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团的革命--中国社团的布局_结社自由论文

中国的社团革命——中国人的结社版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版图论文,中国论文,社团论文,中国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一场以有组织的志愿活动和民间非营利、非政府组织为主体的“结社革命”正在全球范围悄悄展开(Salamon,1994),各国政府和学术界对社团研究兴趣倍增。中国是否也是这场“革命”的一部分?事实上,中国的情况的确和世界潮流并没有太大的差异。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逐渐退出对社会生活的全面控制。随着社会越来越多元,人民享有越来越多的自由,中国人也开始追求更加活跃的结社生活。现在,中国拥有数量繁多、种类多样的社团。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研究,除了一些笼统的数据,我们对中国的社团版图知之甚少。因此,本文将尝试着勾勒出中国社团活动的规模、范围和结构,一方面为全面描述中国人的结社生活提供可靠、客观的信息,为更深入的系统研究打下基础,另一方面为国际比较研究提供可能。

1990年代以来,个人与国家之间不断扩大的社会空间已经吸引了不少中外研究者的关注。“民间社团”是这些研究中一个重要的课题。这些研究中,有的集中研究某一类社团,如工会、商会、学生社团、休闲团体、以及基金会;有的以一个乡镇或城市作为个案;也还有的研究社团总体变迁。这些研究资料丰富,充满洞见。放在一起,本身就已经构成了一个关于中国社团丰富多彩的图画。然而这些文献也存在一些缺陷。首先,他们的理论兴趣都集中于探讨民间社团的发展是否预示着公民社会在中国的出现。公民社会视角强调社团相对于国家的独立性,用严格的“公民社会”概念观察中国的社团难以避免“削足适履”的风险。正如裴宜理(Perry,1994)所言,简单的国家—社会二分无益于解释中国的社团活动。其次,由于公民社会视角的影响,在研究对象选择上,大部分研究都集中于某些“民间性较强的”社团,尤其那些被称为“非政府组织(NGO)”的社团上,而排除了大部分在中国实际存在的其他类型社团。最后,以前的研究多属于个案研究。个案研究很容易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且大多数研究都是1990年代出版,或者使用的数据是1990年代早期收集的,但中国的“情况变化如此之快,常常在论文的墨水尚未干时就不得不更新”(Young,2000:5)。因此,为了全面认识中国人的结社生活,有必要扩大视野、更新数据、调整理论。

过去十多年在社会科学中流行的另一个概念——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为理解社团提供了不同的视角。社会资本理论认为,社团是否独立于国家的控制并非问题的关键,而更在乎在结构化的组织形式中人们彼此联结的程度有多高。所谓“社会资本”指“嵌在社会网络中的资源,网络中的行动者行动时能够方便地得到并利用这种资源”(Lin,2001:25)。社团活动被认为是社会资本存在的重要载体,并常常被用来测度社会资本(Bourdieu,1986:248;Coleman,1990:302-4;Putnam,1993:173-6)。社会资本不仅是一种私人物品,同时也是一种集体物品(Lin,2001:26)。通过促进信息交流、建立互惠规范、培育相互信任,社会资本有助于推动自发合作,因此克服集体行动的困境(Putnam,1993:167)。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资本,处在社团当中的成员可以慢慢学会妥协和宽容,培养组织和交流技巧,从而最终可以提高人们参与政治的积极性和能力,增强政治效能感(Verba et al.,1995)。

公民社会强调社团对整体政治形态的“外在”效应(如平衡国家权力),而社会资本则关注社团对成员个体思维和行为方式的“内在”效应(Putnam,1993:89-90)。两种效应对民主的建立、巩固、稳定和有效性都是必要的,但是两种效应的发生条件却不一样。如果社团不独立于国家控制,或不具备政治性,社团的外在效应不可能出现。但是,内在效应则不要求社团的直接目标具有政治性(Tocqueville,1969;Verba et al.,1995),也不要求完全独立于国家控制之外(Foster,2001),甚至不要求社团是正式的、志愿的(Putnam & Goss,2002;McIntosh,2001)。

