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基于土地利用详查的中国土地资源利用区划新方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区划论文,中国论文,土地资源论文,土地利用论文,新方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土地资源利用区划,既是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主要任务和科研成果之一,也是土地利用研究的重要方法”[1]。中国地域辽阔、 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多样,地域差异明显,开展土地资源利用区划,可以从全国和重点地区两个层次把握中国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方向,避免土地开发利用中的盲目性,为耕地有效保护、土地高效利用、工农业协调用地提供翔实的科学依据。
1 中国土地资源利用分区工作的简要回顾
从已经见到的文献来看,中国土地资源利用分区研究大体有两种形式:①现状区划,着重土地利用现状的分类与区划,主要是认识现状,阐明土地利用的分异特点,揭示土地利用存在问题、发展方向与发展潜力。以土地利用现状研究为基础,较为成熟的全国性土地利用区划资料有20世纪60年代初全国土壤普查办公室提出的《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区划》[2]和80 年代后期中科院地理所主持完成的《全国土地合理利用区划》[3]等;②远景区划,着眼于改善土地利用现状, 充分合理利用各类土地资源,从调整现有土地资源利用结构、进一步发挥土地生产潜力出发进行分区。此类较为完整的全国性区划资料有80年代初中科院综考会在《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4 ]编制过程中提出的九大土地资源潜力区划分[5]和90 年代初《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提出的规划分区[6]等。从上述工作可以看出:
(1 )以往的研究多偏重于农业土地利用以及自然条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当然,这反映了一定程度上自然条件对土地利用的决定性作用和中国土地以农业利用为主(约占2/3)的根本性特征。目前中国土地利用格局已发生变化,尽管农业用地占主导地位的格局仍未改变,但非农用地比重提高、未利用土地面积缩小已成为发展趋势。因此,中国土地资源利用分区应尽量反映这种变化,从以资源为主走向资源与市场结合,从面向农业转向面向工农业、城建、交通运输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行业,从以现状为主转向现状与远景结合,从定性向定量、半定量的模式化方向发展;力求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全面反映《全国土地利用详查》的最新成果和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演变趋势和空间格局。
(2 )以往的研究大多缺乏一套反映区域土地利用或土地利用结构地域差异的指标体系,数量表达不足。这一方面是分区定量指标获取与可利用程度的限制,一方面是方法论的局限。目前,全国以分县为基础的土地利用详查提供了翔实的土地利用类型指标,在以分县作为分区单元的基础上,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已切实可行。因此,中国土地资源利用分区可以采用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两种途径,把定性分析{一级区)与定量研究(二级区)相结合,利用一整套土地利用指标的合理运作来完成分区工作。
2 中国土地资源利用区划的原则、依据与指标体系
