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的自由兑换_外汇论文

论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的自由兑换_外汇论文

论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的自由兑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民币论文,自由兑换论文,项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实现人民币的完全自由兑换,是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其进程大体上可分三个阶段:第一步是目前已实现的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有条件的可兑换;第二步是实现经常项目下人民币的自由兑换;第三步是实现资本项目下人民币的自由兑换。所谓经常项目下人民币的自由兑换,就是指我国履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协定第八条规定的义务,取消国际收支中经常项目往来的支付限制,保证人民币可自由兑换成外国货币。

(一)经常项目下货币自由兑换的内涵

IMF协定的第八条款规定:(1)成员国未经基金同意,不得对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支付施加限制;(2 )成员国不得实施歧视性货币措施或多重汇率制(因为这将导致实际上的支付限制);(3 )成员国对其他成员国所持有的本国货币,如其他成员国提出申请,且说明这部分货币结存系经常性往来中所获得的,则应予兑回。

根据上述规定,可看出经常项下的货币自由兑换具有下列特点:

1.这种自由兑换仅限于对外支付,并没有规定相应的对内自由兑换。换句话说,成员国接受第八条义务后,仍可以对居民(包括法人和自然人)实行强制的结汇制度,或不允许居民持有任何形式的外汇资产,只要对居民的对外支付不加限制即可。

2.这种自由兑换仅限于经常项目的对外支付,而没有包括资本项目。经常项目的对外支出,主要包括:(1)贸易支出, 即进口贸易费用的支出;(2)非贸易支出,包括劳务支出和投资收益支出;(3)转移支出。

3.这种自由兑换的实现,就是逐步解除经常项下汇兑限制的过程。在国际交往中,哪些措施将构成对经常性支付的汇兑限制或歧视性货币政策?根据IMF的判断标准, 主要是看该项措施是否涉及政府对经常项下外汇的获取使用实行直接的限制,是否导致不同情况下本币与某一外币即期外汇交易的汇率差额超过20%。

由此,以下一些外汇管制措施均会产生汇兑限制:(1 )外汇预算分配。即进口用汇、非贸易项下用汇等都被限制在分配的限额内,外汇的获取和使用需得到政府部门的批准。(2)对非居民投资收益, 如利润、红利、利息等的汇出进行限制。(3 )政府对不同的交易如官方交易、商品交易、旅游交易等制定不同的汇率,或建立多个外汇市场,从而导致多重汇率。此外,进口预存款制度、汇兑课税、汇兑担保、外汇拍卖、留成额度、限制进口贷款、对外支付拖欠、双边支付安排等,也往往会导致汇兑限制或多重货币的产生。

4.这种自由兑换仅就汇兑或对外支付行为本身,没有排除成员国使用关税或非关税等贸易措施来调节国际贸易的发展。因此,贸易限制不等同于汇兑限制,也不构成汇兑限制。突出的例子是,一国政府在进口管理中往往采用进口许可证和进口配额制度,甚至禁止进口等措施,但这并不构成汇兑限制;除非进口许可证或配额需要在国家予以批汇的保证条件下予以发放,这才会涉及到汇兑限制。

(二)人民币走向经常项目的全面自由兑换

根据经常项下货币自由兑换的上述特点,我国经过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目前已经实现了人民币在经常项下有条件的可兑换,其特征为:

1.取消了官方汇率和调剂汇率,建立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2.取消了企业的外汇留成和上缴,取消了企业在经常项目下对外支付用汇的计划审批,实行银行结售汇制。企业在贸易和非贸易项下的经营性对外支付,只需凭有效的单证即可直接到银行购汇。

3.对贸易及非贸易项下的一些对外支付,仍实行一定的汇兑限制。一是对超过规定比例的预付货款、佣金以及转口贸易项下先支后收发生的经营性对外支付,仍需持外汇管理局核发的售汇通知单到银行兑付;二是对财政预算外的境内机构的一些非经营性用汇,仍需外汇管理局审批;三是对个人的非贸易非经营性用汇,规定的范围较窄金额亦较低。

4.对外商投资企业在经常项目下的对外支付用汇,仍通过外汇调剂中心进行,以“外汇投向指导序列”进行规范,其购汇仍存在一定的汇兑限制。但对外商投资企业依法纳税后的投资收益,则早在80年代初已允许对外支付。

此外,人民币在经常项下有条件可兑换,还伴随着贸易项下的许可证、配额等贸易限制,但严格地说,这不等于汇兑限制。

综上所述,由于基本实现了贸易项下的对外自由支付,因而客观上讲,我国离IMF协定第八条所规定的义务已经比较接近。 在今后的改革中,只要取消上述汇兑限制,将外商投资企业的外汇买卖纳入银行结售汇体系,取消对一些经营性对外支付以及非经营性用汇的审批,适当扩大个人用汇、供汇范围,提高用汇标准,我国即可实现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的全面自由兑换。