总之,社会资本理论比公民社会理论更具包容性,允许我们把尽可能多的、各种性质的社团都纳入研究视野当中。本文旨在勾勒中国社团的全景图,包括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志愿与非志愿、正式与非正式等各种结社形式。在此,我们将社团定义为一种社会空间,在这个空间中通过成为正式或非正式团体的成员关系把个体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了方便,本文依照两个维度对社团进行简单分类(图1):

一、历史参照系

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没有记录全国社团总量的变化,但是1956年之后,几乎所有党政机关都参与社团管理,每个部门都负责与自己业务相关的社团。社团无需集中登记注册。这种情况一直到1989年才发生改变(马伊里、刘汉榜,1993:10-11)。由于这个原因,在这30多年里,政府缺乏对社团的系统统计。就目前所知,1965年大约有100个全国性社团和6000个地方性社团(吴忠泽、陈金罗,1996:4-7)。改革开放之后,被文革中断的社团开始恢复活动。图2统计了16,379家社团的成立年代。显然,中国的注册社团从来没有经历过如此迅速增长。当1989年民政部承担起社团管理职责时,据估计当时共有1600家全国性社团和200,000家地方性社团。

图1:社团的一种分类

图2 社团的成立年代

二、注册团体

注册团体指在各级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民间组织。民间组织分为两大类:“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

1、社会团体

1989年国务院颁布《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条例委托民政部门作为唯一的登记注册机关。除了个别例外,所有民间社团必须在各级民政部门登记注册。为了注册,社团必须先找到一个政府机构作为业务主管单位。否则,就必须自行解散。双重管理体制便于国家控制社团的发展,但是也成为自下而上发起的社团登记注册的一大障碍。在1989-1991年的社团清理整顿当中,大量社团无法找到业务主管单位。结果,注册社团总数从1989年20万家左右跌到了1991年11万家。

如图3所示,1990年代上半叶社团数量又开始迅速增长。到1996年,全国社团总数达到了186,666,仅稍低于1989年20万家的峰值。1998年,国务院修改《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新条例提高了注册资金门槛,并且要求业务主管部门对所属社团的行为担负起全面责任。这些措施导致了1996年到2001年间注册社团数量的又一次巨减。但下降趋势很快又被扭转。到2003年底,中国共有142000家注册社团。

图3 注册社团,1991-2003

数据来源:1、《中国民政统计年鉴》(1992-2003)

2、2003年数据来自中国民间组织网(www.chinanpo.gov.cn)

哪些社团在清理整顿中最容易受到冲击?政府是否对不同类型社团存在不同的政策偏好?民政部将社团分为5大类:学术团体、行业团体、专业团体、联合性团体和基金会。民政部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政府更加倾向于支持前两类社团的发展。2003年的注册社团中,这两类组织占了近60%。

改革伊始,科学技术在现代化当中的作用就被一再强调。1978年后,在文革中被解散的学术团体迅速恢复,同时成立了大量新的学会。在几次清理整顿当中,学术团体的数量波动也不如其他社团那么大。到2002年末,仅在科学技术领域,全国性学会和省级学会就达到3776家,拥有790万会员。

行业协会是市场化和非国有化的产物。改革前计划经济体制下没有行业协会的活动空间。随着政府逐渐退出国有企业的微观管理,以及越来越多非国有企业产生,国家意识到行业协会在促进信息交流和成员企业自我管理方面能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因此,政府一改其风格,近年开始大力促进行业协会发展。2000年,新注册的协会当中,近40%是行业协会。2001年,这一比例达到45%。在这个意义上说,注册社团的类型分布模式反映了政府对不同类型社团的偏好顺序。

社团登记注册的行政级别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所在行政级别越低,就越容易受到政府政策变化的影响。1994年之后,全国性、省级和市级社团的数量虽有波动,但幅度很小。然而,县一级社团却大幅度减少。

2、民办非企业单位

民办非企业单位(以下简称“民非”)是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社会服务提供者,如民办学校、托儿所、残障人士服务中心、老人院等。这类机构以前大多是国家所有或集体所有,现在通过各种途径被民营化。此外,为了满足迅速的经济社会转型带来的对各种社会服务的新的需求,新建的这类机构数量也迅速增加。新成立的机构通常都是民营的。1999开始这些组织都必须到民政部门登记注册。在过去5年中,注册民非数量增长了近20倍。到2003年底,共有124000家“民办非企业单位”。

3、哪些组织被排除在外?

