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规模经营的最佳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业产业化论文,途径论文,规模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规模是效益的基础,有了适度规模,在正常状态下经营,就可以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当前,我国农业规模经营尚未形成,与日益发展的大市场的矛盾十分突出,实行规模经营的任务也十分紧迫。从理论上讲,充分利用规模经济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不断扩大经营主体的规模,一是依靠产业群体内各经济体的联合来实现。农业产业化实行产供销一条龙、农工技贸相结合,是一个扩大了的具有规模优势和特点的企业模式,对推动农业规模经营作用巨大,是农业实现规模经营的最佳途径。本文就此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
规模经营又称规模经济、规模效益、规模节约等,是指因生产或经营规模扩大、平均成本下降、收益上升的趋势,它所研究的是经济活动中各种要素组合在不同的量和不同组合方式下获得的效益情况。规模经营的最终目的就是追求规模效益,实现效益的最大化。马克思认为,要达到效益的最大化,“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商品的便宜取决于劳动生产率,而劳动生产率又取决于生产规模”。(注:《资本论》,第一卷,第686-687页)生产效率与生产资源的空间相关性很大,当生产在一定的区域相对集中时,生产的效率也就有相对提高。聚集的规模越大,其综合功能也就越大,单位产品的成本就越低。当然,由于各行业、各领域以及所从事的经营活动的性质、环节等条件不同,其经营活动的最佳规模标准也不一定。但是,不管怎样,规模经营的最佳规模状态,即最佳规模的临界点,其评判和衡量标准必须也只能是经济效益。
农业规模经营同样适用于上述原理。农业规模经营最显著的特征是占用较多的农业自然资源并带来相应的规模效益,除此之外,还包括相应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高低。
同其他事物一样,农业规模经营既包括“量”的概念,更包括“质”的概念。从一定意义上讲,农业规模经营的“量”的外延是有限的,而“质”的内涵却没有止境。因此,我们所要探讨的农业规模经营,既有“量”的内容,更有“质”的内容。从“量”的方面看,主要是进一步扩大经营主体的规模,如可以通过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等办法,逐步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从“质”的方面看,主要是靠产业群体内各经济最佳途径,它可以通过集中化、一体化的形式,把众多的农户连接起来,形成规模基地,然后再由龙头企业带动基地的办法,使各经营主体或利益主体形成资料、产品、技术、资金、服务等关系紧密的生产体系。这样,尽管个体户的规模小,但由于他参与了整个生产经营体系中或这个体系中的某个环节,便和这个体系共同进入了市场,因此,也能使整个体系获得规模优势和规模效益。
(二)
农业产业化要求农业生产经营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这在客观上就实现了农业经营规模的扩大。从前,我们扩大农业的生产经营规模,主要采取的是横向展开的办法,以集中更多的土地、劳动力等资源,通过平面联合来扩大规模。实施农业产业化,就是在保留横向平面联合的基础上,建立起纵横交错、上下贯通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达到规模经营和实现规模效益的目的。
首先,农业产业化可以推动农业的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化生产,逐步形成农产品规模化生产基地。在农业产业化生产过程中,龙头企业所需的原料要求是批量性和稳定性的,而要达到这一要求,就必须有相应的原料产品生产基地,那种一家一户的分散性生产,是很难保证原料产品的及时批量供应的,只有规模化的生产基地才能确保龙头企业原料产品的需求。于是,围绕龙头企业的需要,农户便自觉地扩大生产规模,逐步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的农产品规模基地。从各地所形成的规模基地看,加工企业龙头和销售市场龙头的推动更大一些。如山东省烟台龙大企业集团是一个拥有固定资产1.5亿元,年产值5亿多元、出口创汇5500多万美元的大型农产品加工龙头,这个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吞吐能力,建立了示范性、合同性、协作性的蔬菜规模基地10多万亩,形成区域性商品生产基地。再如河南省淅川县香花镇根据本地盛产辣椒的实际,建立了辣椒批发市场。目前,这个镇有90%的农户种植辣椒,人均面积1.2亩。权辣椒一项就实现产值1.5亿元,人均收入2500元。良好的规模效益,带动了附近6个县30多个乡镇7万余农户种植辣椒,种植面积达50多万亩,形成了颇具规模的辣椒生产基地。
其次,农业产业化可以推动土地的流转,逐步形成土地的规模经营。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龙头企业为了获取稳定的原料来源,便采取反租倒包的办法,经原承包户同意,并付给其一定租金,将农户的土地租赁过来,组成自己的农业车间,然后再转包出去按企业的要求和计划组织原料生产。一些经济实力较强的企业,办起了规模较大的农场,直接从事种植和养殖业生产,有力地推动了土地的规模经营。同时,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深入发展,许多农户逐步变成了种养、信息、生资供应、技术、加工、运输、销售、贮藏及服务等方面的专业户,实现了新的社会劳动分工。这种分工对提高农业产出水平有十分积极的作用。负责种养业的农户,由于把主要精力和时间都用于田间管理,又有完备的各类服务,农产品的产出将大幅度增长。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服务组织多样化,服务经营企业化,农业产业链的延长为农业内部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极大地促进了土地集中,农业生产规模又进一步得到了扩大。
再次,农业产业化可以通过一体化经营和企业化管理,逐步形成规模效益。一体化经营是农业产业化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最本质的部分。西方许多国家的“农工商、供产销一体化经营”,与我国的农业产业化有异曲同工之处。一体化经营可以围绕一个或多个相关的农副产品项目,组织“农”(包括种植业、养殖业等)“工”(包括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食品工业等)“商”(包括农产品运销及贸易等)、“供”(包括生产资料供应和各类服务等)“产”(包括初级产品的生产等)“销”(包括农产品及加工品的收购、储运、销售等),进行一体化的经营活动,使各个环节实现纵向连接,环环紧扣,有机结合,构成产业一体化经营系统。在产业内部,可以实行资金、技术、人才等的集约经营。这样就扩大了农业的外部规模,拉长了农业的产业链条,形成聚合规模,产生了规模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