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阿城区人民医院 1503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就诊于我科的慢性荨麻疹病例132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观察其临床症状、治疗及疗效等情况。结果:痊愈85例,显效35例,有效9例,无效3例,总治疗有效率为94.4%。结论:中医辨证施治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有效手段,安全、经济、疗效肯定,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慢性荨麻疹;中医;疗效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dialectical treatment of chronic urticaria. Methods:the subjects of this study were 132 cases of chronic urticaria were selected from March 2013 to March 2016 in our department,the clinical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and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symptoms,treatment and curative effect etc.. Results:85 cases were cured,35 cases were markedly effective,9 cases were effective,3 cases were ineffective,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4.4%. Conclusion: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is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urticaria. It is safe,economic and effective. It has a good prospect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urticaria.
Chronic urticaria;Chinese medicine;curative effect
荨麻疹,中医称“瘾疹”,是皮肤科的常见病,由于皮肤、粘膜小血管扩张及通透性增强而导致局部水肿反应。其中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是较为常见的类型之一,主要是指诱因不明且发病时间大于6-8周的荨麻疹[1]。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临床表现为特征性皮疹,瘙痒剧烈,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的治疗手段对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多不理想,西医治疗主要为抗过敏治疗及减少与过敏原相接触。中医则认为自然环境中常见的冷空气、花粉以及食物中的动物蛋白等之所以会成为过敏原,从根本上讲,是因为人体正气的虚弱,而导致歪邪之气入侵,治疗宜采用辩证施治。本研究就我院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诊治的132例慢性荨麻疹患者进行临床疗效分析,以期为进一步提高该疾病的治愈率提供帮助。
1 对象和方法
1.1 般资料:本组132例慢性荨麻疹患者,男83例,女49例,年龄18-67岁,中位年龄37岁,病程8-24个月,其中79例采用中医辩证施治(中医治疗组),53例采用西医治疗(西医治疗组)。本次治疗开始前2周内未服用糖皮质激素及其它抗过敏药物。合并过敏性鼻炎29例,过敏性哮喘18例。
1.2 诊断标准: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确诊[2]。反复发作,皮损为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水肿性斑块,境界清楚;皮疹时起时落,剧烈瘙痒,发无定处,退后不留痕迹;部分病例合并有腹痛、腹泻、发热、关节疼痛等;严重者可有呼吸困难,甚至窒息;皮肤划痕试验阳性;皮疹经过3个月以上不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 辩证分型:湿热壅盛型:皮疹多为夏季发病,状如风团,伴有水疱,下肢较多,入秋之后渐渐好转,可有头身困重,苔腻脉缓。
卫表不固型:皮疹特点是皮疹多为风团状,色泽黄白,遇冷遇风加重,易出汗,易外感,肢端寒凉,苔薄脉沉细。
气血两虚型:皮疹特点为皮疹反复发作,发无定时,遇劳加重。神疲乏力,舌淡体胖,脉细弱。
冲任不调型:皮疹特点为行经前后或经期发疹较多,疹无定处,经后逐渐消失,平时偶尔出现,多伴月经不调、痛经,苔薄脉弦细。
阴虚血燥型:皮疹特点为皮疹暗红色,丘疹样颗粒状挟风团,皮肤干而粗糙,伴有头晕头痛、烦躁,舌红苔少,脉虚弦。
1.4 治疗方法:
1.4.1 方剂治疗:中医治疗组采用辩证施治,根据患者症型不同给予汤剂治疗。
湿热壅盛型处方:茵陈10克、栀子15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苍术8克、薏苡仁20克、泽泻6克、枳壳8克、陈皮10克,黄柏10克、地骨皮6克、甘草10克。
