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从上海“创新实验班”看资优学生的创新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创新能力论文,上海论文,实验班论文,学生论文,高中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9年,上海中学(2008年就已经开始实验)、华师大二附中、复旦大学附中、上海交大附中四所学校率先开展上海高中“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的试点(以下称上海“创新实验班”),以期让一些学有潜力并具创新精神的高中学生提前进入创新研究的领域。与此同时,全国各地也有一些专门针对高中拔尖创新人才的发现和培养工程,如北京的“翱翔计划”,天津的“特色高中建设工程”,陕西的“春笋计划”等,从而拉开了全国范围大学与高中联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大幕。那么,高中学生的特质是什么?如何选拔和培养高中生的创新能力?学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又如何适应高中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这些问题需要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做出解答。
在传统的理解中,资优学生通常被分成两类:一类是课程学习资优(又称为校园型资优、测验型资优),这一类型的资优学生可通过标准化测验测出,较容易挑选并给予特殊课程安排。如在韦克斯勒智力测验上得分高的学生往往就是属于这一类型的资优生。课程学习资优的学生多半学习成绩较好,学习情境着重在学习技能上,而较少需要创造力和实验技巧。第二类是创造力资优学生,这些学生的学习情境着重于运用信息及对问题完善的思考推理,会将一些想法转化为作品或观点,有目的地去影响特定的人。
近年来,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兰祖利(Renzulli,J.S.)的资优三环理论和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开拓了人们对资优学生的理解,特别是资优三环理论为资优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所广泛接受。兰祖利及里斯(Reis,S.M.)的《丰富教学模式》提出:智优学生是中等以上的智力、工作专注度及创造力三个因素的交集。[1]
1.中等以上的智力能力。杰出成就者,其能力特质并非都是顶尖,他们在智力、性向或成就测验的得分为中等以上。
2.工作专注度。包括:(1)在某一特定研究领域或问题上能表现出高度兴趣、热诚、专注、参与的能力;(2)坚忍、努力、决心以及奉献的能力;(3)自信、自尊并相信自己有能力将重要的工作做好,以及强烈的成就动机;(4)有能力在特定领域里找出重要问题,或调整主要的沟通管道和新的发展方向;(5)能设定比较高的标准,并对自我和他人的批评持比较开放的态度,也能欣赏个人及他人优秀的工作质量以及杰出的表现。
3.创造力。包括:(1)在思想上具有流畅、变通以及独创性;(2)经验的开放,也就是对新的以及不一样的东西能保持接受的态度;(3)好奇的、慎思的、冒险的,并且在心智上是顽皮的,在想法或行动上愿意去冒险,遇到阻碍亦是如此;(4)对于构想或事情的细节有精致、审美、敏感的特质。
兰祖利特别强调,以上三种特质要产生交互作用才能产生资优的行为特质,换句话说,即使三个特质都有也不一定是禀赋优异。譬如你拥有一个特质,如特别高的数学能力,也拥有第二个特质,如对语言工作的执著,又拥有第三个特质,如对戏剧领域的创造特性,但此三种特质如没有产生交互作用,也就很难产生资优的行为特质。[2]
以此理论观照,创造力本身就是资优的一部分,这个观点现在已为很多国家和地区所接受。例如香港对资优儿童的界定就是:智力经测定属高水平,对某一学科有特强的资质,有独创性思考,在视觉及表演艺术方面极有天分,有领导同辈的天赋才能,在竞技、机械技能或体能的协调有突出的天分,其中特别关注到独创性思考。[3]
以发展创造力为资优学生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国内外心理与教育学者的一致共识,也是上海“创新实验班”的办班宗旨。只有具备丰富的创造力,资优学生才能够在各个专业领域及才能领域发挥创新的能力,担负起新知识的制造者或创作者的角色。[4]
一、高中生创新能力培养对象的选拔方式
上海“创新实验班”学生的选拔是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的过程,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硬指标可以涵盖。“创新实验班”的招生改变了传统单一的考试模式,采用多种测试手段,并进行规范的流程操作。具体使用的方法包括学科学业水平测试、科技基本素养测试、基础能力测试、动手能力测试,另外结合自荐材料、统一面试、中考成绩、特长、兴趣爱好、学生的个人意愿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从上海中学的尝试中发现,目前的“创新心理能力测试”还不能用于“创新实验班”学生的选拔上,因为看不到相关性,有的还是负相关。上海中学唐盛昌校长认为:科技创新素养问题涉及到诸多学科领域,用教育学、心理学知识难以衡量,心理测验也只能做一个一般性的参考,而不能作为主要依据。
复旦附中更明确指出“不同类型创新素养在校园背景下的特征是不同的”(具体描述如图表所示)。[5]
因此,复旦附中在确定创新素养资优生的选拔标准时考虑的核心特征是:具有执著进取和质疑的精神、超常的悟性、主动学习与探究的品质、具有创造动机与持续创新力。
