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选择”走向“优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走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高考的特征是选考,因此需要在课程改革中加入选课制度。无论是选考还是选课,都体现了学生的选择权问题。选择权有了,还有一个选择能力的问题。怎样提升选择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学校在教会学生做人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选择。下面以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下称“杭师大附中”)为例,来谈新高考背景下的“选择”文化教育实践。 一、基于新型育人模式的学校课程体系完善 在杭师大附中,我们希望把国家基础课程校本化,把国家兴趣课程素养化,把国家选考课程特色化,把校本选修课程多元化。 (一)完善以学校顶层设计引领的学校课程体系 为了培养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人,我们把学校的教育目标制定为“自信的个体、成功的学习者和负责任的现代公民”。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围绕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课程建设。 第一,我们希望学生能够身心健康,做到能够认识自己,学会自我管理,学会学习,自主发展。为此,我们设计了身心健康素养、自我认知与管理素养和终身学习素养来促成“自信的个体”的达成。 第二,学生应以学习为主,所以我们希望他们成为成功的学习者。要想让学生成为成功的学习者,就要加强对学生语言素养、审美与人文素养、数学与科学素养以及数字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第三,我们希望学生成为负责任的公民。要做到这一点,则需要教会学生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加强沟通与合作素养的提升;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加强生态素养的提升;能够在国家和国际事件的处理上,既有家国情怀,又有国际理解,这就是我们需要培养的跨文化素养。 (二)开发与开设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特色课程群,彰显学校办学特色 我们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开发了一系列的特色课程群,主要包括:以提升学生终身学习素养为核心的学能课程群;以提升学生生态素养为核心的西溪湿地课程群;以提升学生数字(信息)素养为核心的ICT课程群;以提升学生跨文化素养为核心的多元文化融合课程群;以提升学生自我管理素养为核心的生涯规划课程群。 (三)加强学科方案建设,逐步实现选考课程和校本选修课程之间的融合 1.从分层教学转向分层级课程和分类别课程 我们着力对部编教材进行整合,使必修课程与选考课程、选考课程与校本课程有效对接,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必修、选考课程进行校本化改造,使其更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还编写了专门的学生课程手册。 2.学科方案建设以核心素养为统领 学生有核心素养,学科有学科素养,每一个学科对学生的核心素养都有贡献,但贡献的程度不一样。比如化学学科,以提升科学素养为己任,但也承担了语言素养、人文素养和数字素养的培育。在学科素养的具体架构上,我们讨论后形成了一个简单的框架,要求教师把学科知识、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等文化层面自下而上地形成一个金字塔型结构,既有共性,又有学科个性。在学科方案中,我们强调的是学科素养与教学目标的有效联接,把教什么、怎么教、怎么评,都在学科方案中呈现。 3.学校课程体系与学校文化有机相融 学校各学科方案建设过程中,我们还注意了显性、隐性课程的对接。例如2015年学校举办秋季运动会,运动会的主题是学校的“十大核心素养”理念。开幕式上,一头“北极熊”吸引了不少目光。一位学生扮演“北极熊”,因为地球上二氧化碳增多,气温越升越高,它被热得到处跑,后面一位学生拿把扇子给它扇风。之后,学生把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北极熊”终于得救了。“拯救北极熊”所展现的是“十大核心素养”中的“生态素养”。 (四)合理安排,促使学程制与国家课程、校本选修课程的有机组合 新的高考方案,促使我们必须在学科方面加以改造。浙江省实行的是“7选3”,即除语文、数学、英语之外,学生须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等7个高中学考科目中选择3科作为高考选考科目,共有35种组合。选考时间是每年的4月和10月。 1.选考科目 杭师大附中为了做好选课工作,对选考的科目做了3次选课意向调查。第一次调查是浙江省高考方案公布之后,我们对全体家长和学生的需求做了“解剖”,了解学生对于选考学科的意向;第二次是2015年2月28日,浙江省公布了大学录取专业与选考科目的相关性,我们组织家长和学生对这一方案进行政策的深度解读、人文交流;第三次是高二的考试报名前,再让学生选择一次(表1)。 