中国土地资源利用区划是在全国土地利用详查的基础上,进行全国及省、区级的土地利用分区的划分并编制相应的分区图件及资料说明。可以通过研究不同区域的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及其地域结构,科学地揭示和反映区域土地资源利用的区内相似性与区际差异性;对不同类型区域的土地利用条件、结构特征、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的差异性等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从而形成一个由普遍到特殊、由大同到小异的不同程度的土地利用区划系统。
2.1中国土地资源利用区划的原则和依据
土地资源利用区划必须客观地体现土地利用的现势性(利用格局与现状)、 适宜性(利用方式与特点)和预见性(利用方向与潜力)[7、8]。 中国土地资源利用区划是根据土地这一自然历史综合体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充分考虑土地资源利用结构与环境条件,区位、市场与社会经济条件,土地利用现状与发展前景,从最大限度发挥土地生产潜力及改善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出发,在区域土地资源利用结构类型分析的基础上,对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在空间上进行群体分区。
中国土地资源利用分区遵循地域分异原则、主导因素与综合分析相结合原则、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原则、地域完整性原则和多级续分的基本区划原则,以地理学的地域分异规律、生态学的系统关联原理和经济学的优化配置理论等为指导,分区的主要依据是区域土地条件与土地资源利用结构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区位因素与社会经济条件的相对一致性、区域土地利用方向与产业配置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土地生产能力与综合效益的相对一致性和区域土地利用问题与治理、保护措施的相对一致性。
本项研究依据的数据资料主要来源于《中国土地利用详查》的分县汇总材料(国家土地管理局1996年的汇总结果)和1995年度国民经济统计资料。此外,还参考了《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中国综合农业区划》、《中国1:100万土地利用图》、《中国综合自然区划》等有关自然和经济区划资料和大量的实地调查研究成果。《中国土地利用详查》的分县数据是以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为单元的,其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主要依据土地的用途、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盖特征等因素,采用两级分类系统,其中一级8类,二级46类[9]。
2.2中国土地资源利用区划的指标体系
根据前述土地资源利用分区的原则和依据,中国土地资源利用分区的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反映区域土地资源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的自然环境条件和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属性等特征的三大类指标。
(1)区域土地资源利用结构反映区域土地利用的总体格局, 通常以各类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表示。主要指标包括:土地利用率、农业土地利用率与非农业土地利用率,垦殖指数与复种指数,森林覆盖率与林地利用率,耕地及其内部水田、旱地、水浇地、菜地比重,园地比重、牧草地比重、林地比重、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比重,交通用地比重和水域比重等。
