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与可持续发展--从机制设计到课程重构_机制设计论文

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与可持续发展--从机制设计到课程重构_机制设计论文

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与可持续发展——职业教育从机制的设计到课程的重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业教育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吸引力论文,机制论文,课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09)33-0004-05

一、机制设计的理论及其应用

(一)什么是机制

当前,关于机制的研究和应用已深入到各个领域,但是,对于机制的概念仍停留在较初级的层次。《辞海》1999年版,是这样描述机制的: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生物学和医学在研究一种生物的功能(例如光合作用或肌肉收缩)时,常借指其内在工作方式,包括有关生物结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及其间发生的各种变化过程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相互联系。阐明一种生物功能的机制,意味着对它的认识已从现象的描述进到本质的说明。

(二)机制设计的理论

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埃里克·马斯金教授2008年在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曾就机制设计理论作了一场非常精彩的演讲。埃里克·马斯金教授通过分蛋糕、土地竞拍、公共能源选择等三个典型案例,给与会者演绎了他的机制设计理论。

埃里克·马斯金教授认为:无论要解决的是油盐酱醋问题、全球变暖问题,还是资源配置问题,可能都会用上机制设计理论。因为在前进的过程中,人们会面对很多未知的因素,要想得到理想的结果,就需要运用机制设计理论去设计一个良好的机制。同样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目前和未来所面临的挑战与机制设计理论也是息息相关的。

埃里克·马斯金教授认为:在机制设计过程中,所进行的是一种逆向思维,先明确到底想实现什么目标?然后再反过来思考,什么样的机制可以实现这些目标,应该怎样来设计这些机制。

埃里克·马斯金教授认为:在机制设计过程中,机制设计者本人事先可能并不知道什么样的结果是最优的,虽然有明确的目标,但是不知道最优的结果到底是什么,他是通过一种机制设计来间接实现这个目标,同时在这个系统当中让参与者自己产生能够形成最优结构的那些信息。

(三)机制设计理论的著名案例:怎么分蛋糕

有一位母亲,想将一块蛋糕平均分给两个孩子,两个孩子也都希望能够得到不少于一半的蛋糕,母亲应该怎么分,才能让所有的人满意。看上去这并不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只要能够确认这位母亲和她的两个孩子对蛋糕怎么分的看法是一样的,母亲觉得公平,两个孩子也觉得公平就可以了。在现实生活中,问题比想象的要复杂得多,母亲非常希望能够公平地分配蛋糕,她确实也已尽了全力这么做了,但是往往孩子们对结果却不满意,认为不公平。为此,母亲需要设计一个机制,能够保证她,即使自己也不知道怎么是公平,但是最后的结果却是公平的。母亲的机制设计是这样的:让两个孩子中的任何一个负责分蛋糕,而另外一个人则可以先挑选想要的那一块。虽然母亲本人也不知道孩子们怎样认为这个蛋糕是公平分配的,但是却成功解决了这个问题。从分蛋糕的案例中我们可以得到若干重要的启示:母亲的目标是公平,孩子们的目标是想要蛋糕大一点,每一个参与者都有自己的目标。机制设计的整体目标要求与所有参与者个体的目标相一致。

二、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机制设计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一方面,职业教育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为各行各业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技能型人才和数以亿计的劳动者,已成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要的人才资源基础;另一方面,职业教育仍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职业教育还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当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找工作与经过短期培训的农民工差别不是很大甚至不如时,找到工作之后的待遇与经过短期培训的农民工差别不是很大甚至不如时,所从事工作的稳定性和晋升机会与经过短期培训的农民工差别不是很大甚至不如时,部分初中毕业生就会选择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而不是选择职业教育;当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报考公务员受到若干限制,接受高等教育受到若干限制,评定技术职称受到若干限制,增加工资和晋升职务都受到若干限制时,那么谁还会在初中毕业后选择职业教育?当高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和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状况并没有多大差别时,那么谁还会去就读高等职业学校?简言之,没有足够的吸引力,职业教育就不可能可持续的发展。等级证书可以部分地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减收学费可以部分地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提升技术含量可以部分地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但是,最大的吸引力应该是进入职业教育学习的青年人自身可以得到充分的发展。

现在我们假定,在教育方面,国家的目标是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都能够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学生的目标是进入某一类教育学习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那么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机制设计就应该是进入职业教育的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