表1数据表明: (1)学生的选择趋于理性与多元。首次学考最热的物理没有成为选考“大热”,仅排在第五位。其原因主要是,从课程特点而言,物理的思维要求很高;从考试答题情况来看,物理经常以能否给出答案为检测标准,因而往往会造成一旦思路略有偏差,整道题就会失分的现象。虽然物理学科的专业选择面最广,但作为选择面第二广的化学相对而言更占优势,因为学生考试成绩不容易大起大落。物理学科选课比例下降,生物、政治等学科选课比例上升,也反映出学校、学生及其家长等对新高考的研究与思考越来越深入。 (2)文理兼容的情况比较明显。杭师大附中原来选择理科的有8个班,选择文科的有4个班。现在选择地理的学生占53.7%,选择历史的占44.3%。文理兼容的选考组合,比较适合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特点,这也实现了新高考改革打破“文理分科”的目的。随着首次学考的进行以及高考改革的深入,高中教育会逐渐形成有利于发挥学生兴趣特长、促进学校加强资源配置、做强相对优势学科的浓厚氛围。 (3)技术学科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技术学科选择仅占21%左右,这是令人遗憾的事。从国际潮流看,美国有通过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相结合的STEM课程,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这需要我们进一步开好技术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2.选科组合 在杭师大附中,学生学什么完全自主,选考什么也完全自主,所以第一次选择组合有35种,第二次有31种,第三次有34种。组合最多的是化学、生物、地理,其次是物理、化学、生物,再是化学、历史、生物。但是我们不以组合分班上课,而是按照学生的选考科目加以分班,采用分类的形式进行选课走班教学。即想学物理的学生到物理班级,想学化学的到化学班级,怎么组合都由学生自己决定。 从2015级学生开始,我们在高一的第二学期(4月)让学生确定自己最感兴趣的一门学科作为选考科目,然后到高二第一学期的10月底,让学生确定另外两门选考科目。根据每个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和每一门学科的课时情况,成长导师会在学校规划进度的基础上,对学生选考的节点做出合理化的建议并让学生自行决定选择方案。 (五)充分整合高校等校外优质资源,提升校本选修课程品质 我们与杭州师范大学签订协议,引进了10门通识类大学选修课程和3门实验类大学选修课程,并与其互认学分。学校从浙江大学引进3门实验类大学选修课程、1门通识类大学选修课程,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大学专业,明晰自身生涯规划方向,培养专业志趣。同时,与杭州市8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签订协议,利用实践周开设了28门职业技术类选修课程。通过走校的方式,充分利用职业学校的优质技术、设备资源。 二、如何实施选课走班教学 选课走班,就是把学习程度相近的学生聚在一起,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层级的不同,对课程内容进行改造,针对不同层级的学生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路径和方式。 我们把原先高一年级的12个班全都“打散”,学生分成人文、科学两大学习部;每门必修课程分别开出4~12个教学班,460多名学生按自己的意愿与学习成绩,划入ABC三个不同的学习层次。其中,A层教学强调知识的落实,C层教学关注思维的提升,B层则两者兼而有之。 (一)国家基础课程分层走班教学 国家基础课程进行分层走班教学,即以语文、数学、英语为主体,辅以高一年级的物理、化学、生物和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 1.分层原则 尊重差异与选择,动态反馈与递进。所以我们分层的依据,是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能力倾向、学习兴趣、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五个方面。 2.分层办法 首先是分层,每个学习部全科进行走班教学。学生根据单科总成绩(总成绩由两次考试成绩加权构成,其中入学考试成绩占50%,中考成绩占50%,下称“分层成绩”)从高到低划分为三个层次。 其次是分班,根据学生全部学科总成绩(总成绩由两次考试成绩加权构成,其中入学考试成绩占50%,中考成绩占50%)对其进行行政班编排。 再次是调整,遵循动态反馈与递进原则,结合学生意愿、学习情况和备课组意见,学校在开学初和期中对分层情况进行微调。开学初学生若对所在层次不满意,可在开学第二周提出申请进行换层。学生在A、B层之间,B、C层之间可以进行双向调换,但是不能跨层调换。分层成绩位于该队前28%的学生可以由B层换到C层,分层成绩位于该队后18%的学生不能从A层换到B层,各层人数原则上不超过45人。期中(末)考试结束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可以提出换层申请。调整之前有公示,把每个班级有多少名额广而告之,调整之后会有公告。 3.分层教学 A层的学生重点在于树立信心,培养习惯,我们称之为“扶一扶”;B层的学生重点在于巩固基础,培养兴趣,我们要求“推一推”;C层的学生则以促进深度学习、提高能力、培养创造性为主,叫作“激一激”。 