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在知识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_数字图书馆论文

泛在知识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构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资源论文,图书馆论文,高校论文,环境论文,知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泛在知识环境的提出赋予数字图书馆新的涵义,知识创造、传播和保存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2006年8月第72届国际图联大会在首尔举行,泛在图书馆理论以及泛在图书馆的应用成为国际图书馆学界的研究热点[1]。近几年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应用当前网络技术、如何构建信息资源、如何提供服务三个方面。其中信息资源的建设是提供服务的物质基础,本文旨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建设提出见解。

1 泛在知识环境及国内外研究概况

1.1 泛在知识环境的提出

众所周知,数字图书馆是美国作为构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国家级战略提出的。早在1990年初,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等部门发起一项数字图书馆发展计划。该项目经过10多年的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丰硕成果,同时实践也表明该研究对美国乃至全世界信息化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2003年“后数字图书馆的未来”研讨会召开,研讨会总结了过去的主要成绩及问题和教训,提出数字图书馆要协同NSF/ACP知识基础设施的建设创建泛在知识环境并设定了泛在知识环境的总体目标。会后发表了著名的Knowledge Lost in Information研究报告,因为报告中将数字图书馆的未来描述为构建“泛在知识环境”,所以这次研讨会也被称为“泛在知识环境”研讨会[2]。研讨会重点关注的是数字图书馆长远的研究和发展,认为今后的研究重点不应该再放在早期数字图书馆计划的研发项目上,会议提出要创建“泛在知识环境”,要建立一个多语言、多媒体、移动的、语义的数字图书馆知识网来检索人类知识,服务范围从信息服务转向知识服务,要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推动知识进步[3]。

1.2 泛在知识环境下国内外图书馆研究概况

泛在知识环境的提出改变了数字图书馆的研究方向,以“泛在知识环境”的大思想来取代面向课题的研究成为趋势。早在1995年马里兰大学图书馆已经开始使用“泛在图书馆”一词。目前国外图书馆学情报学领域还没有建立一个清晰的“泛在图书馆”概念体系,研究尚在进行中。其中有代表性的有Oliver Obst、Toshiro Minami、Lougee W P等人研究成果,Oliver Obst博士把图书馆的发展分成4个步骤:传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移动图书馆、泛在图书馆[4]。而W.P.Lougee认为,数字时代图书馆的角色正处在前所未有的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它主要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分布式技术的发展、开放范式与模式的发展、泛在图书馆的出现[4]。自从泛在图书馆理念提出以来,世界上许多组织和机构,尤其是实力雄厚的IT产业巨头、网络搜索服务提供商和数据库提供商积极探索和开展泛在图书馆计划,并在泛在图书馆建设方面取得了许多成绩,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我国学者初景利、吴冬曼认为,泛在图书馆是无形的,比如完全融入用户中和周围持续的信息流中,不需要启动任何设备,它总是客观存在的,但人们却可能意识不到[4]。在他们看来泛在图书馆表明图书馆新的发展方向,而这样一种发展是符合用户需求,适应用户行为的。不论使用什么样的概念,可以确定的事实是,向用户提供随时随地地图书馆服务是对我们新的挑战。陈清文等人针对目前泛在图书馆的现状,指出了研究泛在图书馆的构建要素主要从三个方面开展,包括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成果提供泛在图书馆建设所需的技术支持及运行的技术环境、如何建设泛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泛在图书馆建设所蕴涵的服务理念提升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能力等。同时提出要建立泛在图书馆学理论,从而推动泛在图书馆更好更快地发展[5]。张会田等人提出了泛在图书馆发展应用体系构建策略涉及四个方面:发展定位、标准规范、人机交互技术应用、发展体制与环境[6]。他认为泛在图书馆在具备传统数字图书馆基本功能与特点的同时,更突出以人为中心、高度智能化、无所不在性三大特征,这也是泛在图书馆的重要特征。

综上所述,从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可以看出目前泛在图书馆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理论尚不成熟,实践亟待深入。

2 泛在知识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机遇

综合国际、国内数字图书馆的研发现状,可以看出数字图书馆正在由最初的文献资源数字化加工、存储与网络化检索利用,向以用户为中心,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交互式的信息服务转变,使数字图书馆将更加智能化、简单化、人性化。泛在知识环境是一个人人可以参与的信息共享环境,在泛在知识环境下,知识链不再是单向、线性的,而是变成一个非常复杂的网状结构信息网络。泛在知识环境下的知识链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其在知识链中的重要中介作用正在被削弱,它面临着所有与知识有关的潜在进入者(如搜索引擎、电子出版商等)的冲击和竞争,他们与图书馆争夺知识资源、服务和终端消费者。从国内外近几年的研究成果来看,未来的数字图书馆将会融入泛在知识环境内,将成为泛在知识环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作用的大小将涉及图书馆的发展和定位,高校图书馆作为其中的一员也毫无例外的受到冲击和影响。表1是对传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泛在知识环境在组织方式、实现技术、目标、服务方式、局限性几个方面的比较。

