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5-10年大国经济实力对比,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实力论文,大国论文,未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未来5-10年,将是新世纪国际政治格局初步形成、确立的关键时期。这一过程不但要受20世纪国际政治史惯性力量的推动,更要受全球各种力量新平衡关系的制约,首先是受大国综合实力、尤其是经济实力对比关系的制约。
总体上看,未来5-10年,世界经济将呈中速增长态势。英国《经济学家》2000年4月发表报告,预测2000-2004年世界经济年增长率依次为4.5%、4.0%、4.0%、4.3%和4.4%。美国华盛顿计量经济预测协会去年5月发表的《未来20年世界经济展望》认为未来15年世界经济年增长率将高于3%,其中前5年的增长率将达3.4%,其后逐渐减缓,但直到第三个5年(2010-2014)仍将保持3.2%的增长率。根据这些预测,2005和2010年的世界GDP总量将分别增至38万亿美元和45万亿美元左右。但是,各国各地区增长不平衡现象将继续存在并有所加剧,从而引起全球力量对比、尤其是大国力量对比发生重大调整。
美国继续保持超强地位,但相对优势有所下降
在世界大国中,美国经济自冷战结束以来一直高速增长,增长期已长达114个月,刷新了106个月的历史记录,其中1997-1999年的实际GDP年增长率均超过4%,高于世界及OECD各国平均水平。1999年,美国GDP总量已达91904亿美元,接近世界GDP总量30万亿美元的31%,占经合组织29国GDP总量的37%,相当于日、德、英、法、意、中、俄、印八大国GDP总和的80%。2000年,美国GDP增长率预测为4.9%,仍高于世界平均增长率,GDP总量将逼近10万亿美元大关。
但是,美国经济的长周期增长奠基于冷战结束的和平红利、受益于知识经济及日欧经济低迷、前苏东集团经济倒退和亚洲国家陷入经济危机,一旦这些前提消失,美国的长周期增长将难以为继。目前美国经济隐忧已开始露头,突出表现是股市过热、债务堆积、贸易逆差扩大及劳工市场紧张等,有学者认为:“美国经济并没有出现什么新东西,股市的暴涨已使美国变为泡沫经济,崩破的时间为期不远。”国际上比较普遍的看法是,未来5-10年,美国经济即使不出现“崩盘”,增长率也将低于其20世纪末的增长水平及世界经济平均增长值。经合组织预测2001年美国经济增长率为3%,较2000年低1.9个百分点。
2001年,美国GDP总量仍将突破10万亿美元大关。从2002-2005年,美国实际GDP年增长率预计为3.1%,也就是说,2005年美国GDP总量将扩张至11.3万亿美元,占全世界的经济份额仍可达29%,此后如保持1992年以来最低增长年度的增长率,即年增2.7%(1993年和1995年增长率),到2010年,美国GDP将逼近13万亿美元,仍高居世界各国之首。但因世界经济增长率更高,其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额将进一步降至28%。
日本经济低迷源于结构性问题,短期难以脱困
日本经济已在低谷徘徊近10年,其竞争力明显下降。从1997-1999年,日本实际GDP增长率在29个OECD国家中居末,分别为1.65%、-2.5%、0.3%,大大低于世界平均值。日本经济长期低迷反映的是一种相对长期的历史趋势,这是最近10年不论日本历届政府如何努力,都无法使日本经济走出困境的深层原因。
与美国不同,日本经济繁荣得益于冷战。日本人口仅占世界同比的2%,领土面积不到世界同比的0.3%,但其1992年GDP占世界同比的13%,这不反映常态。按基本经济法则,一国占有世界财富的比重与其面积、人口和自然资源占有情况等要素之间应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保罗·肯尼迪推算美国按其面积、人口、资源等要素,占有世界财富的合理比重应为16-18%。布热津斯基估计2020年美国GDP将降至全球同比的10-15%。如果这些推论成立,则日本按其面积、人口和自然资源等要素,在世界经济中的恰当比重不应高于8%。冷战后日本经济的长期低迷,本质上是其在世界经济中的不适当高位向常态滑落的正常调整,具有必然性、不可抗拒性。1999年,日本实际GDP约为4.4万亿美元,占世界同比14.1%,相对其实际经济潜力,这一比值仍然太高。
