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血清药物化学控制中药质量的研究进展论文_李骏飞,李清林

应用血清药物化学控制中药质量的研究进展论文_李骏飞,李清林

李骏飞 李清林

(浙江省肿瘤医院 浙江 杭州 310022)

【摘要】 “血清药物化学”是现阶段研究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最有效方法之一。药效物质基础是准确评价中药质量的首要依据,对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有重大意义。本文对当前应用“血清药物化学”进行中药质量控制研究的相关报道进行综述,以期能为建立更准确合理的中药质量控制模式和方法提供参考。

【关键词】 血清药物化学;质量控制;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4-0015-02

Advances of serum medicinal chemistry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qualitycontrol Li Junfei, Li Qinglin. Zhejiang Cancer Hospital, Zhejiang Province, Hangzhou 310022, China

【Abstract】"Serum Medicinal Chemistry" is one of the most effective waysto research thepotential basisof TCM in this stages.Material basis of pharmacodynamic is the primary basis for accurate assessment of TCM quality,For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has great significance.In this paper,we reviewed the research reports of using the way of serum Medicinal Chemistry to control the TCM quality,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a more accurate and reasonable quality control of TCM models and approaches.

【Key words】Serum Medicinal Chemistry; Quality control; Research progress

中医疗效稳定由中药质量决定,而中药质量的基础是药效物质。目前,多数单味及复方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尚未阐明,研究多还停留在化学方法提取、体外实验验证阶段[1]。因此,现阶段控制中药质量的指标均采用“有效成分”,即中药中含量较大或具有一定药理作用的成分,但这些“有效成分”并不等同于真正的中药“有效成分”或药效物质基础。环境、品种、加工等因素均会导致中药中各“有效成分”含量存在差异,部分中药的有效成分甚至与药效无关[2]。这使得现行的中药质量控制指标及方法并不能准确反映其质量,从而影响了治疗效果的稳定性。

1.血清药物化学与中药质量控制

“血清药物化学”即指口服给药后药效成分无论直接吸收还是经代谢分解成活性或次级代谢物,其药效物质最终均会进入血液,并以血液为介质输送到靶点,因此只有进入血液的成分才可能是药效物质。此后,王喜军[3]将该理论应用于中药研究,如越桔入血成分的研究[4],并进一步提出了“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概念,即: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是以药物化学方法为基础,以人或动物口服给药后的血清为样品,应用现代分离技术及多位联用技术,分离、鉴定血清中的移行成分,研究血清中移行成分与传统疗效的相关性,阐明体内药效物质基础及体内动态的应用科学[5]。我国学者们已利用“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技术对多种中药进行研究,包括单味药:金银花[6]、荭草[7]、罗汉果[8]等;复方药:酸枣仁汤[9]、银翘散[10]等。可见,“中药血清药物化学”对准确控制中药质量有重要意义[4]。

“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方法跳过了中药体内复杂代谢过程,将研究对象直接定位为入血成分。不仅排除了中药中大量无用成分干扰,降低研究难度,而且也锁定了可能构成该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绝大部分成分,包括直接入血的原型成分及代谢后产生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它们是反映中药质量的关键因素。如霍世霞[11]等建立了高良姜含药血清HPLC指纹图谱,并确定入血成分为高良姜素。孙健等[12]测定苦参中12个入血生物碱成分,其中7个为原型成分,并发现具有相似药理活性的同类型成分间吸收入血速度及程度存在差异。

2.应用举例

当归王亚丽等[13]建立了HPLC-DAD-MS方法分析当归乙醇提取物灌胃兔子后血液中成分的分析方法,证实共有31种成分自药物移行入血液,且共鉴定出其中的10种成分及其结构,包括:阿魏酸、藁本内酯二聚物及藁本内酯等,并发现藁本内酯及藁本内酯二聚物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因此认为目前只阿魏酸一种“有效成分”并不足以控制当归质量。

地黄王慧森等[14]研究地黄原型入血成分,建立HPLC法测定鲜地黄中梓醇、地黄苷D、益母草苷等3种成分的方法,并对12批次河南焦作产怀药鲜地黄中此3种成分的含量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质量合格的鲜地黄其提取物含梓醇不得<8%,地黄苷D不得<1.7%,益母草苷不得<2.8%,3者总含量不得<15%。

白术及研究发现,苍术酮及苍术内酯含量的多寡与白术质量的优劣无关,而TEDY的前体TEDYA的含量应成为评价白术质量的重要指标[15]。TEDYA还可以作为含白术复方甘草附子汤的质量控制指标。

延胡索程星烨等[16]用LC-MS/MS对口服延胡索活性部位后的大鼠血中移行成分进行研究,鉴定出其中九种成分,其中3-Methyl-dehydrocorydalmine移行入血含量比原药中明显提高,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