表1 传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及泛在知识环境比较

数字化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环境使图书馆的未来发展充满机遇,主要体现在:

(1)在新的信息环境中,数字信息变得更加丰富,使图书馆具备了更为强大的存取能力,有助于建立一个高效的信息共享空间。

(2)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和搜索工具提供了新颖的互动交流手段及友好的服务模式,有助于图书馆结合用户需求,开展个性化、深层次的服务。

(3)泛在知识环境使得知识的共享、学习交流变得更加轻松,有助于推动数字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创新和变革,有利于数字图书馆和用户之间建立无缝链接的知识共享环境。

从以上三点来看,在新的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面临着重新定位的问题。在泛在知识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系统要体现以用户为中心,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其服务将以智能化、简单化、人性化为特征,以交流、协作为中心并基于通用技术使资源最大限度的重复使用。

3 泛在知识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构建

3.1 创建泛在化的数字资源系统

任何形态的图书馆,资源都是开展信息服务的基础,因此,在建设基于泛在计算技术的数字图书馆时,也应当把资源建设放在首位。建设以数字资源、开放获取资源和网络隐性资源互补的综合资源保障体系。在数字资源建设方面应以本地资源、特色资源建设为重点,广泛搜集网络开放资源以及大量的隐性网络资源。将搜集到的大量文献信息资源按规范的元数据定义格式进行数字资源加工处理,形成元数据应用系统。数字化资源系统要求结构科学、内容全面、层次分明。数字图书馆也可拥有自建数据库系统,包括自建和合作馆藏目录,珍藏或特种馆藏数字化处理和加工系统,对自有特色文献进行保存和提供共享。数字图书馆还应有免费数据库系统和网上其他信息资源和多媒体视频点播系统等。

高校图书馆要制定统一的自动化标准,确保管理系统的统一;要选择优质的软件系统高起点地建设数据库。在数据库建设过程中,元数据的标引一定要符合《CALIS特色库子项目描述元数据规范及相关规则》中所规定的元数据规范,要合理掌握标引深度,从而降低标引成本、提高检索效率。

3.2 重视开放存取资源和机构仓储建设

开放存取(Open Access,简称OA),是20世纪90年代在国外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出版模式。它给信息的生产、传播与学术信息的交流模式带来深刻的变革,并已经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高校图书馆是知识的传播地,理应成为推动OA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图书馆应该加强对OA资源的选择和组织,便于用户利用。应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建立导航数据库和检索平台,发布于网上,为用户提供OA资源引导和检索的导航系统。利用这些统一检索平台,尤其是利用网格技术将搜集的OA资源与本馆的数字资源整合,实现多数据库同时检索、分数据库检索。

高校图书馆也可以建立本机构的OA资源库,收集机构的学术信息,建立机构OA仓储,鼓励教师和科研人员尝试OA学术交流模式,将自己的学术成果实现开放存取,促进教育和科研的发展,为广大师生提供真正的学术信息的交流渠道和共享服务。通过开放存取,大学之间相互交流,一般高校可以获得重点大学的成果,偏远地区的师生可以获得更多的交流机会,同时科技论文开放存取是研究平等和教育平等的体现。

机构仓储(Institutional Repository,IR)又称为机构典藏库、机构知识库、机构成果库。学术出版与学术资源联盟(SPARC)的Raym Crow认为,机构仓储是一个或多个学术机构的学术成果数字化馆藏;Clifford A Lynch则认为,大学机构仓储是指一系列服务,用来管理和传播该机构及其成员的学术成果[7];总之,我们认为机构仓储是收集并保存高校院系、研究院所学术信息资源的知识库,是用户了解并获取高校及研究院所学术进展与研究成果的最为便捷、迅速的信息来源,高校图书馆应重视和加强机构仓储的规划和建设。

3.3 建立智能化的信息服务平台

Web3.0使跨平台的信息聚合成为可能,同时结合元数据整合、OpenURL等技术,可以把图书馆购买的商业数据库、自建的特色数据库、馆藏图书OPAC系统、随书光盘系统、视频VOD点播系统、课件数据库等聚合到一个平台上。结合Web3.0的智能搜索技术,可以构建出一个更加智能化、人性化的统一搜索平台,这是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基础模块。

泛在计算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泛在图书馆与传统数字图书馆的最大区别就是方便利用、资源共享。建立在泛在计算技术基础之上的数字图书馆一切都可以称之为“傻瓜化”的信息服务系统。许多复杂的查找过程,用户无需知道,用户只需几个简单的操作,智能化的检索系统就会把所需的检索结果呈现在用户的眼前。用户还可以通过智能分析系统对检索结果实施分析,并将检索结果保存起来。这与传统的检索方式相比将更加智能化,将会对检索者带来更多的益处。