从表面上看,自由兑换是一国货币能否与他国货币自由交换的问题,但本质上则是一国商品和劳务参与国际交换的问题。它不可避免地对一国的经济社会生活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从我国的现实国情来看,实现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的自由兑换,将对我国经济、金融以至整个社会生活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一)对国内产业、外经贸和国际收支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我国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品的升级换代,使有关企业能更为“自由”地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进而提高国内产业结构水平。同时,将把国内企业进一步推向国际性竞争环境中,通过进口商品的竞争促使国内企业加快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通过世界市场价格的信号促使企业按比较优势进行投资,发展生产,从而促进国内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

2.有利于我国经济进一步融入国际经济的分工合作体系中,客观上为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提供最有利的条件。

3.对我国外贸的持续发展亦是一个“福音”。我国在放松外汇管制、实现经常项下人民币自由兑换的同时,势必会大大放松贸易管制,从而使我国贸易体制进一步与国际贸易发展趋势相适应,外贸上新台阶将面临新的机遇。

4.实现人民币在经常项下的自由兑换后,外商投资企业将取得真正的“国民待遇”。从长远来看,这将大大改善我国的投资环境,符合外商的长期投资利益,从而吸引更多的外资进入我国。

5.从长期看,随着外贸的持续发展和外资流入的增加,经常项下人民币自由兑换将使我国的国际收支保持在均衡状态。

(二)对银行业经营的影响

实现人民币在经常项下的自由兑换,对银行业发展而言,将是机遇和挑战并存。银行经营将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也面临着更大风险:

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国际化,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金融业进一步与国际金融业接轨,外资银行的涌入及其经营的业务限制不断放宽,将是我国银行业开展国际金融业务,扩大服务领域,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竞争,加快向商业化、国际化转变的一个契机。

另一方面,随着外资银行被逐步允许经营人民币业务,内外资银行同业在本外币资金吸存、争取更大业务份额等方面的竞争将更为激烈。竞争的形势,将对我国银行业在资金、业务品种、服务手段和工作效率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是人民币自由兑换后,本外币资金间的置换更为频繁,迫切要求各家银行尽快建立一套本外币资金灵活转换,灵活调度的资金管理体制。同时,随着人民币的自由兑换,汇率波动较大,银行信贷资产的汇率风险增大,对银行的利率和汇率风险管理将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

人民币实现经常项目下的自由兑换,将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完善和国际化,但亦面临国际金融市场冲击的考验。

1.银行同业间的外汇市场将趋于完善。由于三资企业纳入银行结售汇体系,以及对整个经常项目下用汇的放开,过去被压抑的用汇需求将较为充分地体现出来,从而使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形成的人民币汇率能较为真实地反映外汇供求关系。同时,随着人民币远期外汇买卖业务的推出,交易币种的增加,外汇市场从有形向无形的发展,都将有利于我国外汇市场向国际化发展。

2.货币市场将走向统一、开放,为人民币利率的市场化和中央银行公开业务和操作创造条件。

3.证券市场将相应向外资开放。外资可望通过与中方设立中外合资基金等手段,逐步进入我国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从而使我国资本市场接纳更多的外资。

以上分析表明,实现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的自由兑换,对我国经济、金融的发展具有极大的积极效应。但这一结论的得出,隐含着这样一个前提:实现人民币在经常项下自由兑换的基本条件已具备。如果有着条件不完全具备,则上述积极效应奖大打折扣,而潜在风险却不小。那么,我国实现人民币在经常项下的自由兑换,基本条件是否已具备,时机是否成熟?

(一)货币自由兑换的基本条件

一国货币能否自由兑换,取决于一国的经济实力及其在国际上的地位。IMF根据各国货币自由兑换的历史经验, 将货币自由兑换的基本条件归纳为四个方面:

1.合理的汇率。即与该国国际收支平衡相一致的汇率,能够客观地反映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正确引导外汇资源的合理配置。

2.充足的国际清偿手段。包括一定数量的外汇储备规模和从国外融资的能力,以使该国国际收支保持动态平衡。由于国际收支的平衡最终有赖于贸易项目的盈余来承担,因而,出口产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是货币自由兑换的一项重要前提。

3.健全的宏观经济政策。这主要指一国的投资、财政、货币政策能够创造一个有助于货币自由兑换的宏观经济环境,并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良好的宏观经济政策环境是货币自由兑换的一个重要条件。

4.企业对市场价格能灵敏地作出反映。而这取决于企业经营的市场化、效率化和市场行为的规范化。这是保证货币自由兑换在中长期内成功的关键。

(二)人民币在经常项下自由兑换的时机日趋成熟

经过16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在企业、价格、投资、财税、金融、外贸外汇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比照上述货币自由兑换的一般条件,我国人民币在经常项下自由兑换的时机正日趋成熟,主要表现在:

1.综合国力和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以两位数的百分比增长;对外贸易可望跨入国际上十大贸易国行列,1994年、1995年出现较大的贸易盈余;实际利用外资在1993年、1994年连续两年位居世界第二。同时,我国贸易的开放度和自由度不断扩大,1995年底至1996年初,我国宣布将名义关税水平从35.9%降至23%,以及取消176种商品的进口控制, 便是加快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的重大措施之一。

2.国家外汇储备大幅度猛增。我国外汇储备在近两年内增加了4 倍,至1995年底已达到近736亿美元,在全球排名第五。 这意味着我国具备了较充足的国际清偿能力,人民币自由兑换有了坚实的基础。

3.宏观经济环境日趋稳定。近两年来,我国一直实施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货币供应得到控制,高企的通胀水平有所回落。

4.汇率基本稳定。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异常稳定,对美元汇率从并轨之初的8.7元/美元升至95年底的8.3174元/ 美元,人民币共升值约4.6%。

5.金融市场进一步发展。进入1996年,全国统一的金融拆借市场得以成立,并准备4月起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运作, 及时推出人民币远期外汇买卖。这些措施,将大大加快人民币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从而为人民币在经常项下的自由兑换创造条件。

(三)制约人民币自由兑换的因素

然而,下列因素决定了人民币在经常项下的汇兑限制还不能在目前全面放开:

1.汇率形成机制尚不尽完善。这主要体现在(1 )在银行结售汇制下,外汇供给是强制性和无条件的,而外汇的需求受到诸多限制,因而目前人民币汇率尚未能真实地反映外汇供求关系。(2 )中央银行为外汇的最大买家。中央银行一身二任,既要调节外汇供求,又要维持汇率稳定,从而加大了对外汇市场的本币投入,间接助长了通胀。(3 )目前的银行间外汇市场在市场形式、交易内容、交易数量,交易性质等方面发育仍不够成熟。

2.我国产业和企业尚不完全具备良好的国际竞争能力和适应国际市场价格的能力。首先,我国的民族工业在产品质量、性能、技术和成本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尚有一定差距,现阶段尚不具备承受外国商品“自由”进入中国的冲击。其次,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尚在转轨期,负债率高、产销率低、亏损严重等问题仍困扰着国有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一旦全面放开经常项下的汇兑限制,一些企业的经营将更为困难。再次,我国出口产业的出口换汇成本偏高,出口商品的结构和档次仍不高,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强,再加上国内的出口退税机制尚未理顺,外贸企业经营亏损严重。最后,专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革步履维艰,银行资产质量低下。

3.宏观调控机制尚不健全和完善,通胀压力仍很大。目前,我国的财政赤字较大,财政调控经济结构的能力颇弱;央行通过利率、再贷款、再贴现等经济杠杆间接调节经济、控制货币供应量的条件和能力亦未具备,因而如何通过汇率、财政、货币等多种政策工具的协调、配合来实现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可见,目前人民币自由兑换的基本条件尚未全面具备,如果贸然地实行人民币自由兑换,汇率大幅震荡、经常项目逆差扩大、资本外流加剧、国内经济不稳定等潜在风险将可能大量释放出来,从而不利于发挥人民币自由兑换的积极作用。

为加快人民币迈向经常项目下自由兑换的进程,一方面需要我们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上深化经济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以进一步充实和完善自由兑换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在自由兑换的策略、步骤上要积极、稳妥、务实,尽量减少自由兑换对经济、金融的冲击。

(一)加大改革开放力度,为自由兑换创造条件

1.加速建立适应和促进自由兑换的微观经济机制。首行,要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国有企业真正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逐步实现企业的法人化、技术现代化和管理科学化。其次,加快国有专业银行的商业化进程,落实国有银行的经营自主权,逐步实行全面的资产负债管理和资产风险管理,提高资产质量。再次,尽快理顺外贸出口退税的机制,汇率亦应有利于外贸的发展,外贸体制要逐步走向放开经营,外贸企业要加快转换经营机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并通过集团化、国际化、综合化的措施加速规模经营,从而真正增强外贸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为人民币自由兑换奠定牢固基础。

2.健全和完善宏观调控机制,压抑通胀,稳定币值,为自由兑换创造一个相对稳定宽松的宏观经济环境。在财政方面,主要是建立、健全国家的财政投融资体系,实行严格的财政预算约束,国家通过发行国债筹资,并集中有限的资金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改资金的投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国家在继续完善税收征管制度,增加财税收入的同时,尽力减少各种财政补贴,尽快实现财政收支平衡。在金融方面,继续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对固定资产投资要实行严格管理。中央银行要逐步建立起汇率政策和国内货币政策的协调机制,建立、健全监控货币供应量的政策操作手段。完善公开市场操作,使外汇吞吐和基础货币的投放保持基本平衡。总之,通过有效的宏观调控,将通胀有效压低在8%以下。