茵陈蒿及茵陈蒿汤王喜军等[17]利用HPLC及UPLC-UV-Q-TOF/MS技术对茵陈蒿及其复方制剂茵陈蒿汤进行了系统性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研究表明,口服茵陈蒿后只有6,7-DME移行入血,Caparisine却未被吸收。而茵陈蒿汤全方移行入血的成分有21个,但只有8个成分在全方配伍时才出现,其中的主要成分仍是6,7-DME。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当归芍药散Chen Lin-Lin等[18]对当归芍药散给药后的大鼠血液成分进行研究,共鉴定出7个复方原型成分及1个代谢后成分移行入血。

展望

血液微透析血液微透析是一种微透析技术与“血清药物化学”联用的检测技术。微透析技术是将透析与灌流取样技术结合的一种可对体内物质进行动态微量取样分析的新技术,具有活体连续取样、实时监测、定量分析、采样量小及微创等特点,顺利解决了传统“血清药物化学”研究的诸多问题,如个体化差异、取血时间的合理确定等。现阶段,已有部分学者将血液微透析技术用于药物研究,如Hou J等[19]。

中药质量评价的“整体化”中药的质量控制不应仅限于某一或某几个“有效成份”,“整体化”的质量评价指标能更准确的反映中药质量。如Robert Tilton等[20]人利用HPLC-MS和基因芯片技术,绘制指纹图谱,标定与药效作用相关的基因,通过对多批次药材样品测量数据的模糊聚类分析,建立了一种以黄芩汤“整体”成分和药效为指标的质量评价方法。“中药血清药物化学”不仅能排除中药中大量无用成分的干扰,阐明药效物质基础,还能反映药物成分在体内的生物活性程度,为中药“整体”成分及药效作为指标的质量控制研究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及方法,尤其适用于复方中药。

【参考文献】

[1]苏靖,戴荣继.液质联用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J].生命科学仪器.2014,12(2):38-42.

[2]桑冉,王雷,陈卫东.中药复方体内指纹图谱研究进展.彭埠医学院学报[J].2014,39(4):552-4.

[3]王喜军.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10):789-90.

[4]王喜军.中药及中药复方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2002,4(2):1,78.

[5]李颖*,李翔,韩燕全,等.中药血清指纹图谱的应用概况[J].中国药房.2014,25(11):1055-6.

[6]郭承军,石俊英.金银花小鼠血清移行成分指纹图谱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12):2968.

[7]王永林,陈慧,郑林,等.荭草的血清药物化学初步研究[J].中国中医药学杂志.2013,33(13):1100-2.

[8]柯良芳,孙盼盼,黄赤夫,等.罗汉果茎叶提取物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J].中国现代中药.2013,15(3):187-90.

[9]杨波,张爱华,董巍,等.酸枣仁汤的血清药物化学及不同配伍变化对血中移行成分的影响研究[J].中医药信息.2013,30(4):44-7.

[10]姜霞,何再安,刘焱文.银翘散血清药物化学研究[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9,9(4):15.

[11]霍世霞,高莉,彭晓明,等.高良姜血清药物化学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2,28(3):146-018.

[12]孙健,孙明杰,等.基于质朴分析的苦参血清药物化学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2010,12(4):647-651.

[13]王亚丽,梁逸曾,陈练,等.当归活性成分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4,18(z1),75-79.

[14]王慧森,刘明,李更生,等.鲜地黄提取物中3 种原型入血成分的含量测定[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12):66-70.

[15]Feng Qu. Studies on the pharmacological properties of traditionalChinese medicine“MoriCortex”Dissertation for the degree ofphilosophy in Hokkaidoinstitute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1996,Japan.

[16]程星烨,石钺,孙虹,等.延胡索活性部位入血成分的LC-MS/MS研究[J].药学学报.2009,44(2):167-74.

[17]王喜军,陈曦,杨舸,等.枳术丸口服给药后血中移行成分分析及其定量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7,9(2):54-56.

[18]CHEN LinLin, WANG YanHui, QI Jin,et al. Identification andDetermination of Absorbed Components of DangguiShaoyaoSanin Rat Plasma [J].Chinese Journal of Natural Medicines.2011,9( 5):363-368.

[19]JinfengHou, Qian Liu, Yingfei Li, et al.An In Vivo Microdialysis Study of FLZ Penetration throughthe Blood-Brain Barrier in Normal and 6-HydroxydopamineInduced Parkinson’s Disease Model Rats[J].BioMed Research International.2014:8(50)493.

[20]Robert Tilton, Anthony A Paiva, JingQu Guan, et al.A comprehensive platform for quality control ofbotanical drugs (PhytomicsQC): a case study ofHuangqin Tang (HQT) and PHY906[J].Chinese Medicine.2010, 20(5):30.

基金项目:浙江省中医药科技计划资助项目(2013KYA036):黄芪药对配伍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

论文作者:李骏飞,李清林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12月第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0

标签:;  ;  ;  ;  ;  ;  ;  ;  

应用血清药物化学控制中药质量的研究进展论文_李骏飞,李清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