智能化的信息服务平台,对图书馆提出了新的要求,图书馆应注重对知识信息的充分挖掘,关注知识的应用环境和应用群体,充分运用知识组织、数据挖掘、知识发现、数据融合、智能搜索等多种技术和工具,形成面向需求、适应变化、快速反应、灵活深入的知识服务机制[8]。这一切决不是空想,在国外许多图书馆已经变成现实。如韩国LG釜山盲人图书馆已经可以通过泛在技术提供盲人的借还图书和上网服务。该图书馆利用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技术和蓝牙技术,使盲人和肢体残疾人可以方便地获取和使用图书馆[9]。

3.4 利用3G网络实现移动服务

移动网络是未来一个发展前景巨大的应用,伴随着移动通讯系统功能的不断增强,再结合智能传感器和传输设备的应用,将可以实现个人服务器的完全移动通讯。个人服务器将通过无线个人局域网(WPAN)、无线局域网或者无线广域网与分布在全球的服务器连接。现有的3G和未来的4G移动通信网络将在现有2.5G网络的基础上支持更高的数据传输速度和更好的服务质量。4G移动系统会将焦点集中在无缝整合现有的无线技术,包括HSD2PA、3G、无线局域网、蓝牙和其他新技术,连接各种异构网络成为一个基于IPv6的核心网络。

随着微电子、无线通信等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设备将嵌入环境周边,科学家所预言的泛在计算条件正在离人们越来越近,移动泛在业务环境正在形成,经典意义上的泛在知识环境强调的“服务主动”和“服务却不为人所知”将极大地促进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利用。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2月底,我国手机用户已达6.5978亿,占全国人口的48.5%,普及率极为可观[10]。目前国内已经有多家图书馆开通了手机图书馆服务。如清华大学图书馆从2006年开始在书目系统中提供以短信方式自动发送“过期通知”和用短信查询个人信息的服务,上海图书馆的手机图书馆使读者可以用短信发送信息咨询的请求,重庆大学图书馆则向读者提供利用手机检索书目信息、图书预约及续借等服务[11]。

从当前数字化社会生活环境发展趋势可以看出,移动和泛在是未来数字化社会生活的两个主要特征。融合的移动泛在业务环境将改变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信息交流方式,从而影响图书馆的文献服务、咨询服务、信息服务和跨界服务。图书馆应该利用不断发展的网络和终端设备,实现泛在图书馆服务,满足用户在将来泛在知识环境下的信息需求。

3.5 区域联盟共建共享

资源共建共享是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图书馆在信息时代满足读者需求,体现图书馆为大众服务这一理念的必由之路,可以降低成本、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图书馆联盟是图书馆界为适应网络环境的需要,实现文献资源共享而采取的新措施。图书馆联盟的迅速建立与发展,加速了图书馆组织机构的调整,加速了图书馆服务手段的现代化进程,加强了图书馆服务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推动了图书馆整体事业的飞速发展,同时也加速了国家信息化工作的进程。因此,进行图书馆联盟的建设是图书馆事业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高校图书馆的首要任务应是在现有条件基础上,整体规划、合理布局、优化结构、相对集中、突出重点、联合保障的建设方针,改变过去分散发展、小而不全的模式,走文献资源“共建、共知、共享”的整体化发展道路,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在高校图书馆之间开展的网际协作是一项非常有效的措施。图书馆联盟以其强大的功能,改变了传统图书馆的单一管理模式,推动了图书馆事业的整体跨越式发展,真正实现了图书馆间的联合采购、联机编目、馆际互借、书目调剂、文献传递等业务工作,取得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实质性进展,提高了图书馆整体工作的效率。在我国总体经济不发达,国家不能投入太多资金扶持图书馆建设的情况下,图书馆联盟将是图书馆今后发展的必然选择。

泛在知识环境下,知识的生成、传播和利用机制发生改变,各类用户、知识内容和应用环境也已经聚合在同一空间,单纯为用户提供文献信息资源已不可能满足用户多方位的需求。这就使得图书馆在对待文献信息资源上不应只注重对信息资源的占有,而是要更突出服务,围绕具体专业或课题领域,利用先进技术,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从传统的信息服务向知识服务迈进,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新型服务模式。

4 结语

泛在知识环境带给我们一个全新的知识环境,泛在计算环境的产生与发展,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更是对人们思想和理念的变革。它必将对图书馆的未来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并为图书馆的未来发展创造新的机遇。因此,图书馆应该如何定位,如何进行新型的信息资源建设,开展知识服务,吸引读者继续利用图书馆,这些都是当前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有理由相信,在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以及社会信息化创新理念的带动下,泛在知识环境下图书馆必将能够以其独特的优势和魅力,改善人类知识传播和利用模式。

收稿日期:2010-04-08

标签:;  ;  ;  

泛在知识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_数字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