4.教学研讨 实践表明,做好分层走班教学有两个突出的难点:一是学生的主动性问题,二是不同层间的教学难度与思维训练点的处理问题。为此,我们组织专题研讨活动,从不同的角度对分层走班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和分析,做到定主题、定人员、有目标、有过程、有反馈、有策略。 (1)如何发挥走班过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实施分层教学后,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在选课走班过程中学习的主动性有没有被激发,如果缺乏主动性,而教师又没有对应的措施,那么走班是很难取得成功的。因此,学校建立了“教学问题单”制度,对教学情况进行总结反馈。 (2)如何解决不同层间的教学难度与思维训练点难题? 走班过程中容易产生趋同现象,所以不同形式的A层、B层、C层学生,应该怎么教,教学难度如何,知识点怎么确定,这是需要讨论的。比如数学组,对A层学生,选择性使用例题,以讲授为主,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对B层学生,通过自学分组,教师协助解决问题;对C层学生,要求他们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动纠错(图1)。 图1 数学分层教学示意图 再如语文组,对于A班的学生,着力于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注重基本知识的落实、学习潜能的开发,所以在上《红楼梦》一课时,采用学生分析和视频辅助的方式,以课文为基础,重点分析林黛玉和王熙凤。对于B层学生,按学科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尽量完成学科指导意见中的发展要求,并在此基础上略有提升,所以,在他们上课的时候,内容从课文扩展到整本书的前3章,重点分析王熙凤,同时也对贾宝玉进行初步分析;对于C层学生,主要培养他们努力探索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能完成学科指导意见发展要求以上水平的教学要求,因此,在上课的时候,内容从课文扩展到整本书的前5章,重点分析贾宝玉,同时也对王熙凤进行分析(表2)。 (二)国家选考课程分类走班教学 课程分类:“7选3”课程分为A、B两类。A类课程的教学要求遵循省各学科指导意见的基本要求,B类课程的教学要求遵循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发展要求。 学生分类:完全遵循学生意愿进行A、B分类。不同类学生采用由学生网络选择的方式进行编班。 教学分类:备课组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根据两类课程的不同特点和需求,统筹安排分类作业与试卷的编写。A类作业重在基础知识的掌握,B类作业兼顾基础和能力。学科单元测试和学校重大考试都采用分类试卷进行考核。 (三)国家兴趣课程分项走班教学 学校体艺课程实施分项教学。体育课程下设篮球、排球、羽毛球、足球、乒乓球等子课程。艺术课程下设电子钢琴、声乐、书法、素描、水彩、爵士舞、戏剧等子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每学期选择体艺课程中的各一门子课程进行修习,保证每一个学生至少具备两项体育和一项艺术专长。 三、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学生自我选择。要想帮助学生提高选择的能力,首先要对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 (一)构建学校生涯规划的“12334体系” 高中阶段的生涯规划教育,并不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就定下具体明确的职业方向,并且以后都不得更改,而是要让他们在认识自己和社会的过程中,逐渐明晰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所在,学会把兴趣转变成学科优势、职业兴趣和事业追求,在选课和选专业方面能够有的放矢。基于此,我们构建了生涯规划的“12334体系”,即1个核心,2个机制,3个维度,3个层次,4种方式。 1个核心——适性发展,即尊重学生的差异,挖掘每个学生的不同资质,采取适合其特点的培养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个体自身的能力与优势,以促使他们在最优势的领域取得成功。 2个机制——生涯规划指导中心和成长导师。为了更好地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校成立了生涯规划指导中心,并为每位学生配备一名成长导师。成长导师不仅是学术上的指导,同时也进行心理疏导和选课指导。 3个维度——学业规划、职业规划、人生规划。其中学业规划主要涉及的是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学科兴趣与能力、选课选考与选专业、生涯规划书、高考志愿填报等方面;职业规划主要涉及的是探索自我、探索周围环境、探索工作世界、生涯决策、职业体验与模拟、探索专业与高校等方面;人生规划主要涉及人生观探索、世界观探索、价值观探索、中长远目标探索和人生幸福愿景探索等方面。 3个层次——唤醒(知己)、体验(知彼)、选择(知己知彼)。