(2 )土地利用的自然环境条件决定了受自然条件影响的土地利用的地域差异性,制约着土地利用的主导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土地利用的方式、类型、格局、程度和发展方向。这类指标主要包括:①区域水热气候条件。纬度决定的气候寒热、海陆位置决定的气候干湿以及高度变化引起的水热再分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区域土地利用,特别是农业土地利用的方向;②区域土地类型组合。即土地类型在区域内的质、量对比关系,它对进一步确定农业土地利用方向与产业配置常具有决定性意义。
(3)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属性尤其与土地利用方向、 程度、效益密切相关。自然条件的制约与社会经济条件的综合影响,决定了土地利用属性、结构、特征与生产经营方式,形成了特定的区域性土地利用方式与人地关系格局。它主要包括以下三类指标:①区位因素。区位是一个空间优选的概念,它是由来已久但又随客观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生产力布局的基础理论和基本依据之一[10],在土地利用区划中必须予以充分考虑;②土地生产力。指土地的现实生产力,主要包括粮食播面单产(t/hm[2])、耕地单产(t/hm[2] )、 单位耕地产值(10[ 4] 元/hm[2])、农用地产值(10[4]元/hm[2])和经济密度(10[4]元/hm[2],以每平方公里土地的工农业产值来表示)等,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土地的生产能力和综合产出水平;③人地关系。主要包括人口密度(人/km[2])、人均耕地(hm[2])、人均粮食(kg)和人口经济密度(人/10[4]元)等综合指标, 主要反映人口与土地之间的匹配关系。
2.3中国土地利用区划的分级与命名
中国土地资源利用区划原则上以县级行政区划单位作为全国分区的基本单元,分区方案采用土地利用区、土地利用亚区两级基本分区单位组成的区划系统。考虑到区划命名应尽量简化、以利使用的原则,中国土地资源利用区划中的一、二级分区分别以土地利用区(区)和土地利用亚区(亚区)命名:
土地利用区采用区位(含土地类型)+主要利用类型-相应发展产业三名法来命名。主要利用类型一般是指区内用地〉10%,排名处于区内前几位、面积较大的一级土地利用类型及耕地和林地内的二级主要用地类型,并不一定反映区域主导产业类型;相应发展产业主要包括农(种植业)、林、牧、渔业和城乡建设(非农用地)。
土地利用亚区采用区位(含土地类型)+主导利用类型-开发利用方向三名法来命名。所谓主导利用类型则强调土地利用类型的重要性、区内地位与区际意义,一般能反映区域土地主导利用方向和发展前景,主要用二级土地利用类型来代表;开发利用方向则续分为农业:农业(水旱并重)、水田农业、旱作农业、灌溉农业和绿洲农业;林业:林业、用材林、防护林、林果业(园地);牧业:牧业、放牧业;渔业及城乡建设、工矿业等。
土地利用区的命名主要反映大区格局,土地利用亚区的命名则重点突出亚区特色,这样既可以客观体现分区依据、区域自然特点,又可以突出土地资源利用结构与区域开发利用方向,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3 中国土地资源利用区划的新方案
中国土地资源利用分区的基本步骤是从认识区域的宏观特征到寻求区域界线,再由确定区域分界到肯定区域划分的反复过程。分区方案则通过自上而下划分和自下而上归并两种途经相结合、多次反馈的方式完成。自上而下划分可以纵览全局,把握中国土地资源利用分异的空间总格局,确定一级区的大致轮廓及其内部分异的基本格局;自下而上归并可以把定量指标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在县域土地利用结构类型归并的基础上,综合反映区域土地利用的主导方向和结构特征,确定各级区的明确界线。中国土地资源利用区划体系如前所述采用土地利用区和土地利用亚区二级续分系统。