未来5-10年,在国际市场能源价格上扬、美欧及东亚国家加强竞争的大背景下,日本经济从高位向常态调整的进程将加速进行。在这一进程结束前,日本很难走出经济低谷。按经合组织预测,2000年和2001年,日本GDP增长率分别为1.7%和2.2%,2002-2005年的年增长率为2%。据此推算,日本2005年和2010年的GDP总量分别约为4.7万亿美元5.2万亿美元,全球同比分别降至12.3%和11.5%。日本虽仍将保持世界第二经济强国的地位,但因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下降并将继续下降,其经济自信度和战略心理将受到难以估量的影响。
欧洲大国经济将保持平稳增长,实力不会大起大落
德、法、英、意等欧洲四大国的经济将呈增势,增长率一般会高于日本,但低于美国。经合组织2000年6月报告估计:德国2000-2001年实际GDP年增长率依次为2.9%、3.0%,2002-2005年年平均增长1.9%;法国2000-2001年增长率依次为3.7%、2.9%,2002-2005年年均增长2.2%;意大利2000-2001年增长率依次为2.9%、3.1%,2002-2005年年年均增长2.4%;英国2000-2001年增长率依次为2.9%、2.3%,2002-2005年年均增长2.2%。据此估算,到2005年,德、法、意、英四国GDP总量依次为2.4万亿美元、1.7万亿美元、1.4万亿美元和1.7万亿美元。如再以2005年的增长率为依据,则到2010年,四国总量依次为2.6万亿美元、1.9万亿美元、1.6万亿美元和1.9万亿美元。四国经济总量之和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将从目前的21%降至2005年的19%,再降至2010年的17%。
俄实力将明显恢复,印度将挤入大国行列
1999年,俄罗斯经济摆脱下滑,恢复正增长,增长率为3.2%,GDP总量计算为1700亿美元。但从实际情况看,俄GDP可能被严重低估。未来5-10年俄经济增长将逐步加快,俄经济分析局预计今后10年俄经济将保持5-6%的增长率,到2010年俄经济总量将超过3000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2000年头5个月,俄GDP增长7.3%,外贸增长28.2%,经济已恢复至1994年2-3月的水平。考虑到俄资源丰富、疆域辽阔、高技术水平居世界前列、经济具有恢复性质、卢布汇率水平严重背离实际购买力等因素,到2010年,俄实际GDP很可能大大高于3000亿美元。
印度1999年增长率达5.8%,国际上普遍认为未来5-10年,印度有可能继续维持这一增长速度。到2010年,按汇率计算的印度国民生产总值有可能达到或接近万亿美元,真正挤入大国行列。
中国实力明显上升,大国排名将坐四望三
199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82054亿人民币,按汇率折算,相当于9912亿美元,位居世界前七强。进出口总额3607亿美元,居世界前十强。
国内经济界普遍认为,2000-2010年,中国经济将保持7.9%的年均增长率,较世界同比高3个以上百分点,较西方七大国同比高4个以上百分点。中国外贸增长率也将与经济增长率基本同步。到2010年,中国GDP总量将增至2.3万亿美元,超过英法意三国,居世界第四,甚至可能超过德国,居世界第三。占世界GDP的比重将从目前的3.3%升至GDP年的5.1%,与美国的比值将从目前的10%升至17.7%。外贸总值将增至8000亿美元左右,在全世界的相应位次有可能上升至第四位。
国际上一些经济机构对中国经济增长前景的这种预测也与国内基本一致,如《日本经济新闻》载文认为中国今后20年将能保持约7%的经济增长率,届时GDP将居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经合组织研究员麦迪逊更提出到2015年,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中国GDP总量将达94060亿美元,超过美国,占全球同比17.4%,居世界第一。不论这些看法的精确度如何,中国综合国力到2010年跃上新台阶是不争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