研究中国的公民社会一般会把注意力放在注册社团和民非上,误认为它们就代表了中国的社团领域(Young and Woo,2000)。但事实上,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组织仅仅是这个版图上很小一块。大多数社团没有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但不在民政部门注册并不意味不存在。从1996到2000年间从民政部门记录上消失的4万家县级组织已经自行解散或者并入其他组织,但大多数选择注册为商业机构,或者干脆不注册继续开展活动。许多为人熟知的民间环保组织就不在民政部门注册。由于注册门槛相当高,许多新成立的组织即使愿意注册,也达不到注册的要求(也没有这个能力)。我们有理由估计,全国范围内应该注册而没有注册但开展活动的社会团体数量达3万—5万之多。对于民非,民政部自己估计实际上现在有200,000-300,000家没有注册但照常开展活动(赵泳,2003)。

除了注册和未注册的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还有大量根据法律规定无需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社团。其中包括作为政协成员的8大人民团体和25家由国务院批准的免登记团体(如中国作协、中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等)及其基层组织。更重要的是,大量县以下的草根组织无需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比如在企业、政府机关、学校、街道、乡镇和村内开展活动的社团。下面两个部分将转向讨论这些社团。

三、准政府组织

首先来看八大人民团体。所有人民团体都呈现伞形组织结构,在全国各地建立了成千上万个分支机构和附属团体,拥有数百万会员。表1列出了八大人民团体的基层组织数量。篇幅所限,不能详细说明这些数据是如何计算出来的。下面仅选择几个例子说明我们如何收集数据进行估算。

表1 人民团体的基层组织小结

八大人民团体  基层组织数量

中华全国总工会

1,713,000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2,720,000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

684,000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50,000

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

115,658

厂矿科协

10,674

中国职工技术协会*

25,611

中国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

11,000

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

18,481

个体私营协会**

30,000

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

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

小结

5,378,424

*中国职工技术协会属于中华全国总工会下属协会,为叙述方便放在科学技术类;

**个体私营协会属国家工商局下属社会团体,因功能与工商联相似,放在一起叙述,便于比较

1.中华全国总工会

如图4所示,基层工会数量以及工会会员数在1990年代初达到一个峰值。之后,二者都开始下降。这主要是因为工会过去主要建立在国有和集体部门,但公有部门在1990年代恰恰经历了一个痛苦的萎缩过程。1999年成了一个转折点。在接下采的三年里,基层工会组织的数目增加到原来的三倍,成员增加了50%。这些变化主要是由于全总在致力于在私营部门建立工会。到2002年末,中国共有基层工会1,712,528个,拥有会员133,977,709。

图4 基层工会,1952-2002

数据来源:《中国工会统计年鉴》与《中国工会年鉴》

2.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科协是科学家和工程师的组织。除了直接管理近200个全国性自然科学技术学会外,中国科协在省、市、县拥有2600个地方组织,挂靠各级科协的科技类学会、协会和研究会达到42000家。更重要的是,在县以下还存在一个巨大的科学技术组织网络体系,如科协所辖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工会所辖的职工技术协会。

农村专业技术协会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而产生,是种植相同农作物或副业的农民组成的技术合作组织。近20多年,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发展迅速。在2001年底,有580万农民加入了115,658个农技协。(注:数据来自于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网站(http:/www.china-njx.com))

2001年底,全国企业中建立了10,674个厂矿科协。科协主要有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组成,而职工技协由工人组成。职工技协首先由几位模范工人于1961年在沈阳发起成立,以促进工人参与技术革新、合作、竞争和转移。职工技协在工会的推动下迅速发展到2002年已有25000多个基层职工技协。私营企业对建立职工技协一类的组织兴趣不高。

3.全国工商联

全国工商联成立于1953年,是一个代表工商业者利益的组织。近年来,经国务院批准,工商联同时又名中国总商会。采取这么一个“新面孔”表明它将弱化“统一战线”的角色,而强化其经济角色和民间角色。到2002年底,全国工商联共有164万成员,会员由企业、团体和个人构成,主要由私营企业主组成。工商联系统拥有遍及全国的地方商会网络,包括3,059个县及县以上的地方商会,其中主要城市商会358家,覆盖了全国95%的行政区。县以下,还有18,481家镇和街道商会,其中461家成立于2001年。