3.1土地利用区的划分
土地利用区,作为中国土地资源利用区划的一级区,主要作用是反映全国土地资源利用的基本格局和最大的空间分异特征、土地生产力的大尺度分异和跨省区的重大区域性问题。因此,在进行中国土地资源利用分区,特别是一级区划分时,必须要注意影响中国土地资源利用的几条重要地理界线。
(1)构成中国地貌轮廓的三级阶梯的界线, 基本控制了中国土地类型结构与土地利用格局的空间分异[11、8]。 按高度的明显变化,中国地势自西向东可分出三级台阶: 第一级为青藏高原, 平均海拔在4000m以上,高原上山岭宽谷相间,湖泊众多,气候寒冷, 难利用地面积大,以高寒草地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有林地集中分布在藏东南—横断山地区;由青藏高原向北跨越昆仑山、祁连山,向西跨越横断山,即进入第二级,大致为海拔2000~1000m高原、盆地, 土地利用类型复杂多样;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至雪峰山一线以东则是第三级,大多是海拔1000m以下的丘陵和200m以下的平原,是中国工农业发达地区。
(2)东部季风强烈影响的西部界线,大致北起大兴安岭西坡, 南沿内蒙古高原东南部边缘,向西南沿黄土高原西部边缘直接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相接,与年降水量400mm等值线相吻合, 也是半湿润的森林草原与半干旱草原的分界线[12、1], 构成了中国农区与半农半牧区、牧区的地域分异,形成了中国土地利用最明显的东西差异。东南部地区光热水土匹配较好,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城镇密集,人口众多,工农业发达;全国近90%的耕地和非农用地、80%的林地和85%的有林地集中在此,是我国工农业用地集中地区;土地利用以农林为主,除去东北区外已基本无后备土地资源。西北部地区或气候干燥、或热量不足,光热水土匹配欠缺,大部分是少数民族为主的地区;这里人口稀少,草原辽阔、畜牧业比重大,绿洲和河谷农业发达,后备土地资源丰富;土地利用以牧业为主,未利用土地占全国的80%,牧草地占全国的90%,发展农牧业尚有很大潜力。
(3)在东南部地区,秦淮线相当于800mm等降水线,是降水和蒸发基本平衡的界线[2、12]。它作为中国南北方的分界线, 直接决定了中国土地利用的南北地域差异和土地现实生产力和生产潜力的突变。秦淮线以北蒸发多于降水,旱地占绝对优势,水田只占耕地面积的5.5 %,水浇地占24.6%,除华北平原可以一年两熟外,东北平原和黄土高原多为一年一熟至两年三熟。秦淮线以南降水大于蒸发,以水田为耕地的基本形态,旱地约占1/3,农作物可以稳定地一年两熟至一年三熟,亚热带代表性的经济林如柑桔、茶叶、油桐、油茶等普遍分布。
(4)西北部地区,沿青藏高原北部边缘,以昆仑山、 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为界,可明显分出青藏高原高寒区域和西北干旱区域[12、1]。西北干旱区域气候干燥,降水稀少,除局部地区为外流区外, 大部为内流区域,水资源极度缺乏。土地利用以草地畜牧业为主,未利用地面积较大,一般是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其中,年降水量250mm 的等值线是干旱与半干旱区的分界,在我国农业生产上是旱作农业的西界,在许多地区表现为半农半牧区与纯牧区的分异。青藏高寒区域地势高亢、气候寒冷,多数地区热量欠缺。土地利用以高寒草地畜牧业为主,未利用地超过1/3,农林牧用地相对集中分布。青藏高原区是青藏高寒区域的主体部分,未利用地占2/5,主要是戈壁、寒漠;天然草地占1/2,高寒草地畜牧业是主要的土地利用方式,农业仅见于藏南、青东湖盆和谷地;藏东南—横断山区可以看作是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土地利用是以林地为主、牧草地为辅的林牧结构,既有别于四川盆地的农林结构,又有别于云贵高原的林农结构,远不同于青藏高原的高寒牧业类型,从进一步分区更可看出其过渡特征。