3.继续发展和完善我国的金融市场。在外汇市场方面,中央银行的外汇管理政策要逐步从名义汇率转向实际汇率管理,要通过建立外汇平准基金,提高外汇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水平。要通过放宽进口,提高外汇指定银行外汇周转金额度等措施,培养和提高外汇市场的有效需求,改变外汇市场供大于求“单边市”的状况。在央行市场干预经验和对外汇指定银行管理成熟的基础上,适当放宽市场汇价浮动幅度,并最终使汇率交由市场上商业银行自行定价。在外汇交易币种、品种、交易方式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在货币市场方面,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短期国库券市场和人民币资金拆借市场、贴现市场等,为人民币利率市场化奠定基础,并为央行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创造条件。

(二)采取积极、稳妥、务实的推进策略、步骤

1.有关宏观部门应充分评估和设法减低人民币实现自由兑换后可能造成的冲击程度。除前述由于条件未具备所造成的冲击外,还应注意实现自由兑换后有关货币替代、国际通胀传递、西方经济周期传递带来的冲击。

2.尽快解决贸易项下的自由兑换,后放开非贸易项下的自由兑换。这主要是通过将三资企业外汇买卖纳入结售汇体系来实现。只要在购汇方面实行与国内外贸企业一样的管理办法,我们就可以实现贸易项下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从近三年来广东及全国三资企业进出口外汇平衡的情况看,三资企业创汇能力越来越强,广东的三资企业已实现外汇平衡有余,全国三资企业的贸易逆差基本上稳定在160亿美元左右, 相对于其日益庞大的进出口规模而言,比例已从24.7%缩小到14.6%以内。我国外汇储备实力雄厚,完全有条件取消外汇调剂中心,将三资企业外汇买卖纳入银行结售汇体系,实现外汇市场的真正统一。目前主要是在保证银行结汇所需的人民币资金、防止外商资本项下结售汇混入经常项下等方面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操作办法,以保证三资企业外汇结售汇的顺利进行。

3.对非贸易项下个人的对外汇兑仍需实行一定的限制。实现人民币在经常项下自由兑换,应明确对个人仅限于对外兑付。如果允许居民个人的对内可兑换,一旦国内经济不稳、巨额的人民币储备将对国家外汇储备造成迅猛冲击。即使获得出境许可的居民个人,其兑换外币也应限定一个相对合理的量。这也是一些承诺IMF协定第8条款义务的国家的实际做法。

4.稳妥地将强制结汇制过渡到意愿结汇制。如前所述,强制结汇并不会妨碍经常项下货币自由兑换,因此,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在实现自由兑换之初,似有必要继续实行强制结汇制(三资企业也不例外)。

但是,强制结汇制的弊端不容忽视,为增加企业的进出口自主经营权,减少其汇兑风险损失及增强其国际竞争能力,改强制结汇制为意愿结汇制从总体上符合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

在现阶段,有必要对现行的强制结汇制进行改革。可考虑改即时结汇为较灵活“限期”结汇,限期内未结外汇在银行开立专户存储,经常核销。或者考虑允许出口企业的外汇绝大部分及时结汇,小部分开立现汇帐户以应付对外汇的急需。在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三~五年后,待条件成熟才实行全面的意愿结汇制。

5.先局部地区试点,后全面推开。

(三)对资本项目下的流出流入需严格控制

在经常项下人民币有条件的可兑换阶段,资本项目下的资本外逃(如企业利用进口合同发票金额高于实际交易金额,或利用高价购买外国子公司产品的价格转移等办法,把外汇转移至境外)以及国际短期资本进入我国套息、套利、套汇的情况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当人民币过渡到经常项下的自由兑换,相信对资本项下外汇交易的控制将更为艰难,也更为重要。因为资本项下的外汇收支具有变动性大、稳定性差的特点,往往对一国的国际收支平衡造成很强冲击,墨西哥金融危机便是一个典型事例。

鉴此,当实施人民币在经常项下自由兑换时,对资本项下的外汇管理还必须在制度上不断完善和技术上不断发展。例如,为防止资本性外汇收支混入经常项目下结售汇,可考虑对允许设立现汇帐户的企业,实行贸易现汇帐户和资本现汇帐户分设,不同来源的外汇收入,必须凭有效单证全部进入这两个帐户。贸易现汇帐户的外汇可自由地对外支付,资本现汇帐户的外汇则须经外汇管理部门批准后,才可对外支付。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论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的自由兑换_外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