除了工商联之外,私营企业主也会同时加入地方的个体协会或者私营企业主协会。工商局是这两个组织的业务主管单位。依托工商局系统,个协和私企协会的网络也遍布全国各个地区。尽管这两个组织也都是自上而下的结构,每个地方协会实际上都是独立的,由相应的地方工商局管理。由于各地条件和政府态度的差异,不同协会在名称、组织结构、规模和活动上也都存在相当差异。由于两个组织基本上与工商联是重合的,可以保守估计在县以下也至少有30,000个基层组织。

4.其他准政府组织

除了八大人民团体外,还有一些政府发起的社团也拥有全国性组织网络,比如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和中国消费者协会就是这样的例子。中国计生协成立于1980年,组织网络深入到了几乎每个省、市、县以及大部分街道和乡村。这些组织是政府推行计划生育政策的一个有效工具,尤其是在乡村。此外,计生协在健康教育和社区发展领域中也相当活跃。计生协现在拥有102万个基层组织以及8千3百万会员。(注:数据来源于中国计生协网站(http://www.chinafpa.org.cn/)。)

中国消费者协会旨在保护消费者权益,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受理和调解消费者投诉。1980年代初成立以来,协会迅速发展,其分支机构现在也已经遍布全国各个角落。在县及县以上行政单位中已经有3138个地方消协,县以下的消协组织达到156,000个。

表2总结了六家准政府社团所属基层协会数量。表2和表3中包括的14家组织总共拥有大约670万基层协会。这些组织的主要功能是让社会中某部分人群参与到某些领域的活动当中,并且保证这些活动不在国家控制之外。由于它们与政府关系紧密,因此更容易受到国家干预,而且其中一些组织的成员参与也并非完全志愿的。但是,这些组织在许多中国人的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果排除了这些组织,将会使得对中国人的结社版图的描绘很不全面。

表2 其他准政府社团小结

其他准政府社团基层组织数量

中国计划生育协会 1,020,000

中国消费者协会156,000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40,000

志愿者协会24,000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45,000

中华体育总会 53,220

小结 1,338,220

四、草根和虚拟组织

《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规定,在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学校、街道和村庄内部开展活动的社团,属于单位内部社团,无需到民政部门登记注册。实际上,民政部门甚至对县以下社团就不太关心。因此,尽管草根社团在中国人的结社生活当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很大程度上被研究中国公民社会的文献所忽略。这些草根组织包括读书会、合唱队、郊游俱乐部、业余体育爱好者协会、文学社、宗教团体、兴趣团体、老人会、联谊会、学生社团、疾病康复团体等等。1999年8月上海的一项调查发现在92个单位中一共有4,658个读书小组,其中1,061个关于社会科学、1,600个关于科学技术、648个关于经济与管理、644个关于文学和艺术、705个关于兴趣爱好(尹继佐,2001:244)。绝大多数草根社团都是在社区中活动,拥有较强的自主性,并常常由志愿者运作。这些社团为成员提供信息、激励、自我表达的机会、社会支持、归属感和相互帮助,对成员产生不同的“内部效应”。在每个工作单位或社区中,草根社团数量可能并不多,但是累积起来的总数却是惊人的。由于没有进行全国范围的调查,我们无法准确地估计这一数字。表3是我们对11类草根社团数量的保守估计。下面以三类组织为例进行讨论。