从一定意义上讲,上述几条重要的地理界线大体控制了中国土地资源利用的大尺度分异规律,作为分区的基本界线,在各级区划中都应有所反映。此外,还要注意区位因素与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这主要体现在自东向西的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内陆地带和西部边远地区三大经济地带的分异以及长江、黄河、珠江流域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别上[13、14]。沿海、沿江、沿线、沿边以及大城市经济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土地资源利用程度最大的区位差异和经济发展的相对水平。
综上所述,首先可以按照全国土地资源利用分异大势将全国划分为北方、南方、西北和青藏4大块。在东南半壁, 位于秦淮线以北的北方地区,可以分为东北、华北和黄土高原3个区; 秦淮线以南的南方地区可以分为川陕盆地、长江中下游、云贵高原、江南丘陵山地和东南沿海5个区。在西北半壁, 北部可以分为东部内蒙古草原区和西北干旱区;南部则可分为青藏高原区和藏东南—横断山区。这样,便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划分出12个土地资源利用区,最终各土地利用区的主要指标及其在全国的地位如表1、表2所示。
表1 各土地利用区的人地关系状况指标
Table 1 Index of man-land relationship in the land use regions
3.2土地利用亚区的划分
土地利用亚区作为二级区,是中国土地资源利用区划得以贯彻的中介,全国分区的二级区一般应与省级分区相协调。根据中、小尺度地域分异规律和沿江、沿边、沿线等中尺度区位因素,土地利用亚区的划分在一级区划分柜架控制之下,借助计算机分析摸拟,通过对县域单元自下而上的聚类归并过程协调完成。二级区的划分在注意到上述几条重要地理界线的同时,除强调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差异外,更强调在该区内部占有重要地位和在全国或大区内占有优势地位的主导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和开发利用方向,尤其突出以下几类重点地区[15]。
(1)以城镇居民用地为核心问题的城市化、 工业化地区 该类地区城镇密集、工农业发达,在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中,农业用地流失严重,非农用地比重较大,非农与农用地矛盾突出。诸如辽中南地区、京津唐地区、沪宁杭地区、珠江三角州地区等全国国土利用总体规划中的重点综合开发区,土地利用率超过95%,非农用地为10%~15%,人口密度在400人/km[2]以上,经济密度超过500×10[4]元/km[2]。
(2 )以工矿用地为核心问题的能源、矿产开发区 该类地区多为已开发或待开发地区,工矿用地和农业用地矛盾突出,土地退化与耕地保护为首要问题。诸如晋陕蒙接壤区、湘赣粤交界区、攀西—六盘水地区、柴达木盆地和乌鲁木齐—克拉玛依地区等全国经济能源、矿产重点开发区,以工矿用地为核心的非农用地扩张迅速,工农业用地协调发展已成为主要问题所在。
(3)以耕地利用为核心问题的农业重点开发区该类地区人口密集,农业发达,粮食生产在全国占举足轻重地位。诸如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江淮地区、黄淮平原、四川盆地、长江中游平原湖区、汾渭谷地、河套平原和河西走廊等国家或省级商品粮生产基地集中分布区,土地利用以农业为主,垦殖率较高,一般在30%~50%,个别达60%~70%,有些地区后备耕地开发尚具潜力。
(4)国家特殊政策地区 诸如秦巴山地、冀北—辽西山地、 西南喀斯特石山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和北方农牧交错区等生态环境脆弱或贫困人口密集的欠发达地区,作为国家生态环境整治的重点地区或国家重点扶贫地区,人口超载严重,人地、人粮矛盾尖锐,土地利用问题突出,亟待进一步综合整治和合理利用。