应该说,在高中创新型人才的选拔上,仅靠单一的测验和评估标准难以完成,学生已经形成的人格品质和性格因素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IQ学派教旨主义者亚瑟·杰森在其著作《智力测验中的偏见》中指出:“智力商数将人按心智能力在社会和个人生活领域大致分成四个区域:IQ50分,决定了人能否完成基本开化;IQ75分,决定人能否完成传统的小学教育;IQ105分,决定能否顺利完成高中或大学预科学习;IQ115分,决定能否顺利完成4年制大学教育,并成功进入职业教育或研究生教育。超过这一范围,IQ值对普通职业成绩和一般意义的成功已经不再发挥决定性作用。这并不是说115分和150分或是150分和180分的人之间没有差别,但在这个级别上智力商数差异发挥的作用远比不上个人因素差异发挥的作用,这和普通人的感觉相去甚远,个性与性格在这里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6]
二、高中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模式
高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一般采用加速教育模式和丰富教育模式相结合的方法。
加速教育模式是欧美天才教育的主要策略和课程模式之一。加速教育的形式很多,被教育界所肯定的有提早入学、跳级,具备或未具备高中文凭提早入大学、选修科目,如提前修读较高年级科目、中学时修读大学课程,在暑期或学年中修读特快课程,一年时间完成两年课程(自订进度),压缩课程、修读高级课程及考试(如advancement placement,简称AP课程)等。
丰富教育模式是当今国际上受到较广泛认可的一种资优儿童教育模式,其基本理念是:每一个资优儿童都有权利使自己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所有普通学校和教师都需要理解资优儿童的特点并为他们提供特别服务。资优学生应该生活在普通的学校和班级中,与普通的同龄伙伴们一起成长。由于他们用相对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就可以完成普通学生的任务,所以剩余的精力可以用于更丰富的、更富于挑战性的活动。学校和社会应该尽量提供条件,充分满足他们的这种特殊需要。另外,“丰富教育模式”在促进儿童潜能发展的同时,也有利于儿童情感和社会性的发展。
丰富教育模式的具体实施包括区别式课程方案、抽离式教育方案和导师制教育方案。另外还有一种整合的途径,即为全校性的增益模型。该模型的主要内容是三种类型的增益成分。I型增益成分的目标是让资优儿童有机会接触比普通课堂更广泛的经验,包括更多的学科、主题、行业、爱好、人物、场所、事件等。Ⅱ型增益成分的目标是促进思维与情感发展,包括创造性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学习技能的发展、高水平推理技能的发展等。Ⅲ型增益成分主要针对那些已经在某些领域形成特殊兴趣的儿童,主要途径是让这些儿童获得该领域中初步的研究技能并参与研究活动。在这一领域中发展高水平的知识理解和基本的研究能力,学会策划、组织、资源利用、时间管理、决策和自我评价,发展使命感、自信心,体验创造的乐趣。
上海四所学校在“创新实验班”的课程设计中都兼顾了丰富教育模式。上海中学对实验班学生在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计算机与自动控制等多个领域提供相当于或高于国外大学预科水平的课程;对部分符合条件、有需求的学生开设由美国大学委员会授权的部分美国AP课程。华师大二附中对所有基础型课程进行了校本化改造,实施特色创新拓展课程,大量引入学校的精品校本课程,尤其是科学技术课程、研究课程和部分大学先修的荣誉课程;每个学生必须完成一个研究性课题,尤其在学生科研小课题指导方面,学校给予学生技术、资金等多方面支持。复旦附中与复旦大学构建共同培养机制,由大学及国家级科研院所的教授专家承担实验班的选修、辅修课程;复旦大学的基础实验室和图书馆向实验班学生开放;向部分符合条件、有需求的学生开设由美国大学委员会授权的部分美国AP课程。上海交大附中除了基础课、拓展课、研究型课程,附加创新人才培养课程;同时在工程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三个相关领域与上海交通大学共建课程。
三、高中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立足点及其范围
在上海四所学校“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的试点中,上海中学、上海交大附中立足于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华师大二附中除了科技创新实验班,还有人文创新实验班,复旦附中更是提出培养在数学及自然学科方面学业优秀、在人文学科方面卓有特色、在艺术体育等方面具有一定专长的学生,目标是培养各方面的领军人物。这些学校在培养目标落实上不仅针对“创新实验班”的学生,而是兼顾全校所有的学生。
在培养目标上,各所学校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上海中学聚焦学生的志趣,上海交大附中提出加强学生生涯发展规划指导,华师大二附中突出德育引领,复旦附中着力于文理通融。上海中学经过多年的实践研究,探索出“小学、初中以培育学生激发兴趣,高中在广泛兴趣基础上聚焦志趣,大学在志趣聚焦基础上凝练志向”,这是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中值得进行实践探索的一条新路。[7]上海中学科技实验班,以聚焦志趣为突破口,注重学生科学实验与课题研究,以促进学生个性化的知识构成为抓手,旨在促进创新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学校也提供各类展示平台以激励学生志趣聚焦。
