自私自利的心理和行为,要求培养人们之间的相互合作,助人为乐的精神。
从人的心理、性格的形成过程,可以看出幼儿的主观意识是从无知到有知的成熟过程,幼儿的心理、性格同样处于形成时期,亦即可塑造时期。社会为独生子长期地、反复不断地提供某种外部环境,诱导独生子女产生,形成某种的心理和性格。因而,外部条件对幼儿的心理和性格的形成,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抓住这一关键时期,对当前独生子女出现的自私心理进行矫正,培养他们的相互关心、合作和互助的精神,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笔者以为,对当前独生子女加强心理矫正和培养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独生子女的教育:
1.创造一个良好外部环境
幼儿基本上只生活在家庭和幼儿园中,要努力使家庭和幼儿园始终充满着合作和欢乐的气氛。
在家庭中,父母是子女最亲近的人,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也是子女最信任的教师,是子女的表率。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就是这个道理。子女天天耳濡目染父母的言行举止,会对他们的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子女语言和行为,也总是首先模仿自己的父母,视父母为自己的榜样。子女也总是从父母的身上去认识他人和社会。因此,父母在家庭中的所有言行举止应当充满理解、信任和合作的气氛。甚至在一些极其轻微的家务劳动中,如摘菜时有意识地让幼儿参与帮助,而后分享劳动的成果。在家庭生活中,父母还要尊敬关心长辈,要为长辈尽自己的义务。父母还应当和邻里相互帮助、相互关照、和睦相处、礼尚往来。
在幼儿园里,要经常开展游戏等必须合作的活动,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游戏是一种集体活动,单个人是无法开展的,在游戏中,大家还必须相互合作,游戏才能顺利进行。在游戏中,幼儿就是参与者,又是观察者,还是评判者。在游戏中,他们可以体验到不合作的害处和合作的意义及其所带来的乐趣。因此,经常开展集体性活动,是培养幼儿合作精神的非常重要途径。
分享玩具,也是培养幼儿合作精神的重要途径,幼儿的生活离不开玩具。玩具是幼儿认识世界的教科书和生活伴侣。玩具具有鲜明色彩,优美的造型、精巧的结构、逼真的形象,易于吸引幼儿、满足幼儿好奇、好动、好模仿的特点。现代有幼儿的家庭,家家户户都有玩具;家中有十几件、几十件甚至上百件玩具的已不罕见。家长可以让孩子将自己心爱的玩具带到幼儿园和伙伴一起玩,交换着玩,让幼儿在交换玩具中感到快乐,幼儿享受到更多的乐趣,感觉到相互合作的好处。
2.加强主观方面的灌输和引导
由于幼儿的认识能力还比较简单,是非判别能力很低,应当从主观上帮助幼儿认识自私的害处和合作的好处。单纯组织游戏,幼儿一时还难以理会游戏的意图。因此,每次游戏之后,教师应当针对游戏中出现的不合作现象,指出害处,给予批评,而对合作好的现象给予表扬。这就是因势利导。
幼儿活动范围小,又不具备文字能力,但幼儿渴望知道更多事情,特别是有趣的故事会深深地吸引着幼儿。因此,要经常向幼儿讲一些既有趣,又包含着合作精神的故事,如《蚂蚁搬家》、《蜜蜂采蜜》、《拔萝卜》、《三只羊》等等。讲完故事,要就故事中的合作问题,向幼儿提问,让幼儿自己来思考、回答。幼儿喜欢唱歌,应教给他们简短、浅出、直观、形象、容易琅琅上口,又富有合作意义的童谣。使幼儿可以在唱歌中,接受合作精神的教育。
幼儿参与活动,非常关心周围的人的反应,对被冷落很敏感,而希望得到好评,希望得到表扬的愿望是很强烈的。因此,在幼儿的每次活动后,对富有合作精神的良好表现,要及时充分地给予肯定和表扬;而对于有损合作的不良行为,则在批评指出之后,也要给予适当安慰和鼓励,让幼儿逐步地意识到合作精神高尚,自私行为可耻。
3.从反面教育引导
不论在家里、在幼儿园,家长和教师都应有意识地安排一些幼儿个人无法完成的活动。如让幼儿搬动一张大的椅子,当幼儿搬不动时,家长和教师应当向幼儿提问,为什么搬不动,怎样才能搬得动,启发学生认识一个人办不到的事,只要许多人相互合作,帮助,就能办成,从而培养合作精神。
对于自私心理较为严重的幼儿,反面教育尤显重要。只有让这些幼儿自私自利的行为经常受挫、碰壁,甚至受到一定程度惩罚,使之接受自私自利教训。如果这些幼儿在争抢玩具中,受到其他幼儿的反对、批评、指责时,没有必要马上制止,事后教师应及时抓住这件事,对其进行批评和开导,促使他纠正自己的自私行为,从而慢慢地培养起合作的精神。
以上所述的几个方面当然不是截然分开的,应当是有机结合,灵活掌握。应从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出发,注重效果,循序渐进,科学安排,还要根据幼儿的实际,不断地创造出更多、更有效的方法。
幼儿有其共性,也有其各自的差异性,遗传和外在因素都在起作用。情况是复杂的。对幼儿自私行为的矫正和合作精神的培养既要有共同的教育方法,又要有针对不同特点的个别教育,即因人施教,随机教育。培养和发展幼儿的合作行为,还有许多奥秘和规律有待探讨,但重要的是要不失时机地从现在抓起,从幼儿抓起。这是百年大计,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战略任务,我们都应当为此而共同努力。全社会都来关心配合家庭和幼儿园的教育,我们的一代幼儿就能成为更有希望的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