上述职业教育机制理论设计中的所有参与者,国家、学生(无论是普通教育的学生,还是职业教育的学生)都有自身的目标,国家有国家的目标,进入普通教育学习的学生有自己的目标,进入职业教育学习的学生也有自己的目标,各自的目标不尽相同。机制理论的设计者必须顾及所有参与者的目标,并使所有的参与者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其中一个参与者的目标实现是很容易做到的,但是要使所有的参与者都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则相对比较困难。机制理论设计者在设计的时候并不知道什么样的结果是最优的,但是,所有的参与者都须有目标实现的体验,特别是进入职业教育的学生要直接或间接地体验到,进入职业教育能够得到自身的充分发展。

温总理在谈及此次世界金融危机时特别强调,希望像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以往危机的传导主要通过资金以及实体经济领域,但这次危机直接通过信心影响到整个全球市场。职业教育也是如此。当前要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推动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首要的是给社会、给企业、给家庭、给职业院校、给学生希望和信心,职业教育是有特色、有优势、能使所有的参与者充分发展的一种教育类型。

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机制实现的重要条件之一:实现学生工作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变

由于种种原因,当前职业院校学生身上确实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外加社会舆论的压力,只要学生出事,就是学校的责任,所以以往的学生工作都将工作的重点建立在控制的基础上,重点在于管,在于严格的管理。不这样严格管理行吗?答案肯定是不行,严格管理是无可非议的。就这样的严格管理行吗?答案还是不行。学生工作领域真是到了非转变观念不可的时候了。

当前的教学相对于以往的教学来说,是更为开放的教学,开放的教学呼唤开放的管理,学生的成长需要开放的教学环境,封闭的教学环境很难培养出真正的创新人才。开放的学生管理应该是疏导结合的管理。“堵”者:规范、约束、强制,“疏”者:疏通、引导、教育。“堵”只能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设置障碍,拉远了心与心的距离;而“疏”却是充分的沟通和交流,体现了平等、友爱与和谐,密切了师生关系,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互相理解、信任和支持的桥梁。“疏”、“堵”结合,以“疏”为主,正确“疏导”,合理“堵截”,标本兼治,才能修己育人。服务是更高层次的管理。学生工作应提升管理的层次和能级,应实现从管理到服务的根本转变。这个转变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工作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同时又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机遇。职业院校的学生工作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体系和方法。服务学生就要努力争取做到:

(一)平等沟通

实现从管理到服务的根本转变,重在平等的沟通。平等是沟通的基础,没有平等就没有真正的沟通。通过平等的沟通,可以增加互相的信任,能够及时地、正确地获得信息,能够清晰地知道对方在想什么,并准备干什么;通过平等的沟通,彼此之间对某些问题的认识就会逐步趋同,即使存在着分歧也可以进行充分地交换;通过平等的沟通,往往既定的目标更容易获得成功。

(二)换位思考

实现从管理到服务的根本转变,重在换位的思考。换位是思考的前提,没有换位就很难实现正确的思考。通过换位的思考,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学生站在教师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彼此的距离感能够迅速缩短;通过换位的思考,可以充分考虑并兼顾各方的意愿,使得将要做出的决策更为科学合理;通过换位的思考,可以充分吸收各方观点的合理之处,往往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主动关心

实现从管理到服务的根本转变,重在主动的关心。主动是关心的内核,没有主动就降低了关心的层次。通过主动的关心,让对方的需要尚处朦胧状态时就体验到温暖,能够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主动的关心,从总体上提升了关心的层次,强化了学校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通过主动的关心,能够初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从而能在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机制实现的重要条件之二:给学生一个找回自信、享受快乐、充分发展的舞台

低分进入职业教育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当前进入职业教育的青年人的语文、数学、外语的分数确实比较低,如果不是他们的语文、数学、外语分数低,他们是不会选择进入职业教育大门的,对他们来说,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虽然低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那么低分学生是不是就一定是差生呢?如果说前一个问题需要在社会层面讨论并解决的话,那么后一个问题就需要职业教育内部讨论并最终获得解决。这些低分的学生,或许是学习不够努力,或许是学习方法存在着问题,或许是学习的氛围不尽如人意,或许是他们的数学逻辑智能和语言智能确实要比其他同学略低一些等等,这些都可能是成绩较差的原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与他们的同伴相比他们确实是差生。