兰祖利也进一步阐述了他对“人才”的理解,一是经济上的大人物,经营大企业有成者属之;二是学术上的大人物,这是过去资优教育较为强调的部分,以培育各学科的学术人才为主要目标;三是“利社会”的大人物,如特里萨修女、曼德拉、金恩等,关切人类的美善与福祉,关心社会正义、经济公平、文化促进、政治活动、生态保护,而非成就一己的私利。[8]从社会人才的角度理解,有潜质的学生可能来自被挑选而进入资优方案的学生,也可能就是普通班的学生,所以培育“利社会”的人物,普通班教师与资优班教师、普通高中和重点高中都有责任。正如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尹后庆所说,通过项目学校的先行试点,试图形成创新精神培养的普适性规律,从而在对部分“尖子生”的选拔与培养上有所突破。培养学生的创新特质,最终不该是少数孩子的专利,而应当融入到每所学校的文化内涵之中。
四、高中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支持系统
创新人才培养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事关国家根本利益的核心战略,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普通高中处在这项工程最为关键的中腰,其质量将决定其他学段的供应和完成,影响整个社会人力资源系统的生产,因此,高中阶段在整个创新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以下几方面构成了高中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支持系统。
1.坚持创新实验班及创新教育实验区的试点,在实践基础上扩大试点规模。着手资优教育行动计划或法规的拟定,支持资优教育的发展。如美国1988年通过《杰维斯资赋优异学生教育法案》;新加坡1984年开始实施“天才教育计划”;韩国2000年1月颁布《英才教育法案》,2002年发布《英才教育实施令》。而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于1990年发布《第四号报告书》,为香港的资优教育奠定施政基础;1997年,香港特区政府拨出50亿港元设立优质教育基金,扶持资优计划;教育统筹局自2001年推出“特别资优学生培育支持计划”,目的是加强对特别资优学生的培育及支持,让他们充分发展潜能和才能。上述立法及举措保障了资优教育在政策上的延续性,可以为我们所借鉴。
2.对相关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教师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关键,如果教师队伍不具备基本的创新素养,创新实验的目标不可能达成。本文中的四所学校无不关注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华师大二附中提出由教师创新引领学生创新,并选派教师参加国外教师成长夏令营。同时,在创新型师资培养中,四所学校不仅着重于教师科学素养的提升,而且还加强创造力、人格教育、多元评量、多元智慧、领导才能等课程及教材的开发和研究。
3.依托科研机构和大学,对创新教育实验进行跟踪研究,同时开展政策法规、培养模式、课程开发、资优教师培养和鉴别工具等的系统研究。建议设立资优教育基金,对中小学资优学生培养、资优教育科研进行项目设计及招标,在机制上确保项目的落实。同时鼓励更多大学、科研院所参与到中小学资优创新教育的培养中来。在这方面,美国的英才鉴别与培养中心模式可以借鉴。美国的英才鉴别和培养中心是以培养中小学的学术英才学生为目的,而据此建立的中心却是建立在霍普金斯大学、杜克大学、西北大学和丹佛大学等四所研究型大学中。如霍普金斯大学的英才青少年中心,[9]通过“才能发现法”鉴别学术英才学生,为其提供挑战性的教育机会以发展他们的智力,鼓励他们追求学术成就,发展他们的社会能力。为了提供以上服务,英才青少年中心建立了广泛的网络,与学生、家庭、教师、学区、政府机构、营利和非营利组织等共同开展合作。
与此同时,还应着手研究师范院校资优教育课程,选派专家和专业人员到国外著名理科高中和天才教育研究机构进行学术访问和短期工作,广泛借鉴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资优教育的成功经验。
4.组建资优教育资源中心,整合相关资源。资优学生的创新教育要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和社会的广泛支持。一方面,整个社会资源要向资优学生充分开放,提供广阔的时间、空间和设施;另一方面,也需要提供家长指导资优学生、开发学生潜能的方法,给家长以切实的咨询、培训和指导。如我国台湾地区在台北、高雄等地都筹建了专门的资优教育资源中心。以台北市资赋优异教育资源中心为例,该中心分为资源服务组、进修推广组、研究发展组。中心还通过建立资优班教师联络网、举办教师进修资优教育学分研习、举办资优学生国际交流、推广资赋优异教育模式及课程架构、推动全面性资优教育方案,以促进校际之间的交流、规划资优学生的追踪及转衔辅导方案、进行资赋优异教育相关主题研究、规划跨校及跨教育阶段的全面资优教育方案等,拓展对资优学生、教师、家长及社会服务的研究和实践。上海及我国大陆地区开展资优学生的创新教育,可以吸取这方面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高中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