表3 草根社团数量小结

草根社团数量

大学生社团 20,700

中学生社团 95,000

社区文娱团体50,000

集邮协会41,000

其他业余爱好组织130,000

老年大学17,000

老年协会70,000

业主委员会 15,000

宗教团体170,000

联谊团体50,000

网上团体100,000

小结758,700

1.大学生社团

2003年底,我们从中国全部1,472所大学中随机抽取108所作为样本,调查大学生社团现状。调查是在网上展开的,方法是先找到该学校网站,然后搜寻学生社团相关信息。被调查学校的网站上都提供了本校的学生社团名单,有的甚至还提供了每个社团的详细信息。这些名单有的是详尽的,有的并不完整。我们在108所大学里共找到了1,519个学生社团。也就是说,平均每所大学拥有14.06个学生社团。(注:上海市共青团在2000年进行的一项调查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我们的估计。上海56所大学共拥有712个学生社团,平均值约为12个。上海大学生社团的类型分布也与我们的在线调查类似,其中57%的社团属于文艺类和体育类(共青团上海市委学校部,2001年)。)各大学的学生社团活跃程度不一。最多的哈尔滨理工大学拥有100个社团,而最少的新疆大学仅有1个学生社团。根据平均值,我们估算在高校中至少有20,700(14.06×1,472)个学生社团。同样的方法可以用来估计中学生社团的数量。

2.社区组织

2003年,我国共有5,576个城市居委会和20,601个乡镇。在城乡社区中总共有多少个文娱社团在开展活动?没有人知道。有人曾在上海的瑞金二路街道进行过一次社区组织普查,发现在面积1.98平方公里、人口9.3万的街道社区中,共有465个涉及41种不同类型的草根社团,参与居民超过6,000人次。所有社团都成立于1990年之后。离退休人员是社团活动的积极分子。大多数社团的负责人要么是居委会成员(46%),要么是离退休人员(46%)。调查还发现,大多数社团由居委会发起,只有少数的体育俱乐部是由普通居民发起的(尹继佐,2001)。这个个案绝对不能代表整个中国的情况,大多数城市和农村社区都不会象瑞金街道这么活跃。但尽管如此,即使我们估计每个城市社区只有5个社区社团,而农村社区仅有1个社团,那么全国社区社团数量也可以达到50,000左右。

3.网络社团

到目前为止,所讨论的都是现实空间中的社团。

互联网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新闻组和虚拟俱乐部等方式,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超越物理空间的平台,利用网络平台人们可以组织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社团。这些虚拟社团可以“促进交换行为,包括资源交易和关系强化”(Lin,2001:212)。互联网对中国人的结社生活会产生什么影响?会不会促进“虚拟”社团发展?这一部分将尝试着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将研究对象集中在一种特殊的虚拟社区——BBS(电子公告板,一种网络论坛)。

会员互动是社团成立的主要动机,也是社团的主要功能。互联网BBS属于一种为用户提供聚集和互动、类似社区结构的论坛形式。任何经常光顾某BBS的人都可以被认为是该虚拟社区成员。BBS通常由不同版面构成,每个版面都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如时事、历史、读书、文学、艺术、技术、兴趣、互助和志愿服务。著名BBS常拥有大量忠实会员。例如,1999年5月人民网建立的强国论坛(http://bbs.people.com.cn/bbs/start)是目前最有名的政治论坛之一。强国论坛现在拥有29万个注册帐号,网友平均每天发帖子约1.2万条,最高同时在线人数达到5万人。中国最早的BBS—水木清华(http://www.smth.org)是最著名的大学BBS之一,现在拥有15万注册帐号,同时在线人数一般在1万人以上。根据其管理者估计,水木清华实际成员数也不低于10万人。它提供了300多个版面,几乎涵盖了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

到2004年1月,有1500万中国人是BBS的经常用户。我国现在共有多少BBS?由于没有系统的统计数据,我们在此作一个粗略估算。2003年底我国共有595,550个网站。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将网站可以分为7大类:企业网站、商业网站、个人网站、教育与研究机构网站、其他营利性网站、政府网站和其他非营利性网站。在第13次互联网调查中,19.2%的企业网站提供BBS,这意味着单企业网站就有81,071个BBS。但企业网站的BBS通常与其产品或服务相关,定位于为顾客或员工提供服务,大多数在公众中影响不大。在48,835个商业网站当中,9.1%建立了BBS,即4,444个(注:这类BBS的数量似乎不很稳定。CNNIC的第12次调查中由商业网站提供的BBS达8,470个。)。不少商业网站的BBS在网络用户中有很大影响,如新浪、搜狐、西陆等。西陆(xilu.com)是一个专门的虚拟论坛提供网站,据称现在已注册论坛达到52万个,拥有1,000万注册帐号,任何时候同时浏览这些论坛的人数都在1万以上。在19,058个政府网站当中,35.6%的网站共提供了BBS,即6,785个。CNNIC调查中没有提供教育和科研网站提供BBS的统计,但2003年在www.cn-bbs.org中注册的大学BBS达到160个。根据我们的调查,一个大学BBS平均拥有17个讨论版和13,730个注册帐号。最后,38,311家个人网站中不少也建立了BBS。但是我们无法估计出个人BBS的数量。如果把这些估计数据加在一起,我们确信在中国BBS的数量不少于10万个,论坛的数目当然更多。