在此基础上,根据前述二级区划分的指标和依据,可在全国12个土地利用区内续分出67个土地利用亚区,构成中国土地资源利用区划等级系统。
3.3中国土地资源利用区划系统
根据中国土地资源利用区划的原则和依据,中国土地资源利用区划系统由12个土地利用区和67个土地利用亚区组成,各等级单位命名如表3,中国土地资源利用分区的县域范围如图1所示。
表3 中国土地资源利用区划等级系统
Table 3 System Of land use zoning in China
Ⅰ东北山地、平原有林地与旱地-农林用地区Ⅶ云贵高原有林地、灌木林地与旱地-林农用地区
Ⅰ1大小兴安岭有林地与旱-用材林地亚区
Ⅶ1黔东湘西山地有林地、旱地与水田-林农用地亚区
Ⅰ2三江平原旱地、有林地与荒草地-旱作农业和用材林地亚区 Ⅶ2黔西高原有林地、灌木林地、旱地与水田-农林用地亚区
Ⅰ3松嫩平原旱地、天然草地与有林地-早作农业和建设用地亚区
Ⅶ3攀西六盘水有林地、灌木林地、旱地与天然草地-农林牧业和工矿用地亚区
Ⅰ4长白山地有林地与旱地-用材林地亚区
Ⅶ4桂西北山地有林地、灌木林地、耕地与荒草-林农用地亚区
Ⅰ5辽中南旱地、有林地、水域与居民工矿地-农林果渔业和建设用地亚区
Ⅶ5滇东北高原有林地、灌木林地、旱地与荒草地-林业和早作农业用地亚区
Ⅱ华北平原水浇地、旱地与居民工矿地-农业和建设用地区Ⅶ6滇南山原有林地、灌木林地、旱地与荒草地-林果和旱作农业用地亚区
Ⅱ1冀北辽西山地有林地、旱地与荒草地-防护林地和旱作农业用地亚区 Ⅷ东南沿海有林地、水田、园地与居民工矿地-农林渔果和建设用地区
Ⅱ2京津唐平原水浇地、旱地、水域与居民工矿地-农渔和建设用地亚区 Ⅷ1浙闽沿海有林地、灌溉水田、水域与园地-农林果渔业用地亚区
Ⅱ3黄海低平原水浇地、旱地与居民工矿地-灌溉农业和建设用地亚区
Ⅷ2珠韩三角洲有林地、灌溉水田、园地与居民工矿地-农林果渔和建设用地亚区
Ⅱ4太行山前平原水浇地、居民工矿地与荒草地-灌溉农业和建设用地亚区
Ⅷ3北部湾有林地、灌溉水田、旱地与居民工矿地-农林和工矿用地亚区
Ⅱ5山东半岛旱地、水浇地、水域、园地与居民工矿地-农渔果业和建设用地亚区 Ⅷ4海南岛林地、耕地、园地与居民工矿地-农林果业和建设用地亚区
Ⅱ6鲁中丘陵旱地、水浇地、园地与居民工矿地-农果业和建设用地亚区 Ⅷ5台湾岛有林地、灌溉水田、园地与居民工矿地-农林果业与建设用地亚区
Ⅱ7豫鲁黄泛平原水浇地、旱地与居民工矿地-灌溉农业和建设用地亚区 Ⅸ内蒙古高原牧草地与旱地-牧业用地区
Ⅱ8淮北低平原旱地、水田、水域与居民工矿地-农渔和建设用地亚区
Ⅸ1蒙北高原开然草地-放牧业用地亚区
Ⅲ黄土高原旱地、牧草地与有林-农牧林业用地区Ⅸ2蒙东南丘陵平原天然草地、旱地与有林地-牧业和旱作农业用地亚区
Ⅲ1晋东豫西山地有林地、旱地与荒草地-林业和旱作农业用地亚区 Ⅸ3鄂尔多斯高原天然草地与沙地-放牧业用地亚区
Ⅲ2汾渭谷地旱地、水浇地、有林地与荒草地-旱作农业和建设用地亚区 Ⅸ4河套平原天然草地、水浇地与旱地-灌溉农业和牧业用地亚区
Ⅲ3晋陕甘宁黄土丘陵旱地、天然草地与有林地-农林牧业用地亚区 Ⅹ西北干旱区未利用土地、牧草地与水浇地-牧业和绿洲农业区
Ⅲ4长城沿线黄土丘陵沙地天然草地、旱地与灌木林地-牧农林业用地亚区
Ⅹ1阿拉善高原天然草地与裸岩、石砾地、沙地-放牧业用地亚区
Ⅲ5陇中青东丘陵天然草地与旱地-放牧业和旱作农业用地亚
Ⅹ2河西走廓裸岩、石砾地、天然草地与水浇地-放牧业和绿洲农业亚区
Ⅳ长扛中下游平原水田、水域与居民工矿地-农渔和建设用地区Ⅹ3吐哈盆地裸岩、石砾地、沙地与天然草地-放牧业用地亚区
Ⅳ1皖苏中部丘陵平原水田、旱地、水域与居民工矿地-农渔和建设用地亚区 Ⅹ4阿塔地区天然草地与水浇地-牧业和灌溉农业亚区
Ⅳ2南阳盆地-大别山区旱地、水田与有林地-农林用地亚区
Ⅹ5天山北坡天然草地、裸岩、石砾地与水浇地-牧业和绿洲农业
Ⅳ3长扛三角洲灌溉水田、水域与居民工矿地-农渔果业和建设用地亚区 Ⅹ6伊傅谷地天然草地与水浇地-放牧业和灌溉农业亚区
Ⅳ4江汉平原灌溉水田、旱地、水域与居民工矿地-农渔和建设用地亚区 Ⅹ7天山南坡沙地、裸岩、石砾地、天然草地与水浇地-放牧业与绿洲农业亚区
Ⅳ5洞庭湖平原灌溉水田、有林地与水域-水田农业和林渔用地亚区 Ⅹ8昆仑山北麓裸岩、石砾地、沙地与天然草地-放牧业用地区