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结果可能就不是这样了。且不说,今天这些学生的语文、数学、外语成绩差,并不意味着明天他们在这方面将一定差;重要的是在这些学生身上,是否还隐含着若干可以开发的潜能。答案应该是积极的。放在职业院校面前的任务就是尽可能准和快地找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通过特定的技术和方法将他们的潜能开发出来。如果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地开发,他们同样可以成为强者。当然,因为各自潜能的优势不同,各自所外显的领域也不同。多一点倾听,少一点武断;多一点表扬,少一点批评;多一点宽容,少一点责难;多一点呵护,少一点歧视;多一点期待,少一点浮躁。让这些已被“边缘化”的年轻人逐步恢复自信心,重新回到社会活动的中心来。给他们一个舞台,在职业院校中找回自信、享受快乐、充分发展,是我们职业院校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

应试教育的失败所造成学生的自卑心理直接影响了学生在校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对学校各项活动的参与度。职业院校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全方位激发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如何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呢?通过建立学生特色档案,使学生找到自信。特色档案并不在意学生在群体中所处的位置,也不在意学生过去有过什么问题,它只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它只注重他(她)能干什么。

享受快乐主要通过开设学生感兴趣的课程、组织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来实现。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和学生感兴趣的活动的信息是通过学生会、团委在充分听取学生意愿的基础上,多次反复之后所获得的,凡是合理的、学生有愿望的需求,学校就要积极想法满足,没有条件也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去满足。兴趣是催化剂,一旦学生对某一学习内容有了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就一定高,学习的效果就一定好,学习就会像游戏那样自然。

充分发展主要是通过学分互补系统来实现的。如前所说,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也都有自己的不足。进入职业院校的年轻人通常总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数学不行,外语行;有的外语不行,数学行;有的理论不行,实践行;有的理论行,实践不行。降低标准不如修改标准,在他们强项课程中可以适当让他们多学一点,而在他们的弱项课程中可以适当让他们少学一点。客观上起到了扬长避短的作用,实现了充分发展的愿望。当然,互补是有条件的,不是无条件的。

五、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机制实现的重要条件之三:重筑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一)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逻辑主线

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逻辑主线由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制度的转变等四部分构成。

1.教学理念的变化

职业教育的教学理念要从“供给驱动”向“需求驱动”转变。

“供给驱动”的核心是“供给”。在“供给趋动”的时代,市场的主宰是企业。我国的职业教育曾经有过辉煌的发展时期,职业教育的学习岗位供不应求,凡是想进入职业院校求学的人,必须通过一定层次的考试,成绩优秀者才能获得入学资格,而余下的求学者则多因分数的原因,常常被拒之于校门之外;职业教育的毕业生供不应求,尚未毕业已被一抢而空;“需求驱动”的核心是“需求”。在“需求趋动”的时代,市场的主宰是消费者。在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在恩格尔系数普遍下降至40%左右,在老百姓基本解决了温饱之后,就会主动提高自身的需求能级和需求层次,而众多的需求中,人们往往会同时聚焦于教育。

尽管存在着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中国的职业教育迟早将出现从“供给驱动”向“需求驱动”的转变,这是一个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在此变动时期,职业院校不能消极等待,必须有所作为,任何期待外部环境会自然顺应变化的想法只是幻想,只有主动地改变自己,才能最终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最重要、最核心的就是转变理念,实现从“供给驱动”向“需求驱动”转变。

2.教学内容的变化

教学理念的转变必然导致教学内容的转变。教学内容从理论的系统性为目标的学科课程转变为以实践的系统性为目标的技术学科课程。

长期以来,传统的学科内容始终影响着中国的职业教育,追求的是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是,职业教育主要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对于绝大多数将来并不从事学术研究,而主要从事生产第一线工作的人来说,既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掌握那么系统的学科知识。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功能是使它的学生能够胜任企业的日常工作,企业的日常工作需要有多学科的支持。

学科,是指学术的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技术学科是指为完成某一职业领域的任务所需的诸多学科知识的集合。如果说学科是从纵向的角度对知识的分类,那么技术学科则是从横向的角度对知识的分类。传统的学科课程以理论为主线,伴之以实践,技术学科课程以实践为主线,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传统的学科课程以陈述性知识为纽带,技术学科课程则以程序性知识(技术)为纽带;传统的学科课程是单一的学科,而技术学科课程则常常表现为综合的学科。技术学科课程是对传统的学科课程的辩证的否定。