学生在对自己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试、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科学地选择选考科目和专业,制定个人修习计划,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最佳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4种方式——课堂教学、实践探索、生涯社团、个人生涯咨询。为了指导和帮助学生了解生涯规划的意义,并在高中学习和未来的个人教育和职业生活之间建立联系,学校采用了常规性的课堂教学。但是我们也发现,课堂上的讲述、引导只能给学生提供一小部分的理念、信息,更多的关于自我探索、工作世界的了解和体验则需要学生借由各种实践途径进行探索。因此,学校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跳出学科,走出课堂,去参加各种职业实践活动,了解职业和社会需求。每个学生都有差异,统一的生涯辅导方式无法顾及学生个别化的需求,此时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就需要通过个别咨询的方式进行个性化解决。同时,学校借助生涯社团这个平台,开展宣传、策划,实施各项生涯活动。 (二)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唤醒学生的生涯意识,让他们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和未来。同时,让学生掌握生涯规划方法,提升生涯规划能力。在高一,借助常规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唤醒学生生涯发展意识,让学生意识到“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我该怎么做”的生涯问题;在高二,开设专门的选修课和组织有针对性的生涯探索活动,让学生在了解个人特质的基础上,对教育与职业信息、个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做重点探索;到了高三,则借由考前心理辅导、高考志愿填报、大学生活展望等方式增进学生生涯规划和决策能力。 (三)开展实践探索活动 新高考方案让学生面临更多的选择,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认识教育与职业、做出正确的职业决策,杭师大附中除了开设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还通过家长、学长职业面对面、职业体验等活动课程来拓展学生视野。实践活动主要有六个层面:第一,生涯讲座(职业面对面活动);第二,企事业单位参访;第三,跟随父母工作一天+家长正能量工作坊;第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第五,大学专业访谈;第六,生涯访谈、“生涯微视频”设计大赛。 四、建立并完善成长导师制 实施“选课走班教学”给原先以班主任为核心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对班主任而言,“全面了解班级内每一个学生”难以落到实处;对成长导师而言,从任课教师到成长导师需要适应期;对学生来说,“班主任负责制”的惯性让他们难以适应“双轨制”;对学校来说,教育工作的进一步推进难以落实。 对此,我校采取了一些针对性的措施,以解决上述问题。 (一)建立成长导师制,明晰导师的任务 一开始,学生对于遇到问题到底是找班主任好还是找成长导师好,感到无所适从。于是我们实施成长导师制度。根据家长的要求,成长导师的功能定位就是学法指导、选课指导、心理疏导。例如,我们对家长希望学校提供的帮助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35%的家长希望提供学习方法方面的指导;27%的家长希望提供专业和职业选择方面的指导;25%的家长希望提供承受挫折能力方面的指导;13%的家长希望提供其他(如从事专门职业所需知识、新技术等)指导。 (二)思想工作“私人订制” 和传统的班主任相比,成长导师对学生的了解更全面充分,学生对导师的信任度也更高。成长导师就像心理医生一样,把学生的学习、选课走班等情况做成记录,学生的特点、目前所表现出来的现象、后续应该跟进的针对性措施,都会在他的记录里呈现。有了这样的思想工作“私人订制”,师生亦师亦友,关系融洽,这也是提升学校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五、构建选课走班管理平台 为了保障选课走班制,学校构建了选课走班管理平台,利用平台对走班情况进行精细化管理。例如,教师在上完课之后,要将任教班级的每个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表现、作业情况及时在平台上做好记录。在这一平台中,除了任课教师记录每个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表现、作业情况和导师辅导情况,学生有问题也可以给教师留言,家长也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并及时与任课教师进行沟通。三方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服务。从“选择”到“质量”_分层教学论文
从“选择”到“质量”_分层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