一个BBS的论坛就是一个虚拟社区。那么这种虚拟社区与传统社团之间存在多大的区别?BBS上两类活动值得注意。第一个现象是最近出现的封闭性论坛。封闭论坛不同于开放论坛,它们通常有明确的目标和定位,成员也不对公众开放,通常现有成员的推荐是加入封闭论坛的前提条件。封闭论坛一般明确地规定了成员的权利和义务,并且要求成员必须遵守。这类论坛的组织形式已经非常象一个传统社团。第欧根尼俱乐部(www.dogn.net)就是其中一例。它定位于严肃的思想交流。公众可以浏览论坛,但是要成为成员却受到严格限制。俱乐部由五人成员资格审查委员会负责受理成员申请。只要有一票否决,就不能加入为会员。目前它拥有386个注册帐号和12个版面。第二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虚拟空间的结社活动转变为现实空间的正式或非正式结社。网友聚会是BBS中常见的现象。旅游BBS的网友会经常一起旅游;体育BBS的爱好者经常利用周末在一起打球;BBS读书会的网友经常开读书会讨论某些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天涯俱乐部里“关天茶舍”版是一群对政治辩论感兴趣的网友的一个虚拟茶馆,它吸引了自由主义和新左派阵营里的不少著名学者和作家参与。尽管大家观点有差异,但网友们仍经常在不同城市组织各种讲座。仅在2003年夏天,关于网友就在9座城市举办了14次网友聚会,形式包括讲座、爬山、座谈等。无疑,互联网已经大大地扩大了中国人的结社空间。

五、结论

本文对中国的社团数量和多样性提供了一个定量的估计。表4总结了前面的估算。很明显,如果我们只研究所谓“社会团体”,甚至仅仅那些财务、功能和人事上独立于国家的社团,我们将遗漏掉中国结社领域中的绝大部分组织。

表4 对中国社团数量的总体估计

类型数量

注册社会团体142,000

注册民非124,000

未注册社会团体 40,000

未注册民非 250,000

八大人民团体5,378,424

其他准政府社团 1,338,220

草根社团758,700

总计8,031,344

我们对社团数量的估计与其他社团参与率的调查也是吻合的。例如,1990年世界价值调查(World Value Survey)的结果是27.6%的中国人参与了一个或多个社团。受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委托,我们自己在2001年调查的社团参与率是23.9%,也验证了世界价值调查的结论。因此我们可以毫不夸张认为:“中国的确是全球结社革命的一部分”。

表4中所列社团都建立了网络型组织,为会员间建立或多或少的制度性联系提供了组织基础。然而,这些社团在起源、性质、内部结构、财政来源、成员构成、与国家关系等方面差异显著。因此,勾勒结社版图只不过是为研究中国结社革命迈出的第一步。在对这场革命的意义做出判断之前,还有更多问题需要仔细研究。哪些因素导致了这场结社革命?为什么某些类型的社团多于另外的类型?不同社团的内部组织结构有何不同?哪些人参与社团时表现更积极?所有社团产生的社会资本是否一样?是不是某些领域的社团能产生更多社会资本?各类社团产生的社会资本在多大程度上不仅仅让其会员受益,还能让全社会受益?不同类型社团分别会产生、承载或传递什么类型的社会资本?哪种类型的社团更能促进合作、公民参与、宽容、信任和互惠规范?参与非政治或非志愿的社团能否促进政治参与和政治兴趣?社团是否真的是公民的民主训练学校?社团如何促进公民观念和民主价值观的形成?参与社团是不是比不参与社团更有可能成为好公民?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更进一步的研究。

标签:;  ;  ;  ;  ;  ;  

中国社团的革命--中国社团的布局_结社自由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