Ⅳ6鄱阳湖平原有林地、灌溉水田与水域-水田农业和林渔用地亚区 Ⅹ9喀什裸岩、石砾地、沙地、荒草地、天然草地与水浇地-放牧业和绿洲农业亚区
Ⅳ7皖中沿扛平原灌溉水田、水域与有林地-水田农业和林渔用地亚区
Ⅺ青藏高原牧草地与未利用地-牧业用地区
Ⅴ川陕盆地有林地、旱地与水田-农林用地区Ⅺ1青东甘南高原天然草地、林地与未利用地-放牧业用地亚区
Ⅴ1秦巴山地有林地、灌木林地、旱地与天然草地-林农牧业用地亚区
Ⅺ2柴达木盆地裸岩、石砾地、沙地、天然草地与水浇地-牧农和工矿用地亚区
Ⅴ2鄂西山地有林地、灌木林地与旱地-用材林地和旱作农业用地亚区
Ⅺ3青南高原天然草地、林地与裸岩、石砾地-放牧业用地亚区
Ⅴ3四川盆地旱地、灌溉水田与有林地-水田农业和建设用地亚区
Ⅺ4藏北高原天然草地与荒草地、裸岩、石砾地-放牧业用地亚区
Ⅵ江南丘陵山地有林地与水田-林农用地区 Ⅺ5藏南谷地天然草地、水浇地与裸岩、石砾地-放牧业和灌溉农业用地亚区
Ⅵ1垸浙赣交界区有林地、水田与园地-林农果业用地亚区 Ⅻ藏东南-横断山有林地与牧草地-林牧用地区
Ⅵ2赣中红壤丘陵有林地与灌溉水田-用材林地和水田农业用地亚区 Ⅻ1川西高原天然草地、有林地与灌木林地-牧业和林业用地亚区
Ⅵ3湘中丘陵盆地有林地与灌溉水田-农林用地亚区
Ⅻ2三江天然草地、有林地、灌木林地与裸岩、石砾地-放牧业和防护林用地亚区
Ⅵ4浙闽山地有林地、未成林地与水田-用材林地亚区 Ⅻ3雅扛下游有林地、天然草地与裸岩、石砾地-用材林地和牧业用地亚区
Ⅵ5湘赣粤交界区有林地、未成林地与水田-用材林地和工矿用地亚区
Ⅻ4滇西北高原有林地、灌木林地、耕地与荒草地-用材林地和农业用地亚区
Ⅵ6桂东北山地有林地、水田、旱地与荒草地-林农用地亚区
图1 中国土地资源利用分区图
Fig·1 Map Of land resources USC zoning in China
4 结论及讨论
(1)基于《全国土地利用详查》的分县汇总数据, 以分县为单元,把自上而下的定性分析和自下而上的定量归并两种区划途径相结合,在县域土地资源利用结构类型聚类归并的基础上,承继前人的工作,提出了一个由12个土地利用区和67个土地利用亚区构成的中国土地资源利用区划新方案。该方案首次划出了东南沿海和藏东南—横断山两个土地利用区,土地利用亚区的划分则更强调国土开发的重点地区和土地严重退化地区,与以往的方案相比有所创新和发展。
(2)东南沿海有林地、水田、 园地与居民工矿地—农林渔果和建设用地区的划分,既不同于传统的岭南华南区,又不同于现代缺乏腹地的狭长的东部沿海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它既是沟通海外的南大门,也是架接内地的桥梁,区位优势突出。该区非农用地与农用地之比为7:93,农林牧用地结构为30:69:1,土地利用以林地为主、耕地为辅,园地地位突出,是我国热作和外向型农业生产基地。
(3 )藏东南—横断山有林地与牧草地一林牧用地区可以看作是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该区土地利用率达85%,农林牧业用地之比为4:61:35,土地利用是以有林地为主、 牧草地为辅的林牧结构。既有别于四川盆地的农林结构,又有别于云贵高原的林农结构,更不同于青藏高原的高寒牧业类型,从进一步续分的川西高原、三江流域、雅江下游和滇西北高原4个亚区更可看出过渡特征。
(4)土地利用亚区的划分除强调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差异外, 更强调在该区内部占有重要地位和在全国或大区内占有优势地位的主导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和开发利用方向。尤其突出以城镇居民用地为核心问题的城市化、工业化地区,以工矿用地为核心问题的能源、矿产开发区,以耕地利用为核心问题的农业重点开发区和国家重点扶贫、生态建设等特殊政策地区,土地利用亚区的划分因而更具有实用性。
标签:土地类型论文; 农用地论文; 灌溉农业论文; 农业类型论文; 土地资源管理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用地分类论文; 三农论文; 建设用地论文;