卫表不固型处方:防风20克、黄芪30克(蜜炙)、白术10克、黄芪9克、荆芥8克、甘草10克、浮萍6克、威灵仙9克、金银花10克、丹参10克。
气血两虚型处方:桂枝(去皮)10克、芍药12克、生姜10克、大枣3枚、甘草10克、柴胡15克、当归15克、白芍15克、白术8克、茯苓15克、生姜6克、薄荷6克、党参10克。
冲任不调型处方:柴胡15克、当归15克、白芍10克、白术10克、茯苓8克、生姜6克、薄荷6克、炙甘草6克、艾叶6克、熟地10克。
阴虚血燥型处方:生地10克、熟地15克、丹皮8克、紫草6克、当归10克、赤芍8克、桃仁10克、红花5g、白蒺藜12克、荆芥10克、蝉衣6克、甘草10克。
水煎服:每日一剂,(煎20分钟左右,液体熬制100ml、倒入杯中首服。锅内继续入水煎熬制100ml倒入杯中,次日清晨再服用。)7天为一疗程,共3个疗程。
1.4.2 西医治疗:西医治疗组给予西替利嗪片10mg,每天1次,连续服用7天为一疗程,共3个疗程。
1.5 疗效标准[3]
痊愈:风团消退,瘙痒消失、临床体征消失,随访3个月无复发。
显效:风团消退70%以上,或消退后复发间隔时间延长,瘙痒等症状减轻。
有效:风团消退30%以上,或消退后复发间隔时间延长,瘙痒等症状减轻。
未愈:风团及瘙痒无明显改善者,或消退不足30%,症状及体征未达到有效标准。
1.6 统计分析: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中医治疗组79例,痊愈48例,显效21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7.3%;西医治疗组53例,痊愈31例,显效8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73.6%(P<0.05)。
2.2 起效时间:中医治疗组79例患者第一个疗程后总有效率53.5%,西医治疗组总有效率55.8%,两者比较经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P>0.05);中医治疗组79例患者第二个疗程后总有效率67.2%,西医治疗组总有效率65.1%,两者比较经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P>0.05);中医治疗组79例患者第三个疗程后总有效率72.3%,西医治疗组总有效率68.9%,两者比较经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P>0.05)。
2.3 复发率:中医治疗组79例患者治疗后随访期内复发6例,复发率7.6%;西医治疗组复发率17.0%,后者复发率明显较高(P>0.05)
3 讨论
荨麻疹中医称“瘾疹”,俗称“风疹块”,是由食物、药物、感染、物理因素、精神因素等多种原因所引起的皮肤粘膜血管炎性水肿性损伤。中医认为其发病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内因比外因更为重要,西医治疗只去其标,不能治其本,中医采用辩证施治,从疾病根本入手,改善患者机体内部的失调或紊乱以抵抗“外邪入侵”,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利用中草药多层面的综合功效,达到调整阴阳、气血,使阴阳平衡,气血调和,则外因不能通过内因起作用,疾病才能长期缓解。本研究就中医辩证施治的疗效进行总结分析,旨在提高该疾病的治疗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中医观点认为慢性荨麻疹病因多与“风”有关,包括外风和内风,或感受风寒、风热,或因血虚风燥、情志所伤等因素诱发。慢性荨麻疹病程长,反复发作,病久气血耗伤,气虚卫外不固,血虚生风,外感风邪,女性患者因肝肾不足,冲任不调,肌肤失养,生风生燥,阻于肌肤而伤。田润安[4]等将本病分为四型:表虚不固,营卫不和型,气血亏虚,风从内生型,阴虚血热型,淤血阻络,风邪久羁型。刘凤芝[5]等又将其分为6型:内热型,风寒型,风湿性,肠胃型,血热型,血瘀型。本研究中根据患者临床特点分为以下几型:湿热壅盛型、卫表不固型、气血两虚型、冲任不调型、阴虚血燥型。采用辩证施治,有效率明显高于西医治疗,同时治疗起效时间与西医治疗相当,复发患者也较西医治疗明显减少,临床疗效甚佳。
综上所述,慢性荨麻疹虽然病因复杂、病程长、治疗困难,但中医通过辨证论治,从调节自身入手,分型治疗、疗效可靠、复发率低,是治疗慢性荨麻疹行之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医生深入研究、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13-614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47-148
[3] 国家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三辑)[S].1997:86-88
[4] 田润安,卢晓.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荨麻疹100例[J].陕西中医,2003,24(9):793-79
[5] 刘凤芝,赵金辉.中医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研究[J].黑龙江中医药,2001,6:26
论文作者:戚英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27
标签:荨麻疹论文; 西医论文; 皮疹论文; 疗效论文; 中医论文; 患者论文; 有效率论文; 《健康世界》2017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