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教材中的地图分类和应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理论文,教材论文,地图论文,中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地图被称为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地理学科的重要表达工具之一。地图在培养学生阅读地图能力、使用地图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方面,是其他任何文字或图像工具所不可替代的。在目前全国各版本的地理课本中,地图的数量和比例都有较大的增加,这反映了新课程教材对于地图功能认识的提高。
地图在课本中主要反映地理事象的位置、范围、分布特征和规律,以及地理事象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过程。地图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和许多成图方法,地图的分类方法较多。本文按地图的性质和内容将中学地理教材中的地图分为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两大类。
一、普通地图及其应用
普通地图是表示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事象一般特征的地图。普通地图又分为地形图和地理图两种类型。
1.地形图的应用
地形图的几何精度高、内容详细。在这种类型的地图上,可以提取比较详细的地形信息,如地面的实际高度、坡度、坡向、起伏状况、切割密度、切割深度、形态类型等。地形图的地貌要素主要用等高线表示。如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P74“图3-4-5盆地等高线”、“图3-4-6丘陵等高线”、“图3-4-7沙丘等高线”和“图3-4-8岭谷相间地形等高线”,根据等高线的疏密、分布等基本特征,可读出上述几幅图所属的地形类型;根据等高线的走向可判断河流的流向。
2.地理图的应用
地理图是指概括程度比较高,以反映要素基本分布规律为主的一种普通地图。地理图的地貌要素多以等高线加分层设色表示。地物因地图的概括程度比较高,多以抽象符号表示,如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P65“图4.3东北地区的地形”,从图中分层设色可读出中部和东北部是广阔的东北平原,西部是地势平坦的高原,周围是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环绕;不同的地形条件形成了不同的农业生产类型,如平原地区的种植业,山地丘陵的林牧业;从省界上看东北地区主要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全部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
二、专题地图及其应用
专题地图是着重表示一种或几种主题要素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地图。专题地图的内容主要是各专业部门所选择的各类专业要素,也可以是普通地图上的某种要素加以专题化。中学地理教材中的地图大部分都属于这一类型。根据内容的不同,专题地图可分为自然地图、社会经济地图、环境地图和其他专题地图。本文仅对中学地理教材中的前两种地图的应用进行分析。
1.自然地图的应用
主要包括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形成的专题地图。较常见的有:
(1)气象气候图——它是反映气象气候要素在空间、时间变化的地图。如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P53“图3.17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从图中可读出世界年平均气温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空间分布规律。
(2)地质图——它是显示地壳表层的岩石分布、地层年代、地质构造、岩浆活动等地质现象的地图。如沪版高中地理第一册P44“全球板块分布及板块运动示意图”,图中表示全球岩石圈被海岭、海沟等构造带分成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等六大板块。
(3)水文图——它是显示海洋和陆地水文现象的地图。如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P62“图3.5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冬季)图”,图中表示了世界三大洋洋流的分布状况。
2.社会经济地图的应用
社会经济地图包括的主要类别有人口地图、经济地图、社会事业地图、政治行政区划地图以及分别在区域及时间上有特殊意义的城市地图和历史地图等。
(1)人口地图——反映人口的分布、数量、组成、动态变化的地图。如沪版高中地理第二册P19“图5.20中国人口分布(2003年)”,图中反映了我国2003年人口分布的基本情况,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东南部人口密集,西北部人口稀疏。
(2)经济地图——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布、结构及发展水平的地图。主要包括水、气候、矿产、土地等资源地图,反映产业结构、国民生产总值、经济发展波动特征的地图,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业等专题地图。如沪版高三地理P85“图3.2中国光照资源分布”、P89“图3.5世界水资源分布”,这两幅图反映了我国光照资源和世界水资源的分布情况;沪版高中地理P79图7.21~图7.23,反映了随着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美国钢铁工业的布局从19世纪初的煤铁资源附近到沿海的变化过程。
(3)政治行政区划地图——表示各类区域行政区划及政治地理行为的地图。如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P7“图1.7中国政区”图,反映了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分布以及陆上邻国和海上邻国的位置。
(4)城市地图——反映城市的沿革、现状及发展目标的地图。如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4“城乡规划”P30“图2.11不同时期的武汉城市空间形态”,a、b、c、d四幅小图反映了交通方式的革新与武汉市空间形态的变化过程;水运交通与武汉城市的兴起;铁路等交通方式的发展与武汉沿河、沿江、沿路轴向扩展的空间形态;环线、高速路发展与同心圆式蔓延的武汉市空间形态发展。又如“城乡规划”P46“图3.1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年)”,从该图中我们可以了解合肥市的规划期限(近期为1995-2000年,远期为2001-2010年)、城市性质、城市规模、城市形态与结构等内容。
专题地图按内容所作的分类并不是绝对的,有些专题地图可同时分属于不同的类别,如矿产可以作为一种资源属于经济地图,也可作为一种地质现象而属于自然地图。
3.专题地图的分析、组合、综合应用
除了以上的专题地图分类外,还可根据对专题现象的概括程度,将专题地图分为分析图、组合图、综合图。
(1)分析图——通常用来表示单一地理现象的分布情况,但不反映现象与其他要素的联系或相互作用。如表示各行政单位人口数量及分布范围的人口图;表示各个工厂企业的分布或单一指标的工业图;表示某时刻气温分布的温度等值线图等。分析图可直接获取某专题的空间分布规律。如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P66“图4.4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从图中的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数据分析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
(2)组合图——在同一幅地图上表示一种或几种地理现象的多方面特征。这些地理现象及其特征必须有内在联系,但又有各自的数量指标、概括程度及表示方法。因此,组合图都是多变量的专题地图。采用组合图的目的是为了更完整、更深入地说明某一明确的主题。如在地图上同时表示某区域的经济作物分布(范围线)、所形成的工业中心及结构(点状符号)以及原材料及产品的产销路径(运动线),从而组成简明的工业区图。如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P26“图2.4中国农作物成灾面积(1978-2000年)”,图中展示了我国农作物播种面积占土地面积的比例和近20年来占全国成灾面积的比例,意在以量化的指标使学生了解农作物成灾面积与播种面积的关系,以及农作物成灾面积动态变化趋势的省际差异。
(3)综合图——表示的不是各种地理现象的具体指标,而是把几种不同的,但互有关联的指标进行综合与概括,以获取某种专题现象或过程的全部完整特征。如各种类型的区划图、综合评价图。如沪版高三地理P112“图3.33我国自然灾害区划图”,图中并不出现台风、风暴潮、洪涝、旱灾、滑坡、泥石流、地震等单一类型的自然灾害,而是按照自然灾害产生的地区,参照我国的地势特点进行综合划分。又如沪版高中地理第一册P87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各气候类型的划分依赖气温、降水、湿度、地貌等诸多因子,但在气候区划分上,并不出现上述各单因子的解析图,而是通过这些单因子建立综合指标来划分。
总之,专题地图可用于研究各种地理现象的分布特点与规律,研究各种地理现象的相互联系,研究各种地理现象的动态变化,进行预测预报,进行综合评价(一般都以系列图的形式出现),进行区划和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