3.教学方法的变化

教学内容的转变必然导致教学方法的转变。教学方法从传统的教学方法向现代教学方法的转变(主要指专业课程的教学)。

1974年,ISCED对教育(学习)的定义是:有组织的可持续的知识传授。而在1997年,ISCED将教育(学习)定义修改为:有组织的可持续的交流活动。在长期的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知识传授始终占主导地位,在知识传授中,信息是单向传递的,但是,单向的信息传递是最不可靠的传递方式。而交流活动则是信息的双向传递,是指教师与学生间的信息传递、学生与教师间的信息传递和学生与学生间的信息传递,双向的信息传递由于有了反馈,因而是较为可靠的传递方式。

交流活动要有交流的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实现真正的师生之间的和生生之间的交流,需要借鉴和引进适合交流的方法,这样的方法就是国外职教界行之有效的行为导向教学,主要由角色扮演方法、案例分析方法、计算机模拟教学方法和项目教学方法等组成。这些现代教学方法的本质特点是教师指导,学生做。职业教育强调,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

4.教学制度的变化

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转变必然导致教学制度的转变。教学制度从“学年制度”逐步向“学分制度”转变。

如上所说,职业院校要同时满足经济界、企业界和家长、学生的双重需求,客观上需要以更加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为保证。否则就难以满足实现不同企业的不同规格的人才要求,难以实现不同学生的不同规格的人才要求。这种制度就是学分制度。

学分制度是以学分作为计算学习量的单位,以学分衡量学习完成情况,并以学生必须取得最低学分作为毕业标准的,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余地的教学制度。

这种制度与以往的教学制度相比较,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没有入学考试、没有留级、没有学习年限,能够保证“订单”培养的顺利进行;在这种制度下,学生具有一定的选择权,自主地选择专业,自主地选择课程,自主地选择教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主流倾向

当前,在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中,项目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被职教界的同仁所接受,并在不少的职业院校中付诸于实践。所谓项目,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任务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项目仅仅是一个载体,它能够承载不同理论流派所设计的项目任务,当前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的主流倾向有工作任务学说、工作过程学说和职业活动学说。

1.工作任务学说

用工作任务引领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改变知识、技能与工作任务相脱离的传统格局,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发展技能。

2.工作过程学说

以一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的专业教学任务(单元),它与学科知识领域并没有严格的对应关系,而是从具体的工作领域转化而来的,保证工作过程的完整性。

3.职业活动学说

以职业能力的塑造为目标,以职业活动为主线;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和非专业能力(学习能力、社会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专业能力通过专业活动塑造,非专业能力通过非专业的技能活动、社团活动、志愿者活动、创新活动、科研活动、实践等活动塑造。

笔者将借助于工作任务学说、工作过程学说和职业活动学说所开发的课程称为技术学科课程,与传统的学科相对应。工作任务学说、工作过程学说和职业活动学说彼此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各自项目任务的指向不同,各自人才规格的层次和技术含量不同,各自所培养的毕业生就业质量也不同。在当前,各自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各自也都存在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以职业活动为依据的课程设计

项目课程(或项目教学)着重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需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是在活动中形成、发展和表现出来的,从事某种活动又必须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B·A·克鲁捷茨基认为:如果一个人能迅速成功地掌握某种活动,比其它人较易于得到相应的技能和达到熟练程度,并且能取得比中等水平优越的成果,那么这个人就被认为是有能力的。知识、能力是掌握技能的前提,并制约着技能掌握的快慢、深浅、难易、灵活性和巩固程度,而技能的形成与发展又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技能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中间环节。

学生职业能力不能简单的等同于专业能力,专业能力是职业能力的主要组成部分,但不是职业能力的全部。职业能力是某一职业所需的专业能力和非专业能力的总和,专业能力因专业而异,非专业能力因职业而异。专业能力包括学习能力(计算能力、语言能力、方法能力、质疑能力、创新能力)、社会能力(沟通能力、公关能力、挫折能力、生存能力、发展能力)和信息能力(识别能力、收集能力、分析能力、应用能力)。专业能力主要通过专业活动来塑造,非专业能力则主要通过非专业活动来塑造,诸如社团活动、科研活动、创新活动、志愿者活动、实践活动等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不仅需要专业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需要的是非专业能力。

没有吸引力的教育是不可能持续发展的教育,毫无疑问,职业教育需要吸引力,职业教育的吸引力需要从机制上去解决,才是根本的解决思路。当所有的人都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职业教育来时,职业教育的春天就到了。

标签:;  ;  ;  ;  ;  ;  ;  

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与可持续发展--从机制设计到课程重构_机制设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