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目惊心的青少年自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触目惊心论文,青少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个读小学四年级,年仅10岁的小姑娘叫陈芳。她平时很争气,很要强,从二年级就担任了班干部,三年级做了少先队大队长,平时门门功课名列前茅,活泼、开朗,能唱歌能跳舞,亲友领导老师同学都很喜欢她。
“六·一”学校组织节日旅游,每个同学要交100元费用。
她向父亲要钱。父亲对她说:“我们厂子不景气,一个月才收入几个钱?你能不能和老师说说:能不去咱就不去。”
防芳立即掉泪了:“那多没有面子呀。”
心烦的老爸回她一句:“你说是面子重要还是命重要?100元,够咱一个星期的生活费。”
然而,仅仅这一句话,她趁父亲午睡,竟悄悄走到后阳台,从六楼纵身而下……
青少年的心理素质何其差也——
1997年寒假刚结束不久。由天津市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组织的一些知名心理医生进行的义务咨询活动,在耀华中学礼堂如期进行。
在短短的4个小时里,不足10位心理医生竟接待了超过400名中小学生和家长的咨询,记录在案的病例就高达243例。
这些心理专家总结指出:当前的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学习困难、厌学和考试恐怖,90%以上是由于忧郁、焦虑、自卑等心理因素造成的,而不是孩子们的智力原因。
这些专家们还指出,孩子们的心理障碍形成不是孩子们自己的事,而是在校的沉重学业,在学校缺乏感情上的关怀,在家里又接受了家长们的心理负担的转嫁和压迫,久而久之形成的。
青少年不被干扰的自主空间究竟有多大?
天津市全国重点中学南开中学的一位高三学生陈某在接受我的采访时说:“我们觉得自己心里被许许多多的东西挤得满满的,这些东西归根结蒂是以家长和学校对我们的高期望值为核心。家长辛辛苦苦为我们提供物质,煞费苦心为我们规划着未来,我们就要服从他们的规划。家长的规划还没有眉目,又有了学校和老师的规划。唉,哪里还有我们自己可以自主的思想空间。我们渴望和家长和学校进行交流和沟通,并不是想在沟通的前提下再研究怎么去实现他们的规划,而是想断然对他们说‘不’……”
他叹了一口气:“唉,您说,这可能吗?这辈子还可能吗?”
这个18岁的男孩显然被自己的想法困扰很久了,他拿出一个剪报本,里面有他搜集的有关这个话题的近百篇从报刊剪下的文章。
经他分析,吃惊地发现,尽管这些文章在呼吁学校和家长对孩子的理解,在呼吁对青少年心理特点的重视,在呼吁关心青少年心理的健康成长,在呼吁交流和沟通,果然都无一例外的归结到一个主题——如何让孩子承认和接受学校与家长的绝对权威!如何让青少年承认和接受学校与家长那种恪守传统文化形成的社会生活经验,如何让青少年变得更听话!
他说,他还要继续搜集和分析。
可能,这个剪报本是他唯一的自主。也是他心理空间的一方唯一可以自主的天地。
然而,在这方空间里,充斥的仍然是沉重、被动、忧郁和茫然,仍然是不利于他的心理素质健康成长的灰色因素。
这个剪报本中有一个他极欣赏的故事。
德国的一位著名大律师,他的愿望是想让自己的爱子也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护法斗士。
一天,16岁的儿子对他说:“爸爸,我不愿意读书了,我要去做个木匠。”
这位父亲很平静地说:“你先考虑两天,然后咱们再细谈。”
两天后,父亲认真地听了儿子的思考,他又平静地说:“儿子,有什么需要我帮助的吗?”
儿子说,需要父亲为他购置木工工具。
两年后,儿子又说,他要去读书,去进修美术和设计。后来,儿子成了一名出色的木匠,他设计制作的家具成为高档的艺术品。
……
陈某问:“中国存在这样的父亲吗?”
……
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邱仁宗教授在接受采访时,发表看法说:“心理学研究在中国曾经被中断了30年之久。现在,心理医疗成为了中国社会的‘热点’,这里面严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他们掌握的有关心理治疗知识是否符合现代科学的认识。心理治疗不是进行社会生活经验的训教和开导,而是以尊重人的心理特性为前提,启发他排除不必要的干扰,维护心理的自然、健康。我认为,关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涉及到伦理学。中国传统伦理的核心是‘道’,父道、师道、男女人伦之道,反其‘道’而行之,就不再是心理学的科学认知问题,而成为了伦理道德问题。现在不少人看青少年,穿也不对,玩也不对……这里面就有家长、学校、全社会对待青少年的‘心理空间’的问题。不能够从科学的认识上去尊重青少年的心理特性,而要以自己的观念去‘塑造’他们的心理条件,这是很冥顽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成的矛盾。”
专家的看法可能太“文化”。但是,却具有就事论事所难表达出的深刻。
青少年心理面对的重点矛盾——
他们很孤独。独生子女、城市空间的拥挤、电子学习和游戏机器的充斥、学校里课程的紧张和老师专注于严肃教学、家长对于人际关系紧张的体验给他们的耳濡目染,学校和家长对他们的管教,来自他们内部的学习上的激烈竞争……这些,都在他们虽然不乏和伙伴疯玩疯闹的表面现象下,促使他们的心理对于人际关系形成恐惧,而使他们的心理蒙上了厚厚的孤独阴影。
他们很自卑。学校和功课似乎决定了他们终生的胜负,老师和家长以及其他成年人总是比他们更正确更权威,有时,这种自卑还转化成自高自大甚至自私。
他们很焦虑。
他们也很懦弱。
……
生,需要一生的勇气。
死,往往只是一时的冲动。
面对我国青少年心理素质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深层次的探讨,积极的解决。
目的还遥远,路还太长,只要我们已经启动了脚步,就不妨加大我们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